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安宁地区成人空腹血脂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体检人群空腹血脂水平的调查,了解安宁地区人群血脂水平及高血脂的患病率。方法应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体检人群的空腹血脂[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结果TG、TC、LDL-C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结论安宁地区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男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韩莹  郭志刚  袁勇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321-1323
目的:了解中山市社区人群饮食习惯、体重指数、血脂水平、血脂异常患病率,以及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干预2年后血脂情况。方法:对广东省中山市16~93岁社区居民应用标准问卷进行调查,并测定其血脂水平,对冠心病低危血脂异常患者以及伴有血脂异常者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干预,2年随访治疗后复查血脂水平。结果:中山市社区人群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存在70岁以前呈逐渐上升,70岁以后逐渐下降的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随年龄增大呈逐渐下降趋势。喜肉食者、超重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较素食者人群明显增高,总体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3.9%。经过干预后2年随访,总体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5.2%。结论:中山社区居民血脂水平随年龄而变化,血脂指标异常以TG升高、HDL-C降低为主,患者经过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干预后,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血脂异常的临床防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尚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血脂水平正逐步升高。现就血脂异常的防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共同生活环境下中国多个少数民族血脂异常患者的患病情况。方法:对2004、2006、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1084名少数民族教职工血脂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84名少数民族教职工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6.44%,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0.05),不同年龄患病率、治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发病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个少数民族在共同居住环境下血脂异常发病率较高,应该进一步加强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5.
背景: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点,在诸多已知的危险因素中,高尿酸血症是否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调查城乡结合部中老年居民血清尿酸的分布特点,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及预防保健科.对象:于2002-12对广州市城乡结合部现居住村民890名进行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纳入其中资料完整的年龄>55岁的中老年人642名,男152名,女490名.均对调查项目知情同意.方法:①将纳入对象集中到指定地点进行现场调查.测量收缩压、舒张压、身高、体质量等.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m)2].采用终点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采用尿酸酶比浊法测定尿酸水平.②血清尿酸水平:男性>420 μmol/L,女性>350 μmol/L,诊断为高尿酸血症.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防治指南.依据1997年中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诊断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胆固醇血症为总胆固醇、高三酰甘油血症.依据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洲成人肥胖标准判定肥胖.③血清尿酸数据呈偏态分布,以中位数&;#177;四分位间距表示.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on等级相关,并进一步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男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②男女性按血清尿酸水平分层后心血管危险因素比较.③血清尿酸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结果:①男性与女性高尿酸血症、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患病率:30.3%,30.8%;58.6%,50.6%;53.3%,68.6%;44.1%,51.8%.②男性和女性血清尿酸水平分别为(357.30&;#177;66.77)和(299.80&;#177;59.64)μmol/L.女性血清尿酸水平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18,P<0.01),而男性中无明显相关性(P>0.05).③以四分位数对血清尿酸水平进行分层,男性血清尿酸四分位数分别为293.53,357.30,427.08 μmol/L;女性为247.60,299.80,366.88 μmol/L.纳入对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压、体质量指数随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而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随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而下降.男女性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收缩压、体质量指数与血清尿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09~0.35,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清尿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21,-0.25,P<0.05,0.01);男性舒张压及女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清尿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0,0.10,P<0.05).④最后入选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为年龄、体质量指数和三酰甘油[OR(95%CI):1.048(1.023~1.073),P=0.000;OR(95%CI):1.156(1.096~1.219),P=0.000;OR(95%CI):1.436(1.224~1.684),P=0.000].结论:①女性血清尿酸水平与年龄有关,而在男性中无此特点,且男性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女性.②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各种血脂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血清尿酸升高可能是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标志.③年龄、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对血清尿酸水平影响最大,有增加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13 336例成人空腹血脂水平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通过检测健康查体者空腹血脂水平来了解北京地区人群血脂水平现状及其血脂异常患病率.