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从4种植物的内生真菌中筛选对单胺氧化酶及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抑制活性的提取物。方法:用组织块法分离4种植物中的内生真茵;对分离出的纯内生真菌用液体培养基发酵培养,用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发酵液并用乙醇对茵丝体进行回流提取,得到各组分提取物;用酶标法测定提取物的单胺氧化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果:共分离出36株内生真菌,其中有16种内生真菌提取物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其中GT-7茵液萃取物抑酶活性最强。2种内生真菌提取物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论:药用植物中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其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单胺氧化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可作为筛选单胺氧化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2.
藏药中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从8种藏药中筛选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高抑制活性的提取物。方法:药材经乙醇提取、酸碱处理、氯仿和正丁醇萃取后,得到氯仿部分和正丁醇部分。各部分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初步筛选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再用改良的Ellman法进一步测定抑制率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8种藏药生物碱提取物的氯仿部分有不同程度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止泻木Holarrhena antidysenterica、秦艽花Gentiana straminea、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抑制活性最强,IC50分别为6.32,28.20,34.80 mg·L-1。正丁醇部分中,山莨菪的抑制活性显著,IC50为51.70 mg·L-1。结论:止泻木、秦艽花、山莨菪具有显著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说明其含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成分,为进一步跟踪分离活性成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分布及其多样性,并筛选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结合形态学和ITS-rDNA序列分析鉴定内生真菌;并采用DTNB显色法,对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筛选.结果:共分离到127株内生真菌,分属于Penicillium,Aspergillus,Podospora等19个属;根、茎、叶中内生真菌的分布存在一定的组织差异性,茎中内生真菌的分离率和定殖率最高,叶中次之,根中最少.共有来自巧个属的39株内生真菌显示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且11株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中7株来源于叶中.结论:药用植物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不同组织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种类及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蛇足石杉蕴含着大量抑制乙酰胆碱酷酶活性的内生真菌,为寻找和开发具有乙酰胆碱醋酶抑制活性的药用资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蜡梅花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并测定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方法用75%乙醇对风干的蜡梅花进行超声辅助常温浸泡提取,提取物分散于水中后,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饱和正丁醇依次萃取,将石油醚萃取物进行GC-MS分析,并用改良的Ellman比色法测定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结果经GC-MS分析鉴定共得出54种化合物,并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质量分数。石油醚萃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蜡梅花石油醚萃取物具有一定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8种藏药中筛选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高抑制活性的提取物。方法:药材经乙醇提取、酸碱处理、氯仿和正丁醇萃取后,得到氯仿组份和正丁醇组份。各组份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初步筛选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再用改良的Ellman法进一步测定抑制率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8种藏药生物碱提取物的氯仿组份有不同程度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其中止泻木(Holarrhena antidysenterica)、秦艽花(Gentiana straminea)、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抑制活性最强,IC50分别为6.32 μg.mL-1,28.20 μg.mL-1,34.80 μg.mL-1。正丁醇组份中,山莨菪的抑制活性显著, IC50为51.70 μg.mL-1。结论:止泻木、秦艽花、山莨菪具有显著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说明其含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成分,为进一步跟踪分离活性成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鹿茸玛咖提取物各萃取部位的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进行研究,并对其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以鹿茸玛咖提取物的各极性溶剂萃取部位为研究对象,以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指标,研究鹿茸玛咖提取物各萃取部位对乙酰胆碱酯酶的体外抑制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鹿茸玛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鹿茸玛咖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具有抗老年痴呆的潜在作用,经液质联用分析推测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的6个玛咖酰胺和2个鹿茸寡肽类的结构。结论鹿茸玛咖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为鹿茸玛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其中含有的玛咖酰胺类成分和鹿茸寡肽类成分是鹿茸玛咖提取物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ex Murray) Trevis.内生真菌中筛选具有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菌株.