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总结、分析近年来有关肺癌CTCs建系、类器官模型以及肺癌预防模型、肺癌原位模型、肺癌转移模型等体内外研究体系的现状,认为现有的肺癌动物模型、细胞模型等不能模拟肺癌实际的发病病理过程,因此难以实现对干预因素的客观评价,更难以体现中医整体观及重视肿瘤生长环境的优势。基于"正虚伏毒"的学术观点,认为应通过建立和优化现有体内外研究平台,以尽量模拟肺癌发病的实际病理过程,体现肿瘤发病的系统性特点,进而优化肺癌的临床前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2.
人口老龄化导致肺癌高危人群迅速扩大,而早期诊断技术的发展促使肺癌早期患者比例不断升高。针对高危人群和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预防肺癌的发生和转移是提高总体生存期的关键。现代医学针对这一群体尚缺乏理想的干预手段,中医治疗肿瘤的指导思想及诊疗理念也多基于晚期患者形成。因此该群体的干预与治疗亟待新理论、新方法的指导。根据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特点,结合现代肿瘤学的最新进展,提出"正虚伏毒"为肺癌发病的核心病机的观点,并进行系统阐述,以期抛砖引玉,为中医药防治肺癌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是一次融合现代医学最新进展实现中医理论创新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肿瘤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积累与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最终形成。“炎-癌转化”指可控性炎症相关性疾病到肿瘤发生的过程,此阶段具有痰瘀胶结、毒瘀交阻的特点。细胞焦亡是一种细胞炎性死亡,其引起的非可控性炎症是“炎-癌转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浊”“毒”“瘀”等病理产物的微观体现。本文通过探究细胞焦亡与“炎-癌转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中医药通过诱导细胞焦亡以延缓“炎-癌转化”的研究概况,阐明病机演变规律,发现细胞焦亡所引起的非可控性炎症是“炎-癌转化”的重要因素,“炎-癌转化”阶段机体多处于正虚邪恋,邪气渐盛,气血津液失调的状态,热毒、痰饮、瘀血等为本病病因,亦为病理产物,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兼扶正固本,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精准辨证,分阶段灵活选用清热、活血、解毒、滋阴、健脾等法,以奏效机。  相似文献   

4.
在继承国医大师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基础上,融合现代肿瘤学进展进行中医肿瘤发病理论创新,提出"正虚伏毒"为肺癌发病和转移核心病机的观点。认为正气虚衰是肺癌发病、进展的根本因素,从免疫衰老、免疫编辑、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等角度系统揭示肺癌"正虚"的本质,以期加深对肺癌发病的中医学认识,进而为中医药综合防治肺癌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与“伏毒”隐匿、纠缠、凶戾等致病特点相似,且恶性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相搏弈的过程与正气、伏毒之间“正气盛则毒邪伏而不出,正气虚则毒邪出而为病”的机理相同。因此认为恶性肿瘤发病的核心病机为“正虚伏毒”,文章从中医学及现代生物学两个角度分析“正虚伏毒”,阐释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炎-癌转化指可控性炎症相关性疾病到肿瘤发生的过程,炎症微环境为肿瘤微环境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体内微环境失衡,诱导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并恶化,导致肿瘤的形成。铜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主要通过诱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介导炎-癌转化。本文通过探究铜代谢与炎-癌转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中医药干预铜代谢以延缓炎-癌转化的研究概况,阐明病机演变规律。炎-癌转化过程多与热、火、毒等病理因素相关,中药能与铜离子生成稳定络合物,通过影响活性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炎症介质的水平来介导核转录因子、NLRP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通路,进而干预炎-癌转化。  相似文献   

7.
