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制备卡铂碳包铁纳米壳聚糖微球,检测其性能,并与卡铂纯铁纳米壳聚糖微球进行比较。方法以吸附药物的碳包铁纳米磁粉为磁性内核,壳聚糖为基质,卡铂为负载药物,采用反相微乳法制备卡铂碳包铁纳米壳聚糖微球。卡铂纯铁纳米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相似,不同的是以无吸附药物能力的纯铁纳米磁粉为磁性内核。检测和比较两种纳米药物微球的形态、粒径、磁响应性、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结果两种药物微球的球形圆整,平均粒径(210±26)nm,粒径分布150~300nm,磁响应性强。碳包铁纳米微球的载药量(11.15±1.03)%,纯铁纳米微球载药量(9.21±1.10)%。碳包铁纳米微球1,2,3,4d的体外释药量分别为60%、74%、84%、92%;纯铁纳米微球1,2d的释药量分别为81%,91%。结论通过活性碳吸附和物理基质包裹双重物理机制载药载药的卡铂碳包铁纳米壳聚糖微球不但载药量高,而且释药速度平稳。多重机制的有机结合是优化纳米微球性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PLA/CoFe_2O_4载药微球的制备、表征及释药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乳酸(polylactie acid,PLA)载硫酸庆大霉素复合微球.通过正交设计实验优选PLA载药微球的最佳实验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乳法制备的铁酸钴(CoFe2O4)制备了PLA/CoFe_2O_4载硫酸庆大霉素复合微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铁酸钴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生物数码显微镜对聚乳酸载药微球和PLA/CoFe_2O_4载药微球进行了微观结构的表征和分析.结果 表明两种载药微球呈规则球形,表面光滑,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20μm.通过体外模拟释药试验考查了PLA载药微球和PLA/CoFe_2O_4载药微球的释药性能.结果 表明聚乳酸作为药物载体具有明显的药缓控释作用,PLA/CoFe_2O_4载药微球药物释放持续的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3.
张强  廖工铁 《药学学报》1995,30(6):459-465
考察了不同配方硫酸庆大霉素毫微球的体外释药动力学特征。分别用3种数学模型对释药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双指数函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硫酸庆大霉素从毫微球中的释药规律,据此计算了释药动力学参数。试验表明,毫微球的粒度、稳定剂的种类、制备工艺和载药量等对释药过程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PLGA包埋硫酸庆大霉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谭红香  叶建东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32(11):682-684,696
以生物可降解乙交酯和丙交酯的无规共聚物(PLGA)为载体,将硫酸庆大霉素分散在PLGA的有机溶液中,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药物缓释微球。研究搅拌速度、PLGA浓度、乳化剂浓度和硫酸庆大霉素溶液体积对微球粒径的影响,观察微球的表面形貌,测定微球粒径、粒径分布和包封率,评价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采用甲基纤维素为乳化剂制备的微球形态完整,中粒径为(130±30)μm,微球中硫酸庆大霉素的包封率均在36%以上,平均42%,最高达56%。硫酸庆大霉素/PLGA微球具有显著的药物缓释作用,体外释放30d的累积释药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壳聚糖微球包裹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rhBMP-2)的制备方法 .方法 采用Berthold的沉淀/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用此微球包裹rhBMP-2,对rhBMP-2壳聚糖微球的大小、形态、含量和体外释药进行研究.结果 空白壳聚糖微球表面光滑,粒径范围1.2~3.8 μm.载药量约为4.68X104 U/mg,包封率为91.8%.体外释放试验显示,壳聚糖微球释放rhBMP-2初期释药较快,尤其第1天有突释现象(累计释药度约占19.6%),随后释放速度逐渐变缓,第10天累计释放度约54.5%,第20天约64.4%.结论 rhBMP-2壳聚糖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显著的缓释rhBMP-2作用.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海藻酸钠自组装微球的制备及释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壳聚糖(CS)聚阳离子及海藻酸钠(ALG)聚阴离子电解质的性质,在药物微球表面自组装形成多层包覆结构的壳聚糖载药微球,并研究组装层数、温度及盐离子浓度对自组装微球释药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CS载四环素(TC)的药物微球,并在其表面交替自组装ALG及CS。利用IR测试技术及电极电位法进行表征。结果CS交联微球未破坏CS及TC的结构,CS与ALG以静电作用相结合。CS交联微球的载药量为40.2%,自组装六层的微球载药量为32%。组装后,药物释放时间延长,初期暴释现象得到极大改善,释药速率随组装层数的增加而下降,温度较高时组装完整,盐离子浓度存在较佳点。结论温度为60℃、盐离子浓度为0.5 mol.L-1、组装层数为四层的微球释药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制备尼莫地平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壳聚糖为载体,液体石蜡为油相,戊二醛为交联剂,span80为乳化剂,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尼莫地平壳聚糖微球。模拟人体肠液的环境进行体外释药研究。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筛选出尼莫地平壳聚糖微球的优化制备工艺和处方,所得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9.56μm,载药量为17.82%,包封率为52%。体外释药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的对其进行拟合。结论尼莫地平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所得壳聚糖微球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8.
胡英  孙宝莹  高珊 《中国药房》2012,(33):3105-3107
目的:制备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微球(QT-CD-CM),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药物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再用乳化分散-离子交联法、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壳聚糖微球,并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情况。结果:制备的QT-CD-CM形态规则、均质、无粘连,平均粒径(3.327±0.124)μm,包封率为32.4%,载药量为12.3%,在5%乙醇-磷酸盐缓冲液介质中72h可以达到完全释药,释药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QT-CD-CM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能良好,制备工艺简单,有望成为理想的槲皮素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制备尼莫地平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以壳聚糖为载体,液体石蜡为油相,戊二醛为交联剂,span80为乳化剂,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尼莫地平壳聚糖微球。模拟人体肠液的环境进行体外释药研究。结果 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筛选出尼莫地平壳聚糖微球的优化制备工艺和处方,所得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9.56 μm,载药量为17.82%,包封率为52%。体外释药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的对其进行拟合。结论 尼莫地平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所得壳聚糖微球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以壳聚糖为囊材制备苦参碱结肠靶向给药微球及评价其体外释药情况。方法: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微球,以微球的粒径分布百分数、载药量及包封率为优化指标对影响微球制备的主要因素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条件;并对最佳制备工艺制得的微球进行3种不同递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及大鼠结肠液)中的体外释放度评价。结果:制得的苦参碱壳聚糖微球在电镜下,球形表面圆整,粒径分布适宜,微球平均粒径为(68.3±2.7)μm,平均载药量为(16.0±0.5)%,平均包封率为(66.3±4.2)%。苦参碱壳聚糖微球在人工胃液中2h不释药;在人工肠液中4h内释放不到1%,96h释药不到10%;在含大鼠结肠内容物的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4h释放10%左右,36h释药近50%,此后释药趋于缓慢,96h释药近80%。结论:苦参碱壳聚糖微球几乎不在上消化道释药,而是在结肠靶向释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