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是细菌、真菌、古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的集合体,数量大、种类多。它们栖息在人体肠道中,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疾病。GM与宿主之间有着密切的信息交换,如免疫防御、神经系统调节,特别是在新陈代谢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维持自身与宿主之间的动态平衡,也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资料和动物实验均揭示了GM失调,可加速CVDs的发展,其产生的生物活性代谢物可以影响宿主的生理作用。该文旨在系统阐述GM及其代谢产物与CVDs之间的联系,并综述可能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调控GM有望成为CVDs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不仅在情绪上表现出持续的低落、悲观、冷漠等,同时在躯体上常伴有食欲不振、便秘等胃肠道症状。肠道菌群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潜在的生物学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其在肠与脑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影响肠道屏障功能,还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肠-脑轴维持宿主机体的稳态。近年来,中药在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时,具有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的特点,且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减少移位以及维持菌群正常功能等方面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研究已被广泛关注。本综述主要通过调研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从中药单体、单味药及复方多种角度探讨中药对肠道菌群的改善作用,从中药对肠道菌群结构的矫正作用、调节免疫作用、进行菌群移植以及对其代谢物调节等不同层次发挥抗抑郁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由浅入深的总结。本综述将为深入阐释肠道菌群在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中药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彭衡英  刘吉华 《药学进展》2021,45(8):627-636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以肠道炎症和黏膜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紊乱、肠黏膜屏障破坏和肠黏膜免疫异常等密切相关。总结目前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治疗方法等相关的研究进展,旨在对今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肠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微 RNA(miRNA)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双向交流和串扰,其中 miRNA靶向调控肠道细菌生长与平衡,肠道菌群也能调节 miRNA的表达。基于此,该研究对肠道菌群与 miRNA及二者相互作用进行概述,重点阐述这种互作机制对功能性肠病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二者双向交流在功能性肠病中所产生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6.
人体内肠道菌群数量庞大,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当前大量临床结果证实,该病的发生与机体肠道动力障碍、肠道免疫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均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将围绕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时刻影响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衍生物三甲胺N-氧化物,可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促进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采取不同措施干预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及其代谢活动,可以改变循环中三甲胺N-氧化物的水平,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肠道菌群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BLE对化疗性肠黏膜炎(CIM)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BLE改善CIM模型小鼠的作用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选取24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BLE给药组,联合5-氟尿嘧啶(25 mg·kg~(-1))及伊利替康(25 mg·kg~(-1))腹腔注射4 d制备CIM小鼠模型。给药期间监测小鼠体重及疾病活动指数。给药8 d后,收集小鼠血清,ELISA法测定血清炎性因子含量。采集24只小鼠的粪便样本,提取粪便样本总DNA,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菌群。结果 BLE给药组显著降低疾病活动指数,抑制血清中IL-6、TNF-α含量。粪便菌群分析: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和物种差异分析得出3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毛螺菌属、瘤胃菌属显著降低(P<0.05),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志贺氏菌属、副杆菌属、肠球菌、梭状芽孢杆菌属和乳球菌属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BLE给药组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志贺氏菌属、副杆菌属、肠球菌、梭状芽孢杆菌属和乳球菌属均显著降低(P<0.05),Muribaculaceae显著升高(P<0.05);结合环境因子db-RDA、Heatmap图关联性分析得出3组小鼠血清中IL-6、TNF-α的含量与样本肠道菌群的分布呈正相关(P<0.01),且与梭状芽孢杆菌属、乳球菌属、拟杆菌属等相关性显著(P<0.05)。结论 BLE可有效改善小鼠化疗性肠黏膜炎,这一作用与调节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S可能与肠道菌群谱的改变有关。本文就IBS患者存在的结肠菌群失衡、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它们可能的致病机制,以及干预肠道菌群失衡等的治疗手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病率不断增加,肾病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2017世界肾脏大会发布的最新全球肾病健康报告显示,全球每10人当中就有1人患有肾脏疾病[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性肾病患者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受损的情况,且慢性肾病患者比非慢性肾病患者有更高的患痴呆和认知障碍的风险。本文就肠道菌群和脑-肠-肾轴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希望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作为靶点,来延缓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常见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过敏性哮喘(AA)患儿病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医院门急诊及住院收治的80例AA急性发作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儿科学(第9版)》中AA急性发作期病情程度分级将患儿分为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比较不同病情程度AA急性发作期患儿的基线资料、常见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重点分析常见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AA急性发作期患儿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80例AA急性发作期患儿中轻度28例、中度34例、重度18例;轻度组患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乙酸、丁酸水平最高,其次为中度组,重度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儿大肠埃希菌、脂多糖水平最高,其次为中度组,轻度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endall’s tau-b相关性检验显示,AA急性发作期患儿病情程度分级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短链脂肪酸的乙酸与丁酸水平呈负相关(r<0,P<0.05),与大肠埃希菌、脂多糖水平呈正相关(r>0,P<0.05);经有序回归分析显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乙酸、丁酸水平高是AA病情程度分级的保护因素(OR<1,P<0.05),大肠埃希菌、脂多糖水平高是其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在高风险阈值0.0~1.0范围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联合评估AA急性发作期患儿病情程度分级的净收益率均>0,乙酸、丁酸、脂多糖联合评估AA急性发作期患儿病情程度分级的净收益率均>0,有临床意义。结论:常见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及其代谢产物乙酸、丁酸、脂多糖与AA急性发作期患儿病情程度有关,可能在AA的病情进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究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出生后3 d内肠道菌群定植及大便性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12月于我院出生的86例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剖宫产分娩的49例新生儿纳入剖宫产组,经阴道自然分娩的37例新生儿纳入自然分娩组,分别采集新生儿分娩后3 d内每天的大便标本并对其性状进行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对大便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剖宫产组与自然分娩组大便频率为(2.8±1.1) 次/天 vs (2.4±0.9) 次/天、性状评分(2.9±0.4)分 vs (3.0±0.5)分(P>0.05);剖宫产组患儿大便pH高于自然分娩组(6.9±1.0 vs 5.9±0.7,P<0.05)。剖宫产组与自然分娩组生后第1天粪便双歧杆菌数量差异不明显[(5.63±0.65)lg拷贝数/g vs (5.70±0.72)lg拷贝数/g,P>0.05],但生后第2天、第3天剖宫产组的双歧杆菌数量少于自然分娩组[(6.34±1.01) lg拷贝数/g vs (7.38±1.11) lg拷贝数/g、(6.61±1.07) lg拷贝数/g vs (7.81±1.31)lg拷贝数/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后3 d内,生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剖宫产组的乳酸杆菌数量始终少于自然分娩组[(4.62±0.72)lg拷贝数/g vs (5.81±0.39)lg拷贝数/g,(4.70±0.82)lg拷贝数/g vs (6.35±0.98)lg拷贝数/g、(5.14±0.54)lg拷贝数/g vs (6.93±0.34)lg拷贝数/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分娩有利于新生儿早期肠道菌群的定植,而剖宫产则会影响这些菌群的正常定植。  相似文献   

