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中医药治疗胃癌与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细胞凋亡(apoptosis,APO)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诱导细胞凋亡是治疗胃癌的新思路。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癌与细胞凋亡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综述如下。1细胞凋亡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发育代谢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是细胞衰老、死亡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典型的形态学改变是: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呈新月型紧贴于核膜周边,核碎裂,染色质片段化,凋亡小体形成。胃细胞学检查证明,正常的胃粘膜存在细胞凋亡,从腺体的底部到表面,都能看到少量的凋亡小体。细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细胞凋亡是恶性肿瘤普遍的自发现象,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均与凋亡关系密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成功治疗肿瘤的基础和关键。细胞凋亡过程由众多基因共同调控。Bcl-2为一类抗凋亡基因,其通过抑制凋亡而参与肿瘤的发生。研究药物对调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中药对抑制凋亡基因Bcl-2的调节作用受到了众多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天龙合剂诱导食管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天龙合剂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及其对食管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食管癌前期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60例,对照组60例。中药组服用天龙合剂20 mL,3次/日;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150 mg,1次/日,睡前服用,3个月为1疗程。结果:中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6.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细胞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天龙合剂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确有疗效,其机理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人类胃癌研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异型上皮增生(ATP),被认为易发生胃癌而称为癌前病变。而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感染率在我国也较高。本文采用M...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艾灸调控大鼠HCC癌前病变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7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以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建立HCC模型。艾灸治疗选用“足三里”麦粒灸,3壮/穴,0.5mg/壮,1次/13,连续16星期,观测体重、肝、胸腺重量的变化;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γ—GT、GST酶学指标变化;采用免疫组化等检测方法观察相关凋亡基因C-myc、N—raS、突变型P53变化趋势及对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yclinD1、cdk4、p16等的影响。结果艾灸能较明显降低γ-GT和GST在血中的活性;能较为明显减少相关凋亡基因C—myc、N—ras、突变型p53的蛋白表达;能较为明显抑制相关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yclinDl、cdk4过度表达和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16的突变。结论艾灸可能对减缓HCC癌前病变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部分凋亡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11.
华蟾素加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周建芳,宋时国本研究应用导管介入治疗方法,经动脉内灌注华蟾素(cinibufotalin)及化学药物治疗原发性肝癌38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资料根据1977年12月我国制订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2.
番泻叶加山莨菪碱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疗效观察何东初,薛小红,傅炳国我们采用番泻叶加山莨菪碱(654.2)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参照焦东海等人所订标准〔单味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与基础研究报告.新消化杂志... 相似文献
13.
双黄连治疗病毒性脑炎146例疗效观察张玉先,傅秀敏,商金萍我们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146例病毒性脑炎(简称病脑),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诊断依据(1)发生在病脑流行季节。(2)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0例符合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1∶1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仅应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疗程为4~12周。比较两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症状的变化。结果:两组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实验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仅为61.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TBILI、ALT、AST、ALP、GGT明显减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TBILI、ALT、AST、ALP、GGT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显著,治疗效果稳定且无副作用,该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并发症治疗等方面综述了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探索一个慢性重型肝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配合西医综合治疗,以更大程度地提高临床疗效是本病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保肝、退黄、抗病毒、免疫调节、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清热祛湿、解毒活血中药。观察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候、体征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后ALT、TBIL、CHE与PT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由于病毒持续感染、免疫功能紊乱 ,致使乙型肝炎病情迁延不愈 ,为寻找一种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和降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 按照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 相似文献
19.
1998年9月-2001年9月,笔者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丹参、凯时、多巴胺加酚妥拉明等扩血管中西医药物分别治疗重型肝炎患者各30例,并与单用西药综合治疗的3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定的标准诊断[1]。根据患者住院顺序随机分为5组。灯盏花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16-50岁,平均(36.70±9.31)岁;病程 相似文献
20.
重型肝炎患者极易合并感染,这是因为肝实质大面积坏死导致天然防御屏障严重破坏,门—体分流和肝内动静脉短路造成的。其主要原因为:1肠道吸收的内毒素及细菌避开肝内枯否氏细胞的吞噬,直接进入体循环;2肝内枯否氏细胞功能受损,不能及时清除来自肠道的内毒素;3各种免疫机制受损,血清补体、干扰素水平降低,调理素缺乏,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功能低下及肠道内细菌的异常增殖及分布异常;4患者住院期间常接受各种穿刺、插管操作和治疗,感染机会增多[1~6]。据我们观察,85%以上的重型肝炎患者并发各种感染,并成为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