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胡黄连苦苷Ⅱ在大鼠肠道各区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部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实验,采用HPLC法对循环液中的胡黄连苦苷Ⅱ进行分析,研究其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胡黄连苦苷Ⅱ在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按照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的顺序依次下降.结论胡黄连苦苷Ⅱ在肠道内无明显的特异吸收部位,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胡黄连苦苷Ⅱ的HPLC-UV测定方法,研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同时测定其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血浆样品经简单的甲醇沉淀蛋白后,上清液直接进样测定。采用Diamonsil(钻石)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醋酸(38:62:0.2),检测波长267nm,流速1mL.min^-1,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对药时数据进行拟合。结果:大鼠尾静脉注射胡黄连苦苷Ⅱ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结论:胡黄连苦苷Ⅱ在大鼠体内分布代谢很快,消除较快。  相似文献   

3.
胡黄连苷Ⅱ对大鼠体内P450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胡黄连苷Ⅱ对大鼠体内P450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多探针技术,测定单次和多次使用胡黄连苷Ⅱ前后大鼠血浆中相应的探针药物咪哒唑仑、奥美拉唑、双氯芬酸、氯唑沙腙和右美沙芬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单次给予胡黄连苷Ⅱ(10mg.kg^-1)后,探针药物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没有显著性变化。按每天两次,每次10mg.kg^-1剂量灌胃胡黄连苷Ⅱ,连续12d后,与用药前比较,咪哒唑仑、双氯芬酸、右美沙芬和氯唑沙宗的血药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参数未见显著性改变;但奥美拉唑的血药浓度及其AUC0-t有升高的趋势(p〈0.05)。结论:单次给予胡黄连苷Ⅱ对大鼠P450活性没有影响,而多次给予胡黄连苷Ⅱ对大鼠CYP2C19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胡黄连总苷中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草夹竹桃苷共4个成分在大鼠体内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阐明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的肠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胡黄连总苷肠灌流液中4个成分的浓度,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为评价指标,考察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分别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特性。[结果] 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均Ka>1.65×10-2/min,Peff>2.0×10-5cm/min,表明这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均良好,但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度及吸收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胡黄连苷Ⅰ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胡黄连苷Ⅰ无主要吸收部位;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在不同肠段的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Ⅳ和草夹竹桃苷主要吸收部位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此外,草夹竹桃苷与其他3个成分比较,KaPef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在不同肠段中吸收均最佳。[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胡黄连总苷中4个成分在不同肠段中吸收特性,为胡黄连总苷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中2种主要有效成分芍药苷和阿魏酸在大鼠不同肠段的肠外翻模型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计算养血清脑颗粒中芍药苷和阿魏酸的吸收参数,分析其在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结果:养血清脑颗粒中芍药苷和阿魏酸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相关系数的平方(R2)均达到0.9以上,符合零级吸收速率。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其最佳吸收部位为回肠。结论:养血清脑颗粒中芍药苷和阿魏酸在肠道不同部位吸收均符合零级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胡黄连苷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单剂量静注给予胡黄连苷Ⅱ后,采用HPLC-MS法测定大鼠血浆、组织、粪便、尿液及胆汁中的胡黄连苷Ⅱ。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柱,(5μm,150mm×4.6mm),流动相为甲醇:水(47:53),内标为替硝唑。ESI选择正离子检测:检测离子为[M+Na]^+m/z535.00(胡黄连苷Ⅱ)、[M+H]^+m/z247.90(内标)。结果:血浆样品中,胡黄连苷Ⅱ的线性范围为0.05.20.0μg·mL^-1(r=0.9998);各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6%;最低定量限为0.05μg·mL^-1。静注给予2.5、5.0、10.0mg·kg^-1后,大鼠体内胡黄连苷Ⅱ浓度快速降低,平均消除半衰期仅为19.6min。AUC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提示胡黄连苷Ⅱ在大鼠体内的处置属于线性动力学。静脉注射给药后胡黄连苷Ⅱ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其中肾和肝组织中浓度最高。胡黄连苷Ⅱ主要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在尿液中的平均累积排泄百分率为11.79%;胆汁中平均累积排泄百分率为7.80%;粪便中未检测出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Ⅱ平均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0.0%。结论:静注给药后,胡黄连苷Ⅱ迅速从大鼠体内消除,并可在体内广泛分布。有约19.59%以原型形式从胆汁和尿液排泄。  相似文献   

