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桂芝  段裕 《山东中医杂志》2021,(4):362-366,389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内服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估.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不同中医证型与并发症、合并症的相关性。方法:19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数据库,对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中医证型、血瘀兼夹症、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合并症(包括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冠心病、卒中、其他眼病、高尿酸血症、皮肤病)进行录入。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并发症及合并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居多,占80.1%,且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居多。兼夹血瘀者占57.1%,且兼夹血瘀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居多。结论:2型糖尿病虚证以气阴两虚为主,实证以血瘀为主,且气阴两虚及兼夹血瘀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高,临床可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对合并多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辨证与瘀血相关性。方法198例已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型,进行中医瘀血证积分、血脂、血流变、病程观察,研究各分型瘀血证程度。结果(1)瘀血贯穿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全过程;(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各证型瘀血程度不同,由轻到重依次为气血两虚寒凝、湿热闭阻、脾肾阳虚;(3)病程长短与瘀血程度呈正相关,病程越长瘀血表现越重;(4)瘀血程度越重,其血脂、血流变异常越明显。结论临床中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时应重视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909-1911
目的:研究糖尿病阴虚热盛型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12月收治的252例糖尿病患者及同期接受的6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患者CRP进行检测比较。将25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阴虚热盛组85例、气阴两虚组49例、阴阳两虚组55例、血瘀脉络组43例、无法分型组20例,比较各亚组CRP,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CRP与糖尿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结果:T2DM患者CRP、血糖水平均高于糖耐量异常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T2DM患者各亚组CRP、血糖水平均高于糖耐量异常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T2DM患者各亚组CRP、血糖水平均高于糖耐量异常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虚热盛型CRP水平低于其他证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糖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T2DM患者各中医证型间CRP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脉络型。无法进行分型的20例患者CRP水平介于阴阳两虚型与血瘀脉络型之间,与两证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中医证型与CRP呈正相关(r=0.412,P=0.015),提示随着T2DM中医证型由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脉络型进展,CRP相应升高。结论:阴虚热盛型T2DM与CRP密切相关,炎症状态可能是中医阴虚热盛的病理实质之一,分析CRP有助于中医辨证客观化、揭示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IgA肾病血瘀证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IgA肾病血瘀证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94例IgA肾病血瘀证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94例IgA肾病患者中,血瘀证占61.70%,非血瘀证占38.30%。血瘀证组中医宏观辨证以舌质紫暗最常见;临床多表现为蛋白尿伴血尿,常伴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血肌酐、甘油三酯、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尿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明显低于非血瘀证组;Lee’s分级多见于Ⅲ~Ⅴ级者;肾小球球性硬化、肾小管间质总积分、间质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和血管积分均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结论IgA肾病血瘀证与临床指标及肾组织病变程度有关,中医宏观辨证与现代医学微观辨证相结合更有利于揭示IgA肾病血瘀证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中医不同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入选187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辨证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痰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4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观察下肢动脉管径和内膜变化,并对相应的中医证型超声声像图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在分型研究中,肝肾阴虚型病程最长,年龄最高,血管病变程度及血管狭窄程度变化最为明显,与其他证型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痰瘀阻络型在血管病变程度及狭窄程度方面仅次于肝肾阴虚型。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不同证型与下肢动脉彩超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肝肾阴虚型、痰瘀阻络型在下肢动脉管径和内膜变化上最为严重,与糖尿病中医证型进展过程相符。  相似文献   

7.
