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结合HBVDNA载量、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评价HBsAg在原发性肝癌(HCC)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06例HBV感染所致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HCC的两组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滴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DNA载量。结果肝硬化组:血清HBsAg滴度≥250IU/ml者占67.5%;HBeAg阳性者占23.8%;HBeAg阴性者占76.2%;HBVDNA≥104copies/ml者占79.5%。肝硬化合并HCC组:血清HBsAg滴度≥250IU/ml者占81.9%;HBeAg阳性者占38.1%;HBeAg阴性者占61.9%;HBVDNA≥104copies/ml者占61.3%。两组中HBsAg≥250IU/ml与HBVDNA≥104copies/ml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BV感染所致肝硬化患者中,长期高滴度状态的HBsAg在评价肝硬化发展为HCC中同样起到预警信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相关。而且在抗-HBs阳性的HCC病人、酒精性肝硬化的肿瘤病人以及没有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的其他肝病病人中;发现整合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本文用C_1q试验和固相吸附试验对下列病人进行研究。HCC病人36(男32、女4)例,平均年龄46.3岁,其中19例经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HCC,其余17例按临床标准诊断,均有腹痛和肝肿大,同时血清AFP水平在1,000μg/L以上,全部病人均为抗HBc阳性,36例患者分为2组:21(男18,女3)例HBsAg阳性;15(男14例、女1)例HBsAg阴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分别用 HindⅢ、Bam H1、Taql 消化细胞后,以~(32)P 标记的克隆 adr 亚型 PBR322 HBV DNA 为探针,通过转移印迹分子杂交法检测24例 HCC,6例肝硬化,2例正常肝的肝和肝癌组织和5例 HCC 病例的胰腺组织中的 HBVDNA。24例 HCC 的血清学检测发现9例 HBsAg 阳性(37.5%),1例 Anti-HB_s 阳性,1例 Anti-HBs 阳性,余13例全部阴性,组织 HBs Ag 检测显示10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日本1990~1993年间肝炎患者中205名发展为肝细胞瘤(HCC)的住院者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205名 HCC 患者中,71%的人仅出现HCV 抗体,13%出现 HCV 和 HBV 抗体,11%出现 HBsAg 阳性,仅有4%为 HCV 和HBV 阴性。而 HCV 抗体和 HBsAg 均阴性率为1%。HCV 阳性的 HCC 患者和 HEV/HBV 抗体阳性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2±7岁,HBsAg 阳性的 HCC 患者为52±13岁。男性与女性的比率为3.3:1,HCV/HBVAb 阳性HCC 为5.5:1,HCCH BsAg 阳性者为7:1。  相似文献   

5.
探讨p2 1、IGF -Ⅱ、PCNA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肝硬化、肝细胞不典型增生 (LCD)、肝细胞癌 (HCC)形成中的作用。用S -P法对 5 0例单纯肝硬化、2 8例癌旁肝硬化及 2 2例HCC的p2 1、IGF -Ⅱ、PC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癌旁肝硬化、单纯肝硬化、HCC中p2 1阳性率分别为 92 86 %、6 8%、5 4 5 5 % ;IGF -Ⅱ阳性率分别为 75 %、74 %、36 36 %。肝硬化与HCC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伴LCD改变或HBsAg阳性的肝硬化 ,P2 1、IGF -Ⅱ、PC 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不伴LCD改变或HBsAg阴性的肝硬化组织 (P <0 0 5 )。PCNA阳性及IGF -Ⅱ阳性的肝硬化组织 ,其p2 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PCNA阴性及IGF -Ⅱ阴性的肝硬化组织 (P <0 0 1)。 (1)HBV感染与p2 1、IGF -Ⅱ、PCNA表达密切相关 ,它们在致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2 )LCD是一群具有肿瘤增殖潜能的癌前细胞群 ,尤其是伴HBV感染且P2 1、IGF -Ⅱ、PCNA共同过量表达者 ,有发生HCC的高度危险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960例 HBsAg 阳性慢性肝炎随访10年,其中76例(男72、女4)发展为肝硬化,年龄23~71(41.3±10.6)岁。患者分两组:第一组43例(56.6%),血清 HBeAg 和/或 HBV-DNA 阳性;第二组33例(43.3%),血清 HBeAg 和 HBV-DNA 阴性,11例血清抗-HD 阳性。76例均无饮酒、药瘾、输血、同性恋、接受抗病毒或免疫抑制治疗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2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肝硬化、肝细胞不典型增生(LCD)、肝细胞癌(HCC)形成中的作用。方法运用S-P法对60例单纯肝硬化、30例癌旁肝硬化及27例HCC的p21、PCNA及HBsAg表达情况进行实验研究。结果癌旁肝硬化、单纯肝硬化、癌组织p21阳性率分别为90%、68.33%、62.96%。癌旁肝硬化与单纯肝硬化及癌组织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LCD改变的肝硬化,p21、PCNA及HBsAg阳性率分别为92.45%、73.59%、64.92%均高于不伴LCD改变的肝硬化组织(P<0.05)。HBsAg阳性及PCNA表达阳性的肝硬化组织,其p2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32%、86.21%,均明显高于HBsAg阴性及PCNA阴性的肝硬化组织(P<0.01)。结论(1)p21的过度表达可能与HCC的起始过程有关,在HCC形成发展的早期阶段发挥重要作用。(2)LCD是一群具有肿瘤性增殖潜能的癌前细胞群,尤其是伴有HBV感染,且有p21及PCNA共同过量表达者,有发生HCC的高度危险。