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实验性脑梗死的作用.方法 健康家猫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A)组、bFGF治疗(B)组、CbE治疗(C)组和bFGF GbE联合治疗(D)组;采用左侧眼眶入路制作猫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制模后即刻、24 h、48 h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制模后1 d、7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制模后7 d对脑组织切片进行光镜和电镜下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D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1.50±8.18)明显低于A组(82.20±8.08)、B组(63.60±6.22)和C组(61.00±6.58)(均P<0.01);光镜下D组神经细胞核轻度皱缩,细胞周围间隙大致正常,神经纤维网疏程度不严重;电镜下D组神经元轻度变性,细胞核无皱缩,核膜完整,线粒体轻度肿胀;脑组织病理损害程度较B组和C组明显减轻.结论 bFGF和GbE联合治疗实验性脑梗死疗效优于二种药物的单一用药,两药合用具有脑保护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缩小局灶性脑缺血梗死灶的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上给予生理盐水或bFGF后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gr-1),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bFGFR)的动态表达。结果 给药组在3h~3d各时间段梗死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对照组和给药组Egr-1表达均表现为3~6h的增强过程,但给药组更强于对照组。对照组12h见有bFGF表达增强,而bFGFR表达3h到达高峰,6h起下降,12h时bFGFR的表达已恢复至正常水平(出现了配体和受体表达时相上不匹配)。给药组bFGF表达提前且增强,3h即见有bFGF表达增强,6h时出现第一峰,从而与bFGFR 3~6h的表达增强过程相吻合。结论 外源性bFGF能缩小梗死灶,该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Egr-1蛋白高表达使内源性bFGF的表达增高且提前,从而与bFGFR的表达增强过程重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实验报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改变角膜内皮细胞形状、促进其分裂和趋化,刺激活体和体外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修复。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猫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观察实验,2005-01/2006-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家猫购买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 方法:猫角膜内皮细胞原代培养,行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的类型、纯度及生理特性。传1代后,分别在培养液中加1,10,100 μ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继续卵化1~5 d。 主要观察指标:加药后第1,3,5天分别利用MTT法测定在490 nm处的吸光度值来判断角膜内皮细胞增殖情况;同时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透射电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组加药后1,3,5 d,MTT法测定猫角膜内皮细胞在490 nm处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10 μg/L作用组差别最显著。 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能促进猫角膜内皮细胞的增殖,相对有效浓度为10 μg/L。  相似文献   

4.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脑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脑损伤导致神经细胞死亡,脑卒中后机体的功能可能部分恢复,但其机制不甚明了,目前认为生长因子的诱导和合成可能为潜在机制之一,其中bFGF与脑缺血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有关bFGF在脑缺血后的表达及其对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等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概 述bFGF是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中最先被描述的一个成员,其蛋白产物由15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8KD,广泛分布于成熟和未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由神经元、巨噬细胞和胶质细胞产生。正常情况下,脑内只有轻度的bFGF表达。bFG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  相似文献   

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烟雾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脑脊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烟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量烟雾病病人组、缺血对照组以及非缺血对照组病人脑脊液中的bFGF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烟雾病病人15例,13例行双侧颈内动脉外膜剥脱术加额颞钻孔术治疗。结果 15例烟雾病病人脑脊液中,12例检出bFGF,平均含量为(30.1±26.1)ng/L,缺血对照组中仅1例检出bFGF,浓度为0.24 ng/L;非缺血对照组未检出bFGF。烟雾病病人脑脊液中bF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烟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脑脊液中高水平的bFGF可能参与了颈内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同时又促进血管新生,异常血管网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胶质瘤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Northern杂交法检测了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bFGF基因表达,并探讨bFGF基因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胶质瘤bFGF基因表达异常升高,57例胶质瘤中的52例可见bFGF基因表达,阳性率为91.2%,而8例正常脑组织则未见表达,随胶质瘤恶性程度增加,bFGF基因表达也升高。结论:bFGF的促细胞增殖和促血管生成作用与胶质瘤的进展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8.
