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国藩(1811觸1872),湖南湘乡人,字涤生,清末道光进士。曾任两江总督,为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曾国藩在求功名,忙军务之外,一生极重养生之道。一、“保身之训”:就是“节欲、节劳、节饮食。”虽仅七字,却充满着古代医学的养生思想。《黄帝内经》曾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二、“养生要言”:《养生要言》作于道光23年(1843),时年曾国藩33岁。可见,曾氏在青年时期就对养生摄生有了精深的研究。《养生要言》将脏腑功能与人的精神情志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代医学也证明,精神因素的刺激可影响内脏的功能;而内脏功能的失调也容易招致…  相似文献   

2.
一代名臣,战胜自我之力很强大 在中国近代史上,生前死后毁誉皆当其极的人物,恐怕非曾国藩莫属了。倡办洋务,使曾国藩赢得了“中兴名臣”的桂冠。镇压太平天国、处理天津教案,又使他声名扫地,成为过街老鼠,国人皆骂。 站在不同的立场,对曾国藩的评价当然会有对立的观点。但也有众口一词之处:那就是肯定他意志  相似文献   

3.
1、我国古代各人的“数字”养生法 “一德:养生法: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提出要把道德修养、品德仁爱作为养生之最高准则。“二字”养生法: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就是说。一个人对世界万物要有“安”、“和”心态,以达到物我两相宜之养生境界。“三戒”养生法: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有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指养生非一朝一夕,乃贯穿于人的一生,要行为检点,了解得失。  相似文献   

4.
名家博客     
《东方养生》2007,(9):154-155
曾国藩的三字诀是我的座右铭,文兴宇没有去世,“你要对我负责!”之愚蠢,今夏流行半个瓜,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一次在剑风楼书斋谈古论今时,裘老讲到曾国藩。说曾公门生众多,最得意的有两个,一是李鸿章,一是俞樾。曾国藩评价二人都有“拼命”精神:“少荃(李鸿章字)一生拼命做官,荫甫(俞樾字)一生拼命写书。”  相似文献   

6.
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曾国藩被人称为“古今完人”,在文学上他是桐城派中兴之臣,文风雄劲突兀,为一代楷模;而在修身养性方面他也一直为后世称道。从《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多次看到他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养生之道,贵在顺其自然”。而  相似文献   

7.
“表有热,里有寒”见《伤寒论》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争论颇多,如:《医宗金鉴》曰:“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清·程郊倩曰:“此处‘表里’二字错简,里有热表有寒”。明·方有执曰:“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笔者认为,“里有寒”之“里”指阳明,“寒”指寒邪;“表有热”之表,是与“里”相对而言,指体表之肌肉,“热”指里热蒸腾于外之热。现将此不同看法,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攻之不可,达之不及《秦医缓和》:“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按:“达”字应属上,在“达”后并脱“针”字.当为:“攻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理由有三:其一,从“达”字的含义来看.“达”教材注云:“通达,指用针刺治疗.”此注欠当.因为“达”无论怎样引申也不会有“针刺治疗”之义.笔者查阅了部分工具书及中医古籍,无发现“达”指此义.为何在这里是此义呢?可见孤证难立.为何注为“用针刺治疗”呢?这是因为此处脱一“针”字而未校出,注者硬把脱漏之“针”的含义强加到“达”字上所致.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上半年,我从湖南祭祖回来友人送我一副曾国藩写的对联,我视为宝物,并带给裘沛然先生分享,没想到裘老看了爱不释手,不容我分说就“占为囊中物”了。裘老夺我所爱是因为对联的内容:“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其中揭示的人生哲理震撼人心。我向裘老讨教,是否可理解为刚柔之理?裘老说“是的”。曾国藩奉行天地之道,即刚柔并用,不能偏废,  相似文献   

10.
正曾国藩(1811—1872年),汉族,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为晚清名重一时的权臣。曾国藩一生体质较弱,又"心血积亏太过",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独特的"二、三、四、五、六"养生观。二字和二事:曾国藩强调养  相似文献   

11.
学稼 《气功》1999,20(11):489-491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一、什么是药物《心印经》上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元代陈冲素《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道言浅近说》中也说:“精、气、神为内三宝。”对于精、气、神三者,内丹功法强调炼先天,忌用后天,称为内药。如宋代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序》中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这与张氏《道言浅近说》中的“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  相似文献   