方法:利用乙酰胆碱酯酶水解α-萘乙酯的产物和固蓝B盐发生显色反应的原理,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对59株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发酵产物进行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筛选,并通过18s rDNA和5.8s rDNA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对目标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蛇足石杉内生真菌LQ2F01在抗乙酰胆碱脂酶活性筛选中呈现阳性颜色反应,18s rDNA和5.8s 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学分类表明该菌株属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结论:蛇足石杉内生真菌LQ2F01表现出和宿主植物相同的抗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在天然药物开发以及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关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半夏中分离的一株内生真菌BX-9(青霉属)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方法:将一株半夏内生真菌(BX-9)用PDB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菌丝体用甲醇回流提取2次,菌液用乙酸乙酯萃取两次,通过各种柱色谱分离得到次级代谢化合物。采用MTT法和改良的Ellman法测定化合物抗肿瘤和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2-Hydroxy-14-tricosenvic acid(1)、4,6,8,22-tetraen-3-one-ergostane(2)、Ergosterol(3)、Ergosterol peroxide(4)、(+)-Brefeldin A(5)、7-oxobrefeldin A(6)、4-epi-Brefeldin A(7)。化合物3~6对Hela、7721、HL60三株肿瘤细胞均有显著活性。这7个化合物均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论:从半夏内生菌BX-9中能分离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中Brefeldin A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从蛇足石杉中分离鉴定出27株内生真菌,其中茎和叶中分布较多,根中分布较少;用r DNA-ITS序列分析技术对菌株进行了种属鉴定,其中1株属于担子菌门,其余26株菌分属于子囊菌门3纲5目6科9属26种,其中优势菌株为子囊菌门子囊菌纲小丛壳目小丛壳科刺盘孢属,占总菌株的48. 15%;分别采用Ellman's法和Griess法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发酵粗提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和抗炎活性进行筛选发现,4株内生真菌粗提物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2. 5~62. 4 mg·L~(-1);部分内生真菌粗提物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 7 NO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IC50为2. 2~51. 3 mg·L~(-1),显示其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进一步通过LCMS-IT-TOF分析对其中一株内生真菌HS21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共鉴定17个单体化合物,包括6个聚酮类、4个二苯醚类、7个杂萜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千层塔内生真菌G324-4次生代谢产物中的化学成分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方法:应用微生物培养的方法获得微生物菌丝体,再用溶剂提取,色谱方法分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Ellman法测定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果:从千层塔内生真菌G324-4中得到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核丛青霉素(1)和Pencolide(2);核丛青霉素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IC50值为(7.30±0.52)μg/mL;Pencolide没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论:千层塔内生真菌G324-4可代谢产生核丛青霉素和pencolide,有望成为新的药源微生物。  相似文献   

11.
甘草中-葡α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甘草中提取分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方法:将甘草水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然后测定各部分的酶抑制活性,对活性最强的部分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石油醚部分、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与剩余水提物部分的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8.93%、83.02%、32.17%和10.79%,与综合水提取物的酶活性抑制率69.77%相比,乙酸乙酯部分的活性最强,而且乙酸乙酯部分表现为一种快速的剂量依赖性的竞争性抑制类型,其Ki=34μg/ml。结论:乙酸乙酯部分存在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对其作进一步分离可望得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单体成分。  相似文献   

12.
金清  白晓华  邓亚飞  李学刚  袁吕江 《中草药》2012,43(7):1371-1375
目的筛选木香中降血糖活性部位及主要成分。方法制备木香乙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提取部位;用HepG2细胞消耗葡萄糖模型和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模型测定各提取物的降血糖活性;降血糖活性强的醋酸乙酯部位用柱色谱法继续分离、精制,得2个化合物,经NMR等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2个化合物进行降血糖活性研究。结果木香醋酸乙酯部位有较强的降血糖作用,从木香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且两者均可降低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并显示很好的抗氧化作用。结论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可能是木香的降血糖活性成分,抑制氧化应激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其降血糖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选大叶胡颓子叶的抗菌活性部位,研究活性部位的抑菌作用.方法 大叶胡颓子叶经乙醇提取,系统溶剂萃取分离得到5个部位.采用滤纸片法检测各部位的抗菌活性,用平板法测定活性部位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大叶胡颓子叶醋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对5种常见呼吸道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氏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均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0.357 2~1.428 6 mg/ml.结论 大叶胡颓子叶醋酸乙酯、正丁醇部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醋酸乙酯部的抗菌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南山茶子抗骨质疏松的有效部位。方法:用系统溶剂分离法将南山茶子醇提物分成极性不同的组分,利用重组人雌激素受体基因酵母生物检测法筛选山茶抗骨质疏松的有效部位。结果:5个组分都表现出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双重效应,活性强弱依次为乙酸乙酯层>醇提物>正丁醇层>石油醚层>水层。结论:乙酸乙酯部位为山茶抗骨质疏松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5.
