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的腧穴使用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先秦至清末时期针灸文献;依据数据筛选标准,采集治疗口眼?斜的针灸处方,录入古代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获取腧穴使用规律。结果共纳入257首处方,涉及74个腧穴;通过频数分析,使用频次≥9次的腧穴包括地仓、颊车、听会、水沟、合谷等19个高频腧穴;通过高频腧穴变量的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结论通过公因子的分析,归纳出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按经脉、按部位、按病因的选穴规律,能够为针灸临床提供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针灸处方用穴规律研究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眼?斜症的古代针灸处方选穴规律。方法:以先秦至清末为时间范围,收集并整理关于口眼?斜症的针灸处方,录入古代针灸处方管理信息系统;利用频数分析法,从具体腧穴、经脉、部位和特定穴等角度,获取选穴频数分布。结果:使用频数大于30的腧穴包括地仓、颊车、听会、水沟和合谷。阳经及其足三阳经的选用最为频繁;胃经、胆经、大肠经和督脉等具体经脉使用率较高。头面颈项部及其腧穴的选用最为频繁,并以面颊区及其腧穴选用为主。特定穴的使用频数明显高于非特定穴,并以交会穴、五输穴、原穴为主穴。结论: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症以特定穴为主,采用分部取穴、循经取穴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心痛类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黄帝内经》《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任脉、心包经、膀胱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五输穴、募穴、原穴;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一般选用心系经脉或相表里经脉腧穴,而对于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的心痛,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技术探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经穴选用规律。方法:利用古代针灸处方管理信息系统,检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处方150首,采用频数分析,获取主要腧穴;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 21. 0统计软件,进行主要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主要腧穴包括16个,其中频数最高的5个腧穴是曲池、足三里、合谷、肩髃、阳陵泉,频数最高的5条经脉是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均为阳经,以及4个腧穴聚类结果(即组类)。结论:从古代针灸处方中,发现中风半身不遂治疗选用腧穴的组类,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提供了用穴规律参考,为有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许磊  何玲  李慧  乔海法  王强  王渊 《中国针灸》2023,(4):471-47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失语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收录的针灸治疗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2021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腧穴频次及频率、腧穴归经、腧穴分布部位、特定穴使用情况,并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Gephi0.9.5绘制腧穴和经脉共现网络图。结果:共纳入140篇文献,包含146条针灸处方,涉及189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1 211次。廉泉、金津、玉液、百会、哑门为针灸治疗失语症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经外奇穴和经验穴使用较多,使用频次前3位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和任脉,所用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颈项部,五输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玉液-金津、玉液-廉泉-金津和风池-玉液-金津为针灸治疗失语症的高频穴对。因子分析提取的10个公因子为针灸治疗失语症的常用腧穴配伍组合...  相似文献   

6.
李茜  赵祎然  高莹  李晶  孙涵茗  王敏 《中医药导报》2023,(4):116-121+157
目的:总结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水肿的选穴规律。方法:以“水肿”“浮肿”“水气”“水病”等检索词检索《中华医典》针灸推拿古籍,筛选、提取相关条文,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SPSS 26.0、SPSS Modeler18.0分析古代针灸治疗水肿的选穴组方规律。结果:纳入369首针灸穴位处方,其中复方99首,单穴处方270首,共使用128个腧穴。总频数为700,使用频数前5的腧穴分别为水分、足三里、三阴交、陷谷、合谷。腧穴主要归属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其中下肢腧穴较常选用,特定穴中合穴使用频数最高。关联规则分析获得14条腧穴关联规则,其中“三阴交→足三里”支持度最高,核心处方为“三阴交-足三里-合谷-行间-内庭-曲池”。聚类分析显示4组腧穴类别,主要根据水肿部位聚类。结论:古代医家针灸治疗水肿主要围绕“培土制水”“通阳利水”“气行水行”“血行水行”4个基本思路,重视合穴等特定穴的灵活配合,以核心腧穴为中心,搭配病变局部腧穴进行系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针刺治疗痤疮的现代文献进行统计,总结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4—2017年针刺治疗痤疮的临床文献,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98篇文献,得到针刺主穴处方98个,涉及腧穴54个,共用腧穴频数为680次。使用高频腧穴为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肺俞等。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项部及四肢肘膝以下,占78.97%。使用经络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特定穴使用以五腧穴、原穴、背俞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痤疮的主穴选穴是有规律的,总结其规律能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璐  杨桦  刘文钊 《环球中医药》2023,(9):1785-1791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不孕症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1录入处方信息和绘制矩阵、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Gephi 0.9.7软件绘制腧穴共现网络图。结果 纳入文献共150篇,87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1187次,其中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关元、三阴交和子宫。主要集中经络为任脉和足太阴脾经,胸腹胁部为多数腧穴分布部位,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募穴。三阴交—关元、关元—三阴交和三阴交—子宫为高频穴对。因子分析共提取10个公因子。结论 临床治疗不孕症选取关元、子宫、三阴交最多,多配合辨证选穴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古医籍中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恶心呕吐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以《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古代文献为依据,"针灸"为主题词,结合"恶心呕吐"的古代病名,通过查阅71部著作,2937条针灸治疗恶心呕吐处方,筛选后纳入33部著作,195条针灸处方。建立针灸治疗恶心呕吐的古代文献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进行关联性分析,分析核心穴位节点和配伍关系,利用Gephi0.9.1软件展示复杂网络示意图。结果通过运用关联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腧穴与腧穴配伍进行分析,再经过对195条针灸处方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将其进行频次统计,归纳腧穴、经脉、部位、特定穴等之间的配伍规律。结论针灸治疗恶心呕吐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按部配穴、按经配穴、特定穴配穴为主。针灸治疗恶心呕吐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索从晋代到清代针灸治疗中风的古代文献,总结出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穴位及组穴规律。方法:将中风病名、症状确立为中风检索词,通过建立数据库、频数分析、支持度对比的方法,总结出中风病总体腧穴运用频次,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3大症状腧穴运用频次及经络腧穴相关性。结果:中风治疗总体用穴频次和支持度居前5位的腧穴是百会、合谷、曲池、足三里、肩髃;辨证取穴方面,则体现了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的选穴规律;经络腧穴相关性方面,用穴、取经多集中在阳经和督脉,体现了辨证与辨经相结合。结论:古代文献关于中风病的治疗主要以针对症状为主、病因病机为辅,分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其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