方法 应用日立7 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北京地区13 336例成人空腹血脂,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脂水平差别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差异.结果 总体血脂异常患病率59.9%,男性71.6%,女性47.2%.男性TC平均(4.89±0.87)mmol/L、LDL-C平均(3.33±0.84)mmol/L、HDL-C平均(1.28±0.30)mmol/L、TG中位数1.32 mmol/L;女性TC平均(4.79±0.94)mmol/L、LDL-C平均(2.99±0.89)mmol/L、HDL-C平均(1.53±0.34)mmol/L、TG中位数0.9mmol/L.男性和女性4种血脂成分异常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P<0.01).TC、LDL-C、TG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高(P<0.01),HDL-C水平随年龄的增加有降低趋势(P<0.01).TC在25~44岁间男性高于女性(P<0.01),在55岁以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LDL-C在18~44岁间男性高于女性(P<0.01),在45~74岁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HDL-C水平各年龄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1).TG在18~54岁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在55~64岁组两性间无差异,64岁以上女性高于男性(P<0.05).结论 北京地区成人中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并且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男女性别间血脂异常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汉族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①于2001-08/09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乌鲁木齐新市区25岁以上汉族成人2 688人.排除有高血压病史、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群,排除资料不全者,纳入2 670人.按下列标准分为4组:代谢综合征组(n=243):1个个体同时存在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3种成分;两种代谢紊乱组(n=701):1个个体同时存在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3种成分中任意2种;一种代谢紊乱组(n=1 087):即个体存在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3种成分中的任意1种;无代谢紊乱组(n=639):无代谢异常.②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血压、体质量指数、腰围、血糖、血脂、胰岛素等指标的测定.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及血脂紊乱状况人群的糖脂代谢紊乱、肥胖患病情况.③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纳入汉族成人2 688人,排除资料不全者,2 670人纳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问卷调查.①男性糖尿病、糖耐量低减/空腹血糖受损、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女性(P<0.01);高总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P<0.01).②代谢综合征组、2种代谢紊乱组、1种代谢紊乱组、无代谢紊乱组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降低趋势,且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上升趋势,无代谢紊乱组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1),而代谢紊乱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③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年龄与代谢综合征高度相关(OR=2.661 0,1.871 0,3.776 8,P<0.01).结论:①乌鲁木齐市汉族男性成年人血糖、血脂紊乱、肥胖发生情况较女性严重.②代谢紊乱种类越多,血糖、血脂紊乱情况越严重.③代谢综合征患病与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患者血清中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药物干预后其与血脂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1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标本及19例血脂异常患者治疗前及3个月后的血清标本,分别检测其血清脂联素、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分析脂联素、hs-CRP与血脂浓度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血脂异常患者血脂和hs-CRP较正常对照组高(P〈0.02),脂联素较对照组降低[(5.3±1.6)mg/L比(13.8±2.4)mg/L,P〈0.001)]。血脂异常者治疗3个月后,血脂及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s-CRP治疗后比治疗前:(2.34±1.02)mg/L比(3.24±1.33)mg/L,P〈0.05)],同时其脂联素显著升高[(5.3±1.6)mg/L比(8.6±3.0)mg/L,P〈0.01)];脂联素与治疗前后HDL-C变化量呈正相关(r=0.48,P〈0.01),而hs-CRP与治疗前后HDL-C的变化量成负相关(r=-0.23,P〈0.01)。血脂异常组脂联素与hs-CRP呈负相关(r=-0.34,P〈0.02)。结论:成人血脂异常患者,其血清抗炎因子脂联素与炎症因子hs-CRP已存在失平衡,而普伐他汀不仅具调脂作用,而且能提高血清脂联素并降低hs-CRP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社区65岁以上人群的血脂水平,为血脂异常防治提供参考,同时探讨血脂异常对血红蛋白(Hb)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检测252例深圳社区65岁以上老人的Hb和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分析血脂异常患病情况,分别将血脂异常组(A、B、C、D组)和血脂正常组(E组)Hb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血脂异常对Hb相关影响。结果血脂异常的总患病率为48.02%,TG、TC、LDL-C、HDL-C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26.19%、32.14%、25.79%、17.86%,血脂四项总体均值水平分别为(1.53±0.66)、(4.79±0.90)、(2.96±0.77)、(1.28±0.26)mmol/L;男、女性TG异常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Hb水平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以TC升高为主;TG、TC异常对Hb检测结果有一定干扰,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对此类患者的Hb结果应当进行校正,以免影响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南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维吾尔族人群血脂异常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人群血脂异常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该地区≥18岁的维吾尔族常住居民进行调查,主要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分析该人群血脂异常的分布特点,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4 504人,该人群总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0.84%,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患病率为46.65%,其次为高甘油三酯(TG)血症(12.79%),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3.46%),高总胆固醇(TC)血症患病率最低,为1.18%,年龄标化率分别为49.41%、45.87%、11.47%、2.98%和0.95%。