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颈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8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经验进行探讨。结果 8例患者主要以声嘶和颈部包块为特点,其中7单发,1为多发副神经节瘤,7例为良性副神经节瘤,1例伴有淋巴结转移。散发患者7例,1例为家族性发病。6例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和颈静脉孔之间的上颈部或局限于颈静脉孔区,2例为咽旁的巨大肿瘤且其中1例伴有颅内侵犯,1例多发副神经节瘤患者同时伴有颈动脉体瘤。5例患者进行了琥珀酸脱氢酶相关基因筛查,3例患者携带有突变。结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与颈动脉体瘤和颈静脉球瘤有相似之处,需加以鉴别。CTA和增强MRI对定性诊断有价值,增强MRI和颞骨CT则能提供较多的手术所需信息。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选择颈侧入路或辅以Fisch A型颞下窝入路切除肿瘤。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有一定恶性倾向,需注意全身筛查和随访以及家系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的误诊原因及临床诊断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1例罕见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进行讨论。结果 该例患者CT显示右侧外耳道、乳突气房、乳突窦及鼓室内软组织影,相应骨质吸收、破坏,结合病史,考虑慢性中耳乳突炎伴胆脂瘤形成,右侧颈静脉球高位。行耳后乳突径路切除肿瘤。术后组织病理检测诊断为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本患者未作进一步治疗。复习文献,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较少见,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因缺乏大样本随访研究,预后不详。结论 单纯依靠症状及临床特征,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容易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或胆脂瘤,CT、MR、 DSA以及详细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是诊断及鉴别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 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联合B超、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手段,3例诊断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诊断符合率为27.2%。11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例恶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行术后放疗。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迷走神经损伤症状,8例患者合并其他颅神经或交感神经损伤症状。术后1例患者失访,其余10例经4~132个月随访(中位时间41个月)均生存,肿物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易于误诊,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对该病提高认识。患者术后神经损伤常难以避免,并发症较多,因此需慎重选择合适的手术病例。  相似文献   

4.
颈静脉球体瘤由于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患者临床表现不同,常涉及到多个学科,如耳科、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每个学科都有治疗规范,神经外科治疗主要源于肿瘤侵及颅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颈静脉球体瘤起源于颈静脉孔区域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或球体,称血管球体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因生长在胚胎神经嵴组织的化学感受器细胞,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国内文献尚未见记载。本文报告1例经临床和生化试验证实颈静脉球区有功能性副神经节瘤。结合文献复习,认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凡有发作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应考虑到功能活动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二例:例一,53岁男性白人,患左颈肿块3×4cm并突出咽左壁1×2cm,颈动脉造影在颈动脉分叉处有一血管性肿块,手术切除为附于迷走神经伸向颅底的血管性肿物,病理检查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术后左声带外展瘫痪18个月未愈。例二,51岁男性白人,4年前曾经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证实为腹膜后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和低分化平滑肌肉瘤,后又患骶部转移性副神经节瘤(以~(60)钴放疗治愈)、左肺副神经节瘤,今又患左颈肿块(3.5cm)经手术切除病检为颈动脉体瘤。作者指出咽旁间隙肿块大致为三类:神经源性肿瘤、涎腺瘤及其他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包括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自201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21~57岁。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其特点是咽旁间隙富血供病变,与颈部大血管关系密切。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颈外入路或颅颈联合入路肿瘤切除术及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其中5例患者行1次手术,2例患者行2次手术,1例患者行3次手术。所有患者均无脑血管损伤并发症。7例患者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1例患者术后行放射治疗,1例行术后化疗。所有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咽旁间隙恶性副神经节细胞瘤发病少,其治疗是以手术为主,同时需结合肿瘤特点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3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术前行影像学与专科检查后,均在全麻下行肿瘤完整切除,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结果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极其罕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表现为颈部或咽旁的无痛性肿物,早期无呛咳、声音嘶哑等迷走神经受侵犯症状,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而影响治疗。结论CT、MRI对本病的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有重大意义。正确选择手术径路及掌握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及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部迷走神经副节瘤的临床解剖特点、术中保护神经或神经离断后修复的方法。方法:6例颈部迷走神经副节瘤患者,肿瘤均包裹迷走神经干并在手术解剖中离断。在迷走神经离断后行断端吻合术(3例)或颈深神经(2例)、舌下神经(1例)移植术。术后行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及发声、吞咽功能锻炼。结果:2例副节瘤术后复发患者,术前吞咽呛咳明显,术后吞咽呛咳消失;4例术后吞咽呛咳,6~12个月明显减轻。5例术后声嘶,6~12个月明显改善;1例术后12个月声嘶仍明显。术后3个月纤维喉镜检查,残端吻合术(3例)及舌下神经移植术患者(1例)术侧声带内侧约1/2于发声时有颤动;颈深神经移植者(2例)1例有颤动,1例动度不明显。结论:颈部迷走神经副节瘤术中仔细甄别迷走神经纤维并加以最大限度保护,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声嘶或吞咽呛咳。迷走神经干离断后的神经断端吻合、颈深神经或舌下神经移植均可能改善声带动度,从而有助于改善声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临床诊治喉副神经节病的水平。方法总结喉副神经节病1例诊治的全过程,并对文 献进行复习。结果经右颈侧进路,从右梨状窝外侧壁切开暴露下咽腔,见右侧杓会厌皱裂隆起,黏膜下切除 肿瘤约3.0cm×3.0cm,术后6年肿瘤复发。结论喉副神经节瘤的治愈依赖于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和对 肿瘤完整地切除。  相似文献   

