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内暴力行为是指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侵犯家庭成员人身权利的暴力行为.本文探讨的是青少年家庭内暴力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攻击是指任何形式有目的的伤害另一个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不愿接受的行为,攻击的极端形式就是暴力行为.暴力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WHO<世界暴力与健康报告>指出,自杀和凶杀是15岁~29岁年龄段人口死亡的第5、6位原因,每年有300至700百万青少年或年轻成年人因与暴力有关的损伤住院治疗,每天有数百万妇女、儿童和老人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虐待.暴力问题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威胁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后果极为严重,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对暴力行为的研究也一直是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等学科的热门课题.随着脑影像学的不断发展,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PEC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等技术对暴力行为发生的脑功能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也不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3.
校园暴力是一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频发的校园暴力行为使校园安全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不仅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叙述了关于校园暴力的概念,其次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校园暴力的研究进展,再次对于校园暴力的新趋势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校园暴力的防治策略进行了比较,以期对促进我国的学术研究及校园暴力有效治理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校园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济宁市397名大学生,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过去一年中校园暴力行为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可能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因素。结果(1)精神暴力的发生率为44.6%,躯体暴力的发生率为21.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不能控制情绪、经常被父母打骂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不容忽视,应该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陈碧月  邓玉瓶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935-2936
目的:提高护士对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危险程度的分辨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及伤害程度。方法:采用自己设计的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分级评估方法对研究组750例新人院精神病人进行暴力评估分级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并以实施暴力分级管理前的715例住院精神病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人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及伤害程度。结果:研究组暴力行为发生率为2.8%,对照组暴力行为发生率为10.5%。研究组比对照组暴力行为的伤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使用住院精神病人暴力分级评估及干预措施能明显降低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及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护士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之一.精神病患者的冲动或暴力攻击行为常带有突然而难以预料的特点,要求护士需要有高度的预测和处理暴力的能力,并对暴力的发生和发展有较深刻的认识,以便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本文对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重点阐述对暴力行为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如何杜绝开放病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方法 采用我院自制的暴力风险因素评估表,对开放病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5例于入院时进行评估,根据患者评估结果着重加强相应方面的护理干预.结果 暴力风险评估级别≥Ⅱ级占45例,入院时有幻听和被害妄想占48例;被动言语攻击行为占10例;主动言语攻击行为占13例;被动躯体攻击行为占8例;既往有暴力行为者占12例经过干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暴力行为.结论 通过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暴力风险评估,并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医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现状和校园暴力行为的检出情况,揭示校园暴力对医学生在价值取向、心理行为及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探讨如何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以预防大学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他们饮用碳酸饮料有着很大的关系。刊登在英国《伤害预防》期刊上的研究报告称,平均每周饮用5罐以上高糖分碳酸饮料的青少年,出现暴力倾向或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要比饮用较少碳酸饮料的同龄人高出9%至15%。据统计,波士顿城的青少年犯罪率高于其他城市和地区。以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大卫·海明威为首的科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暴力行为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rs3785143多态性位点的关系,并分析童年受虐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对青少年暴力行为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将新人少教所的男性服教人员分为暴力组(124例)和非暴力组(120例),利用SNaPshotSNP分型技术对2组进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rs3785143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并比较2组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结果①2组在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rs3785143位点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53,0.022;均P〉0.05);②暴力组64.5%有童年受虐经历,35.5%无受虐史;非暴力组48.3%有童年受虐经历,51.7%无受虐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0,P〈0.05);③交互作用分析显示童年受虐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不存在交互作用[(OR=O.386,P〉0.05)95%CI(0.457—4.739)]。结论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rs3785143多态性与青少年暴力行为不存在关联,童年受虐经历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对青少年暴力行为也不存在着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医院场所发生暴力行为已成为世界主要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尤其以儿科护士输液时发生率较高,已经严重威胁到护理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暴力发生的原因来自于患儿家属、护士本身的素质和技术、医院的制度以及社会媒体的倾向性等多方面。针对以上原因,需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加强护士的培训、加强暴力防范、优化服务流程、完善安保监控制度及加强与媒体的沟通等,以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本文就多年来护士受暴力侵袭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综述回顾及分析。医院场所发生暴力行为已成一项全球问题,护士在输液过程中造成失败也是暴力事件最直接的原因之一,针对暴力事件在医院的发生、现状和原因,积极加强医院系统应对、干预、控制暴力事件的形成,强化医护人员对工作场所暴力的防范意识,开展远离暴力的宣传教育,以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暴力行为风险评估表在精神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暴力行为风险评估表对新人院精神病患者148例进行评估,对有高暴力风险患者进行早期干预。