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后2年参加救灾官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救灾后官兵心理防护提供依据,并为减少救灾官兵PTSD发生率提供措施.方法 应用军事应激障碍核查表(PCL-M)、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焦虑量表(SAI)、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一般情况调查表于地震后2年对某营144名首批到达映秀镇救灾的官兵(救灾组)及该营未参加地震救灾的95名官兵(对照组)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 (1)救灾组官兵PTSD发生率为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0%)(P<0.01).(2)在PCL-M表中,救灾组官兵3类症状总分、PCL-M表17个条目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救灾组官兵PTSD的易感因素主要有:应用消极应对方式多、对自己健康担心多、感觉救灾后烦恼多、自觉朋友和其他支持少、自觉平时情绪不稳定、感觉自己救灾成绩未得到承认.结论 救灾组官兵PTS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个人应对方式、朋友和社会支持、个人情绪特征、救灾后生活境遇是PTS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特点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制定救援官兵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自评量表(PCL-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752名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进行测评,结合半结构式访谈,确定急性心理应激障碍(ASD)组和对照组,对相关因素进行spearman分析。结果(1)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5.0%;(2)救援官兵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症状有7个: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反复闯入性痛苦性回忆,噩梦,睡眠障碍,创伤事件场景的重现,兴趣下降,烦躁不安和暴怒;(3)在解决问题、求助、主客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等因子上,ASD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在幻想、退避、自责、合理化因子上,ASD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解决问题、求助、社会支持总分和主客观支持分与PCL-C总分和3个因子分(创伤再体验,麻木与回避,警觉性增高)呈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与ASD总分和3个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救援官兵的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救援后18个月救援武警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症状严重程度及与人口学、创伤暴露和人格因素的关系,为制订特殊人群PTSD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地震救援武警官兵748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特质焦虑量表(TAI)评估PTSD发病率、严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地震救援后18个月救援武警PTSD阳性检出率1.7%(13/748),7.9%的救援官兵存在创伤重体验症状,3.1%的官兵存在警觉性增高症状,2.1%的官兵存在情感麻木和回避症状。不同暴露程度组间PCL-C总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暴露水平、是否有家人受灾、神经质、特质焦虑进入方程。结论地震救援后18个月武警官兵PTSD发生率较低,但伴有PTSD症状比例仍较高。低年龄、高暴露水平、有家人受灾、神经质、高特质焦虑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程度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室(ICU)医护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水平并分析PTSD的危险因素,了解ICU医护人员的正念情绪调节需求及其与PTSD的相关性,为预防PTSD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民用版(PCL-C)、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CH)对ICU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根据PCL-C评分将其分为PTSD组和正常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CU医护人员发生PTSD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CL-C得分与FFMQ-CH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ICU医护人员PTSD发生率为23.33%,女性、SCSQ消极应对评分≥16分为ICU医护人员发生PTSD的危险因素。ICU医护人员对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的需求高于其他正念情绪调节方法,PTSD组的观察、描述、觉知的行动、不判断及FFMQ-CH总分均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L-C评分与FFMQ-CH评分呈负相关(r=-0.369,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山西省SARS康复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自编的应激源-认知问卷、经修订的事件影响量表(IES-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尊量表(SE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17例SARS康复者进行测试,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PTSD发生率为55.1%;高反应者多为隔离受限、社会歧视明显以及习惯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者。结论山西省SARS康复者PTSD的发生率高,产生PTSD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隔离受限、社会歧视和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泥石流灾后1年救援军人的创伤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刨伤后应激症状问卷(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PCL)、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hort Scale,EPQ-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对部分救援军人进行测评.结果 灾后1年救援军人的PTSD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前后有显著差异(t =2.61,P<0.01).PTSD症状总分及闯入症状、回避症状、高警觉状态分量表得分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6,-0.43,-0.22,-0.19; P<0.01).PTSD症状总分及3个分量表得分均与EPQ中神经质(N)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 =0.58,0.66,0.68,0.67;P<0.01),与精神质(P)、外向一内向(E)、掩饰性(L)量表得分呈负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量表得分对PTSD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2.06、wald=18.36、P<0.01);服役年限、救灾次数和社会支持对PTSD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903、-1.58、-0.72、wald=8.36、11.67、5.41,P<0.01).