肺结节是局部的微小病灶,患者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中医学认为肺结节虽长在局部,但是全身气血津液代谢逐步失衡所致,这与“炎癌转化”学说的理念一致。基于炎癌转化理论从气津分阶段论治恶性肺结节,转化前期以化痰祛湿为主,转化中期需加大活血消肿之药的占比,转化后期需酌加攻癌解毒之力,结合患者的体质、证候予以益气、理气、化气之法且各有侧重,以延缓甚至阻断肺结节恶化。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萎缩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长期慢性的非可控炎症使得胃黏膜长时间处于高炎性反应状态,或可诱导胃恶性肿瘤的发生,该过程为胃“炎癌转化”。目前中医药治疗CAG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延缓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本文从中医药改善胃黏膜萎缩和改善肿瘤形成前微环境两方面来探讨其治疗CAG的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AG、干预“炎癌转化”、逆转癌前病变提供证据支持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抗肿瘤治疗应遵循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原则,在攻瘤的同时注重扶助人体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足才能祛邪外出,而正气不足、余毒未消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关键。对肺癌转移的病因病机做出阐释,认为肺癌转移的核心病机是正虚余毒,虚、毒、瘀贯穿疾病演变始终;提出正气虚弱是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余毒伏邪是肺癌复发转移的前提,瘀积络脉是肺癌进展的重要原因。对于该病的治疗,扶正重在健脾益气,祛邪多选清热解毒之药,活络宜用益气活血之品,攻补兼施,以提高疗效。基于正虚余毒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肺癌及其转移,对指导中医临床诊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转移高危因素。方法:收集70例I-IV期NSCLC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检测外周血中免疫细胞因子、循环肿瘤细胞的表达水平,并随访无进 展生存期;分析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TC计数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s = 0.224,P < 0.05);IL-6水平(rs = -0.267,P < 0.05)、sIL-2R水平(rs = -0.252,P < 0.05)与PFS呈负相关;临床分期 (rs = -0.304,P < 0.05)与PFS呈负相关;CTC计数(rs = -0.278,P < 0.05)与PFS呈负相关。根据临床检测指标的 正常值范围,分成不同的亚组,结果显示IIIb-IV期患者PFS为11.00个月,与I期-IIIa期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IL-6高表达组患者PFS为10.00个月,与低表达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IL- 2R正常表达组PFS为25.00个月,sIL-2R高表达组患者PFS为8.00个月,三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TC计数、IL-6、sIL-2R可能是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且 IL-6的表达水平与外周血中CTC计数具有正相关;初步显示外周血中的免疫抑制因素是CTC高表达的原因之 一,而干预CTC将成为阻断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位致死原因,急需提高整体防治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疗效。国医大师刘嘉湘先生融汇中西医学治疗肿瘤的优势,于1972年首先系统提出“扶正法”治癌的观 点,经过长期系统研究,构建了“道、法、术、理”完备的“扶正治癌”学术体系,推动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从以“消 瘤为主”向“以人为本,人瘤并重”转换,提高了晚期肺癌的疗效,5年生存率达到24.22%的国内领先水平。本文 分别从机体免疫调控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衰老的角度揭示“扶正治癌”的科学内涵,并引入抑制静止期癌细 胞等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期进一步突破制约癌症防治效果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沈曼娜  李永浩 《中医药导报》2019,25(24):13-14,17
通过论述"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从阳不化气与不可控炎症及阴凝成形与肿瘤两方面分析"炎-癌转化"学说,并结合既往学者对癌前病变及肿瘤的治疗经验,提出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的肿瘤预防与治疗思路,以期为中医药干预"炎-癌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肺结节是近年来常见的肺系疑难疾病,因患者多无咳嗽、咳痰、喘息等肺部症状,识别相对困难,只能借助肺CT来诊断,现在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加之空气污染雾霾颗粒吸入、肥甘厚味酿湿生痰、焦虑压力阻滞气机等使得肺结节患者越来越多.肺结节有良、恶性之分,恶性肺结节多为肺癌的前期病变,值得重视,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肺结节属于正虚痰瘀者...  相似文献   

14.
