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平  范洪侠 《中原医刊》2007,34(11):92-92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癌和肝脏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肝癌患者及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上腹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22例肝癌中,有18例在肝动脉期出现周边轻度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有4例小肝癌出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改变。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8例肝血管瘤动脉期周边强化,呈结节状或斑块状,门静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呈向心性强化等密度改变,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特点。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2.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6例肝血管瘤患者在螺旋CT平扫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为全肝;层厚为5mm~8mm,pitch=1.2,对比剂为优维显(300mgI/ml),采用单相期团注法注入剂量为80ml~100ml,流速2.5ml/s~3.5ml/s。延迟时间:动脉期(HAP)延迟25s~30s、门静脉期(PVP)延迟65s~70s、延迟期延迟3min~10min。结果: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84.5%),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9个无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延迟扫描见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填充,48个病灶(82.6%)完全填充为等密度,其余10个(17.2%)病灶部分充填。结论:肝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MSCT对肝癌病人的三期增强及血管成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肿瘤检查方法中的重要性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静脉一次注射造影剂后行螺旋CT三期扫描.每一时相扫描均在一次屏气中完成,观察肝肿瘤三期强化特征.结果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是一种检出率高,定性准、快捷、简便、经济的方法,特别是大范围的血管成像技术不但为临床提供大量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简便、快捷、经济、无创的检查特点.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肿瘤有明显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肝动脉期和延迟期,应作为肝占位病灶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玉山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3):109-110,F0003
目的 分析小肝癌(SHCC)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病例,行全肝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30a行动脉期扫描,60~70a行门脉期扫描,2~3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和分析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的CT表现.结果 36例SHCC中.检出4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5.5%(42/44)、84.1%(37/44)、88.6%(39/44).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8例肝内占位性病变的病人进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98例病人中肝癌48例,肝转移瘤19例,肝血管瘤31例。结论 螺旋CT扫描速度快,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分别完成全肝扫描,弥补了一般动态扫描的缺点,对肝内病灶的检出和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57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肝癌患者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薄层扫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三期增强扫描分别为: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期扫描。结果三期增强薄层扫描检出率以延迟期最高(96.49%);大多数的SHCC(68.4%)在三期增强扫描上表现典型,即"快进快出";少数表现不典型。结论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三期扫描的表现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7.
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12例患者以2.5~3.0ml/s注射100ml对比剂,分别于注射后25s、70s及5min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检出率。结果 共发现1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73%。动脉期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检出率明显增加达到93%。结论 SHCC的增强表现形式多样,螺旋CT增强扫描可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8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70s、延迟期5m 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 m l/s,剂量为1.5 m l/kg。结果:共发现2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65%。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9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肝癌患者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薄层扫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小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三期增强扫描分别为: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延迟期扫描。结果三期增强薄层扫描检出率以延迟期最高(96.49%);大多数的SHCC(68.4%)在三期增强扫描上表现典型,即“快进快出“;少数表现不典型。结论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三期扫描的表现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连鹏  李剑辉 《吉林医学》2012,(36):7934-793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点。结果:小病灶的CT图像特点为,CT平扫时病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动脉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呈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延迟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56例患者,共发现280个小病灶。结论:为提高小肝癌患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给予螺旋CT三期扫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探讨其对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2例原发性非弥漫型肝癌进行螺旋CT扫描。