结论 救援军人的PTSD阳性率在1年内下降明显,心理干预应该注重军龄较短、救灾次数较少、领悟支持较少和神经质人格的军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洪灾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慢性化,进一步研究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洪灾后PTSD慢性化的影响。方法 2014年3-4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经历1998年洞庭湖洪灾,1999年初次调查确诊的PTSD患者分析其慢性化情况。调查中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将研究对象分为康复组和未康复组(慢性化组),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测评和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结果 120名研究对象中,14名(11.67%)诊断为PTSD患者。两组患者主观支持得分、客观支持得分、社会支持总分以及积极应对得分、应对方式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社会支持(OR=0.281,95% CI:0.117~0.678)、应对方式(OR=0.293,95% CI:0.128~0.672)是PTSD慢性化的保护因素;受灾经历(OR=1.626,95% CI:1.118~2.365)是PTSD慢性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洪灾后PTSD患者慢性化值得重视,而良好的社会支持、积极的应对方式能显著改善其慢性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汶川大地震灾区中学生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汶川地震灾区3所中学1966名中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1966名中学生的PTSD筛查总阳性率为78.3%,重度PTSD占24.38%.不同领悟社会支持程度的学生PTS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TSD严重程度与领悟社会支持高低程度呈负性相关(γ=-0.226,P<0.05);不同家庭内、外领悟社会支持程度的学生PTS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且PTSD严重程度与家庭内、外领悟社会支持高低程度呈负性相关(γ=-0.176,P<0.05,γ=-0.214,P<0.05).结论 地震灾区中学生PTS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其领悟社会支持的高低程度存在一定关系,领悟社会支持越高者,PTSD发生率越低,程度越轻.对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干预应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后军队高龄老干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 采用PTSD诊断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震后30 d对170名亲历地震的军队住院老干部进行评估.结果 根据DSM-IV诊断标准,震后30 d有20.59%的老干部发生PTSD;PTSD患者年龄与非PTSD组患者年龄相比,明显较大(P<0.05);PTSD组患者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1).结论 地震后30 d,军队老干部PTSD的发生率是20.59%,PTSD组老干部平均年龄比非PTSD组明显更大.因此,有必要主动对受灾老干部进行精神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被父母情感虐待与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州某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学生800名,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率为97.2%。[结果]曾受到父母情感虐待的大学生有47人,阳性率为6.2%。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因素与情感虐待均无明显关联(P值均﹥0.05)。有情感虐待经历的大学生比未受情感虐待者的积极应对得分明显偏低,PTSD总分及各因子分、消极应对得分、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偏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虐待经历的大学生,成年后的PTSD症状明显、领悟社会支持较差、消极应对方式多、积极应对方式较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汶川一线抗震救灾官兵情景特质应对方式的特点,为制定我军官兵在灾难性事件中心理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取样法,使用军人情景特质应对方式量表(MPSTCSS)对206名一线救援官兵(救援组)和未参加抗震救灾的518名官兵(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救援组各积极应对因子分,以及情感消极应对、健康与经济消极应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救援组中年龄≥21岁者、军龄≥3年者及军官在军事任务、军旅特殊生活、个人发展等积极应对因子分明显高于年龄21岁者、军龄3年者及战士(P0.05,P0.01)。结论影响救援官兵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军龄和职别。参加一线救援官兵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且年龄≥21岁者、军龄≥3年者及军官更易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驻疆部队军人执行特殊任务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军人的心理健康维护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886名执行特殊任务军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执行特殊任务期间,有明显抑郁、焦虑症状的军人分别为733人(82.7%)、753人(85.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驻藏某部高原军人罹患心身疾病情况及其心理影响因素,为其心身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驻西藏某部军人483名,应用自编心身疾病调查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调查。结果483名军人的心身疾病患病率达58.0%;罹患心身疾病组军人的标准EPQ-N分、生活事件总分、适应因子、突发事件因子及工作环境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军人的社会支持未见明显差异。结论驻藏高原军人的心身疾病患病率较高,情绪不稳定、遭遇较多的生活事件及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是其发病率高的重要心理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执行特殊任务官兵心理应激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军事应激条件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问卷(ATQMGS)为检测工具,对参加执行新疆地区特殊任务1周后的某部官兵168例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1)执行特殊任务官兵各ATQMGS因子均分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  相似文献   

15.
