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风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一氧化氮(N0)含量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病证结合复合法复制肝郁脾虚型UC大鼠后,分别给予痛泻要方加风药、痛泻要方、痛泻要方去防风灌胃治疗,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4周后处死大鼠,分离其结肠组织,用生化法检测结肠组织NO含量和iNOS的活性,并评价结肠组织损伤。结果: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NOS活性和NO含量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加风药、痛泻要方和痛泻要方去防风组iNOS和NO水平下降,其中痛泻要方加风药和痛泻要方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风药可通过降低结肠组织NO含量和iNOS活性,来达到对UC大鼠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风药对兔结肠黏膜蛋白与乙酸诱发大鼠免疫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对兔结肠黏膜蛋白和乙酸法复制的大鼠模型分别给予痛泻要方加风药、痛泻要方、痛泻要方去风药组灌胃治疗,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4 周后,对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肠黏膜NO 含量、NOS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肠黏膜NO 含量、NOS活性显著升高(P<0.01);经药物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痛泻要方加风药、痛泻要方和痛泻要方去风药组血清TNF-α水平、肠黏膜NO含量及NOS 活性下降,其中痛泻要方加风药和痛泻要方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风药对兔结肠黏膜蛋白与乙酸法建立的大鼠UC 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调节免疫、降低NO 生成酶系统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风药对兔结肠黏膜蛋白与乙酸诱发大鼠免疫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对兔结肠黏膜蛋白和乙酸法复制的大鼠模型分别给予痛泻要方加风药、痛泻要方、痛泻要方去风药组灌胃治疗,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纽给予生理盐水,4周后,对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肠黏膜NO含量、NOS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TNF—a水平,肠黏膜N0含量、NOS活性显著升高(P〈0.01);经药物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痛泻要方加风药、痛泻要方和痛泻要方去风药组血清TNF—a水平、肠黏膜NO含量及NOS活性下降,其中痛泻要方加风药和痛泻要方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风药对兔结肠黏膜蛋白与乙酸法建立的大鼠UC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调节免疫、降低NO生成酶系统白白活.挫有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变化,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UC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和痛泻要方组,观察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指数,检测IL-6、IL-4含量变化。结果:痛泻要方能有效改善UC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损伤,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组IL-6水平显著减低,IL-4水平升高。结论: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明显,其治疗作用与调节UC大鼠炎性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中加减防风的分量对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蛋白的影响,探讨防风在方中的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用50%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液复制大鼠UC模型,药物组按生药18,20,22 g·kg-1剂量,分别灌胃给予缺防风方、防风减半方及全方提取物,阳性组按0.3 g·kg-1剂量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灌胃体积均为10 m L·kg-1,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持续给药28 d。从大鼠体重变化、结肠组织黏膜损伤指数及结肠病理切片等方面考察痛泻要方加减防风的量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层可见炎症和溃疡形成,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PPAR-γ蛋白表达量均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痛泻要方全方组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量较防风减量组、缺防风组有明显升高,全方组及防风剂量减半组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风作为痛泻要方的使药,有引导药物进入病变部位的作用,防风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痛泻要方对UC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及防风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COX-2,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分为6组,应用病证结合复合法复制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后,分别给予防风、痛泻要方去防风、痛泻要方、柳氮磺胺吡啶灌胃治疗,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4周后处死大鼠,分离血清和结肠组织,评价结肠组织损伤,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COX-2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6的水平。结果:痛泻要方组结肠黏膜的损伤、COX-2蛋白表达,血清IL-6水平较防风组、痛泻要方去防风组有明显下降,痛泻要方组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痛泻要方可下调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COX-2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IL-6炎性因子的水平来促进溃疡的愈合,而防风在全方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佐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及配伍防风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TOLL样受体4(TLR-4),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法复制UC大鼠。