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跳停止4min内,即在大脑发生不可逆转的坏死前开始复苏,开胸与闭胸复苏在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健康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闭胸复苏组(CCCPR组),开胸复苏组(OCCPR组)。闭胸复苏组采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标准及体外除颤的方法进行复苏;开胸复苏组,采用开胸直接挤压心脏及心外膜除颤方法进行复苏。按压(或挤压)2min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继续复苏2min后,电击除颤。如自主循环未恢复,则继续以上复苏,复苏30min无效则放弃。结果:自主循环恢复率:CCCPR组4/12(33.3%),OCCPR组12/12(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CCCPR组4/12(33.3%),OCCPR组11/12(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主循环恢复时间:CCCPR组15~30min,平均21min;OCCPR组4~10min,平均8min。结论:对发生在院内及有急救人员在现场的心跳停止者,宜及早采用开胸心肺复苏,以确保大脑复苏成功。  相似文献   

2.
郭启楠  顾伟  潘兴邦 《中国病案》2023,(11):107-110
目的 探讨急诊老年患者院外心脏骤停的特点及心肺复苏和自主循环恢复的相关影响因素,以优化改善相关诊疗流程,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2年6月30日某院急诊接诊的老年院外心脏骤停患者133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患者预警症状、早期心肺复苏、急救反应时间、早期电除颤等预后影响因素与自主循环恢复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人院外心脏骤停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很低(8.3%),心源性疾病(50.4%)是老年人院外心脏骤停的主要病因。与中青年相比,老年人院外心脏骤停在家中的发生率(77.4%VS 45.5%),初始为不可电击心律(89.5%VS 75.9%)、有预警症状(43.6%VS 29.5%)的比例更高(P<0.05)。老年组中自主循环恢复组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警症状、可除颤心律、目击者心肺复苏、急救反应时间<10分钟和院外早期除颤是老年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老年人院外心脏骤停的病因复杂,自主循环恢...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心脏骤停患儿在不同时机实施气管插管心脏复苏(CPR)的成功率进行探析。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该院急诊的85例心脏骤停患儿的临床资料,依照气管插管时机不同分成A组(5个循环常规CPR后)、B组(10个循环常规CPR后)及C组(15个循环常规CPR后),分别为25例、31例和29例,对比分析3组自主循环恢复和心肺复苏成功情况。结果 A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68.0%,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0.0%,B组分别为64.5%、58.1%,C组分别为37.9%、31.0%,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A、B两组CPR成功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患儿在实施5~10个循环常规CPR后实施气管插管CPR成功率最高,且血气状况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肝素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清洁级大鼠70只,随即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n=10),心脏骤停盐水组(B,n=30),心脏骤停肝素组(C,n=30),B组和C组又分为30min、2h、6h亚组,每组10只,A组不建立心肺复苏模型,只做手术和气管插管,B和C组建立心肺复苏模型,B组复苏后即刻给予肾上腺素,C组给予肾上腺素和肝素的合剂.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0min、2h、6h后取心脏测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同时记录心搏骤停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复苏成功率.结果 两复苏组心跳骤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成功率B组和C组分别为93.3%和86.7% (P >0.05).复苏后两复苏组心肌MDA含量都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复苏后2h MDA升高最明显,复苏后6h逐渐恢复,B组MDA含量高于C组(P<0.05).复苏后两复苏组心肌MDA含量都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复苏后2h MDA升高最明显,复苏后6h逐渐恢复,B组MDA含量高于C组(P<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2h心肌再灌注损伤最重,复苏开始即刻肝素抗凝能减轻心脏骤停后心肌MDA生成,增加SOD活性,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方案中基础及进一步生命支持阶段优化实施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跳停搏患者3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196例,按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方案治疗;B组:190例,在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方案基础上优化实施治疗.具体方案为:(1)基础生命支持阶段的优化.判断神志→呼救→摆放体位→开放气道→人工循环→人工呼吸(人工循环∶人工呼吸为30∶2),由传统的ABC步骤调整为ACB.(2)进一步生命支持阶段的优化,①成立5人心肺复苏小组(2名医生,3名护士);②基于复苏指南中已肯定疗效的复苏药物,在目前应用的合理剂量及时间内建立复苏药物的统一应用流程,保证复苏药物应用的规范化;③在1 min内完成电除颤;④在3 min内完成气管插管;⑤"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仪适当延长心肺复苏时间至1 h,保证有效按压.分别观察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24 h存活率和出院存活率.结果 A、B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15.82%(31/196)和26.84%(51/190), A、B组自主呼吸恢复率分别为14.80%(29/196)和25.26%(48/190),B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及自主呼吸恢复率明显高于A组(P<0.05);A、B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12.38±3.96 )min和(7.52±2.87 )min,A、B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52.70±10.80)min和(76.56±8.29)min,B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A、B组24 h存活率分别为15.82%(31/196)和26.84%(51/190),A、B组出院存活率分别为13.27%(26/196)和21.58%(41/190),B组24 h存活率及出院存活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优化实施方案较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方案可以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和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的心肺复苏进行分析,为挽救患者的生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06~2011-12于医院内和医院外接受急救的心脏骤停患者35例,其中24例在院外接受心肺复苏急救,11例在院内接受心肺复苏急救,对这两组患者的急救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并分析影响急救的相关因素。结果:院外急救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4.17%,有效率为8.33%,院内急救患者复苏成功率为9.09%,有效率为18.18%,两组复苏有效患者急救时心脏骤停时间均不超过6min,6min内复苏有效率显著好于6min外复苏有效率(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要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抢救,心脏骤停时间3min是救治的黄金期。  相似文献   

7.