(3)HBV感染及PCNA过量表达与p21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并不能消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肝细胞癌(HCC)风险,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HBV既往感染者(HBsAg阴性、抗-HBc阳性)H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调查研究, 纳入2015年至2017年在南方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为HCC的患者共1 605例。将HBV现症感染(HBsAg阳性、抗-HBc阳性)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作为参照,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AFLD与HBV既往感染者发生HCC之间的关系。结果在HBsAg和抗-HCV均阴性的HCC患者中, HBV既往感染者占比达86.7%。与HBV现症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相比, HBV既往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NAFLD患病率更高(19.7%比8.5%, P < 0.001)。校正性别、年龄、高血压、丙氨酸转氨酶、肝硬化后, HBV既往感染基础上发生HCC的患者更可能患有NAFLD(OR = 2.29, 95%CI:1.40~3.74)。且这种现象只在非肝硬化(OR = 5.26, 95%CI:2.53~10.96)、年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肝硬化、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HCC组织、51例癌周肝组织、11例肝硬化组织及11例正常肝组织SOCS1蛋白的表达;另分别检测VEGFR2和EGFR在27例和41例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癌周肝组织中SOCS1蛋白表达为阴性1例,弱阳性15例,阳性30例,强阳性5例,HCC组织中SOCS1蛋白表达为阴性11例,弱阳性38例,阳性14例,癌周肝组织中SOCS1蛋白表达强度显著高于HCC组织(P0.01);SOCS1蛋白在肝硬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无表达;SOCS1表达在瘤体大小间(瘤体5cm和≥5cm)有显著性差异(P0.001);SOCS1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VEGFR2和EGFR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OCS1蛋白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及肝硬化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2例CHB和41例肝硬化患者HBV标志物和血清ALT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HBV基因型。结果CHB患者中,21 例(33.9%)为HBeAg阴性,41例(66.1%)为HBeAg阳性;肝硬化患者中,28例(68.3%)为HBeAg阴性,13例(31.7%)为HBeAg阳性。CHB患者中,53例(85.5%)为C基因型,9例(14.5%)为B基因型; 肝硬化患者中39例(95.1%)为C基因型,2例(4.9%)为B基因型。HBeAg阴性CHB患者ALT>40 U/L 者的比例低于HBeAg阳性组(分别为47.6%和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阴性肝硬化患者ALT>40 U/L者的比例低于HBeAg阳性组(分别为64.3%和9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HB 和肝硬化患者中,HBeAg阴性者的比例较高,此类患者的ALT水平较低,以C基因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HBsAg阴性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比较我院近5年首次诊断的HBsAg阴性HBV相关原发性肝癌与HBsAg阳性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结果261例有HBV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且既往有明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或诊断时HBV DNA定量检查阳性,31例(11.9%)HBsAg阴性。HBsAg阴性患者中,25.8%HBsAb阳性,3.2%HBeAb阳性,9.7%HBcAb阳性,3.2%HBsAb和HBcAb阳性,19.4%HBeAb和HBcAb阳性,22.6%HBsAb、HBeAb和HBcAb阳性,16.1%全部为阴性。与HBsAg阳性患者比较,HBV DNA定量低(2.6159±0.6212)IU/mL,年龄大(66.9±11.4)岁,重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高(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性别比、家族史、饮酒史、糖尿病史、肝硬化基础、抗病毒治疗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病程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sAg阴性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比例较高,血清HBV DNA载量低,主要以HBcAb阳性为主,肝硬化基础、其他致病因素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病程分期与HBsAg阳性患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肝癌患者与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85例肝硬化及372例肝癌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用DNA聚合酶链(PCR法)反应测定HBsAg阴性患者血清中HBV DNA;对HBsAg阳性者测定pre-S_2。结果表明:HBV与肝硬化、肝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二者HBV感染率分别为93.16%和97.3%;HBsAg阴性者中有24.2%HBV DNA阳性;HBsAg阳性的肝硬化、肝癌患者pre-S_2抗原明显高于其它肝病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2),它们的检出率分别为84.0%和98.4%。  相似文献   

13.