太白乌头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太白乌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将太白乌头乙醇提取物采用溶剂萃取法,分成极性不同的五个部分,并采用DPPH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各部分的清除DPPH·(二苯代苦味肼自由基)和·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以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并和抗坏血酸进行比较。结果清除DPPH·能力大小为:抗坏血酸〉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石油醚部分〉水部分一氯仿部分,清除·O2^-的能力以石油醚部分、乙酸乙酯部分为好,其他部分认为无清除·O2^-的活性。结论太白乌头醇提物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和石油醚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有进一步分离纯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毛白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毛白杨雄株干皮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方法:毛白杨的新鲜干皮用甲醇提取,所得浸膏用水混悬后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并通过波谱数据的解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获得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1),胡萝卜苷(2),苯甲酰水杨苷(3),鼠李柠檬素(4),樱花素(5),7-O-甲基香橙素(6),异大齿杨苷A(7),siebolside B(8),樱花苷(9),micranthoside(10),α-D-葡萄糖(11),蔗糖(12)。结论:化合物4~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产自甘肃的锦鸡儿属和杜鹃属植物中筛选出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高抑制活性的植物提取物。方法:锦鸡儿属植物经乙醇提取,碱酸处理,乙酸乙酯萃取后,得到多酚提取物。杜鹃属植物经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进行粗分后,得到粗分离组分。总多酚组分和粗分离组分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法初步筛选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再用改良的Ellman法进一步测定其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结果:锦鸡儿属中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的抑制活性最强,在终浓度为100μg.mL-1时,抑制率超过50%。杜鹃属中,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千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烈香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oides)的抑制活性最强,它们的粗分离组分在终浓度为100μg.mL-1时,抑制率大于60%。结论: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千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烈香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oides)提取物的抑制活性最强,说明其含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成分,为进一步跟踪分离得到活性化合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白芷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芷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白芷的95%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并用曲酸作阳性对照、以酪氨酸作底物来测定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分及萃取后水部分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将白芷乙酸乙酯部分进一步用正相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四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丁二酸、反式咖啡酸、水合氧化前胡素和白当归脑,并对4个单体化合物进行酪氨酸酶抑制试验。结果:经酪氨酸酶活性测定,白芷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作用较强,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5 mg/mL,白芷石油醚部分和萃取后水部分均无抑制作用,而白芷正丁醇部分相反有激活酪氨酸酶活性作用。除反式咖啡酸有较弱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外,其它3个单体化合物均无抑制作用。结论:白芷乙酸乙酯部分有较明显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本研究没有获得具有明显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有待于进一步分离纯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新鲜蘘荷Zingiber mioga花蕾为原料,探讨蘘荷花蕾不同提取部位的抗氧化作用,并筛选其有效抑菌部位。方法:蘘荷花蕾用甲醇提取浓缩,依次萃取得到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等5个萃取部位后,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模型评价不同萃取部位抗氧化能力,用打孔扩散法考察萃取部位对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加热回流法提取蘘荷花蕾,提取率为3.1%,其中乙酸乙酯部位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半数抑制率(IC50)达到(26.22±1.12)mg·L-1,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达到(10±1)mm,石油醚部位抑菌活性最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达到25.0 mg·L-1。结论:蘘荷花蕾各部位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综合抑菌效果比较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甲醇提取物,为蘘荷花蕾抗氧化产品、抑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