12.
江苏新医学院主编之《中药大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将“谷白皮”作为“米皮糠”之异名,并注明其出处为《千金翼方》(见《辞典》上册974页);将“穀白皮”作为“楮树白皮”之异名,并注明其出处为《千金方》(见《辞典》下册2291页)。此两处之“谷”字与“穀”字,实均为“埤”字之误。按“穀”与“穀”,是形、音、义俱不相同的两个字。“穀”,《说文解字》云:“楮也”;《类篇》:“音构,义同”;《埤雅》:“皮白者穀,斑者楮,盖一物三名也”;《康熙字典》列于木部。“构”,《说文解字》:“续也,百  相似文献   

13.
各家博客     
曾国藩讲了三字要诀:一是清,二是勤,三是谦。就是清廉、勤奋、待人谦恭。我推崇这三点,并把其当做座右铭。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告诫亲友,一个人得到的好处要满出来的时候,是很危险的。"月盈则亏",人满也一样,天不概之人概之,天也是借人之手概之。大家知道以前装粮食的一种量具——斗,粮食要是装满  相似文献   

14.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唐代王冰注始,历经宋、明、清,时至今日,围绕“足”字的认识,始终未能统一。对于“足”的解释,或谓“足”即今义之“脚”,或谓“足”为“是”字之讹,或谓“足”为“多”之义,或谓“足”为能愿动词,“能够”之义,等等。王冰注曰:“高,膏也。梁,粱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所以丁生于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王冰认为“足”即是“脚”,对王冰的“丁生于足”的观点,宋·林亿的《新校正》驳斥云:“按丁生之处,不常于足。盖谓膏粱之变,饶生大丁,非偏著足也。”将…  相似文献   

15.
“音训”者,是谓以字的读音为线索来探求词义。对于“破通借字”,它有着“形训”和“义训”所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清代古文字家王引之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依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此足为后学之圭臬。今举《金匮要略》中常见通借字十则,音训如下,祈请同道斧正。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夫治未病  相似文献   

16.
<正>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或假借字,是指意义不同的两个字,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将甲字借作乙字。如“输”是输送之输,“俞”是俞穴之俞,二字意义完全不同,可是由于二字读音相同,所以古人在书写时常用“输”字代替“俞”字使用。《扁鹊传》中:“因五脏之输”即是一例,这里的“输”便是“俞”的通假字。通假字在古医籍中非常之多,若望文生义,便格格不入,实为阅读古医籍的一大障碍,尤其是青年读者更为感到困难。故此,我们从有关的古代医药书籍中择出习见者凡三  相似文献   

17.
吴昊 《东方养生》2011,(5):58-59
曾国藩半生戒马生涯却生来体弱多病.气血不足。平定“天平天国”之前翰林院时就常有“头晕”“乏力”、“目蒙”之感。  相似文献   

18.
清代迄今,围绕《伤寒论》方用桂枝“去皮”的问题,医家约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去皮”二字属衍文或传抄之讹,如吴谦等云:“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医宗金鉴》);张山雷亦谓:“桂枝……其效在皮,而仲景仅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脏腑药式笺正》);二是认为“去皮”当去桂枝见有皮骨可辨之皮,如张隐庵说:“桂枝止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伤寒论集注》);张锡纯亦云:“《伤寒论》用桂枝,皆注明去皮,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仲景将本病例于妇人杂病篇中,致使后世不少医家误认为脏躁之“脏”为子宫。如《类聚方广义》曰:“脏,子宫也。”沈明宗亦云“脏躁为子宫血虚受风热化热。”愚意则以为脏躁非子宫病。若“脏”为子宫,那么仲景又何必于脏躁之前再加“妇人”二字呢?可见“妇人”二字,是为区别于男子脏躁而设。而证之临床,本病亦非女子所独有。《素问·五脏别论》谓:“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名曰奇恒之府。”若云脏躁为子宫病,仲景就当曰腑躁更为切贴,却反云脏躁,不是违背常理  相似文献   

20.
王玉抱饮食治病经验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都昌县已故名老中医王玉抱先生,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临证五十余年,治愈不少疑难重病,一生治学严谨,以重视“胃气”为主导思想,深得《内经》“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奥秘。尝谓:留得一份胃气,便有一份生机。王老遣方用药,凡戕害“胃气”之品,非真正邪盛正实之时,决不滥投。在数十年临床中,他对仲景“以饮食消息之”六字,体会尤深。常对后辈们说:“切莫把此六字当作闲文读过。所谓消息者,是指病人所喜,医者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