Wistar大鼠72只分为6组,分别给予防风、痛泻要方祛防风、痛泻要方、SASP灌胃治疗,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4周后,对各组大鼠结肠黏膜TLR-4,血清TNF-α、IL-1β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TLR-4,血清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1);经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防风、痛泻要方祛防风、痛泻要方、SASP组结肠黏膜TLR-4,血清TNF-α、IL-1β水平下降,其中痛泻要方和SASP组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痛泻要方全方对UC大鼠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缺防风方,其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上游TLR4及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有关,防风在痛泻要方中发挥着重要的佐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痛泻柴升方(痛泻要方合风药柴胡、升麻)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风药干预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PF级Wistar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痛泻柴升方组、痛泻要方组、痛泻要方去防风组,每组10只,采用结肠致敏加乙酸局部灌注法和束缚刺激合饮食失节法复制UC大鼠模型,在造模结束后给予相应的生药治疗,4周后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指标。结果:与模型对照组对比,痛泻柴升方组及痛泻要方组大鼠结肠组织的SOD水平升高、MPO活性下降、MDA含量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痛泻柴升方可有效治疗UC,其作用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中配伍风药(防风)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模型PAR2mRNA表达和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福氏痢疾杆菌灌胃法复制PI-IBS大鼠模型,评价痛泻要方原方、痛泻要方无防风方、防风的疗效及对结肠黏膜PAR2mRNA基因表达和炎症介质SP、TNF-α、IL-6的影响。结果痛泻要方原方、痛泻要方无防风方、防风可升高感染后IBS大鼠的内脏痛觉敏感压力阈值,减少大鼠排稀便次数(P<0.05或P<0.01);痛泻要方原方及防风组显著降低结肠黏膜SP、IL-6、TNF-α含量并抑制结肠黏膜PAR2mRNA基因表达,而痛泻要方无防风方可降低结肠黏膜SP的含量(P<0.05),但对结肠黏膜IL-6、TNF-α和PAR2mRNA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痛泻要方中配伍风药(防风)可增强方中其他药物的止痛止泻效应,增强对PAR2基因表达和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防风在方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佐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BMSCs向结肠黏膜组织归巢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生药22.6 g/kg)、痛泻要方组(生药7.8 g/kg),1次/d,连续灌胃给药28 d。灌胃结束后,分离纯化模型组外周血中的BMSCs,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以DAPI标记的BMSCs混悬液。在第7、14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在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的分布,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SDF⁃1、CXCR4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和痛泻要方组能改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状态,增加大鼠结肠黏膜组织BMSCs分布,促进SDF⁃1、CXCR4蛋白表达(P<0.05)。痛泻要方组明显优于参苓白术散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与痛泻要方具有促进外周血来源BMSCs归巢到结肠黏膜组织的作用,痛泻要方优于参苓白术散,其促进归巢的机制可能与提高SDF⁃1和CXCR4蛋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痛泻二草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及肠黏膜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探讨痛泻二草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抗原免疫法和局部刺激法造成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痛泻二草方组、痛泻要方组和补脾益肠丸组,分别对各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及肠黏膜NO含量、NOS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显著下降(P<0.01),肠黏膜NO含量、NOS活性显著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痛泻二草方组可显著升高IL-2含量(P<0.05),降低结肠黏膜NO含量、NOS活性(P<0.01,P<0.05)。结论痛泻二草方具有调整结肠黏膜局部和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结肠黏膜血流量、减少黏膜炎性细胞浸润、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优化溃结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表皮生长因子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补脾益肠丸组、SASP(柳氮磺胺吡啶)组、优化溃结方组。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组灌胃治疗后,检测溃结大鼠结肠组织EGF含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EGF含量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溃结方组、补脾益肠丸组、SASP组与模型组比较,EGF含量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溃结方组与补脾益肠丸组比较,EGF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溃结方组与SASP组比较,EGF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溃结方可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中结肠组织EGF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仝建松 《陕西中医》2021,(8):1010-1015
目的:探讨基于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探讨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炎症抑制作用研究。方法:选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造模组(n=53)。造模组采用免疫复合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式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成功复制模型的大鼠进行分组,分别是模型组、参苓白术散低、高浓度组及阳性对照组,各12只。模型组及对照组灌胃给予蒸馏水10 ml/kg,1次/d; 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3 mg/ml美沙拉嗪溶液10 ml/kg,1次/d; 参苓白术散低、高浓度组分别灌胃给予1.2 g/ml、2.4 g/ml参苓白术散药液10 ml/kg,1次/d。各组大鼠均给药3周。检测比较各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结肠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结肠组织JAK、STAT3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大鼠结肠组织CMDI评分较低,TDI评分较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低,结肠组织JAK、STAT3表达水平较低,且参苓白术散低浓度组>阳性对照组>参苓白术散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较高,且参苓白术散低浓度组<阳性对照组<参苓白术散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能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损伤,调节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6、IL-10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其作用可能与抑制JAK/STAT3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佃贵  赵玉斌 《中草药》2006,37(11):1681-1685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内脏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肠慢性刺激法制作内脏高敏感性的IBS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得舒特)组,痛泻要方低、高剂量组。