结果:患者经干预治疗后,暴力风险明显降低,与人院时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强化干预能有效矫正患者暴力行为,对保证患者及他人的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家庭内暴力的家庭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家庭内暴力行为是指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侵犯家庭成员人身权利的暴力行为。本文探讨的是青少年家庭内暴力的家庭人际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对象研究组 :以 2 0 0 0年 2月 1日~ 2 0 0 2年 7月 1日就诊于本院的 10 0例有家庭内暴力的青少年家庭为研究组。男性 80例 ,女性 2 0例。对照组 :按 1:1配对原则 ,两组年龄和文化程度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t =0 .0 76,1.65 3 ,P >0 .0 5 )。方法工具 (1)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V CV ) [1] 。(2 )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 (EMBU ) [1] 。测试方法 :测试在统一指导语下 ,由两组对象笔答量表的所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158-160
目的研究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尽量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率。方法对65例发生暴力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找到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然后再统计对策实施后的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情况,以检验实施效果。结果发生暴力行为疾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在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后,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由2.6%下降到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暴力攻击率、精神分裂、双向情感等,拳击、脚踢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抓伤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暴力攻击行为由精神症状所致,尽早对精神病患者的症状进行控制,并采取对新入院患者予暴力风险评估、加强医护沟通、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提升护士的防暴能力培训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对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有或无暴力行为的对照研究,探讨与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相关的因素。方法 收集1997~2001年5年中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人口学及住院资料,并对有暴力行为组与无暴力行为组进行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结果 两组病人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过去暴力发生史以及诊断类别存在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在暴力组比非暴力组常见。暴力行为出现多发生于入院l周内,且攻击目标多为医务人员。结论 对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需评估其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尤其具有危险因素者),并注意防范,以便对医患双方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脑执行功能缺陷在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根据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外显攻击量表筛查及面谈,将少教所男性服教人员分为暴力违法组(n=47)和非暴力违法组(n=46),另以50名职校男生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CWT)和河内塔测验(TOH).结果 暴力违法组的智商与非暴力违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暴力违法组和非暴力违法组在WCST中的持续性错误数和持续性错误百分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两个违法组比较,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WT的Stroop干扰效应(SIE)中,暴力违法组和非暴力违法组的SIE正确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两个违法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OH中,暴力违法组和非暴力违法组的总耗时数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两个违法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违法行为的男性青少年在认知功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暴力行为与这种缺陷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描述高职学生恋爱暴力流行特征的基础之上,为干预高职学生抑郁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设计,方便抽样整群选取安徽省3所高职院校的4147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青少年健康行为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运用恋爱暴力问卷评价恋爱暴力行为;应用自评抑郁量表(SDS)量表评定抑郁症状。结果综合类高职院校学生躯体暴力检出率和性暴力检出率高于工科类和医科类高职学生,高职男生躯体暴力检出率和心理暴力检出率高于高职女生,不同年级高职学生之间的躯体暴力、心理暴力、性暴力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躯体暴力检出率和性暴力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校高职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55.58%,其中男生为55.4%,女生为5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恋爱暴力与抑郁的关联强度结果显示,性暴力与抑郁的发生有相关性(OR=1.801,95%CI:1.078,3.008,P=0.025)。结论高职学生中恋爱暴力行为比较普遍,有性暴力经历的高职学生可作为抑郁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暴力行为是精神科病房的一种特殊暴力现象,它不受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的约束.由于受精神症状支配,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往往难以预料,常导致严重伤害结果.为此作者对57例进行心理应激干预和59例未进行心理应激干预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团结度和护际间横向暴力行为现状,并分析护际间横向暴力行为对临床护士团结度的影响。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方法于2020年5—7月调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478名在职护士,分别运用护士间横向暴力调查问卷和护士间团结度量表,调查护际间横向暴力行为及护士间团结度的情况,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结果共填写问卷478份,有效问卷472份,有效回收率98.7%。护际间横向暴力行为总分为(71.23±2.16)分,临床护士间团结度总分为(57.56±1.23)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护士工作团结度总分在工龄、职称和是否有编制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护际间横向暴力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护士间团结度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均P<0.05),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工龄和职称影响护士间团结度的17.6%的变异量;控制人口学特征后,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可以解释护士间工作团结度38.2%的变异量。结论护际间横向暴力行为普遍存在,护士间团结度尚可,工作时间久、职称高的护士临床护理团结度比年资浅、职称低的护士更高。护际间横向暴力是降低临床护士间团结度的不利因素,年...  相似文献   

20.
暴力犯罪对家庭、社会危害极大,探究其发生原因,除了要注意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与心理的内在因素及法律因素外,生物学机制也不容忽视.有学者指出反复暴力个体与特质因素关系密切,暴力行为的医学原理研究应与社会学、心理学研究并重,共同形成人类学暴力型群体研究的新领域.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实践中,发现暴力犯罪(包括杀人、纵火、抢劫、伤害、强奸等)案例中,被鉴定为无精神病并具有完全责任能力者体内激素水平与无暴力行为的健康男性相比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