背景:研究发现,局部应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口内局部应用可加速牙龈组织伤口的愈合。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Beagle犬牙龈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设计、时间、地点:观察对比体外细胞学实验,于2008-04/09在福建医科大学细胞与发育工程中心及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比较医学科完成。 材料:Beagle犬4只,12月龄,体质量10~13 kg,雄性;含有人全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cDNA的pIRES2-EGFP-bFGF质粒为自行构建。 方法:切取Beagle犬左上颌第2,3,4前磨牙的游离龈,无菌磷酸盐缓冲液冲洗4遍,将组织块剪碎后用2.5 g/L的胰酶37 ℃消化2 h,离心后弃上清,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接种于6孔板并覆盖玻片,置于37 ℃、体积分数为5% CO2的培养箱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消化传代。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IRES2-EGFP-bFGF质粒转染Beagle犬牙龈成纤维细胞,以空质粒转染组及未转染组作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MTT法检测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状况;AO/EB双染色检测牙龈成纤维细胞凋亡;化学比色法检测牙龈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3组细胞均在转染后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MT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随着时间改变,与空质粒转染组及未转染组相比,实验组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 (P < 0.05),而空质粒转染组及未转染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AO/EB双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牙龈成纤维细胞凋亡率低于空质粒转染组及未转染组(P < 0.05)。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后,牙龈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未见明显改变,与未转染细胞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以加速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无促使牙龈成纤维细胞骨向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一种能够负载足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并且能够以理想的速度缓慢释放的载体. 方法 构建负载bFGF的缓释微球,并检测其体外释放过程.将bFGF缓释微球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以常规多次添加bFGF的神经干细胞培养组作为对照,用AlamarBlue法检测培养细胞的存活情况,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bFGF含量,定期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巢蛋白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标记物. 结果 AlamarBlue法检测结果显示,培养3d、5d时bFGF缓释微球组和常规培养组之间细胞增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仅负载bFGF缓释微球组能测量到培养上清中bFGF含量,大致维持在200 pg/mL水平.细胞形态学观察发现bFGF缓释微球组能够在培养第3天即形成神经干细胞球,并且在培养第7天仍保持较好透光度,保持较好的细胞活性.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bFGF缓释微球组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球巢蛋白染色阳性. 结论 本课题组制作的bFGF缓释微球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缓慢释放的bFGF能够满足神经干细胞生长需要,并且保持神经干细胞自身的细胞特性.该bFGF缓释微球安全有效,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在体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脑神经元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 1975年首次分离提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后 ,人们对bFGF的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发现bFGF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包括促有丝分裂、趋化和诱导分化作用[1] 。 80年代中后期 ,bFGF又被证实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丹参作为传统中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疗效,本实验研究丹参是否通过影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起修复作用。用大鼠线栓法缺血再灌注模型及免疫组化方法,发现大鼠缺血90min、再灌流48h后,缺血侧皮层、尾壳核及海马区bFGF样免疫反应增加及神经细胞变性;缺血后给予丹参(15g/ kg)大鼠,bFGF样免疫反应加强,并且缺血对应侧脑区也可见轻度的bFGF样免疫反应改变,且神经细胞变性程度较轻。提示丹参对脑缺血再灌流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它加强bFGF的修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以及与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160例脑梗死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和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表达的百分率,分析这些血小板糖蛋白与脑梗死类型和伴发的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各组血小板CD62p、CD63、CD41阳性的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以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升高最明显(P<0.01~0.001)。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影响血小板活化,且与伴发程度和危险因素种类相关(P<0.05~0.01)。结论:血小板功能的活化程度与脑梗死的类型和伴发的危险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增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并与3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及2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TNF水平明显增高,脑梗塞组TNF为7.19±1.67ng/ml,脑动脉硬化组为2.30±1.06ng/ml,正常对照组为1.41±0.23ng/ml。脑梗塞组与脑动脉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重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亦较轻型患者显著增高。重型TNF含量为11.32±1.43ng/ml,轻型为6.90±1.50ng/ml(P<0.05)。提示TNF参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测定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治疗及预后的一项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创伤海马组织中不同时间的表达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颅脑损伤后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脑损伤的新途径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改进Marmarou大鼠加速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取海马区创伤脑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FGF、VEG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海马CAl区伤后6h,bFGF基因表达增加,12h达高峰;VEGF基因表达伤后24h达高峰,72h回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bFGF、VEGF基因表达与脑损伤密切相关,作为生长因子,bFGF、VEGF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5.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exogenous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exo‐bFGF) in brain ischemia. The first part of experiment wa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time window for the permeation of exo‐bFGF through damaged blood–brain barrier in rats with permanently occluded middle cerebral arteries. 