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特点以及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我科自1998年6月-2002年4月,被延误诊治的1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有间隙跛行,首先以腰椎管狭窄症收治,6例骨科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疗效差。最后被确诊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硬化性闭塞改变,5例介入治疗,3例药物治疗,2例血管外科手术治疗,对治疗均表示满意。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表现相似,易混淆。老年下肢间隙性跛行的患者,诊断腰椎管狭窄症的同时必须排除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对下肢血管硬化性闭塞症缺乏认识是其被延误诊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多节段闭塞性病变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主髂动脉合并股腘动脉闭塞。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4年2月采用传统手术与腔内支架结合治疗下肢动脉多节段闭塞性病变共2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内容包括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西医治疗措施,中西医结合药物降糖、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方面作用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发生,中西医结合药物延缓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进展,中西医结合药物预防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再狭窄发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根据 73例 (78条 )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前彩超和DSA或MRA等影像检查结果及一般状况 ,对 44条节段性闭塞患肢予以动脉架桥、动脉内膜剥脱、经皮血管腔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 ;对 2 9条广泛闭塞患肢予以静脉动脉化或股深动脉重建术治疗 ;5例药物治疗。结果 随访 6个月至 8年 ,除 8条截肢外 (3条节段性闭塞、5条广泛性闭塞 ) ,其余患肢缺血症状不同程度地得以改善。结论 根据术前患肢动脉DSA或MRA检测结果选择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一侧髂动脉闭塞合并下肢动脉长段闭塞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于一侧髂动脉同时合并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的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间歇跛行距离小于50m或有静息痛者采用髂动脉支架或联合血管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2例.结果 行髂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及内置支架术29例36枚支架,3例髂动脉介入治疗失败,行股浅动脉病变段支架置入3例,行股-腘动脉膝上血管旁路术13例,行膝下血管旁路术2例,3例髂动脉支架治疗失败者2例行股-股动脉耻骨上旁路术,1例放弃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随访3~36个月,3例患者因肿瘤或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例股浅动脉支架1个月后闭塞,后因肢体严重缺血截肢.3例股-腘旁路血管闭塞,1例接受取栓手术好转,1例截肢,1例无静息痛间歇跛行距离大于50m应用药物治疗.结论 支架置入或联合血管旁路术是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6.
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中年龄是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要危险因素。对高龄患者来说,临床合并症复杂、手术耐受性差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已成为此类人群普遍的治疗难点。笔者针对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症的外科治疗和高龄患者的手术原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序贯立交搭桥或结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4月~2005年7月,对11例14条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序贯立交搭桥或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腔内外结合手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62~79岁,平均70.5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8例(FontaineⅡ期),静息痛3例(Fontaine Ⅲ期),足趾溃疡、坏疽1例(FontaineⅣ期)。彩色多普勒检查示14条下肢均为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index,ABI)为0.36±0.11。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双侧髂总动脉闭塞2em、髂外动脉闭塞、双侧股浅动脉闭塞3例,右侧髂总动脉狭窄、髂外动脉闭塞、双侧股浅动脉闭塞1例,单侧髂外动脉狭窄、股浅动脉闭塞7例。术后行DSA、彩色多普勒检查及ABI测定,观察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术后无死亡。患者均获随访3~26个月,平均14.5个月。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均消失,ABI术后为0.89±0.1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肢体获救率100%。术后3~280d行下肢DSA显示转流血管通畅率为92.86%(13/14)。结论 序贯立交搭桥或腔内外手术结合,是治疗严重下肢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可靠、安全、相对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性别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B  Dong ZH  Fu WG  Shi ZY  Zhu T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7):534-536
目的 分析性别因素对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共收治842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例,根据患者的系统情况及患肢的缺血程度,分别采用药物治疗、血管旁路手术和腔内介入等治疗.分析性别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生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65:1.00,各年龄段男女比例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小.男性平均年龄(71.7±9.0)岁,女性平均年龄(75.7±6.8)岁.男性患者髂动脉病变明显多于女性,而女性患者腹股沟以远动脉病变要多于男性.女性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比例为46.4%,明显高于男性的24.7%(P<0.05).住院患者中女性截肢率较男性高(分别为16.0%和9.1%).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患者预后较男性患者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6年1月,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21例(24条患肢)。24条患肢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其中12条患肢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14条患肢加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0.63 ±0.18与术前0.24±0.13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平均随访13个月(1~23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仅4例残余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300~500m),其中3例术后3个月行干细胞移植术后症状明显好转,跛行距离加大(>1 000m)。结论:髂动脉腔内介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手术方式灵活,尤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马杰  滕斌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3):237-238
老年人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外科常见病,因大多数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病及肺肾功能不全,严重地威胁肢体的生存甚至生命[1,2].我院1999年9月~2001年10月,采用健侧髂外动脉-患侧动脉人造血管移植转流术治疗8例髂总动脉至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超声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前列地尔与罂粟碱联合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评价前列地尔联合罂粟碱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5例,治疗前应用超声测量股、腘、胫前、胫后动脉的舒张期内径,观察血管壁回声强度、血管走行及腔内彩色血流分布,脉冲多普勒定量计算血流峰值速度及血流量。经前列地尔联合罂粟碱治疗后,应用超声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股、腘、胫后、足背动脉的舒张期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及血流量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罂粟碱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分析39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岁。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260mL,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制备干细胞悬浊液40mL。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或切开显露,经股浅动脉上部向下插入超声消融导管,在动脉造影监视下进行血管内超声消融,尔后将干细胞悬浊液一次性分点注射于小腿缺血肌肉内局部。结果39例患者术后静息痛缓解,跛行距离增加,冷、凉感觉得到改善。结论血管内超声消融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主髂动脉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动脉闭塞性疾病,病变部位以主髂动脉分叉及双侧髂总动脉多见,外科手术目的主要是重建下肢血液循环.本文就我们近两年主髂动脉闭塞症手术治疗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管腔进行性狭窄甚至出现闭塞的慢性动脉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病变在下肢的表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病率较高,有文献[1]报道,在65岁以上的美国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10%~2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出现了严重的间歇性跛行或者静息痛症状之后往往需要外科干预。外科干预的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及血管腔内治疗。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并不适用于伴有  相似文献   

15.
1987年3月至1989年10月,我们采用一期高位动静脉转流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32例(37条肢体)。其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4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5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2例,下肢动脉栓塞后遗症1例,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下肢重度缺血是指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引起下肢的静息痛、溃疡和(或)坏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导致下肢重度缺血的主要疾病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中作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下肢缺血导致的重度缺血日益受到重视。尽管随着传统外科技术和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进步,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但下肢重度缺血的治疗一直是血管外科医师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1]。目前临  相似文献   

17.
下肢慢性动脉缺血疾病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慢性动脉缺血性疾病主要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所致 ,其次为多发性大动脉炎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964年 ,Dotter首次成功经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治疗下肢慢性动脉缺血症。随着影像技术 ,材料工程学之迅速发展 ,血管腔内外科技术 (即可称微创治疗 )在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症方面  相似文献   

18.
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甚为棘手。如何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是对血管外科医师的考验。本文拟就此问题谈点体会。1定义难治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意指非糖尿病或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严重的多节段、多平面的阻塞病变;踝收缩压≤667kPa或趾收缩压≤40k...  相似文献   

19.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指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以累及大中动脉为主,呈多节段分布,有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发病率可达0.6%~9.2%,已成为血管外科的常见病。1流行病学下肢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SFAS)后下肢股浅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内脂素水平变化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招募的297例接受SFAS治疗的下肢股浅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ISR将患者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