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30例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4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8h,B组(45例):48h<伤后至手术时间≤72h,C组(4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72h,比较三组术后疗效。结果患者术后1、14个月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显示A组及B组患者优良率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随访显示,A组患者9例(20.9%)术后有并发症,B组8例(17.8%),两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C组的18例(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早期手术可以缩短疼痛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下床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该院收治的62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B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各31例。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2/31),低于A组的25.8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和住院时间相当,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间短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全髋关节置换术,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下SuperPATH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科2019年10至2021年3月诊治的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两组:A组30例受伤48h内手术,B组30例受伤48h后手术。比较两组肺部感染、压力性损伤(俗称褥疮)的发生率、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A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天数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压力性损伤和肺部感染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心肌梗塞、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下老年股骨颈骨折48h内SuperPATH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以降低患者压力性损伤和肺部感染的概率,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和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0例,采取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优良率96%(48/50),对照组为92.0%(46/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出现髋臼侧假体松动、假体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分为A组(伤后12~24 h手术)16例和B组(伤后24~48 h手术)14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治疗效果的优良率为93.75%,B组为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例发生肘内翻畸形,B组1例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效果较佳,术后并发症少,且手术时机对临床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术后谵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时机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骨折后48 h后进行手术治疗)和试验组(骨折后48 h内进行手术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谵妄发生程度、手术前后的血清谵妄活性标志物(IL-6、IL-8、TNF-α、NSE、S100B、BDNF)。结果:试验组术后1、3、5 d的谵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 d,试验组IL-6、IL-8、TNF-α、NSE、S100B、BDN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术后谵妄发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应于高龄患者骨折后早期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髋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快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为(79.95±6.21)分、(73.85±12.53)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为(86.73±5.19)分、(80.24±8.12)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明显高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疗效显著优于内固定,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愈合、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新鲜移位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将68例新鲜移位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38髋,A组使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B组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老年患者术后近期疗效,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髋Harris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B组Harris评分为(87.6±2.3)分,显著高于A组的(72.4±3.3)分,且B组优良率(84.2%)高于A组(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方法治疗老年新鲜移位股骨颈骨折具有各自特点,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少,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髋功能强,临床应根据患者需求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内固定术式治疗"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分为两组:A组12例为前正中入路、内外侧髁双钢板内固定,B组9例为前后联合入路、内侧髁前后双钢板内固定。对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Rasmussen复位解剖学评分、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骨折愈合时间:A组平均16.9周,B组平均14周,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复位影像学评价:A组术后即刻评分16.2分,B组16.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2个月A组平均87.2分,B组平均88.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内侧髁前后双钢板内固定术式可以缩短"骨折脱位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Ⅰ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与内固定失效后再行THR疗效,探讨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内固定失效后行THR 22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纳入观察组,同期因移位股骨颈骨折Ⅰ期行THR的老年患者30例纳入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卡氏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两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关节感染、翻修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THR手术时间[(114.82±32.13)min]高于对照组[(90.63±16.24)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HR术中出血量[(551.73±241.62)ml]高于对照组[(314.46±156.72)ml],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88.24±6.71)分]与对照组[(91.52±6.2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卡氏生活质量评分[(94.62±0.85)分]与对照组[(96.03±0.7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行THR手术治疗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风险低于内固定失效后再行THR,是临床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较优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AFHR)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方便选取2003年3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12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THA,61例)和B组(AFHR,60例).对比观察两组基本治疗指标,以Harris评分表评估两组疗效,统计优良率,观察并发症及术后返修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90.5±16.7)min,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273.1±44.2)ml,住院时间(21.4±5.2)d,治疗优良率80.3%,并发症发生率9.9%,术后返修率3.3%,各项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以THA和AFHR治疗均效果良好,其中THA术后长期并发症少,效果好,适用性强.