赵广阔 《中外医疗》2013,32(26):18-19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时影响心肺复苏因素及心肺复苏结果,总结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治疗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急诊科2010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在TCA、TC及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因素较多,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正确把握电除颤时间,配合气管插管、联合用药对成功心肺复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院前心肺复苏454例成败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明  花海明  龚翔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322-1323,1326
目的 通过对院前454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成败因素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方法 对我中心2002年5月-2008年5月心搏骤停454例院前死亡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心搏骤停后得到复苏时间早晚分为A、B两组:A组为早期复苏(≤5 min)组,113例;B组为晚期复苏(>5 min)组,341例. 结果 A组113例心肺复苏有效54例,有效率为47.0%,复苏成功23例,成功率为20.3%;B组341例心肺复苏有效29例,有效率为8.5%.A、B组由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分别为(2.5±0.7)min和(12.6±1.5)min;A组患者由急救专业人员行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5.7%及35.4%,B组患者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1.8%及1.2%,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社会重点人群中普及急救知识、心肺复苏知识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目击者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缩短呼叫-到达现场间期,熟练的气管插管、早期电除颤、合理使用心肺复苏药物是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心脏骤停成功复苏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的若干因素,提高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成功复苏且存活的心脏骤停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内者18例(占69.2%),发生在心电监护下者12例(占46.1%),复苏开始时间平均3.1±1.5min,电击除颤开始时间平均为3.8±1.2min,26例均成功复苏存活,无1例使用大剂量或超大剂量肾上腺素。结论:尽快、尽早及有效的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重点处理脑复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存活率,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鲁宗臣  王莉 《吉林医学》2010,31(18):2822-2822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内、外两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成功率与心脏骤停初期复苏地点、时间、救护措施等有关。结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是尽早心肺复苏、电除颤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普及复苏知识。  相似文献   

11.
王炳今 《中外医疗》2016,(23):97-99
目的:对比心肺复苏机及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疗效,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时的抢救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资料,其中22例采用心肺复苏机予以心肺复苏,为研究组;其余24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研究组自主恢复时间(16.32±5.23)min、平均动脉压(76.8±4.76)mmHg、血氧分压(53.74±3.31)mmHg、复苏成功率(63.64)%均高于对照组(29.41±15.82)min、(72.49±3.17)mmHg、(43.06±12.32)mmHg、45.83%,组间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24 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虽未能明显改善其预后及存活率,但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积极规范的复苏技术对心脏骤停患者早期干预的有效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连续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共88例。根据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是否超过8 min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9例)开始抢救的时间小于8 min;B组(39例)开始抢救的时间大于8 min。结果:A组中复苏成功17例,成功率34.69%,B组中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2.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脏骤停早期患者是否规范复苏,对复苏的成功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院前CPR三种复苏方式的复苏效果。方法:选取院前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命名为A组、B组、C组。对A组患者在保证畅通气管的同时进行胸部外压。对B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通气,对C组患者实施气囊面罩通气。结果:A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30.0%,平均恢复时间为(8.94±1.28)min,B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7.5%,平均恢复时间为(11.59±1.49)min,C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2.5%,平均恢复时间为(14.18±1.22)min。从三种CPR复苏方式来看,A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最高,平均恢复时间最短。