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癌前病变结缔组织对正常粘膜上皮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SECTG)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牙龈退缩的手术方法。然而.对于深或宽的牙龈退缩,采用此法却经常达不到Miller Ⅰ和Ⅱ度缺损的完全根面覆盖。本文的目的是介绍一种处理此类牙龈退缩的手术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独特的带有浮雕“embossed”上皮的结缔组织移植来填充缺损部位,有利于延长对愈合过程的保护。此外,这种方法避免了瓣的冠向复位等复杂操作.因此有利于治疗区域形成宽的附着龈。  相似文献   

3.
将口腔癌前病变粘膜浸放入3mM EDTA无钙镁磷酸盐缓冲液中,pH7.3,37℃,2小时,可将上皮—结缔组织在界面处按其自然形态分离。本文介绍了分离方法,从解剖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水平对分离后的上皮、结缔组织片进行观察的结果、分离后结缔组织裸鼠体内移植8周后的再上皮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牙龈粘膜手术方法众多,包括:游离上皮一结缔组织、游离结缔组织表面复盖、结缔组织埋藏、涤纶(Dacron)植入等;并有用巩膜作移植瓣者(Klinsberg)。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游离龈移植能取得一定效果,从创口愈合研究证明,游离龈移植物的表面上皮退变,而由邻近组织的细胞增殖再上皮化,上皮和间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支持上皮是在下面结缔组织刺激影响下而分化的概念。因而,单纯龈的结缔组织移植应能诱导增殖上皮的角化。附着龈能经受咀嚼功能和消除对牙槽周围肌肉的牵拉。青年者的健康附着龈  相似文献   

6.
结缔组织移植在牙周美学外科手术中已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自从30年前第一例游离结缔组织移植报道以来.获取结缔组织的技术和结缔组织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改变和发展。本文综述了获取结缔组织移植的技术和其在治疗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8.
本文的目的是报告一例采用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结合冠向复位瓣术覆盖复合树脂充填后的根面,来治疗上颌中切牙Miller Ⅰ度龈退缩伴颈部重度磨损的病例。测量指标包括牙龈退缩的高度,探诊深度,探诊出血(BOP).临床检查在术前和术后2、6、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进行并记录测量值。在随访期间,术区没有发现牙周袋或探诊出血,牙周组织呈现出正常的颜色、质地和形状。此外.还观察到充填体上的附着逐渐增加(creeping attachment)。该病例报告显示此种治疗方式对于牙龈萎缩伴颈部重度磨损的病例是有效和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颌面部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2例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1岁和30岁,临床表现分别为颌面部无痛性浅褐色及浅白色斑块,病变区质韧、界清,中间凹陷无溃疡,病程10~16个月,就医前1~3个月肿物有明显增大病史。手术行沿瘤体外周3 mm切开皮肤、完整切除肿物,邻近皮瓣修复局部组织缺损手术;术后病理报告镜下见病变肿瘤细胞位于真皮层,呈条索状、小梁状或巢状,可见微小囊腔,上皮巢周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瘤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不明显。免疫组化报告bcl?2(?)、CK7(?)、CK19(?)、CD34(+)、P63(+)、CK56(+)、Ki67(±),病理诊断为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患者术后随诊24个月,期内未见肿物复发、手术疤痕不明显、颌面无畸形或功能障碍。结论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结缔组织增生性毛发上皮瘤的依据,手术切除肿物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该文旨在报道应用培养的上皮细胞自体移植的方法治疗面部皮肤缺损及其临床效果。2002—2003年间,应用培养的上皮细胞自体移植的方法成功治疗了18例继发性面部皮肤缺损患者,缺损原因包括肿瘤切除和创伤,其中12例被纳入研究。皮肤移植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3.1个月.9例行皮肤活检,12例行神经功能检测,应用摄影和问卷评价美学效果。结果:组织学上。9例存在规则的上皮层、基底细胞、基底膜和结缔组织,9例患者皮肤的神经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1.
12.