目的:前瞻性研究1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患者辨证分型,同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下肢动脉中-内膜的厚度(IMT)、下肢血管粥样斑块厚度以及进行踝/肱动脉压(ABI)的测量。结果:IMT和斑块厚度在阴虚热盛型与血瘀气滞型、湿热困脾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在阴虚热盛型与血瘀气滞型、湿热困脾和阴阳两虚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联系,下肢动脉IMT和斑块厚度可能反映了血瘀和痰湿的程度,ABI的改变除与血瘀和痰湿有关,可能还与气虚、阳虚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寻求冠心病辨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对471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χ2检验。结果:4711例冠心病患者常见主要证型依次为:血瘀型、痰浊型、气虚型、阴虚型;气滞和阳虚虽为常见证型,但难分主次;寒凝和阳脱型较少见。冠状动脉痰浊、血瘀型以三支病变为主,气滞证以单支病变为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辨证分型以血瘀型、痰浊型、气虚型为主,其他次之;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不同证型与血清同型丰胱氨酸(Hcv)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指标。方法:将58名T2DM患者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3种本证组及兼痰湿型、兼血瘀型、兼痰湿血瘀型3种兼证组,并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所有纳入者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Hey浓度。结果:T2DM组血清Hey浓度(13.70±5.96)umol/L高于NC纽(9.31±3.61)umol/L,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DM各证型组血清Hcy的比较显示.随着证型由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演变,患者的Hey逐渐升高,阴阳两虚型组与气阴两虚型组、阴虚热盛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兼证各组中.Hcy浓度由高到低次序为:兼痰湿血瘀型组〉兼血瘀型组〉兼痰湿型组〉无兼证型组〉NC组.有兼证型组与无兼证型组、N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三兼证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2DM患者存在高Hcy血症.Hcy浓度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胰岛素抵抗(IR)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T2DM的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指标,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T2DM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选择初诊的T2DM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中医辨证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阻络证,每证型组各选择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测脂联素、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胆固醇(CHO)、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1、T2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N显著下降(P<0.01)。HOMA-IR显著升高(P<0.01);血脂联素与HOMA-IR呈负相关。2、T2DM中医各证型APN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T2DM中医各证型IR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湿热困脾证组、血瘀阻络证明显高于其它三个证型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1、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2、T2DM湿热困脾证患者的脂联素、胰岛素抵抗与中医其他证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T2DM中医证型在血脂联素水平方面的差异,为T2DM中医证型研究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中医证型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对46例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同时进行中医辩证,并设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PM和DM患者中医单证中气虚证29例(63.0%)、用虚证28例(60.9%)、血瘀证33例(71.7%)、痰证40例(87.0%)和热证45例(97.8%)。各种兼夹证中最常见为痰热瘀证。各证型IgG、IgA水平增高,C3水平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阴虚证、痰证、热证和血瘀证IgG与气虚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M和DM患者中医单证发生率依次为热证→痰证→瘀证→气虚证→阴虚证,最常见的兼夹证为痰热瘀证,气虚证IgG明显低于其他证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为该病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174例,进行辨证分型,收集客观指标建立数据库,观察客观指标在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结果:气滞痰阻证的糖尿病病程最短。慢性并发症发生率在阳虚痰凝证中最高。阳虚痰凝证和血瘀热蕴证的ABI显著低于气滞痰阻证;且两者血浆黏度、TC、LDL-C、FIB和股动脉IMT均显著高于气滞痰阻证。结论:血浆粘度、TC、LDL-C、FIB、ABI、股动脉IMT 6项指标与本病辨证分型相关,推测其有望成为评价本病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四种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辨证应用中药注射液的意义。方法2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辨证分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湿热血瘀证、阳虚血瘀证四型,随机分为治疗组148例和对照组148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2500μg、维生素B1100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静滴,2组疗程共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四种证型在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综合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气虚血瘀证在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综合疗效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种证型(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四种证型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对照组;治疗气虚血瘀证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一氧化氮及内皮素水平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瘀证是DM常见中医证型之一。