结论:在保证畅通气管的同时进行胸部外压的方式能够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最大程度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种院前CPR复苏方式更为科学,临床应用价值更高,该种院前CPR复苏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性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院前心肺复苏各因素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为院前心肺复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心脏骤停患者157例,对比各因素对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在157例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男性占较大比例(66.2%),不明原因心脏骤停、多发性损伤、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脑血管病导致心脏骤停的患者占绝大部分,约占病例总数的85.6%,现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率比未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为54.2%比45.8%(P=0.01),现场复苏后存活率比未复苏存活率为26.7%比11.3%(P=0.013)。结论第一目击人员马上实施有效的CPR是提高院前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推广普及心肺复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在心肺复苏中对兔脑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应用时机。[方法]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采用窒息法制成心跳骤停动物模型,随机平均分为5组:A组为常规复苏组,B、C、D、E组分别在常规复苏同时、复苏5min、10min、15min时加用生脉注射液(SMI)5ml。观察各组动物自主心跳、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及脑细胞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血清丙二醛(MDA)含量、SOD活力的变化。[结果]自主心跳、呼吸恢复时间B、C、D、E组均较A组短(P<0.01)。自主呼吸恢复率A组为66.67%,B、C、D组均为100%,E组为83.33%。复苏成功率各组均为100%。SOD活力在复苏过程中呈动态下降趋势,加用SMI可以延缓这一趋势。复苏60min时,加用SMI组SOD活力明显高于A组。MDA含量在复苏过程中呈动态增加,加用SMI可以延缓这一趋势。复苏60min时,加用SMI组MDA含量明显低于A组。复苏后各组脑细胞病理及超微结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A组病变最严重,B组病变最轻,C组、D组、E组病变依次加重,但都比A组轻。[结论]加用生脉注射液辅助心肺脑复苏可以缩短复苏兔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提高自主呼吸恢复率,减少血清丙二醛(MDA)的产生,延缓SOD活力的下降,减轻复苏兔脑细胞病理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与应用时机有一定的关系,应用越早,其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50例发生于门(急)诊室、转运中、辅助科室的心脏骤停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0例中即刻复苏成功率30例,占60%;痊愈出院28例,占56%;死亡22例,占44%。复苏效果与心脏骤停发生地点,是否被目击,目击人员类别,标准CPR及电除颤开始时间,二者的顺序及有机结合,参加抢救人员数量,以及致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类型有关。结论 :即刻开始标准CPR;另一人以最快速度准备除颤仪并除颤;尽量连续,不中断CPR;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技术过硬的抢救团队,是院内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可除颤心律失常是重要的先决条件。抢救室抢救成功率最高;转运中、辅助科室是心脏骤停抢救的薄弱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 :把某院从2014年3月到2016年9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108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在院前急救中给予规范化的心肺复苏(CPR),主要是指导家属或目击者等非专业施救者,强调早期识别心脏骤停征象、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立即开始高质量徒手CPR、以及基础及高级急救医疗服务(尽早除颤、药物应用等)、高级生命维持等,统计自主循环、呼吸恢复率及生存率等指标值.结果 :108例患者的自主循环、呼吸恢复率为78.7%,生存率为37.0%.结论 :为心脏骤停者院前及早进行规范化、高质量CPR,并且有基础及高级急救医疗服务(尽早除颤、药物应用等)、高级生命维持等,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自主循环、呼吸恢复及生存率,应在大众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4例心脏骤停并接受院内CPR患者的资料,根据CPR结果分为有效组(84例)与无效组(6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及CPR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有效组60岁及以上患者比例、心脏骤停时长、CPR总时长、首次电除颤实施时间、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阿托品用量均低于/少于无效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比例高于无效组(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脏骤停时长、首次电除颤实施时间是影响CPR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低于60岁、心脏骤停时间较短、首次电除颤实施较早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较高,CPR总时长较短,复苏药物用量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心肺复苏(CPR)操作技术的有效性。方法:对16例次心脏骤停患者采取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CPR和心血管病急症救治指南(新指南)操作技术进行抢救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心脏骤停实施2005年美国CPR救治指南(旧指南)操作技术抢救21例次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组16例次自主循环恢复时间3~15min,平均(6.2±3.3)min。对照组21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4~16min,平均(10.5±6.7)min。研究组抢救16例次成功7例次,成功率43.75%,对照组抢救21例次,成功6例次,成功率28.5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脏骤停后迅速有效的心脏按压是提高CPR成功的关键,新指南CPR程序C-A-B-D较A-B-C-D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措施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3年10月7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资料。患者入院后立即对其实施抢救,抢救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术、辅助给氧、电除颤等,同时严格监控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根据患者心脏骤停时间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A组1~5 min,B组6~10 min,C组&gt;10 min。结果 A、B、C 组抢救成功50、6、2例患者,抢救成功率分别为96.15%、75.00%、20.00%,A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早期复苏术和抢救处理对于患者的复苏至关重要,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