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外合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树中教授从事针灸治疗疑难病研究20 a余,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运用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疑难病症,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高老师从内外两方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简介如下。1病属肠澼,谨查病机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症状历代医家均有论述。早在《内经》时代就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篇》:“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食饮不节,起…  相似文献   

2.
<正>1脉至如喘《素问·大奇论篇》说:"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按此"脉至如喘",王冰释为"如人之喘状也",乃望文生义,非是。如,读"而"。喘,《说文·口部》说:"疾息也"。是"喘",有"疾"义。"脉至如喘"者,乃谓"脉至而疾"也。病发暴然,故称"暴厥"。"暴"者,王冰《素问·厥论篇》注说:"犹‘卒'也"。故《金匮  相似文献   

3.
飧泄,又名风泄,故有“肠风飧泄”之称。宋代以后统属于“泄泻”门中,近代较少有人用此病名,几至湮没无闻。笔者从临床中体会到,飧泄的因、证、治别具一格,现就飧泄的辨证治疗,谈谈个人体会。飧泄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约分为:(一)因于伏风: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久风为飧泄”;《灵枢·诊疾论尺篇》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二)因于饮食劳倦: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胀满闭塞,下为飧泄”。(三)因于阴阳升降失调: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归纳上述经文,飧泄不外乎脾虚肝乘、阴阳升降失调所致。临床常表现为肝气偏胜和脾虚清浊反干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4.
<正>"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将痛证、疮疡等证之病机明确地统属于心。以此理论指导临床,若辨证准确,其效如神。后世医家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认识不一,但主要是从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阐释,并将其发挥至皮肤病领域,认识到心之火热亢盛乃其病机之一。笔者认为不仅局限于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半死半生也"。而《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再由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未病先防,让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的重要性。《素问·刺热篇》"病虽未  相似文献   

7.
正膀胱癌是指来源于膀胱壁上皮组织和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在中国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第一大恶性肿瘤,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久远,病名不同,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膀胱不利为癃……",《素问·气厥论》指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阳……涩则病积溲血"等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即尿血,谓之血淋"。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大抵小便出血……痛者谓之淋,不痛者谓之溺血"。可见古代  相似文献   

8.
厥阴一词首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厥阴之表,名日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详细谈了厥阴司天时可能出现的疾病。《伤寒论》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详细谈了厥阴病的证状及治疗方法。然而厥阴只是三阴三阳(六经)中的一阴而已,因此要想准确理解厥阴的常态与病态就必须知道其在三阴三阳中的地位及作用,并明确三阴三阳的含义及作用。本论文以《内经》对厥阴及六经的定义入手,层层剥离,最终得出厥阴在六经中处于阳少阴多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让“神”的表现形式由寒转为风,也就是让处于高级状态的能量一阳气由收藏转升发。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水气病篇,分别论述了湿、饮、水肿证治。湿、饮、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邪为病,其源有内外之分。外湿者,每因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湿从外袭所致;内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指出,“积水”之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对于水湿的治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即宣开  相似文献   

10.
宋晓玲 《光明中医》2007,22(3):33-34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治疗多种因"血瘀"引起的疾病."瘀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也是作用于机体引起多种病变的致病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开篇引用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载,作为阐释温热病的依据。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记载可知,六气的主客加临异常可能导致"有胜则复,无胜则否"的自然规律失常,从而出现"不至而至,至而未至"的反常气候,引起"温病"或"疫疠",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两篇所言"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伏气温病截然不同,此属感而即发的温病,即新感温病。笔者认为新感温病源自《内经》,滥觞于《素问》。本文尝试对新感温病这一概念逐本溯源,纠正当下对其源流的错误认知,旨在更清晰地认识和掌握新感温病。  相似文献   

12.
陈宝贵治疗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娲 《河北中医》2010,32(10):1445-1446
<正>眩晕一证为《内经》最早论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晕"、"目眩"等。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关于病因病机,风、火、痰、虚自古各有所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3.
<正>【经典提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标本病传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风论》:"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病史概要】刘某,男,59岁。入院日期:2014年11月15日。患者因"反复腹泻10年余,脐周隐痛6个月余"拟诊克罗恩病收住入院。患者于10年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次数增  相似文献   

14.
田嵘榛  梁静涛  谢利  付雨 《陕西中医》2010,31(3):359-359,F0003
《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及《灵枢·根结篇》。《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阉,少阴为枢。”《灵枢·根结篇》谓之:关阖枢。三阳开阖枢主要影响阳气的升发和收敛,三阴开合枢则主要影响阳气的潜藏和释放。阴阳开阖枢之间是一个协同合作、相互制约的整体,阳气有序的升降出入,关乎三阴三阳的每一个环节。阳气升已则降,即阳入阴;降已而生发,即阳出阴,寤寐由此形成嘲。  相似文献   

15.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06-106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追溯治未病一词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其中《素问·八正神明论》中的"上工救其萌芽"一句又补充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另一个含义,即"欲病救萌",在疾病出现萌芽时就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湿性重着浊、粘滞,缠绵留着,不易速去,多阻碍气机。同时,湿邪为病常弥漫三焦,引起三焦病变,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不同而各异。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故湿犯上焦可见头昏而沉如束布帛,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粘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见腹胀便溏,小便不  相似文献   

17.
<正>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该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中药治疗效果显著。1中医对泄泻发生机制的认识历代医书中,对本病的脉、因、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泄泻。《素问·举痛论篇》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笑。"《灵枢·师传》胃中寒,  相似文献   

18.
张桐  李今垣  周洁  王园园  谢静 《新中医》2014,46(1):232-233
<正>反与戾源自《内经》,其中反与戾合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后世医家多有注述,说法不一,约分两种。其一,筋病说。多数医家认为,反戾属筋病。如唐·王冰《重广补注注黄帝内经素问》曰:"转筋也。"明·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曰:"木甚协火,则筋引急,或偏引之,则为转为反,而乖戾于常也矣。"明·张景岳《类经》曰:"诸转反戾,转筋拘挛也。"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曰:"筋转挛蜷,燥热所致。"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篡约注》曰:"转筋之类。"清·黄元御《素问悬解》曰:"谓转筋病。"  相似文献   

19.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篇》),从而激发和推动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气周流全身,无处不至,而以通畅为贵.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有“百病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之说.论其治当“调其气,使其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实乃临床治疗之大法.  相似文献   

20.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特征.《内经》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早有记载,称其为"鹜溏""飧泄""濡泻""洞泄""注下"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名木敛."《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自此以降,我国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了不懈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代著名临证医家万密斋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