肺部结节的诊治需端口前移,中西并举.在积极筛查高危人群、动态评估结癌转化风险的基础上,从中医整体视角认识结节,综合结节大小、表现特征及危险因素等情况将结癌转化进程归纳为3个阶段.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安和五脏、消痰祛瘀、散结防毒等治法,中医、西医互补,整体、局部结合,身体、心理调整兼顾,共同达到延缓结癌转化进程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肝之癌毒”理论的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的发生与"癌毒"关系密切,"癌毒"是特指可衍生恶性肿瘤的特殊毒邪,认为"肝之癌毒"为"正虚毒结",源于"肝郁脾虚",导致整体气血虚弱,局部瘀、滞、痰、湿,日久合而化热,熏蒸肝胆,血败肉腐,终成"肝之癌毒"。虽病在肝,实责之脾,肝癌以脾虚失健为起点,瘀血阻络为关键,癌毒胶结为症结,针对瘀、滞、痰、湿,合而化热、血败肉腐,而成"肝之癌毒",提出健脾利湿、舒肝解郁、行气化瘀、除痰清热治则,以期从中医的角度对肝癌的形成提出新的理论,为中医药治疗肝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刘颖  马君 《吉林中医药》2023,(4):377-381
通过追溯“伏毒”理论的源起、研究进展,认为“伏毒”理论与肺结节病在病因病机、病势特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病因上,肺结节病发病可因外感,亦可因内伤;病机上为正虚毒伏;病势上表现出隐伏、缠绵、暗耗、暴戾、杂合、多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以“益气扶正,祛毒化浊”为原则治疗肺结节病,展现了中医药防治肺结节病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炎癌转化是当前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题,早期干预、防治结合是预防炎症向癌症转化的重要措施。中医药用于癌症历史悠久,也是目前癌症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化痰除湿法是中医常用肿瘤治法之一,阐述痰湿-炎癌转化的相关性,明确化痰除湿法治疗癌症的现代理论基础显得尤为必要。中医理论认为,痰湿与炎症发生密切相关,也是促进炎癌转化的重要病理因素。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从祖国医学角度阐释痰湿-炎-癌转化机制,是对中医治疗肿瘤的理论拓展和思路创新,有利于指导中西医结合论治恶性肿瘤,为临床防治恶性肿瘤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慢性炎症恶性转化即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是癌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近几年西医研究的重点,尤其是针对其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但目前中医学对"炎-癌转化"的研究涉猎甚少,其中医病因病机尚不明确,研究"炎-癌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对阻断癌症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认为,在疾病长期慢性发展过程中,正气亏虚是"炎-癌转化"的内在因素,正虚邪实是"炎-癌转化"的重要条件,而感受外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及痰饮、瘀血等因素的影响,加速了"炎-癌转化"进展的过程,最终因本虚标实,气血阴阳失调,邪气内生,导致病邪久滞不去,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变生恶病,发为肿瘤。  相似文献   

19.
基于“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因病机和防治思路。在病因病机方面,脾属阴,脾病多虚,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因虚生邪,形成病理产物,贯穿胃黏膜病变发生发展整个过程,故“阴道虚”是“炎癌转化”的根本。胃属阳,胃病多实。阳明经多气多血,久则入血入络成瘀。外邪如幽门螺杆菌(Hp)等犯胃,加之气机郁结等因素,诸邪阻胃,互相搏结,可见邪实的症状。炎症因子浸润发展,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故“阳道实”是“炎癌转化”的重要因素。在防治方面,针对“阴道虚”,虚者补之,从根本上补脾之虚;针对“阳道实”,实者泻之,在补脾之虚的基础上泻胃之实,化瘀、解毒、解郁,扶正祛邪,使阴阳调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CAG“炎癌转化”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肺癌是目前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针对肺结节的早诊早治可以降低肺癌患者的死亡率。本文总结关于中医药防治肺结节的优势,同时提出中医药防治肺结节的思考,主要包括五点:(1)增强患者的身体状况,使其耐受治疗;(2)中医非药物疗法可以预防和治疗肺结节及肺癌的术后并发症;(3)多发性肺结节难以根除,中医药可以预防肺结节的复发;(4)单纯中医药治疗逆转肺结节发生发展;(5)重视中医情志疗法。文章旨在探索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优势,并结合临床工作和研究进展进行思考,以期为各位同道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