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不同病程精神分裂症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对140例精神分裂症(包括分裂样精神病),60例健康人做血液流变学的前瞻性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的全血粘度、刚性指数、低切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电泳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红细胞电泳时间、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健康人。病程短者的血小板粘附率增高明显;病程长者全血粘度及电泳率增高亦明显。结论血液流变学的性质改变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及估计转归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对25例分裂样精神病、115例精神分裂症及60例健康人做血液流变学检测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无论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全血粘度、刚性指数、低切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电泳率都显高于正常人。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比较,除全血粘度(101/s)、血浆压积的改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以及前的血小板粘附率高于后外,其余各项指征相似,说明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具有相似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从一个侧面提示两可能是同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不同亚型患者的血液流 变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不同亚型血液流变学特点及差异。方法对1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与60例健康人对照,并按阴阳性症状分型相互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血粘度、刚性指数、低切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电泳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红细胞电泳时间、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型全血粘度、低切还原粘度显著高于混合型,混合型显著高于阴性症状为主型。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阳性症状为主型和混合型显著高于阴性症状为主型,但阳性症状为主型与混合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液流变学性质作为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指标,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阴阳性症状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首发精神分裂症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血液流变学特征。方法 选取 6 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 ,根据阳性症状量表 (SAPS)和阴性症状量表 (SANS)评分分为Ⅰ型与Ⅱ型 ,并与 5 3名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Ⅰ型精神分裂症的全血粘度、低切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比Ⅱ型明显增高 (P <0 .0 0 1) ;晚发组的全血还原粘度和红细胞刚性指数较早发组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P <0 .0 5 ) ;长病程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比短病程组明显增高 (P <0 .0 0 1) ,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比短病程组明显降低 (P <0 .0 0 1)。结论 血液高粘滞现象作为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指标 ,对其诊断分型、治疗及转归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Ⅰ型与Ⅱ型精神分裂症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对100例精神分裂症,50名健康对照组作血液流变学检测的前瞻性研究。结果 精神分裂症的全血粘度,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质均高于正常人(P〈0.05)。I型精神分裂症的纤维蛋白原、全血度、特别是低切粘度显著高于Ⅱ型精神分裂症(P〈0.001)。结论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性质,有助于阐明明精神分理解症的发病因素,疾病分型,指导临床用药,监测复发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不同年龄组的血液流变学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液变学改变及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方法:对符合CCMDD-2-R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和按年龄分组比较,并与160名正常人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低切还原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正常人,脑血流量则显著低于正常人;且与同年龄组正常人比较,结果相仿。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高粘滞现象及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提示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有助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有无家族史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无家族史血液流变学特征。方法:对150例精神分裂症按一级亲属家族史阳性,二、三级亲属家族史阳性,家族史阴性分为三组,比较其血液流变学差异,并与70名健康人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呈显著的高粘滞血症,阴性家族史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低切还原粘度及纤维蛋白质显著高于一级亲属家族史阳性患者(P<0.05,P<0.01);全血粘度显著高于二、三级亲属家族史阳性患者(P<0.01),一级与二、三级亲属家属史阳性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与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以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方法对47例DAI患者伤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2例和常温治疗组25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40例。结果DAI患者伤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含量、血浆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显著升高;常温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仍持续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则明显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亚低温治疗组则使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接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D-二聚体含量也明显降低。未见亚低温对预后的显著影响。结论DAI患者伤后即表现为高凝血状态,血液粘滞性升高,随后表现为纤溶亢进。亚低温治疗对伤后的凝血与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性具有明显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但对患者预后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正常对照组 2 5例及 5 1例糖尿病患者 ,并依据有无合并脑梗死而分组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这些变化在脑梗死组更显著 (P <0 0 1)。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并发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及时和长期控制高血糖 ,降低血液粘度对防治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04—2015-06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液流变学标本,与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的血液流变学标本(正常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男性正常组与脑梗死组血液流变检测结果比较,脑梗死组较对照组红细胞比积、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血沉、红细胞电泳时、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正常组与脑梗死组血液流变检测结果比较,脑梗死组较对照组红细胞比积、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血比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有血液流变学改变占98.84%,其中以高压积型、高聚集型、全高型为主,正常型仅占1.16%。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流变改变分型以高压积型、高聚集型、全高型为主,临床特点为高稠、高黏、高凝,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全血比黏高切、全血比黏低切、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0例缺血性脑卒中和8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血流变学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全血高切值、全血中切值(H,L)、全血低切值、血浆粘稠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血浆粘稠度增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0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0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进行测定,并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粘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住院期间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奥氮平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变化情况.方法:分别于治疗前,使用奥氮平治疗4、8及12周对80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测定.检测指标包括:全血比低切粘度、全血比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血比低切粘度、全血比高切粘度、血浆粘度在治疗第4、8及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治疗第8、12周显著下降(P<0.01),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辅助检验项目,也可用作评价其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禁饮后开始静脉匀速补液对烟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7例拟行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于入院第二天取空腹血液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为对照组,并在拟行手术前一天晚上开始禁饮、禁食后予以静脉匀速补液至入手术室前并再次采血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为实验组;对比两组之间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 对照组的血液粘度指标中的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变形指标中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实验组,而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标中的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实验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前禁饮后开始静脉匀速补液能够降低烟雾病患者血液粘度并提高红细胞的变形性。  相似文献   

15.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锥板式粘度计对85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及8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研究组的全血比低切粘度、全血比高切粘度、血浆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压积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不随用药品种、剂量及病程变化而变化。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高于健康人,并呈现稳定的状态,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16.
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银杏达莫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20ml银杏达莫注射液,对照组给予300mg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两药分别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500ml和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qd,连续15d.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5d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后低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度指数、血小板聚集率等方面明显下降(P<0.05),且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高切全血黏度、血浆粘度在治疗前后2组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红细胞变形性指数有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均能改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液流变学状态,但银杏达莫注射液优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禁饮后开始静脉匀速补液对烟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拟行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于入院第二天取空腹血液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为对照组,并在拟行手术前一天晚上开始禁饮、禁食后予以静脉匀速补液至入手术室前并再次采血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为实验组;对比两组之间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对照组的血液粘度指标中的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变形指标中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实验组,而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标中的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实验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术前禁饮后开始静脉匀速补液能够降低烟雾病患者血液粘度并提高红细胞的变形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围术期的血液流变学改变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30例老年脑肿瘤患者术前1d及术后1、3、7d均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包括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结果开颅术前1d、术后1、3、7d在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及血沉方程K值、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及高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术后1d达到峰值;术后3d与术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围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特点为先升后降,常于术后1d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采用中勤世帝R80-A锥板式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对9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对照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缺血性脑组卒中患者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进行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变,改善血液的粘稠度,预防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速避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速避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盲法、随机抽样,观察78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治疗组42例,对照组36例。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5.2%,显效率为66.6%,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都有明显改变(P〈0.05)。无一例继发出血。结论 速避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