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9例,比较不同手术的时间、出血量、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管减压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时间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效果良好,术后腰腿痛基本缓解,可长时间步行,所有29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26例患者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平均复位丢失率为8.3%,其中3枚螺钉松动、1例螺钉断裂。结论: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  相似文献   

2.
陈建新  王春霞  李琪 《中外医疗》2010,29(13):98-98
目的本文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合并腰椎管狭窄、腰椎不稳等腰椎疾患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腰椎疾患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术后进行了Oswestry疗效评分和影响学观察。结果随访6~24个月,其中优良率、植骨融合率达92.1%,腰椎脊柱的的序列和椎管容积恢复率〉9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滑脱、腰突症合并椎管狭窄、腰椎不稳等腰椎疾患中疗效满意,植骨融合率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椎管狭窄伴椎间不稳行钉棒系统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腰椎管狭窄伴椎间不稳的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的同时,应用钉棒系统固定并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术中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术后经1~5年的随访,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植骨均融合。结论:后路钉棒系统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伴椎间不稳,能提供理想复位、维持良好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性前凸,提高了融合率,降低了手术后疾病复发率及融合后断钉断棒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式。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及是否伴有椎管狭窄,对不同类型2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分别采用A: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术;B: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及横突间植骨术;C:后路椎间盘摘除,全椎板切除术;D:后路椎间盘摘除,全椎板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结果:经过6个月至7年,平均3年零2个月随访,优良率91.67%。结论:应根据患者年龄及是否伴有椎管狭窄来决定手术方式。明显骨质疏松者应采用石膏背心外固定,避免应用椎弓根钉系统。腰围是稳定脊柱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的24例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后路椎间盘摘除cage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固定术。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1.5~2年,术前的腰痛症状消失。结论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的手术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果86例患者随访6~48个月,所有椎体间植骨均融合,病情均获不同程度缓解,无其它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失稳,除能解决神经卡压、恢复椎间高度外,尚能提供椎体间永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入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手术方法分为前路组133例和后路组167例。前路组患者行前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后路组患者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腰椎JOA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均得到改善,P0.05;后路组患者治疗后腰椎JOA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显著优于前路组,P0.05;同时后路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腰椎情况,缓解患者疼痛,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于上位腰椎不稳同时合并有下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手术治疗高位腰椎不稳合并下腰椎管狭窄患者40例均行一期后路多阶段腰椎内固定加椎管扩大减压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结果:术中未有血管、神经等副损伤.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平均手术时间130 min,出血量约400 ml,术后所有患者全部下腰部疼痛及单侧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40例患者平均随访36个月~60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无一例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融合节段均骨性融合.结论:对于上位腰椎不稳同时合并有下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一期进行后路手术,手术疗效肯定,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42例腰椎间盘源泉性下腰痛患者选择腰椎体间融合术进行治疗,其中12例行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30例行前路髓核摘除植骨融合术(afront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分别于术前、术后对病人的腰痛情况进行视觉疼痛自我评定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同时评估术后腰椎融合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在12例行PLIF者中,11例术后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1例仍有轻度腰痛,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30例行ALIF患者中,28例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PLIF患者的融合率为90%,行ALIF患者的融合率93%。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4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标准,优良率85%。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医疗费用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跃  骆颂  黄崇新  刘仲前 《四川医学》2002,23(5):445-446
目的:报告1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隐性节段性腰椎不稳定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板融合或横突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隐性节段性腰椎不稳定。结果:13例患者术后根性痛缓解。椎板或横突间植骨在术后3-5个月融合。后期随访的11例患者融合区未见假关节形成和根性疼痛复发,术前的卡压感和牵涉痛消失。3例残留腰部隐痛不适。结论:腰椎间盘切除联合脊柱融合是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隐性腰椎不稳定的有效治疗方案;而术前隐性不稳定的准确判断是决定是否同期融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传统全椎板减压、腰椎椎间融合术和单侧椎旁肌剥离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A组28例,采用全椎板减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椎间融合术,即经典PLIF组;B组24例,采用单侧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腰椎椎间融合术,即单侧经后路腰椎间融和术(PLIF)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采用suk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24个月。