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4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皮质下出血的分析,发现以血管畸型最为常见,占发病总数的55.1%,高血压所致出血占总数的20.4%,中青年以血管畸型常见,老年病例以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并对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价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45例自发性脑叶出血的CT,MRI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叶出血系指发生在大脑皮质下的出血,在CT、MRI问世前,很难诊断,现将我院1986年6月至1990年3月收治的45例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男34例,女11例。男女之比近3:1。年令为8~77岁,其中40岁以下者12例占26.67%,50岁以上者28例占62.22%,在情绪激动、进餐、酒后、排便  相似文献   

3.
4.
脑叶出血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叶出血35例临床分析秦绍森,刘银红脑叶出血又称皮质下出血,在非创伤性脑出血中,并不少见。现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35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5例中男性24例,女11例。其中61岁以上病例25例,60岁以下病例10例。3例为多次、多发,其余...  相似文献   

5.
脑叶出血又称皮质下白质出血,其发生率仅低于基底节区出血[1].我科 2002-01~2006-10共收治脑出血患者231例,其中脑叶出血患者3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皮质电图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脑桥出血早期患者脑皮质结构变化,并分析与感觉运动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本院接诊的16例脑桥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1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结构磁共振(MRI)检测,通过基于体素形态学方法对MRI的结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大脑灰质体积区域的改变。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患者脑皮质结构的改变与运动感觉功能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与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以及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于体素形态学方法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双侧初级感觉中心、初级运动中心及其辅助运动区发生了灰质体积减小的现象(P0.05);观察组结构异常区域萎缩发生程度经相关分析与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以及运动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脑桥出血早期患者初级感觉中心、初级运动中心及其辅助运动区发生了灰质萎缩,但是萎缩程度与患者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以及运动评分无关。  相似文献   

9.
10.
自发性脑叶出血73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报告73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脑叶出血,均行DSA检查,确定病因者61例(84%)。包括25例AVM,5例隐匿性血管畸形(经手术病理证实),28例动脉瘤,烟雾病、高血压和肿瘤各1例,其余12例原因未明。在30例脑血管畸形中,年龄40岁以下者29例,说明年青人脑叶出血的主要病因是AVM。28例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最高,为16例(57%),且均造成额叶血肿,年龄50岁以上者13例,提示对年长者的额叶血肿,应注意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54例经手术治疗去除出血病因获痊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破裂脑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15例在起病后2 d内首次CT或MRI上表现为脑内出血(ICH),和(或)脑室内出血(IVH)、硬脑膜下血肿(SDH)和壁间出血(IMH)而无SAH的破裂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 、治疗方法 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首次CT或MRI检查表现为ICH者3例、IVH合并ICH者6例、SDH者1例、IVH者1例、IMH者3例和等高混合密度者1例.其中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6例、前交通动脉4例、后交通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1例和小脑后下动脉1例.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13例,血管内栓塞2例.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8例、中残3例、重残3例和植物生存1例.本组15例占同期破裂脑动脉瘤的3.8%.结论 破裂脑动脉瘤首次CT扫描可表现为单纯ICH,和(或)IVH、SDH、IMH而无SAH,与CT扫描时间、动脉瘤的部位和指向以及出血量有关.早期控制颅内高压、及时诊断和有效处理破裂动脉瘤,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CT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自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的病因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与CT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池、脑叶血肿较少见 ,且常常误诊为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 ,但其原因与脑出血不同 ,治疗原则也不同。为提高对其认识 ,我们将 1992年至今诊治的 15例报道如下 ,并对其临床特点和 CT表现特征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15例中 ,男性 10例 ,女性 5例 ,年龄  相似文献   

15.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7岁。主因“头晕1天,视物不清20小时”于2022年4月2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左侧视物不清、恶心,无眩晕、复视、头痛、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行头颅CT检查,示“右侧枕叶多发团片状高密度影,周围环绕脑组织水肿”(图1A),以“右侧枕叶脑出血”收入院。既往史:偏头痛病史30年,平均2~3次/月,不伴头痛先兆,近5年发作次数减少。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再出血是SAH主要的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在病情稳定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性发作,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亦可重新出现。20%动脉瘤患者病后10~14d发生再出血,81%发生在1个月内,使病死率约增加1倍,可高达65&#183;6%。因此SAH的主要治疗措施应是尽早明确病因,根治病灶,预防再出血。本文收集2004-01~2009-01我院收治的7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16例再次出血,均通过腰穿或CT等检查证实。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非外伤性皮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ity s ubarachnoid h aemorrhage,cSAH)患者头痛 的特点及出血病因,提高神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自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14例cSAH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头痛 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结果 14例cSAH患者中,8例(57.1%)表现为急性头痛,其中6例(75.0%)为偏侧轻中度胀痛;4例 (50%)头痛为一过性,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 min。病因学方面,12例(85.7%)患者病因明确:8例 (57.1%)存在cSAH同侧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动静脉畸形、使 用抗凝药物以及可疑脑淀粉样血管变性各1例。 结论 急性头痛是cSAH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一过性头痛或轻中度头痛的患者需注意cSAH的可能;同 侧颈内动脉系统主干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是cSAH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8.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常见疾病,近几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很多,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为颅内动脉瘤,动脉硬化,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moyamga),颅脑损伤,脑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原因不明等。本文重点分析我院1977~1987年收治123例因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对脑动脉瘤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脑动脉瘤合并SAH患者的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经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仿真内窥镜(VE)技术等技术处理,将该结果与DSA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83例患者中,DSA或手术结果检出瘤体93个(单个瘤体73例,2个瘤体10例),CTA共检出瘤体91个,与DSA或手术结果比较漏诊2个,CTA的诊断敏感性为97.8%,诊断符合率很高(χ2=25.632,P=0.011)。结论 CTA检查脑动脉瘤合并SAH快速、无创,且敏感性很高,能够显示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以及载瘤动脉与血管的关系等信息,具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