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一线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8年5月26日至6月8日,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灾区8个市县(镇)的全部抗震救灾部队中抽取100个点,将抽样点所有陆、海、空军和武警官兵作为研究组,共1284人;2008年3~4月在5个军区的重点作战部队中抽取陆、海、空官兵886名作为对照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采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ATQMGS)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共收回有效问卷1080份,有效率为84.1%;对照组共收回有效问卷886份,有效率100.0%。研究组官兵的SCL-90得分,除躯体化因子略高于全国常模外,其他各因子均分、总均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军人常模和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18岁以下组、女性、城市户籍、未承担过挖掘或掩埋或搬运尸体的任务官兵SCL-90总均分较高。研究组官兵ATQMGS总均分、领导支持、部队士气、自我效能因子均分以及任务认知、岗位价值感、单位归属感单条目均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官兵SCL-90总均分与ATQMGS总均分、部队士气、领导支持、战友支持、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控制感因子均分呈负相关,也与岗位价值感、单位归属感、任务认知、晋升动机呈负相关(P〈0.01)。结论抗震救灾一线官兵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部队土气、领导支持,战友支持、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控制感、认知、动机、归属感、价值感是官兵心理健康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救援官兵适应不良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震救援官兵适应不良与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关系,并观察对其实施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46名参加救援官兵和165名非救援官兵进行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调查,并对发生适应不良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结果抗震救援组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总分及其各因子分均高于非抗震救援组(P〈0.05)。抗震救援组军人适应不良自评量表总分与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之间呈负相关(r=-0.43,P〈0.01),即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适应不良的发生率越高。影响抗震救援官兵适应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支持和婚姻状况;心理和药物干预具有明显的效果,使99.3%出现适应不良的官兵中有93.1%的心理障碍者完全缓解。结论参加抗震救援官兵出现明显的适应不良,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减少适应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大灾难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状况及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特点。方法在汶川5.12大地震爆发后65d左右对102名执行不同救援任务的人员进行半结构性访谈。结果救援人员在早期普遍出现了闯入性回忆、回避和恐惧症状,但多数在1~3周内消失。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是回避、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差;救援人员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团体内部,包括战友和直接领导,较少来自家庭和亲属;救援人员所采取的应对方式较为单一,以说服和鼓励自己、回避为主。结论救援人员在救援早期普遍存在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症状多数在1~3周内消失,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普通人群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2年后灾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四川绵阳市游仙区175名医务工作者(研究组)进行调查,并与安徽省合肥市社区144名医务工作者(对照组)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灾区医务人员SCSQ消极应对分与SCL-90总分(r=0.357,P0.01)及各因子分(P0.05~0.01)呈正相关;积极应对分与SCL-90总分各项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震灾区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非灾区医务人员低,不同的应对方式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应激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子对抗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应对方式影响因素,为改善官兵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对海、陆、空电子对抗部队的637名官兵进行心理评估。结果电子对抗部队官兵求助因子分(0.54±0.20)高于军人常模(P〈0.01),退避因子分(0.50±0.20)低于军人常模(P〈0.01);海军电子对抗部队官兵解决问题因子分(0.54±0.22)低于陆军和空军(均为0.60±0.18,P〈0.01);1年军龄官兵幻想(0.34±0.25)和退避(0.44±0.18)因子分低于其他各军龄组(P〈0.05);初中文化官兵退避因子分(0.47±0.17)低于大学(0.50±0.20)和高中文化官兵(0.52±0.20,P〈0.05);城镇入伍官兵退避因子分(0.55±0.20)高于农村入伍官兵(0.48±0.19,P〈0.01)。结论电子对抗部队官兵在遇到应激事件时总体的应对方式是积极的、成熟的。军种、军龄、文化程度、城乡差别等因素对军人的心理应对方式有较明显影响,应加强电子对抗部队官兵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