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是女性的1.56倍(OR=2.56,95%CI:2.22 ~ 2.95),超重(男:OR=1.52,95%CI:1.16 ~ 1.98;女:OR=1.55,95%CI:1.27 ~ 1.89)、肥胖(男:OR=3.15,95%CI:2.16 ~ 4.61;女:OR=2.09,95%CI:1.69 ~ 2.60)、腹型肥胖(男:OR=2.01,95%CI:1.53 ~ 2.65;女:OR=1.78,95%CI:1.43 ~ 2.22)及女性糖尿病(OR=1.64,95%CI:1.27 ~ 2.12)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增加。 与女性体质指数(BMI)<24 kg/m2相比,男、女性超重、肥胖者血脂异常患病率随BMI逐渐增加(χ2=384.69,P<0.001),男性超重(OR=5.55,95%CI:4.03 ~ 7.63)、肥胖(OR=11.77,95%CI:7.94 ~ 17.45)使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增加更为显著(P交互=0.030),且该人群低HDL-C血症的患病风险也显著增加(P交互=0.039)。 结论 该地区维吾尔族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以低HDL-C血症为主。 体质指数与性别间对于血脂异常及低HDL-C血症患病率增加具有显著协同作用。 应重点关注超重、肥胖、腹型肥胖者,特别是男性超重、肥胖人群的血脂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20-60岁福建省体检人群血脂及血脂异常的情况。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28,027名体检人群,162,357名男性和165,670名女性,年龄在20至60岁之间。结果:福建省男性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初始水平明显高于女性,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女性,男女血脂水平随年纪增长逐步增加,女性更年期后TC、LDL-C水平超越男性。所有人群中,LDL-C≤1.8mmol/L的人群占总人群的10.55%,LDL-C≥4.1mmol/L的人群占5.57%。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工作年龄段人群的血脂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人群血脂都不是处在完全理想状态,血脂的管理必须在生命的早期开始,维持低水平LDL-C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石牌村城乡结合部老年男女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对男女血压、血脂、血糖、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和腰臀比等水平进行比较。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科广东省科委重点项目“广州石牌原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数调查”结果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普查的方法于2002-12对广州东面城乡结合部石牌村7个居委会的60岁以上的所有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该人群高总胆固醇的患病率男女分别为50.8%和67.4%(χ2=18.82,P<0.001),高三酰甘油为43.4%和50.8%(χ2=3.68,P=0.05),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为36.8%和46.7%(χ2=6.28,P<0.05)。肥胖(BMI≥25kg/m2)为27.1%和41.2%(χ2=13.87,P<0.001),空腹血糖≥7.0mmol/L的检出率和高血压患病率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0~69岁组女性血清LDL-C,载脂蛋白B高于男性,70~79岁组女性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男性,80岁以上组女性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男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92~-3.69,P<0.05)。不同年龄组老年女性的BMI和腰臀围均比男性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2~3.38,P<0.05)。70~79岁和80岁以上年龄组的女性收缩压水平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宣城地区居民血浆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分布。方法应用日立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宣城地区3310例体检人员空腹血脂,血脂指标包括TG、CHOL和HDL-C,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脂水平差别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差异。结果 3310例中检出高CHOL500例(占15.10%),高TG1140例(占34.44%)以及HDL-C降低700例(占21.14%)。结论宣城地区成人中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并且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男女性别间血脂异常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新市区汉族成年人群的血脂代谢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该地区的防病治病决策提供依据。方法:2002年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新市区30岁以上汉族成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0岁以上、汉族人。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肝肾疾病及器官功能衰竭者。符合上述标准共2687人,男1607人,女1080人。对纳入汉族人进行血脂、血糖测定。结果:①乌鲁木齐地区30岁以上汉族人群血脂紊乱的患病率达72.28%,总胆固醇升高的占15.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占9.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的占20.98%。②女性血脂状况明显好于男性,表现为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5.104±1.062),(1.233±0.688),(2.660±1.026)mmol/L低于男性(5.219±1.083),(1.689±1.393),(2.797±1.096)mmol/L(t=3.730,11.240,3.301,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599±0.558)mmol/L高于男性(1.387±0.535)mmol/L(t=9.816,P<0.01)。③不同年龄组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有明显差异(F=2.959~23.382,P<0.05~0.01),50~59岁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值最高。结论:乌鲁木齐新市区汉族人群的血脂紊乱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上海市闵行区梅陇社区60岁以上人群血脂现状及血脂异常情况,以指导社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法】以2008年5月至6月间梅陇社区60岁以上人群健康体检919例为观察对象,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清总胆固醇(TC)。【结果】血脂异常的总患病率59.96%,血清TC升高者占36.78%,血清TG升高者占42.11%.两者均升高者占18.82%。女性血脂水平和异常率均高于男性。【结论】血脂异常在梅陇社区60岁以上人群中普遍流行,血清TC、TG水平和异常率均显著高于2002年全国调查同年龄人群;加大对老年人群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他们对血脂异常的认识,促使血脂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天津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与糖尿病患病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现况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 479名年龄≥18岁的天津市居民进行相关研究,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关系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结果发生血脂异常的天津市成年居民患病率为30.65%,其中总胆固醇(TC)边缘升高率为22.73%,升高率为7.08%;甘油三酯(TG)边缘升高率为12.75%,升高率为14.1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边缘升高率为18.9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率为15.61%;糖尿病患病率为13.31%,其中TC边缘升高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8.47%,TC升高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7.76%;TG边缘升高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9.26%,TG升高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30.55%;LDL-C边缘升高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6.88%;HDL-C降低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8.45%。 