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医家薛己记录了大量医案,是其临床实践的真实反应,对现代中医临床仍有借鉴意义。在薛氏医案中有一些不药而愈的医案,研究这些医案对全面理解薛氏的学术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海针灸杂志》是由上海市针灸学会、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针灸学术刊物,主要刊登针灸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论著和综述性文章,在中医针灸领域有着较高的声誉,对针灸学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薛氏通过对《中国针灸》的引文进行分析,指出《上海针灸杂志》是针灸学术领域的核心期刊,其影响仅次于由中国针灸学会主办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薛凯、薛己父子,明代著名医家。薛氏父子所撰《保婴撮要》有薛氏自刻本、薛氏医案二十四种本、薛氏医案十六种本三个系统,其中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本最为完整。  相似文献   

4.
薛氏比较重视小柴胡汤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他说:“若表不已,渐伤入里,里又未大甚,而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或微加治风,辛热亦得,犹伤寒在半表半里,而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薛氏医案选》总138页)薛氏将《伤寒论》辨证的原则引申到疡科,辨其病在肌肉,进而提示病在脏腑之表,腠理之里。薛氏用小柴胡汤仅取《伤寒论》中和解之意,将解表与清里药用量等同,取其解表与清里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5.
明代薛氏父子三人,皆精通医学,婴病治母、母子同治是其儿科疾病诊治的显著特点。在《薛氏医案》中,共有175个医案用到这婴儿病独有的诊疗方法。他们对婴儿疾病的诊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当代仍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温病四大家学术思想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有深厚的影响,其论治妇科疾病特色思想主要概括为:叶氏重视肝肾,从奇经辨证论治妇科诸病;薛氏重视湿热为患,从脾胃论治妇科诸证;吴氏通补结合,巧用剂型论治妇科杂证;王氏强调药用清灵,药食两用调理妇科诸证。选择温病四大家特色学术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传统中医大家不会局限于某一科、某一病的治疗,更符合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另一方面其特色学术思想广泛适用于妇科临床,为妇科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后世医家好好继承。  相似文献   

7.
明代御医薛己擅长温补,按照清代医家陈士铎《石室秘录》的说法,其治法属于王治法,这是薛氏学术思想的主流。但是,其仍有很小一部分医案,记载的却是霸治法,本文总结薛氏用峻剂猛药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温补法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法之一。在伤科的诊治范围内,瘀滞症较为多见,温补法应用得当,以温运补中而化瘀滞,有独到的功效。明代医家薛己以温补法治伤,有完善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笔者学习薛氏《正体类要》后,略有所得,临症时用温补法取效,兹介绍验案数则。  相似文献   

9.
薛己为明朝江南名医,在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造诣较深,尤其于中医妇科颇有建树。其著作《女科撮要》汇百家之长,尊古不泥古。薛氏调经特色为:调经辨证,立足肝脾;解肝脾郁,养血生气;妙用五行,滋养化源;重视七情,攻补有法;注重整体,治病求本;调经用药,顺应天时。  相似文献   

10.
温病传变规律,叶氏以卫气营血统辖,吴氏以三焦概括,而薛氏于《湿热病篇》中以何为纲?历来不甚了了,甚至认为条文错杂,无规律可循,余初读亦有同感。然薛氏精于医又擅于文,焉能有此失误?故不敢直断其非。几经冥索,略有所悟,姑作引玉之砖,求正同道。《湿热病篇》包括湿温与暑温,其传变规律、薛氏于该篇首条自注中已申明。这段自注,是理解全篇的关键,内容丰富,难点亦多,注家皆置而不论。薛氏以正局与变局为纲,概括全篇,俨然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堪与叶、吴辨证体系齐观。  相似文献   