而AFHR术后关节稳定,不易脱位.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身体状态良好,要求较高的选用THA,而对于身体状态欠佳,对活动要求不高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则可行AFHR,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酌情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Ruedi-AllogwerⅢ型pilon骨折患者对比分析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分期ORIF)和外固定联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2种治疗方法 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该所收治的70例pilon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分期切开复位内固定(A组,35例)和外固定联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B组,35例)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伤口感染率、骨折愈合时间、骨不愈合、Burwell-Charnley评分、Mazur踝关节评分.结果 A组伤口感染率8.60%.B组伤口感染率5.70%.两组在感染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A组时间为为14~21周,平均16.6周;B组时间为13~19周,平均17.1周.两组在骨折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Mazur评分系统,A组优良率为:85.71%,B组优良率为:74.28%.两组在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优良率相差11.43%.在骨折复位Burwell-Charnley评分方面,A组复位可接受率为:97.14%;B组复位可接受率为:82.86%.A组Burwell-Charnley评分优于B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复位程度与踝关节功能恢复之间相关度为0.627(P<0.001),两者间有相关性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闭合性、软组织条件较好的pilon骨折,正确把握手术时机,分期ORIF可以取得非常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开放性骨折,软组织条件差的pilon骨折,采用外固定联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濮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接受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术,B组接受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3个月的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踝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 逆行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且应用逆行髓内钉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并能够加速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刘红霞 《当代医学》2013,(17):73-74
目的比较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股骨颈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实施全麻,B组33例实施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低血压发生率24.24%,低于A组的50.00%(P<0.05);B组麻醉6h后VAS评分(2.2±0.4)分,低于A组的(4.2±0.8)分(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12%,低于A组的34.38%。结论对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效果优于全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4年10月广东省第一荣军医院收治的160例伴有糖尿病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A组(糖化血红蛋白≥6.4%)和B组(糖化血红蛋白<6.4%),各8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拆线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B组术前准备时间较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血糖水平、住院时间及拆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有糖尿病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会延长术前准备时间,术后并发症会增多,应将糖化血红蛋白≥6.4%作为高危指标,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股骨干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股骨干骨折伴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采取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治疗26例患者为A组,行人工关节置换术24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等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200.2±12.6)min、(780.6±32.4)m L、(90.1±15.7)d,与B组的(110.6±10.2)min、(400.3±20.1)m L、(20.0±5.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住院时间、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另外,术后随访1年,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3.1%、15.4%,与B组的95.8%、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疗效明确,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理学和手术侵袭度评分(POSSUM)及改良POSSUM(P-POSSUM)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手术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7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POSSUM及P-POSSUM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实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根据POSSUM评分公式预测术后发生并发症118例,实际发生并发症103例,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并发症组的生理学评分及手术侵袭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值均<0.05)。根据POSSUM评分公式预测术后死亡21例,实际死亡7例,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P-POSSUM评分公式预测术后死亡10例,与实际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SSUM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P-POSSUM比POSSUM能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人工股骨头置换(ATBA)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接受PFNA术治疗,B组患者接受ATBA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Harris评分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住院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0.00%)高于A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0%)与A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BA可加快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过程,但其手术创伤较大,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效果。方法以6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分为A组(急性期抗凝)、B组(术前抗凝)、C组(术后抗凝)。比较三组凝血指标及DVT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d,aPTT、PT、TT水平上调:A>B>C组(P<0.05);D-D水平下调:A>B>C组(P<0.05)(P<0.05),A组与B组D-D水平未见差异(P>0.05)。三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DVT发生率低于B组及C组(P<0.05),B组DVT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急性期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并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袁海胜 《中外医疗》2013,32(20):91-91,93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与锁定加压钢板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法把2011年12月—2013年1月该院骨科收治的9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6例,其中一组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A组),另一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B组)。结果 A组患者优良率为81.43%,B组优良率为82.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患侧握力恢复至健侧的82.61%,而A组患者恢复至89.13%,B组评分为58~94分,平均为(81.76±11.93)分,A组评分为69~100分,平均为(90.08±13.84)分,两组患者握力及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B组。结论外固定支架较锁定加压钢板系统更有利于患者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