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01~2014-01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7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总体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胆红素改善情况和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能有效改善新生儿黄疸体征,起效快、安全性高,可显著缩短新生儿黄疸病程,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狄义红 《当代医学》2014,(18):152-152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3年11月驻马店市确山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7例黄疸患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蓝光照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记录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安全、有效,能够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在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采集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新生儿科10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51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53例,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蓝光治疗的同时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比较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情况和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日常生活,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并且配合茵栀黄颗粒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治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为新生儿患者减轻病痛.方法 将新生儿患者100例分成2组,观察组50例,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并加以茵栀黄颗粒辅助;对照组50例,其中再次分开,25例仅采用茵栀黄颗粒治疗,另外25例仅采用蓝光照射治疗.然后观察2组患儿黄疸体征及症状消失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患者黄疸体征消失早于对照组.结论 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加以茵栀黄颗粒的辅助能够更快更好地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5.
韩启胜 《吉林医学》2012,33(18):3836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64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抗感染、保温、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BIL、D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优于单用蓝光照射,治疗后TBIL、DBIL下降明显,黄疸消退快,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2013年4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7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随机、双盲方法 分为2组,对照组根据患儿个体情况给予不同时长的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茵栀黄颗粒治疗.评价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120 h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4.2%,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手段, 辅助茵栀黄用药能加快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且不良反应少,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疗程7天。记录两组患儿每日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及总体治疗效果。结果:治疗7天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5±14.2)vs(174.9±18.5),P0.05];且胆红素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6)vs(7.4±0.8),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6%vs70.3%,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茵栀黄注射液加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3例新生儿黄疸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1例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治疗组3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前、后测定患儿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症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BIL、DBIL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利用经皮测胆仪监测胆红素的变化,将8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蓝光照射联合菌栀黄,n=48)和对照组(单纯给予光疗,n=40)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渭南市中心医院接诊的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转铁蛋白(TRF)、胆红素的变化,对黄疸消退时间进行记录,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RF水平高于对照组[(1.96±0.28)g/L比(1.62±0.2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94±16)μmol/L比(116±21)μmol/L],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2.9±0.8)d比(4.4±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48/50)比78.0%(39/50)],体质量、身长、头围发育情况均高于对照组[(4583±189)g比(3943±132)g,(63.6±2.6)cm比(57.2±2.0)cm,(43.6±1.4)cm比(38.1±1.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疗效显著,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消除黄疸,促进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2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接受间歇蓝光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治疗,对照组接受持续性蓝光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为95.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13%)低于对照组(3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间歇式蓝光照射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2.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8):740-743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和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4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2组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每日照射2次,每次8 h,连续照射5 d。在蓝光照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0. 125 g,温水冲服,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在对照组患儿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茵栀黄颗粒1 g,温水冲服,每日3次,连续治疗5 d。记录2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住院之间,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2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观察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每日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分别为(58. 79±17. 68)、(34. 56±14. 25)μmol·L-1,观察组患儿每日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显著大于对照组(t=9. 054,P <0. 05)。2组患儿治疗前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儿治疗后CD3+、CD4+及CD4+/CD8+水平高于治疗前(P <0. 05),2组患儿治疗后CD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D3+、CD4+及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儿治疗后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痊愈51例,有效21例;对照组患儿痊愈27例,有效44例,无效1例;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4. 593,P <0. 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 39%(1/72)、5. 56%(4/72),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829,P> 0. 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和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快速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效改善黄疸症状,提高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照组同时给予苯巴比妥5mg/(kg·d),每日3次;蓝光照射,每日连续照射8~12h。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茵栀黄颗粒,1g/次,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治疗5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2.50%,对照组为67.5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观察组为87.5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两组治疗后下降显著(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黄疸消退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使用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90例患儿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蓝光治疗,研究组给予蓝光治疗+茵栀黄颗粒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客观指标情况(治疗前胆红素浓度、治疗后胆红素浓度、胆红素下降幅度情况、平均退黄时间)、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浓度为(73.4±12.1)μmol/L、胆红素下降幅度为(224.6±26.3)μmol/L、平均退黄时间为(4.1±1.2)d,胆红素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退黄时间较对照组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效果较佳,既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缩短退黄时间,又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区晓毅 《求医问药》2014,(21):249-250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患有新生儿黄疸的患儿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组(32例)和乙组(30例),应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疗法为甲组患儿进行治疗,单纯应用茵栀黄口服液为乙组患儿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甲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63%,乙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67%,甲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乙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甲组患儿的治疗显效时间为(2.71±0.32)d,住院天数为(8.12±1.05)d;乙组患儿的治疗显效时间为(7.18±2.01)d,住院天数为(14.36±2.17)d。甲组患儿的治疗显效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乙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前,甲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为(207.5±12.4)μmol/L,乙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为(210.0±11.3)μmol/L,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甲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为(150.6±12.3)μmol/L,乙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为(200.3±13.6)μmol/L,两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且甲组患儿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的过程中,两组患儿均出现了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躁动、发热、皮疹、呕吐等,均未发生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足月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采取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北京市西城区(原宣武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及儿科2007年5月—2011年1月接诊的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6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43例,其中对照组采取蓝光照射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变化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4%,对照组则为83.72%,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对照组则为18.6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胆红素皆有一定下降,但研究组下降更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黄疸属于儿科常见疾病,在常规蓝光照射基础上予以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同时能明显改善胆红素水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联合应用蓝光与茵栀黄颗粒所取得临床疗效.方法 择取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共120例,按照治疗方法作分组处理:联合应用蓝光照射与苯巴比妥治疗的60例患儿归入对照组,联合应用蓝光照射与茵栀黄颗粒的60例患儿则归于研究组.将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就退黄时间、血清胆红素下降程度以及总有效率而言,研究组均要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苯巴比妥与蓝光联用,茵栀黄颗粒与蓝光联用更具疗效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艳 《求医问药》2014,(18):265-266
目的 :探讨分析用日光照射法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患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实验组(43例),为对照组患儿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为实验组患儿采用日光照射法联合茵栀黄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7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日光照射法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方法:6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肝药酶诱导剂常规用量并给予光疗8~12小时/日;治疗组,口服茵栀黄口服液3ml,3次/日,并光疗8~12小时/日,疗程5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83.3%.结论:口服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程短,疗效显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孙路巧 《大家健康》2013,(15):61-62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疗程7天。记录两组患儿每日胆红素下降值、胆红素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及总体治疗效果。结果:治疗7天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5.5±14.2)vs(174.9±18.5),P<0.05];且胆红素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0.6)vs(7.4±0.8),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6%vs70.3%,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