现代医学认为血管内皮损伤与血瘀证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为此,笔者通过检测60例2型DM血瘀证患者血浆ET及血NO水平,以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在血瘀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选取11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和临床分级。结果(1)单证出现率依次为气虚证49.12%、火热证38.59%、血瘀证36.84%、阴虚证27.19%、阳虚证14.91%、痰湿证8.77%、血虚证0.88%。(2)1级中气虚证、火热证的出现率较高(67.65%,32.35%);2级中血瘀证、阴虚证和阳虚证明显增加(52.11%、26.76%、11.27%);3级中阴虚证、阳虚证达高峰(均为100%)。(3)1级单证出现率为67.65%,2级两证出现率为57.75%,3级三证出现率为55.56%。(4)证候组合形态有15种,1级中气虚证和火热证的出现率较高(35.3%、32.4%);2级中火热血瘀证、火热证和气虚血瘀证出现率较高(19.7%、18.3%、14.1%);3级中阴阳两虚血瘀证出现率较高(55.6%)。结论气虚证、火热证、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可以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证候,且与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细胞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医证候积分分级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4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另设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各组CD 4、CD 4%、CD 8、CD 8%、CD 4/CD 8的变化情况并分析CD 4、CD 8与中医证候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3组中轻、重度组间不同年龄段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重度组间及中、重度组间诊断糖尿病时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CD 4、CD 8、CD 4%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 4与气虚证积分、血瘀证积分、诊断糖尿病时间呈负相关(P<0.05),与阴虚证积分、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0.05);CD 8与阴虚证积分、血瘀证积分呈正相关(P<0.05),与气虚证积分、患者年龄、诊断糖尿病时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CD 4细胞数量的减少和CD 8细胞数量的增加是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重要特征;CD 4细胞数量的减少、CD 8细胞数量的增加与中医气虚血瘀证相关,气、阴的失调及血瘀证的程度影响机体细胞免疫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胃癌中医证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涛  李丹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661-663
目的探讨胃癌证型出现状况的内在规律,初步明确其主要的复证及单证证型。方法统计分析近30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胃癌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2χ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胃癌常见的中医复合证型是:脾胃虚寒型,气血两亏型,气滞血瘀型,胃热伤阴型;胃癌常见的中医单证证型依次为①脾气虚型;②血瘀型;③气滞型;④胃阴虚型;⑤血虚型;⑥脾阳虚型。结论胃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立该病临床辨证分型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4,(12):1652-165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患者中医标实证型分布特点及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社区门诊和中医科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失眠(T2DM+I)患者,通过中医证候调查表、心理状态等相关因素分析,探索T2DM+I患者中医标实证型分布规律,并考察其与患者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在120例T2DM+I患者中,临床症状以四肢乏力、发麻、口干口苦、视力模糊较为多见,中医标实证型构成中,血瘀证72例,郁热证17例,结热证12例,其他证型所占比例均小于10%。T2DM+I与FPG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2hPG有明显相关(P<0.05);标实证型与FPG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2hPG明显相关(P<0.01)。结论:多数T2DM+I患者表现为虚实夹杂,其中医标实证型分布集中于血瘀证、郁热证和结热证,T2DM+I及标实证型分布与血糖水平相关,提示失眠与标实证型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规律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揭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发病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方法:将898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气阴两虚兼湿热组、阴阳两虚组,检测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管超声等,研究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差异性;阴阳两虚组腰围、臀围、腰臀比、体重、体质指数(BMI)、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明显偏高(P0.05,P0.01),气阴两虚兼湿热组次之,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最低;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足背动脉血流量阴阳两虚组明显低于气阴两虚兼湿热组(P0.05),气阴两虚兼湿热组、气阴两虚兼血瘀组、阴阳两虚组股动脉、腘动脉管径依次变窄,血流量依次减少。结论:阴阳两虚证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最严重阶段,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患者较轻,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最轻。从而揭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不同证型之间的发病规律,为临床分型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以利于正确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4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按照统计学方法,探讨该病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4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4.03±8.06)岁,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尤以6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男女发病比例为1∶1.53,糖尿病病程在0~10 a者最多。本病各证型出现比例为: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与糖尿病病程关系并不密切,辨证多以阳虚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较为多见,血瘀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