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与季节的关系.方法采用圆形统计法对1991年1月-2005年12月15年时间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1 10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时间及发病高峰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高峰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r=0.825,P<0.01),发病高峰时间约为1月15日左右,按季节应为冬末春初.结论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倾向.  相似文献   

2.
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与季节关系的圆形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为此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圆形统计法 ,对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六年间首次发病住院的 175 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高峰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高峰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r =0 115 2 ,P <0 0 1) ,发病高峰时间约为 2月 2 3日 ,按季节推算应为冬末春初。结论 :此季节加强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是降低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神经症患者发病高峰时间与季节关系的圆形分布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神经症发病与季节的关系。 方法 :采用圆形统计法对 1994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 10年时间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 45 62例神经症患者的发病时间及发病高峰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神经症发病高峰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r=0 .12 2 ,P <0 .0 1) ,发病高峰时间约为 1月 18日左右 ,按季节应为冬末春初。 结论 :神经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倾向。  相似文献   

4.
5.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2271例发病高峰时间的圆形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精神分裂症病的发病高峰时间,为精神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993年-1997年五年间首次发病入院的精神分裂症病2271人做发病高峰时间的圆形统计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发病高峰时间具有显性。发病高峰时间为2月26日,按季节应为冬末春初。结论此季节应特别注意加强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发病高峰时间,为精神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993 年~1997 年五年间首次发病入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2271 人做发病高峰时间的圆形统计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发病高峰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r= 0.0693,P< 0.05),发病高峰时间约为2 月26 日,按季节应为冬末春初。结论:此季节应特别注意加强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8.
根据哲盟防疫站1987~1989年3年菌痢疫情年报表(此年报表为经过年终补报汇总后资料,且3年来本地区菌痢的漏报率均衡,故认为资料可靠),应用圆形分布法(郭祖超主编:医用数理统计方法,第三版,1988)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9.
试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动物致伤的季节高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圆形分布法已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最常用的单峰圆形分布可以处理季节性资料,即流行病学上发生时间在全年几个月里的资料。从我区1980年—1997年流行病科门诊动物致伤情况来看,致伤就诊人数分布于全年各个月份,并有一个高峰,符合单峰圆形分布的要求。本文以这种圆形分布的方法探讨分析动物致伤的季节高峰,以利进一步做好疫苗的投放和对动作管理等预防手段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为以 控制沙门氏菌引起疾病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应用圆形分布构成比法对海珠区1996-1999年饮食、公共场所服务行业人员沙门氏菌发病季节高峰月日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各年沙门氏菌发病高峰月日1996-1998年在8月上旬,1999年在8月下旬;95%病例所在累计时区1996-1998年为3月底至次年1月初,1999年为4月底至1月初;按月合并4年沙门氏菌发病数得到结果与1996-1998年相同。由此提示 防疫部门预防该病发生的重点时段不同时,在发病高峰阶段应更好地做好防治措施,有效地防止发病。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青海高原地区五年中胃镜检出的1838例消化性溃疡(874例胃溃疡和96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发病与季节的关系。发现消化件溃疡的发病下半年高于上半年,差别有显著性(u=4.33,P<0.01)。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分别观察,发病率也是下半年高于上半年,差别有显著性(u=2.28 P<0.05;u=2.0 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帕罗西汀与阿米替林对烧伤后情绪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7例伴有情绪障碍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帕罗西汀,对照组用阿米替林改善情绪障碍。治疗8周后行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HAMD/HAMA)评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观察不良事件和副作用的发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HAMD/HAMA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HAMD/HAMA评分和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小。结论:帕罗西汀治疗烧伤后情绪障碍是安全和有效的,阿米替林也有很好的疗效,但副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拟情绪影响相关因素调查表及患者一般资料表,在患者知情同意原则下,对80例住院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2.5%,高于国内常模;患者的住院天数、性格、经济状况、自我形象紊乱、担心医生的医术是影响抑郁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抑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心理干预应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46-48
目的分析观察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夜间反流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9年11月诊治的80例GERD患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夜间GERD发生率以及睡眠障碍发生率、睡眠障碍患者的类型、老年GERD患者反流情况与睡眠障碍的关系以及老年GERD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在GERD患者中,出现睡眠障碍主要类型为睡眠维持障碍与睡眠质量下降。患者出现夜间反流的发生与患者睡眠障碍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本次研究中,80例GERD患者中,有63例患者需要采用药物进行治疗,其中采用雷贝拉唑的患者27例(42.86%),口服艾司奥美拉唑的患者21例(33.33%),口服西咪替丁片患者8例(12.70%),口服安眠药的患者7例(11.11%)。结论通过对GERD患者进行分析,大部分患者因夜间烧心、反流等症状而导致夜间睡眠障碍,同时存在残留效应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心境障碍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心境障碍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与其有着紧密联系的家属承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极易产生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目的 调查心境障碍患者家属的焦虑情绪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的患者家属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16年11月—2017年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研究对象128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对家属进行调查。结果 心境障碍患者家属中有56.2%(72/128)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家属的焦虑自评量表均分为(56.00±11.47)分。不同性别、治疗地点、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庭关怀度、应对方式的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类型、与患者的关系不同的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是心境障碍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保护因素,受教育程度低、医疗费用完全自费、家庭功能严重障碍是心境障碍患者家属出现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超过一半的心境障碍患者家属存在焦虑情绪,男性、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是其发生的保护因素,受教育程度低、医疗费用完全自费、家庭功能严重障碍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学龄儿童气质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气质与睡眠障碍的关系,为睡眠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行编制的《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和《中国儿童8-12岁气质量表》对1 665名8-12岁儿童的家长进行儿童睡眠健康问卷调查和气质的测评。结果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不一,依次为麻烦型21.3%、中间偏烦型18.22%、发动缓慢型13.8%、中间偏易型11.6%、平易型9.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9,P=0.000);睡眠障碍儿童的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心境及持久性得分均高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儿童气质与睡眠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2例确诊儿童情绪障碍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为4~14岁,平均8.6岁,临床表现为头痛8例,抽搐发作6例,肢体活动障碍12例,精神意识改变10例,感觉异常4例,失语3例。查体及辅助检查无任何器质性病变。结论:儿童情绪障碍有诱发因素及心理基础,应与器质性疾病鉴别,综合治疗有效;培养儿童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建立和谐环境可预防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