125I labeled bFGF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rats through the caudal vein. The level of γ‐rays of 125I‐bFGF in the ischemic brain were found to increase at 2 h and a high level was maintained for 14 days. The morphology of the basement membrane of capillaries was observed using anti‐blood–brain barrier basement membrane glycoprotein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normal continuous linear or ribbon‐like immunostain of the basement membrane became granular at 0.5 h, gradually faint and finally negative. The newly formed capillaries at the edge of the infarct still showed a negative stain after 14 days. The result suggested the optimal time window of exo‐bFGF began 2 h after insult. The second part of experiment was to observe the dynamic expression of 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 (Egr‐1), endogenous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endo‐bFGF) and bFGF receptor (bFGFR)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after exo‐bFGF is administered to brain. Egr‐1 was mo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 the exo‐bFGF‐used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Endo‐bFGF increased gradually, reaching its peak at 7 days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in experiment group, the endo‐bFGF expression showed its first peak at 6 h, indicating that exo‐bFGF could induce earlier and stronger expression of endo‐bFGF. The bFGFR‐group presented an early expression, reaching its maximal level at 3 h, and declining at 6 h.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in expression of bFGF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infarct areas reduced from 17% to 24% in the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n exo‐bFGF enhanced Egr‐1 protein. Egr‐1 in turn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p‐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endo‐bFGF which overlapped with the expression of bFGFR to ensure the combination of ligand and receptor to protect against brain ischemia.  相似文献   

16.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本文通过随机、对照、开放性临床研究,对海王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将9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2: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低分子右旋糖酐作为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降纤酶静脉给药,首剂量10 IU,其后5 IU隔日1次,共3次,总剂量20 IU。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降纤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显下降(P<0.001)。在降纤治疗过程中,有2例颅内出血发生,没有死亡病例,两组出血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14天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降纤酶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与急性脑梗死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时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3 0例急性脑梗死及对照组2 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P 选择素、PAF水平 ,同时测定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算机体层摄影显示脑梗死面积。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明显增高 ,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与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急性脑梗死的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是急性脑梗死病情监测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患者发病早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423例首发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7 d内血清hs-CRP水平进行测定,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对患者进行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并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在不同病因中,心源性卒中组hs-CRP水平最高[(8.09±4.47)mg/L],其次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5.89±4.02)mg/L]、其他病因组[(5.21±4.64)mg/L]、穿支动脉疾病组[(3.67±3.47)mg/L]、病因不明确组[(2.83±4.40)mg/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905,P=0.015);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中发病机制不同,hs-CRP水平亦不相同,由高到低依次为:动脉-动脉栓塞组[(7.88±3.35)mg/L]、混合机制组[(5.88±3.50)mg/L]、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组[(5.15±4.36)mg/L]、载体动脉(斑块或血栓)阻塞穿支动脉组[(4.47±3.88)mg/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5.821,P=0.013)。 结论 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同CISS亚型hs-CRP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bFGF,bFGFR及Egr—1基因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损伤后表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细胞种类、时相与不同细胞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探讨Egr-1基因蛋白对bFGF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梗死灶周边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FGF表达出现双相增强。缺血1h缺血边缘区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中bFGF出现一过性增强,并见细胞外基质中出现bFGF点状着色。缺血6h-1d时bFGF染色再次增强,神经元及各类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均有增强。但是经Western-blot定量测定发现脑组织bFGF含量仅在缺血后6h-1d时出现增强。缺血1h时,bFGF可能经缺血细胞受损的细胞膜到达细胞外,与细胞外硫酸肝素或相关分子结合,内化进入缺血边缘区细胞,从而造成bFGF免疫组化染色一过性增强。第二次增强可能是缺血损伤刺激及内化的bFGF诱导的蛋白合成的增加。缺血2-6h bFGFR在神经元及各类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均增强,主要位于缺血区的边缘。位于bFGFR表达时程早于bFGF转录合成增加,因此限制了内源性bFGF发挥保护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作用,这使得外源应用bFGF成为必要。Egr-1基因蛋白的表达在缺血损伤后1-6h增强,其表达增高的时相早于bFGF蛋白转录合成的增加,并且因为其能够促进bFGF启动子的活性,因而可能在bFGF自分泌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时糖代谢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时血糖升高的原因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 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空腹血糖(FBG)、胰岛素 (Ins)、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变化 (ISI) ,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和恢复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出现血糖水平升高者共 12 1例 ,85例为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11例为漏诊的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者 ,2 5例为一过性血糖升高的非糖尿病患者 ;一过性高血糖组恢复期的血糖水平较急性期明显下降 ,胰岛素水平则上升 ;糖尿病组急性期的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一过性高血糖组和血糖正常组 ;一过性高血糖组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较血糖正常组、糖尿病组严重 ,且其急性期血糖水平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 ;结论 :急性脑梗死时血糖升高在非糖尿病患者和应激有关 ,其血糖升高程度与病变严重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