研究人群的TC、TG和LDL-C均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关系(r=0.210、0.353、0.109,均P<0.001),HDL-C与空腹血糖之间是负相关关系(r=?0.069,P<0.001)。 血脂异常是天津市成年居民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为2.28(1.89~2.75);TC升高、TG升高和HDL-C降低是天津市成年居民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1.68(1.25~2.26)、2.88(2.32~3.58)、1.38(1.10~1.75);TC边缘升高和TG边缘升高是天津市成年居民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1.27(1.03~1.57)、1.66(1.28~2.15)。结论天津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密切相关,随着血脂水平的升高糖尿病的患病风险逐渐升高,应对血脂异常和糖尿病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甘肃定西地区血脂异常流行状况,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定西地区20~74岁5年以上的常住人口1 702例,并发放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化检查。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诊断标准,评估甘肃定西地区受检人口血脂异常检出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甘肃定西地区血脂异常的总体患病率为37.0%,其中男性44.1%,女性30.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χ2=27.86,P=0.00)。高甘油三酯、高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病率分别为23.0%、4.0%、16.5%和4.5%。性别和肥胖程度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甘肃定西地区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性别、肥胖程度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成都市龙泉驿区常住居民血脂异常影响因素,为血脂异常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1月—2022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成都市龙泉驿区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分析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血脂异常高危因素。结果 共纳入11 408人。其中,3 650人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2.00%(3 650/11 408);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9.30%(2 202/11 408)、13.38%(1 526/11 408)、5.05%(576/11 408)、0.73%(83/11 4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30岁、饮酒、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是常住居民血脂异常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成都市龙泉驿区常住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以高总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为主,性别、年龄、饮酒、体质量指数,以及血压、血糖和血尿酸水平是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应针对血脂异常患病高危人群及早干预,以有效降低血脂异常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血脂康治疗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8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存在多种血脂异常,我科应用血脂康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参照1998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全部为符合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低脂糖尿病饮食、降糖治疗及停服降脂药物1个月后检测血脂,其中任一项或一项以上未达标者即入选。具体标准:血总胆固醇(TC)〉5.2 mmol/L、甘油三酯(TG)〉1.7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 o 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共入选病例86例,男53例,女33例,年龄50~75岁,除外肝肾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引起的血脂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与辛伐他汀的调脂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对血脂水平及辛伐他汀降脂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血脂异常患者369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对其中211例伴高胆固醇血症的冠心病患者给予辛伐他汀20 mg/d治疗,4周后测定血脂变化值,分析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与基线血脂及服用辛伐他汀后血脂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血脂异常患者36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中国北方血脂异常患者中的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基因型22.5%,Ⅳ基因型50.0%,ⅤⅤ基因型22.5%.[2]不同基因型的患者服用辛伐他汀4周后,Ⅱ基因型患者三酰甘油下降最多,Ⅳ基因型次之,ⅤⅤ基因型下降最少.Ⅳ基因型比Ⅱ基因型的总胆固醇降低值减少了0.27 mmol/L(P=0.01),ⅤⅤ基因型比Ⅱ基因型的三酰甘油降低值减少了0.40 mmol/L(P<0.01).Ⅳ+ⅤⅤ基因型比Ⅱ基因型的总胆固醇降低值减少了0.31 mmol/L(P<0.01).[3]调整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混杂因素的影响作用后,Ⅱ基因型患者服药4周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较多,Ⅳ+ⅤⅤ基因型下降较少.Ⅳ+ⅤⅤ基因型比Ⅱ基因型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值减少了0.27 mmol/L(P=0.03).而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值在不同基因型患者中差异不明显.[4]基因型频率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不同基因型间基线血脂和服药后血脂变化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和基线血脂以及服药后血脂变化的标准回归系数(β)大小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的Ⅱ基因型携带者对他汀类药物调脂疗效的反应最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I405V多态性可能是预测北京地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他汀类药物调脂效应个体化差异的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