起初,人们通过临床及组织学的观察,认为在牙龈和牙齿间有一个龈下空隙(subgingival space)一直延伸到龈下的釉牙骨质界。 1921年,Gottlib通过组织学观察认为牙龈以上皮附着(epithelial attachment)与牙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范围内,口腔癌是一种常见的粘膜上皮性肿瘤,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和巴西等地,口腔癌的发病率可以达到全身肿瘤发病率的25%左右。近年来,口腔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日本、德国和苏格兰都有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年轻的男性中,口腔癌的发生有明显的上升。尽管近年来放疗和化疗的进展,但是口腔癌病人的生存率并没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冠向复位瓣技术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重建种植义齿修复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1例11颗上颌前牙区单颗种植义齿修复后存在软组织严重退缩影响美观的病例,所有患者从腭部获取游离结缔组织联合冠向复位瓣技术进行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重建软组织。以手术后1年为基线,临床评估软组织愈合情况,种植义齿牙龈曲线、修复体与天然邻牙唇侧龈缘位置的协调性。结果11颗种植义齿术后红色美学明显改善。追踪观察1~4年,临床效果稳定。结论采用冠向复位瓣技术联合腭部游离结缔组织重建种植义齿修复后软组织缺损短期临床效果良好,其长期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源于种植床的骨及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术,恢复唇侧丰满度,达到理想的美学效果。方法:对55例上颌前牙区植入102颗ITI种植体,同期植入种植床收集的骨和结缔组织瓣,种植体植入后最短6周行上部结构修复,观察其唇侧丰满度的变化和美学效果。结果:唇侧丰满度均有很大改善和提高,取得理想的美学效果。结论:源于种植床的骨移植及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术效果好,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口腔显微镜下进行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移植,进行根面覆盖来治疗牙龈退缩,观察该牙周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显微镜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应用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对15例患者的20颗Miller’s I or II型颊侧大于等于3mm的牙龈退缩的患牙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分为A(口腔显微镜)组和B(常规视野)组。分析组织瓣的成活情况,在基线水平和术后6、12、18个月测量相关指标(龈退缩深度RD、根面覆盖率RC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牙周探诊深度PD,角化龈宽度GW,牙龈厚度GT,),并分析有可能影响龈瓣成活的各种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同一时间点上,RD、RC、CAL、GW、GT两组间比较口腔显微镜组都优于常规视野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腔显微镜下应用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移植进行牙龈退缩区域的覆盖,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带蒂结缔组织瓣移植( pedicle subepitheli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PSCTG与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 free subepitheli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FSCTG)增厚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量以达到稳定而良好的种植修复增量效果和美学效果。方法:29例满足即刻种植适应症的上前牙,拔出后即刻种植,同期采用PSCTG或FSCTG增加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量,运用临时冠修复塑形,观察术后临床效果。结果:带蒂结缔组织瓣移植组(下文简称带蒂组)移植瓣成活率100%,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下文简称游离组)为93.33%。带蒂组移植后半年唇侧龈组织厚度(Facial gingival tissue thickness, FGTT)增加(1.572±0.74) mm,游离组增加(1.45±0.61) mm。移植1年时,带蒂组红色美学( the pink esthetic,PES)得分为(8.50±1.34)分,游离组(7.80±1.74)分,两组红色美学各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带蒂组PES达到6分及以上的比率高于游离组。结论:即刻种植(immediate implant placement and provisionalization,IIPP)联合PSCTG与联合FSCTG一样,短期唇侧龈厚度增量和红色美学效果均较好,而PSCTG由于自身血供更易成活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接受单个种植体颊侧牙槽嵴保存(alveolar ridge preservation,ARP)和结缔组织移植(connective tissue transplantation,CTG)的牙缺失患者3年临床美学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口腔科收治的43例牙缺失患者,分别进行拔牙、ARP、种植体植入、CTG和永久修复。评估患者术后第1年和第3年探诊出血发生率、探诊深度、边缘骨吸收、种植体红、白色美学效果,CTG前、CTG后即刻、术后第1年和第3年种植体颊侧黏膜厚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从咀嚼功能、整体美观、附着高度和色泽评估患者满意度,观察术后3年种植体情况,记录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第1年随访率为100%,术后第3年随访率为90.70%。术后第1年和第3年,种植体红、白美学效果较满意。术后第3年,近中龈乳头评分显著高于术后第1年(P<0.05)。CTG后即刻、术后第1年和第3年,种植体颊侧黏膜厚度较CTG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1年和第3年,种植体颊侧黏膜厚度较CTG前分别增益1.02 mm(相对稳定性:90.12%)和1.01 mm(相对稳定性:84.31%);CTG后即刻、术后第1年和术后第3年,患者对种植体咀嚼功能、整体美观、附着高度和色泽的满意度评分均>8分。种植体3年存留率为100%,种植体3年成功率为97.44%。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经洁牙等清洁处理后缓解,未出现组织瓣坏死、开口受限及舌运动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ARP与CTG对牙缺失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美学效果,3年内CTG对种植体颊侧黏膜厚度表现为增厚且相对稳定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较好的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的临床效果.大多数作者都把重点放在手术技术上。然而.很少有研究报道这种手术干预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尽管手术并发症并不是经常出现且没有生命危险.但并发症确实存在。这些并发症让手术者产生了担心.而最使手术者担心的并发症是术中及术后出血.而这种情况是否发生取决于腭黏膜固有的血管分布的密度。本文是一项人类解剖学的研究,作者证实了硬腭形态学与腭大血管神经束的分布之间的关系.由此证实此关系是否是选择治疗方案的决定因素。本研究包括了与应用解剖有关的两部分:骨学(第一部分)及解剖(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包括30个不同形状和不同缺失牙牙列的上颔骨,作者观察和比较了腭大血管神经束、硬腭形态与拔牙和戴入可摘局部义齿后骨重建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包括12个新鲜的人类尸体上的上颌骨.向其动脉系统注入彩色乳胶后,切开标本,观察腭大神经血管束的分布。运用不同的组织获取技术对两个不同形态的上腭进行解剖手术。这样.手术者就可以首先详细了解硬腭的血管分布状况.然后估算获取结缔组织区域与腭大血管神经束分支的关系,最后制定出预防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病例报告介绍了如何采用冠向复位结合带蒂上皮下结缔组织术重建牙龈乳头。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以下两种特定情况:重建右上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缺失的牙间乳头.覆盖这两牙之间的两个MillerIV度牙龈退缩(病例1):重建左上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缺失的牙间乳头并改善其美学效果(病例2)。病例1有新的临床附着获得,尖牙暴露的根面完全覆盖.牙龈乳头高度得到了提升。病例2中。牙间乳头有相似的改善.黑三角显著减小。上皮下带蒂结缔组织瓣转移联合冠向复位瓣术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美学效果.无论手术位点是否伴有龈退缩.这种方法都可以考虑用于修复龈乳头,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