注入造影剂后扫描时间为肝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0~70 s、延迟期160s,统计各期病灶检出率。结果:32例非弥漫型肝癌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共发现病灶54个,各期的检出率分别为60.9%(33/54)、85.2%(46/54)、77.8%(42/54)、4.1%(40/54)。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以提高结节型和巨块型肝癌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王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424-1425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肝血管瘤患者18例。结果18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或考虑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结节及环形强化,门静脉期造影剂逐渐向内填充,延迟期见大多数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个别较大病灶部分填充,中心可见低密度区。结论“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密切相关,而病灶渐进性强化特点在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50例肝癌在螺旋CT双期扫描中的表现,探讨螺旋CT在该病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方法:150例均作平扫和增强双期动态扫描、静脉团注造影剂后10~25秒行肝动脉期增强扫描,30~40秒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以显示肝癌的供血特征。探讨其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50例平扫仅发现部分肝实质低密度,CT值29~34HU,部分病例脾脏〉5个肋单元。动脉期病灶强化形态有均匀高密度和不均匀高密度、不规则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表现为均匀低密度、等密度、略高密度和不均匀高密度。结论: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可提高肝癌的检出,双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肝外胆管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肝外胆管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24例,均接受128层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MPR和CPR图像均成功得到,部分病例进行MINIP后处理。结果肝门部胆管癌16例,胆总管癌8例,病灶多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肝内胆管明显扩张。结合轴位图像,全部肿瘤位置及范围得到直观显示并准确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MPR、CPR、MINIP等后处理技术使胆管癌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得以更加全面的显示,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肝外胆管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肝外胆管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24例,均接受128层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MPR和CPR图像均成功得到,部分病例进行MINIP后处理。结果肝门部胆管癌16例,胆总管癌8例,病灶多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肝内胆管明显扩张。结合轴位图像,全部肿瘤位置及范围得到直观显示并准确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MPR、CPR、MINIP等后处理技术使胆管癌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得以更加全面的显示,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其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灶的诊断价值,分析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48例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期增强)扫描资料。结果48例69个病灶在平扫时66个病灶(957%)显示为低密度,3个病灶(43%)为等密度;增强后62个病灶(8986%)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且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4个病灶(577%)动脉期表现为致密结节强化影(直径<2cm)门脉期及平衡期密度逐渐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3个病灶(435%)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提示多层螺旋CT增强四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吴耀贤  陈鹏 《中原医刊》2003,30(14):46-4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对84例B超检查疑为肝脏占位病变的患者进行多期扫描。其中男50例,女34例,年龄12-78岁。结果:肝癌32例,血管瘤20例,另外还有转移瘤12例等。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可明显提高肝占位的检出率,能更充分、客观地反映不同性质病灶的影像学特点,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功能对肝脏血管瘤容积测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血管瘤的CT资料。测定6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不同时相的CT值,并采用3D软件测定不同时相的强化容积。结果 60例病例中,平扫有79个病灶(91.86%)为低密度灶,7个病灶为等或高密度;动脉期72个病灶边缘点状、斑片状强化,14个未出现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相继出现强化,最终都强化至等密度。3D后处理后,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相肿瘤的强化容积改变看到不同的瘤体整体形态学改变及肿瘤与肝动脉之间的关系。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3D后处理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确诊的不典型肝脓肿的螺旋CT三期增强表现.结果不典型肝脓肿CT平扫为均匀或不均匀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三期增强扫描可见:(1)动脉期:病灶周边肝段短暂强化,病灶内斑片状强化;(2)门脉期:细网格征,周边多囊征,蜂窝征,晕征;(3)延迟期:持续强化征,病灶缩小征.结论不典型肝脓肿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提高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与MRI平扫对肝脓肿炎症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择肝脓肿炎症期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先后行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MRI平扫,综合评价两者诊断可靠性。结果胆管源性病变(n=23)行MRI诊断检出例数更高(P<0.05),其MRI表现为环形高信号,CT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征象,但延迟期为等密度;门静脉源性病变(n=16)行MRI诊断检出例数更高(P<0.05),其MRI表现为晕征,CT表现为低密度环征,增强扫描下密度由外向内逐渐增加;肝动脉源性病变(n=9)行两种诊断方案,检出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稍低密度或片状T1、T2信号;临近组织感染(n=3)表现为局灶性片影。结论肝脓肿炎症期CT及MRI诊断均有一定可靠性,合理结合两种诊断方案可能有助于提升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