《肝脏》2016,(9)
<正>WHO(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1]。HBsAg阳性CHB(慢性乙肝)患者容易通过常规检测手段被发现,而HBsAg阴性的HBV感染者因HBsAg转阴或检验手段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易被发现,但其早在1970年发现化疗后乙肝病毒再活动时就被证实是存在的~[2],且目前研究显示HBsAg阴性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Ⅱ型与肝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237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状态,其中152例(64.14%)HBs Ag阳性,并揭示HCC患者血清中存在HBV_2感染的血清学模式,即HBsAg阳性而抗-HBc阴性,占HBsAg阳性HCC患者的10.53%(16/152)。占所有HCC患者的6.75%(16/237)。应重视对HBV_2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B,CHB)患者为对照,观察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的变化,以及HCC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探讨HBV导致HCC的可能机制。方法 HCC组89例,CHB组12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分别留取肝脏穿刺组织标本(HCC组织均带有癌旁肝硬化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组血清HBVDNA水平明显低于CHB组(P<0.05);在CHB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和HCC组织中HBsAg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51%和10%,HBcAg阳性率分别为78%、19%和3%,与CHB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相比,HCC组织中2种抗原表达均明显较低(P均<0.05)。结论在HBV慢性感染不同疾病阶段,血清HBVDNA水平和HBsAg/HBcAg在肝组织内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与CHB组相比,HCC组HBVDNA水平较低,HBsAg/HBcAg表达显著缺失,这可能与HCC患者HBVDNA复制水平降低有关,但也不排除其他因素导致HBsAg/HBcAg表达抑制。  相似文献   

16.
前瞻性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相关肿瘤与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采用酶 联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VEGF,分别对20例健康成人、2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40例HCC患者测量血浆VEGF 水平。结果显示:乙肝患者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成人;乙肝患者VEGF水平低于HBsAg阴性肿瘤;HBsAg阳性 肿瘤患者VEGF水平显著高于HBsAg阴性患者。VEGF表达水平与肝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HBsAg阳性肝细胞癌血 浆VEGF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BsAg阴性HBV相关肝细胞癌(HCC)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2年1月于解放军三〇二医院初诊为HCC患者。根据HBV相关血清学标志物的表现将患者分为HBsAg阴性HBV相关HCC组(HBsAg阴性组)和乙型肝炎相关HCC组(乙型肝炎组)。回顾性分析人选患者初次诊断时的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HBV血清标志物、TBil、Alb、AFP、HBV DNA、BMI、饮酒史、糖尿病史、治疗方法以及随访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曲线统计采用log-rank检验,生存差异采用KaplanMeier检验。结果HBsAg阴性组患者的平均(59.42±11.13)岁、年龄60岁比例(46.85%)、体质量过轻比例(12.24%)、超重比例(20.98%)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组和总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HBsAg阴性组患者男女比例(2.86:1)、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定期筛查比例(10.41%)、HBV DNA阳性率(1.77%)、吸烟史、饮酒史比例均明显低于总体患者和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HBsAg阴性组患者中以抗-HBs、抗-HBe和抗-HBc均为阳性的患者居多(64.08%),抗-HBe和抗-HBc均为阳性次之(21.13%),仅抗-HBc阳性者最少(14.79%)。