观察各组大鼠肠道内扩张引起腹部抬起和背部拱起的容量阈值和大鼠肠道内不同容量下扩张期间腹壁收缩次数,检测5-羟色胺(5-HT)、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行为学和电生理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各治疗组模型大鼠5-HT、SP水平明显下降,CGRP水平增加,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痛泻药方能降低内脏高敏感性IBS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水平,增加CGRP水平,大剂量痛泻药方疗效优于得舒特。痛泻药方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水平,减弱背角神经元兴奋性,从而提高内脏痛阈、消除肠道过敏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药抗组,采用应激与束缚的方法18d复制肠易激综合征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和药抗组大鼠给予中药23.6 g·kg-1,ig 1次/d,连续7d,药抗组第4天开始给予血管活性肠肽(VIP)受体拮抗剂35 μg· kg-1,iv 1次/d,连续4d.检测大鼠粪便含水量,采用RT-PCR法和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8(aquaporin 8,AQP8)的表达.结果:①大鼠粪便含水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粪便含水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粪便含水量降低(P<0.01);药抗组粪便含水量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结肠组织AQP8: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QP8表达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AQP8表达上调(P<0.01);药抗组AQP8表达与模型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痛泻要方治疗D-IBS的药理学机制可能通过VIP途径调节AQP8的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16.
隔药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差异表达基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隔药灸组,并设正常对照组.隔药灸组选取"天枢",隔药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应用BiostarR-40s基因芯片进行结肠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检测,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白细胞介素-1βmRNA(IL-1βmRNA)进行鉴定.结果:筛选出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中异常表达、隔药灸治疗后得到调节的差异表达基因174条,其中28条(含已知基因7条)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表达下调的基因经隔药灸治疗后表达升高,146条(已知基因42条)上调基因经隔药灸治疗后表达降低.结论: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涉及多种基因表达异常,隔药灸可通过调节IL-1β等诸多基因的表达,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溃结安康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氧自由基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补脾益肠丸组、SASP组、溃结安康汤组。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组灌胃治疗后,检测溃结大鼠结肠组织氧自由基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结肠组织中的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脾益肠丸组、SASP组、溃结安康汤组与模型组比较,MDA含量明显下降,SOD活性明显增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结安康汤组与补脾益肠丸组、SASP组比较,MDA含量下降,SOD活性明显增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安康汤可以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MDA含量、增加SOD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参青粉(参三七、青黛)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低氧诱导因子.1(HI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ASP组和参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后第3天开始各组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连续干预7天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及Realtime-PCR的方法测定各组大鼠结肠黏膜HIF-1及VEGF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HIF-1和VEGF免疫组化指数、相对mRNA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结肠黏膜HIF.1和VEGF免疫组化指数、相对mRNA表达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青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IF-1免疫组化指数较中低剂量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中剂量组VEGF免疫组化指数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青高、中剂量组HIF-1和VEGF相对mRNA表达,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青粉能有效下调溃疡性结肠炎HIF.1及VEGF的表达,改善肠道缺氧环境,修复肠道屏障,达到缓解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iRNA-146a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结肠组织及血浆中浓度表达意义。方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采取病变结肠组织与血浆提取miRNA,并采用核酸测定仪测定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完整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溃疡性结肠炎miRNA-146a在组织及血浆中表达差异。结果模型组中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与血浆miRNA-146a表达量低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中组织核酸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示浓度、纯度及完整性较血浆好。结论 miRNA-146a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组织与血浆中呈低表达,并且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较血浆更具稳定性可作为UC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