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现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治汗刍言     
汗是人体极为重要的津液,为五液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汗为津液所泄,津液化生心血,大汗必伤津而损及心血。《灵枢·决气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阴阳别论》云及作汗的机理:“阳加于阴谓之汗”。景岳进一步阐明:“然汗发於阴出於阳,其根本则由阴中  相似文献   

3.
正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寐中汗出津津,醒后自止者为盗汗~([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汗的生理和病理论述。《素问·宣明五气》篇载:"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这些论述为后世认识和治疗汗证奠定了基础。《张氏医通·杂门》  相似文献   

4.
略谈中医之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熊杰 《江西中医药》1999,30(4):60-60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之阴谓之汗。”汗为五液之一,是阳气蒸腾津液从腠理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如《灵枢·决气篇》所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兹就生理、病理之汗等浅谈如下:1 生理之汗《素问·评热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言谷气化为精,精气胜乃为汗。可见汗为津液所化生,以津液为物质基础,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有云:“汗为心液。”源于《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乃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所泄,故大汗不但散热过多而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损于心血。…  相似文献   

5.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6.
“阳加于阴谓之汗”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加于阴谓之汗”,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该句虽言汗出之脉象,细究其义,却包括了汗出的病理机制。世人论汗,多云阳虚者自汗,阴虚者盗汗,而对阳加于阴引起汗出这一病理机制,似多忽略。然而,阳加于阴之汗出,遍服益气固表,养阴收敛等药却罔效者,在临床亦时常有之。因此,本文对“阳加于阴”而汗出的病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加以讨论,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先师仲景以六经辨伤寒,脏腑论杂症,立论处方言简意赅,造诣极深。《伤寒论》中对汗的精辟剖析和对汗法的临床应用独具匠心,诚为两千多年来临床医家之准绳。 《伤寒论》全书398条,其中112条论及汗(包括16条注脚),提出“汗出”、“自汗”、“无汗”、“盗汗”、“头汗出”5种病。汗法的应用在条文中也一一明列,“应汗”、“宜汗”、“可汗”、“再汗”、“发汗不当”,并明确提出了汗法禁忌和用法要点等。 汗液是五液之一,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素问·宣明五气》谓“心为汗”,即汗为心液。亦有称汗为营卫之余气,因心血由津液所化,汗由津液外泄,汗出的多少与卫气的开阖作用有密切关系。《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对人体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如夏日炎热,人体靠出汗而调节体温,是生理性调节作用;如招致风寒之邪的侵袭,则恶风无汗,为风寒束表皮毛闭塞之故;如感受风寒而兼汗出者则由于卫气虚弱表阳不固腠理疏松,而津液外泄濈然汗出。  相似文献   

8.
谈谈《内经》的“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汗的论述虽不多,但就汗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后世医家均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完善,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仅就《内经》中有关汗的内容阐述如下: 一、《内经》中“汗”的概念《内经》中关于“汗”的记述,散见于《素问》、《灵枢》各有关的篇章中,概括之可有: (一)汗是津液所化《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即阳气;  相似文献   

9.
陆敏 《河南中医》2007,27(12):4-5
《伤寒论》一书中论及汗的条文有100余条,内容较广,涉及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之始末及预后转归等,体现了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之精髓。1辨在表之汗汗乃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玄府排出的液体。《素问·阴阳别论》有“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伤寒论》中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浮缓)”(2)的论述。此汗出者乃风邪偏盛,卫强营弱,腠理疏松,营卫不调,营阴失于内守所致,属太阳中风表虚证。若伴“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14)为表虚兼经输不利,既有汗出、恶风,又有项背强急不利,为桂枝加葛根…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答     
问:湿热证常有汗出,为什么又热势不退? 答:湿热证由于湿热毒邪内郁阳明,湿热相蒸,故常汗出溱溱。但湿性浊滞,每易恋邪,湿热相合,胶浊难解,邪不能随汗外泄,所以虽常有汗出,但热势不退。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66条自注  相似文献   

11.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症证。《素问·宣明五气篇》载“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论篇》载“阳加于阴,谓之汗”。前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西医多种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休克及肝病,多见汗出症状。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对于“汗”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有着独特的认识。馕问·宣明五气篇》中说:“五脏化液心为汗。”所谓“汗为心之液”,是因为心为阳,主血,阳动则汗出。因此汗不能单纯视为外泄于体表的汗液。从广义讲汗属于津液,由气血所化生,排出体外为汗。温病学中认为汗液是由人体津液蒸化而成。故《温病条辨·汗论》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气有余,  相似文献   

13.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素问·阴阳别论》中"阳加于阴谓之汗"一语,概括了中医对汗的生理和病理的认识.“阳加于阴”的解释不能只囿于所谓动数之阳脉出现在尺部之阴位上.试简述之,以求教正.一、从阳加于阴认识汗的生理:"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汗与津、血同源于水谷.津之行于体表,有润泽肌肤、调节体温、通利营卫作用的为汗液.故《灵枢·决  相似文献   

15.
<正>汗证,出自《医学正传·汗证》以全身或局部非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关于汗的机理最早可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曰:"阳加于阴谓之汗。"但详细论述则见于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汗》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  相似文献   

16.
汗为心液,是津液代谢的产物。《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可见汗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人体在生理情况下,可有轻微的汗出,在病理状态下,汗出做为一个症状,可出现在许多疾病之中。正确辨别汗出,是认识、治疗疾病和判断予后的重要环节,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仲景对汗证颇为重视,他在《伤寒论》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殊深,特别是对汗证的辨证施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语出《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原文云“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第二条)。对于原文中“必大汗出”一语,历代医家争执不休,众说不一。 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注云:“汗出则邪去阳弱,而后与阴阳相和,所谓损阳而就阴是也。”高等中医院校教材认为,通过大汗出以衰减其偏盛之阳。本条从全文观之,乃为产后阴血不足、阳盛偏亢之证。阳之所以偏亢,是由于阴血之不足,故其阴血虚为病机的关键,治当补阴和阳,所谓“阳病治阴”  相似文献   

18.
答;《素问·生气通天论》已记载本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充身泽毛,故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生理之汗,是营卫协调,阴平阳秘,五脏安和之象;身之  相似文献   

19.
析张锡纯论汗的学术思想冯瑞雪,张再康(050091)张锡纯对汗出的机理认识深刻,因而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1]揭示了“测汗”的重要性并确立了独特的发汗方法与原则,对汗证的治疗也独具手眼。1遵经旨,阐明汗出机理为“阴阳和”《内经》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相似文献   

20.
“阳加于阴,谓之汗”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其意谓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张隐庵注释云:“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若动数之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张景岳氏说得较为明确:“汗乃身之阳气所化,故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吴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