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腰段脊柱活动度大,解剖结构又不如下腰椎坚强,决定了该段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骨折之一,占所有脊柱骨折的30%~60%。Whitesides指出脊柱的稳定指的是能够承受压力而不会发生进行性的畸形及神经损害,根据这个定义所有的胸腰段骨折均为不稳定的。引。因此胸腰段脊柱发生骨折后需通过早期坚强的内固定为其愈合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约60%脊柱骨折发生在胸腰段,其中爆裂性骨折占10% ~ 20%, AO-B型骨折占20%[1-2].在此类骨折中,由于受牵张暴力的作用,除前方椎体常见压缩、爆裂外,后方的韧带结构也受到牵拉损伤.Holdsworth[3]首次提出后方韧带复合体(PLC)的概念,并指出创伤后脊柱的稳定性与P...  相似文献   

3.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分类和治疗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创伤是发达国家的现代病,胸腰段脊柱损伤也有增多的趋势,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并发脊髓损伤(SCI),由于生物力学、影像医学、计算机技术和脊柱内固定的发展,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骨折分类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分类,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方法,一般根据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骨折"、"胸腰段骨折"是骨科临床上和学术交流中常用的疾病名称.两者在语法词汇上似乎没有实质的不同,而在实际应用中,前者多指脊柱胸段与腰段的所有椎体,后者仅指胸段与腰段交界处相邻的几个椎体.对于"胸腰段"范围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两个版本:其一是T10~L2(5个椎体)[1],其二是T11~L2(4个椎体)[2].此区域是脊柱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应力集中,约50%的脊柱骨折发生于此[3].  相似文献   

5.
正胸腰段骨折是指发生在T11~L2的脊柱骨折,多由于暴力外伤所致,此处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结合部,是脊柱中最易发生损伤的区域。胸腰段骨折占脊柱骨折的50%左右,占全身骨折的5%~10%,合并神经损伤者约19%[1-3]。近年来,随着胸腰段骨折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传统的胸腰段骨折分型已不能很好地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笔者就胸腰段骨折的分类系统及其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胸腰段骨折的分型  相似文献   

6.
对"胸腰段"含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T11~L2的骨折约占脊柱骨折脱位的2/3~3/4。据Aebi等统计,在1445例胸椎与腰椎骨折中,胸腰段(T11~L2)占62.9%(901例),其中T12、L1占44.8%(648例).可见“胸腰段骨折”在脊柱骨折中的重要地位。但笔者在阅读文献时,发现对“胸腰段”的理解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可能会对学术交流和临床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复习有关文献。与同道探讨一下“胸腰段”所包含的椎节数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作者研制的改良哈氏棒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1991年1月~1994年10月,治疗26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从41.91%,恢复至95.57%,椎体后缘高度从81.03%恢复至100%,后凸畸形(Cobb氏法)从26°恢复至5°,有5例恢复前凸8°~10°,神经功能恢复1.8级(Frankel分级)。作者认为回复生理前凸的纵轴上纵向撑开力,更有助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8.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2,25(12):971-974
<正>胸腰椎骨折(Thoracolubar fractures)指发生在所有胸椎、腰椎的脊柱骨折。胸腰段骨折(Fractures of thoracolumbar junction)特指发生在T11-L2段的脊柱骨折。在脊柱骨折中,其发病率约为50%[1-2]。胸腰段骨折是脊柱骨折中最常见的部位,因此,  相似文献   

9.
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工业及建筑行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脊柱骨折逐年增加。统计表明,近40%的脊柱骨折发生在胸腰段(T11~L2),其中爆裂骨折占胸腰段骨折的10%~20%[1]。目前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治  相似文献   

10.
胸腰段(T11~L2)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之一,占脊柱脊髓损伤总数的50%~70%[1],该节段脊椎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而使其容易发生损伤。胸腰段为脊柱应力集中部位,而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改变成为胸腰段脊柱损伤发生率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