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B组腰痛VAS评分低于A组(P<0.05),ODI评分两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LIF和经典PLIF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均可达到满意疗效,单侧PLIF术创伤相对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好,腰痛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B组为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探讨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成因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对1995~2002年间本科收治的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22~63岁,平均37岁.包括侧隐窝狭窄12例,术后复发4例,术中定位错误7例,神经根粘连6例,下腰椎手术后失稳10例.初次手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者17例,症状有暂时性缓解而后复发者20例.二次手术间隔时间7天~15年,平均2.4年.再次手术前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4例,下肢放射性疼痛者10例,腰背部疼痛者7例,间歇性跛行者6例,会阴部麻木4例,全部患者患侧小腿外侧后侧皮肤感觉减退.再次手术方式为,扩大开窗及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术19例,半椎板切除术8例,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术10例.随访6月~6年2月,平均随访3年10月,再次手术术后优良率97.2%.结论术前周全的检查、准切的定位及术式的合理选择是防范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关键;术中应正确处理神经根管及椎管狭窄与椎体稳定性间的关系,既要避免椎管狭窄减压不足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又要防止过分减压导致术后脊柱不稳;CT及MRI对于引起腰椎手术失败的多数病因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二次手术除摘除突出的髓核和解除椎管狭窄外,一定要注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PLIF联合PLF与单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LF)与单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78例接受脊柱融合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PLIF联合PLF组(n=40)和单纯PLIF组(n=38),随访24周,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所有病例的ODI指数、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腰椎滑脱率及融合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PLIF联合PLF组与单纯PLIF组之间临床症状改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滑脱率改善、两组间融合率和出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LIF联合PLF组术后48 h内引流量较单纯PLIF组多(P<0.05),术后3 d切口疼痛程度大于单纯PLIF组(P<0.05).结论: 联用或不联用PLF对椎弓根内固定下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融合率无明显影响,联用PLF可增加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 1997年 3月~ 2 0 0 4年 2月 3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经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X线表现。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2年 7个月 (6个月~ 5年 ) ,所有患者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临床疗效 :优 2 3例 ,良 5例 ,可 4例 ,优良率为 87.1%。 结论 :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的疗效肯定 ,且应把恢复该节段的稳定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surgical outcomes of simple discectomy and instrumen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PLIF)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Modic endplate changes.Our hypothesis was that iPLIF could provide better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Modic changes (LDH-MC).Methods Ninety-one patients with single-segment LDH-MC were recruited.All patients experienced low back pain as well as radicular leg pain,and low back pain was more severe than leg pain.Forty-seven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iscectomy and 44 were treated with iPLIE The outcomes of both low back pain and radicular leg pain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outcome related to low back pain using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18 months after surgery,respectively.Results Both low back and leg pain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18 months after simple discectomy and iPLIE Compared to patients undergoing simple discectomy,low back pai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PLIE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g pain between two groups.Solid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PLIF.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LDH-MC,iPLIF can yield significantly superior outcome on the relief of low back pain compared to simple discectomy.Simple discectomy can relieve radicular leg pain as efficient as iPLIE Accordingly,iPLIF seems to be a reliabl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LDH-MC and predominant low back pa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腰椎椎间融合器 (Interbodycage)在各种导致腰椎失稳疾病的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并进行相关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后路运用BagbyandKuslich融合器 (BAK cage)、螺纹融合装置 (ThreadedFusonCage ,TFC)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8例 ,腰椎管狭窄症 37例 ,腰椎滑脱 2 3例 ,创伤性滑脱 19例 ,其中 36例与椎弓根装置联合应用 ;前路运用块状cage、BAK cage、TFC治疗机械性腰痛 13例 ,其中 4例系再次手术 ;前路运用新型Mesh cage进行椎体肿瘤减压术后脊柱重建 8例 ,椎体爆裂性骨折 2例 ,骨质疏松症并椎体压缩骨折 1例。结果 :6 3例平均随访 2 1个月 ,后路应用BAK cage和TFC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优良率为 91 2 % ,滑脱复位率为 89% ,创伤性错位 10 0 %复位 ;前路应用椎间融合器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优良率为 94 6 % ,半年时X线评价骨融合率达 95 %。三个月的初步观察显示 ,钛网椎间融合器在椎体切除后的重建中起重要作用 ,患者术前的症状缓解 ,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 :不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创伤性疾病、骨质疏松并发的椎体塌陷 ,还是在椎体肿瘤根治术后重建等需要行腰椎椎间界面融合的病例中 ,腰椎椎间融合器的应用由于其具有撑开 压缩功能和载荷均分能力等优良的生物力学特征 ,不但能使失稳脊柱  相似文献   

19.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对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治疗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三维运动学测量、腰椎测量、影像学测量等方法,探讨 椎椎管狭窄症的生物学改变,并对该手术治疗作改进。结果;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椎体后表面、椎弓根部、椎弓峡部和关节突关节等部位均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而椎间盘退变及腰椎后仲均这一趋势加剧。后部结构切除手术除对于腰椎的生物力学行为有明确的影响,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