11.
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nonchromaffin paragam gleoma),传统系指组织学上具备化学感受器及类似结构特点的肿瘤。近年来又证实其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故应属APUD瘤范畴。该病临床少见。其主要分布于头、颈、胸、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的部位,其中颈动脉瘤、颈静脉球体瘤最多,两者约占化感瘤的98%,发生于其它部位者十分罕  相似文献   

12.
咽旁间隙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常与颈部大血管、脑神经、颅底有密切连系,手术死亡率为13~66%,即使在手术成功者中,尚有30%患者可因结扎颈动脉而有严重脑血管紊乱、可致残废。作者们通过对62例(女35,男27;16~67岁)患者的手术经验,探讨了肿瘤的病理组织结构与颈动脉、脑神经的关系,及手术范围等。42例(67%)于术前曾获确诊。术后病理诊断如下:化学感受器瘤29,神经鞘瘤23,神经纤维瘤7,交感神经胚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神经节瘤各1根据临床、血管造影、术中发现和组织学检查等,发现21例肿瘤源起自颈动脉体,16例起自迷走神经节或干,10例累及交感神经颈上节及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切除术后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收治并进行手术治疗的颈静脉孔区副节瘤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1周(基础值)与术后短期(1天、3天、7天)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颈静脉孔区副节瘤患者术后1天、3天、7天心率(heart rate, HR)均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控制术后心率效果欠佳。住院期间心率恢复正常最长需21天。其它侧颅底肿瘤患者术后短期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颈静脉孔区副节瘤患者术后血压变化较其它侧颅底肿瘤无特异性。结论颈静脉孔区副节瘤切除后患者围术期心率有一定程度增快,此现象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头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 2001 年 1 月~2021 年 7 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头颈部神经源性肿瘤 145 例,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体会.结果 本组病例中,包括神经鞘瘤 99 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5例,神经纤维瘤 21 例,副神经节瘤 18 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1 例,节细胞神经瘤 1 例.其中 111 例以局部无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症状,96 例肿瘤位于颈部.本组患者中 144 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血管神经损伤.结论 头颈部神经源性肿瘤多见青年、中年群体,神经鞘来源者最常见.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恶性者需辅助放化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声门旁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报告1例声门旁副神经节瘤,并复习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结果:患者表现为声音嘶哑,给予气管切开及颈侧切开术后治愈。术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蛋白A(CgA)均为阳性表达。结论:声门旁副神经节瘤非常罕见,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综合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效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77例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分析如后:在77例中,男40,女37;年龄17~73岁,大多数在50岁以下。根据临床和肿瘤的组织学结构,确诊为良性的66例(其中有化学感受器瘤35,神经纤维瘤20,神经鞘瘤10,神经节神经纤维瘤1)。恶性11例(肉瘤6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交感神经胚细胞瘤1例)。应当指山,在多数情况下,术前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很困难,只有在术中才能确定。本文77例有57例(74%)确定了肿瘤的原发部位:颈动脉体27,神经节和迷走神经干16,交感神经丛和其  相似文献   

17.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是一组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细胞,分布于从颅底至盆腔和骶椎的神经源性肿瘤,临床表现因肿瘤部位不同而各有特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多来自副交感神经节细胞,无内分泌功能,曾称为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副神经节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非典型症状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2月诊治的137例随访资料完整的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有非典型症状与无非典型症状听神经瘤患者的年龄、病程、听神经瘤在MRI中最大直径及听神经瘤生长指数的差异等.结果 137例中27例(非典型症状组,19.70%)有非典型症状,其中,11例(40.74%,11/27)突发性聋,5例(18.52%,5/27)头胀痛,3例(11.11%,3/27)中耳炎,4例(14.81%,4/27)耳闷胀感,耳痛、发作性眩晕、味觉异常及枕区疼痛各1例(各3.70%,1/27).与无非典型症状听神经瘤患者(典型症状组,110例)比较,非典型症状组患者的病程较典型症状组短(P<0.05),肿瘤生长指数大于典型症状组(P<0.05);年龄及MRI肿瘤最大直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听神经瘤的非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聋、头胀痛,耳闷胀感等,可能与肿瘤生长速度较快有关;对具有非典型症状的患者,也应警惕听神经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头颈部多发副神经节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头颈部多发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诊疗经验及预后情况。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是主要诊断依据,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未放、化疗。结论头颈部多发性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易误诊、漏诊,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与肿物发生部位、大小、侵犯范围及分泌激素情况有关;影像学检查在本病的诊断、手术及随访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通常运用体格检查、MRI和/或CT对副神经节瘤术后和/或放疗后的病人进行随访,但是,术后或放疗后局部组织的变化使得这一传统方法难于发现一些小的复发灶。副神经节瘤表达生长抑素受体。奥曲肽是生长抑素的八肽类似物,它保留了生长抑素类似的活性结构,而且有更强的生物学效应和更长的生物半衰期,不易被降解,因而奥曲肽闪烁扫描法成为诊断副神经节瘤的重要手段。是否可以将奥曲肽闪烁扫描法用于副神经节瘤术后或放疗后的随访?其敏感性如何?为此对3例副神经节瘤复发的病例进行了检查,奥曲肽闪烁扫描法发现了3例副神经节瘤复发,而传统的影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