7.
刺五加苷B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晓斌  贾晓斌 《中成药》2008,30(3):346-350
目的:考察刺五加苷B在大鼠肠道各区段的吸收动力学特性、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以期为其现代制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研究了刺五加苷B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不同肠段药物的吸收量和校正的肠壁渗透率(P*w)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刺五加苷B经含肠道酶肠灌流液降解后,其含量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采用HPLC法,在血浆和胆汁中未检出刺五加苷B.结论:刺五加苷B生物利用度低是因为肠道酶代谢,引起刺五加苷B被降解,而不仅仅是吸收因素.  相似文献   

8.
胡黄连苷-Ⅰ和胡黄连苷-Ⅱ为中药胡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该文从胡黄连苷-Ⅰ和胡黄连苷-Ⅱ在植物中的组织分布规律、生物合成途径、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5,(8)
胡黄连苷-Ⅰ和胡黄连苷-Ⅱ为中药胡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该文从胡黄连苷-Ⅰ和胡黄连苷-Ⅱ在植物中的组织分布规律、生物合成途径、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等刺五加有效部位在大鼠体内肠道菌群中的代谢情况。方法:以10倍剂量给大鼠灌胃刺五加的有效部位,收集1、2、4、6、8、12h的大鼠肠道内容物和12h的大鼠粪便,加水使粪便与水的比例为1g:4ml,13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采用HPLC法检测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的道谢情况。结果:在给大鼠灌胃刺五加有效部位后,12h内的大鼠粪便里检测不到刺五加的有效成分和代谢产物,经过对大鼠肠道内容物的研究得出,4h后刺五加的有效部位被完全代谢,但检测不到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的代谢产物。结论:绿原酸和异秦皮啶在大鼠肠道菌群中不发生代谢。体内研究显示,刺五加的有效部位在4h后被完全代谢吸收,但是检测不到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的代谢产物,推测其代谢产物可能直接被大鼠吸收。  相似文献   

11.
刘铁汉  王毅  王本祥  吴立军 《中草药》2000,31(11):834-837
目的:在考察淫羊藿苷(icariin)于人工胃液中稳定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肠道内细菌对淫羊藿苷的代谢作用。方法:于人工胃液或肠内菌培养液中。加入淫羊藿苷温孵培养一定时间后,以薄板层析、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电喷雾质谱仪,对培养物成分做定性分析检查。结果:淫羊藿苷在人工胃液中有较高的稳定性。离体培养人肠道内细菌可代谢淫羊藿苷,且其说要代谢产物为淫羊藿苷的苷元(icaritin)及其苷元的异戊烯基位置异构体。在大鼠整体实验中,从粪便和尿液中均检出一主要代谢产物,并初步确定此代谢产物为宝藿苷Ⅰ(baoliuosideⅠ)。结论:在离体条件下,淫羊藿苷可被人肠内菌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淫羊藿苷的苷元。大鼠灌服淫羊藿苷后,吸收人血的主要代谢物为宝藿苷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姜酮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姜酮在肠循环液中的浓度,以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考查姜酮的肠吸收动力学情况.结果 姜酮浓度为25.0,50.0和100.0μg·mL-1时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0137,0.0135和0.0139 min-1;姜酮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中的Ka依次为0.0070,0.0031,0.0032和0.0026 min-1.结论 姜酮浓度对其Ka无显著性影响;姜酮的肠道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姜酮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方法建立牛蒡子苷大鼠肠吸收模型,考察牛蒡子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计算牛蒡子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半衰期(t1/2)、单位时间吸收率(P)、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牛蒡子苷10~50 μg/mL在肠道吸收的Ka、t1/2、P,Papp值不随质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基本保持恒定.结论 牛蒡子苷在大鼠体内的小肠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14.
胡黄连苦苷Ⅱ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胡黄连苦苷Ⅱ对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56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胡黄连苦苷Ⅱ治疗组和胡黄连苦苷Ⅱ对照组,采用CCl4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第8周,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ALT、AST、HA、LN、Ⅳ-C、PCⅢ水平显著增高,血清ALB水平显著降低。经胡黄连苦苷Ⅱ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与正常对照相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胡黄连苦苷Ⅱ对照组上述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胡黄连苦苷Ⅱ有保护肝细胞、预防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钠依赖性葡萄糖转运体介导红景天苷在大鼠肠中吸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上吸收饱和现象和钠依赖性葡萄糖糖转运体(SGLT1)是否参与其的吸收。方法:测定大鼠灌胃12,24和48mg·kg^-1红景天苷后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和估算相应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分析在SGLT1的抑制剂根皮苷存在情况下红景天苷在大鼠空肠的肠外囊中摄取,研究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吸收动力学,并用在体肠灌流技术测定红景天苷在空肠中的有效渗透系数。结果:大鼠灌胃24和48mg·kg^-1红景天苷后,它们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几乎重合,两种剂量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也相似,提示吸收存在饱和现象。肠外翻实验结果显示红景天苷的吸收是浓度依赖性的,根皮苷浓度依赖性抑制红景天苷的吸收。红景天苷在糖尿病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快于正常大鼠,且其有效渗透系数也高。结论: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上存在吸收饱和现象,SGLT1可能参与红景天苷的吸收调节。  相似文献   