HBsAg阴性组患者的AFP水平明显低于总体患者和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且HBsAg阴性组患者初诊时的多发病灶所占比例、肿瘤平均最大直径以及肿瘤肝外转移例数均明显高于总体患者和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HBsAg阴性组患者初诊时ECOG-PS评分为0者占17.69%,高于乙型肝炎组患者,且BCLC分期中早期(A、B)患者占30.26%,明显低于乙型肝炎组(51.60%),其晚期(C、D)患者例数是乙型肝炎组的1.8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HBsAg阴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15.22个月,低于总体患者(25.98个月)和乙型肝炎组(26.5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31)。预后方面,HBsAg阴性组的1、3年生存率(56.0%、24.0%)明显低于总体患者(61.7%、45.2%)、乙型肝炎组患者(66.2%、44.1%)(χ~2=4.93、6.87,P=0.026、0.009)。结论HBsAg阴性HBV相关HCC多发生于抗-HBs、抗-HBe和抗-HBc均为阳性的60岁以上人群,建议将60岁以上的HBV感染后人群确立为HCC高危险人群,推荐每6个月行HCC筛查以提高HBsAg阴性HBV相关HCC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25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抗—HBcIgM 的阳性检出率为54.1%(138/255),其中 e 抗原阳性者,抗—HBclgM 检出率为70.5%(86/122));e 抗原阴性者,抗—HBcIgM 检出率为39.1%(52/133),P<0.01。e 抗体阳性者,抗—HBcIgM 检出率为47.7%(41/86),e 抗原与 e 抗体均阴性者,抗—HBcIgM 检出率为23.4%(11/47),P<0.01。HBV DNA 阳性者,抗—HB-cIgM 检出率为40.7%(33/81);HBV DNA 阴性者,抗—HBcIgM 检出率为25%(10/40),P>0.05。HBsAg 阳性者,抗—HBcIgM 检出率为61.3%(138/225),HBsAg 阴性者30例,抗—HBcIgM 全部阴性,P=0.01。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癌(HCC)的生物学特性和甲胎蛋白(AFP)检查的敏感度有地区差异,本文报道意大利地区用 AFP 和超声波(US)筛选 HCC 的前瞻性研究。选用157例(男90,女67)活检证实的无症状肝硬化病人,平均年龄68岁,其中20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94例抗-HBsAg 和/或抗病毒核抗体(抗-HBc)阳性。全部病人入院当时及其后每隔半年追踪检查 US 和 AFP1次,共达2年。凡 US 发现有病变者,均作穿刺或剖腹活检。确诊为 HCC 者,每3个月追踪检查 US,并测定 AFP。入院 US 筛选检查结果发现,13例有灶性病灶,经活检证实 HCC 者10例。2年的 US 追踪检查才发现HCC 者5例。上述15例(男13,女2)均属早期癌,瘤体<5cm。其中 HBsAg 阳性2例。作者发现,如果以 AFP>400ng/ml 作为 HCC 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病的关系。方法:统计244例初发NHL患者HBV感染情况,并与22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244例NHL患者中,HBsAg阳性36例(14.75%);HBeAb和(或)HBcAb阳性共13例(5.33%);HBsAb阳性或阴性,其余4项均阴性共195例(79.92%)。而在228例健康体检者中,HBsAg阳性12例(5.26%);HBeAb和(或)HBcAb阳性共4例(1.75%);HBsAb阳性或阴性,其余4项均阴性共212例(92.98%)。NHL患者与健康体检者HBV感染情况比较,HBsAg阳性率、HBeAb和(或)HBcAb阳性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NHL HBV感染情况也存在差异,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BsAg阳性率最高,为22.22%(24/108),其他B细胞型淋巴瘤为14.29%(6/42),滤泡性淋巴瘤为11.11%(2/18),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HBeAb和(或)HBcAb阳性率为8.33%(9/108),其他B细胞型淋巴瘤为4.76%(2/42),滤泡性淋巴瘤为5.56%(1/18),与健康体检者比较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HL与HBV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