11.
薛雪(1681~1770),字生白,清代著名医学家,以擅长诊治湿热病而闻名于世。然薛氏对杂病亦素有研究,可惜传世著作甚少。笔者经多年努力发掘,终在民间觅得薛氏所著《碎玉篇》二卷。经整理校点后可以清楚地看出,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中风、痿痺、厥逆、癎厥、虚损、失血、消渴、嘈杂、痢疾、泄泻、肿胀、黄疸、咳嗽、喘逆、不寐、惊悸等内科疾患,以及女科、幼科等症。该书是几经辗转相传的手抄孤本,经专家鉴定,认为对深入研究薛氏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此,笔者从中辑选部分薛氏精辟论述,奉献同仁。  相似文献   

12.
姚文轩  刘桂荣 《河南中医》2013,33(5):784-785
明代医家薛己私淑易水学派,推崇李东垣补土学说,善用温补,补中益气汤被薛氏热捧,是薛氏临证最常用的方剂之一,而枳术丸却被薛氏打入冷宫.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薛、李二人对枳术丸的认识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是上海中医界引领全国中医发展的时期,是海派中医极为璀璨的时期,上海中医药界人士开展的各式各样的探索和努力也带动着近代女中医的发展,上海女中医是海派中医的一支,也在积极努力和崛起,提高其自身的地位,团结女中医群体,起到了向社会宣传中医的作用。对近代海派女中医发展史的研究,是上海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薛生白为清代名医,对湿温病深有研究。笔者重温薛氏《湿热病篇》,归纳总结出治湿温十法,简述如下。一、芳香疏湿法——治湿邪郁表之证薛氏云:“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  相似文献   

15.
薛氏五叶芦根汤出自薛生白《湿热病篇》。薛氏云:“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笔者曾用此方治疗1例伤寒已经氯霉素治  相似文献   

16.
友人柯尔权同志,借给我‘中医浅说’一册,我读了以後,发生了下列几点感想。据柯同志告诉我,此书自我政府号召重视中医以来,购阅的人很多。我因感觉到此书影响很大,所以将我读了此书后的意见提出来,以供阅读此书的同志参考,并且希望研究中医的同志,予以补充纠正。1.关於中医各派的专长问题:此书第10页,对於明代薛氏医案,谓薛立齐‘常用十馀方治病,随机加減,变化无穷。’这一点,我觉得不特推重得太过,并且可能将初步研究中医的同志,有引入歧途的弊端。因为薛立齐是属於温补的一派,他所使用的六味、八味、补中益气等数方,都是滋腻刚  相似文献   

17.
秦伯未先生二十年代在上海就有声于时,从事中医院校教学,讲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使人易于领悟,整理多种经典著作及编辑中医知识读物,由上海中医书局了版,风行甚广,在继承与普及方面颇多贡献,杂病调理尤所擅长,并创办上海中医疗养院及上海中医疗养月刊,  相似文献   

18.
秦伯未老师谈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伯未(1901~1970),名之济,号谦斋。上海陈行镇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江南名医、著名中医教育家丁甘仁先生高足。治学勤谨,精思博采,学验俱富。1928年参与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1932年创立中医指导社,编写《中医指导丛书》,1938年主办中医疗养院。建国后,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党的中医政策,历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是我国二、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1998年11月1日正式贯彻实施。标志着上海中医事业走上了依法发展的新里程。 中医立法 是时代的要求 由于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上海既是名医荟萃,也是中西医学碰撞最为激烈的前沿阵地。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上海的中医立法工作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上海中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一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与薛生白,清代同一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擅长温病治疗。笔者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两位医家治疗湿热痞证的医案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其用药特色。叶氏与薛氏治疗湿热痞证均以湿热分治、三焦分消为原则,用药以苦、辛、温为主,理气化湿,重视脾、胃、肺三脏的气机调节,但在具体药物选择上有所不同,两者共用药物中,厚朴、杏仁、陈皮、滑石使用频率均较高。叶天士还好用半夏、黄芩、黄连、茯苓;薛生白较多用茯苓皮、草果、藿香。药物配伍方面,两位医家均喜用陈皮、厚朴,厚朴、杏仁配伍;叶氏还多用半夏、杏仁,半夏、黄芩,滑石、杏仁等;薛氏则用厚朴、陈皮、茯苓皮三者相互配伍为多。两位医家治疗中的相同、不同之处对临床治疗湿热类痞证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