16.
桂枝汤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桂枝汤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HPLC检测不同浓度桂枝汤中甘草苷、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浓度,计算各成分的吸收参数,并分析它们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浓度桂枝汤中甘草苷、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各肠道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甘草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桂枝汤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甘草苷在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桂枝汤给药浓度的增加没有差异,符合主动转运;桂枝汤中甘草苷的最佳吸收部位为结肠,芍药苷和甘草酸的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肉桂酸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吸收均较好。结论肠道不同部位对桂枝汤中不同成分的吸收具有一定差异,除甘草苷在结肠部位为主动吸收外,所有被测成分在不同肠道均为被动吸收形式。  相似文献   

17.
芍药苷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别考察芍药苷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药物浓度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方法,用HPLC对循环液中的芍药苷进行分析。结果在4.0~40.0 mg·L-1内芍药苷的吸收量与质量浓度成线性关系,Ka值基本保持不变;各肠段的吸收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值分别为(0.019 19±0.004 53),(0.014 54±0.002 33),(0.014 72±0.001 89),(0.014 30±0.003 72)h-1。结论芍药苷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过程,且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芍药苷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可以将芍药苷研制成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金匮肾气总苷中马钱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和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 循环灌流法,考察药物质量浓度、肠道的pH值、不同肠段及P-gp对总苷中马钱苷肠吸收的影响;给大鼠灌胃不 同浓度的总苷,于不同时间点眼眶静脉丛采血,HPLC法测定马钱苷的质量浓度,通过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 理。结果:在0.01-0.11 mg·mL-1范围内,总苷中马钱苷的吸收与浓度呈线性关系,不受肠道pH的影响,在十二 指肠的吸收明显优于空肠及回肠,利福平和维拉帕米分别呈现出对马钱苷吸收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各剂量组 马钱苷的药动学行为呈线性关系,吸收、消除均较快,以一室开放模型在体内分布,与维拉帕米合用后,可显著 促进马钱苷的吸收。结论:金匮肾气总苷中马钱苷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推测为被动扩散,其吸收受到Pgp 外排作用的影响,从药动学的角度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丹皮酚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丹皮酚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为设计丹皮酚新型给药系统提供可靠的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应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法。结果:丹皮酚在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速率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顺序下降,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结论:丹皮酚适宜设计成为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20.
连翘总酯苷对大鼠在体胃肠道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连翘酯苷A为指标,研究连翘总酯苷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灌流实验,经HPLC法测定连翘酯苷A的浓度,分别研究药物浓度和吸收部位对连翘总酯苷吸收的影响。结果:连翘总酯苷在总肠段的吸收高于胃;在40~400μg/mL浓度范围内,总肠段2h内吸收百分率无显著性差异;药物吸收量按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的顺序依次下降。结论:连翘总酯苷在胃及肠道各段的吸收均较少,肠吸收符合被动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