13.
发酵中药是通过体外微生物发酵工艺形成的具有新成分和功能的中药,发酵赋予中药独特的药理药效特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复杂性慢性疾病与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广泛参与中药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探究发酵中药如何调节肠道微环境成为新的趋势。本文从发酵中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包括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的机制2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比较发酵中药与传统中药的作用差异,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发酵中药和肠道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揭示发酵中药治疗疾病的核心内涵,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应用心血管超声的临床作用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择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间在某院进行治疗的肺动脉栓塞以及颅外段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无心血管疾病但是临床表现与患心血管疾病患者类似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心血管超声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同时对比两组...  相似文献   

15.
应用LC-MS/MS法研究肠内菌转化间尼索地平的代谢产物.将间尼索地平与大鼠肠内菌于体外厌氧温孵培养,放大制备转化产率最高的代谢物.依据1H NMR和ESI-MS/MS数据确认代谢物结构,推断可能的代谢途径.结果在温孵液中发现了间尼索地平及其2种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蒙古族、汉族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以及使用抗菌药物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出生的母乳喂养婴幼儿,分为蒙古族、汉族健康婴幼儿和蒙古族、汉族生后2~42 d曾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的婴幼儿,分别进行生后3 h、生后7 d、生后42 d内的粪便培养,采用聚合酶...  相似文献   

17.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肠内菌转化连翘苷的代谢产物.将连翘苷与大鼠肠内菌于体外厌氧温孵培养,在温孵液中检测到连翘苷及其3种代谢产物.放大制备了转化产率高的代谢物,依据1H NMR和ESI-MS数据推测代谢物结构并假设了连翘苷可能的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刺五加苷B、苷E在体外大鼠肠道菌群中的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树民  杨补科  卢芳  白云  牟洪  马丁 《中国药师》2011,14(8):1075-1081
目的:观察体外大鼠肠道菌群对刺五加苷B、苷E的代谢。方法:收集大鼠新鲜粪便在厌氧培养基37℃培养24h,分别加入刺五加苷B、刺五加苷E,培养后加甲醇提取离心,取上清液采用HPLC及UPLC/MS方法对代谢成分进行分离和定性分析。结果:刺五加苷B、苷E在大鼠粪便孵育液中代谢,24h后样本中能检测出较高浓度代谢物。在离体条件下,刺五加苷B、苷E可以被大鼠的肠道菌群代谢,经过UPLC/MS的检测,刺五加苷B代谢物的分子离子峰[M+H]~+为193.08,推测为刺五加苷B的苷元再脱一分子水;刺五加苷E代谢物的分子离子峰[M+H]~+为417.17,推测为刺五加苷B的苷元。结论:刺五加苷B、苷E可以被大鼠肠道菌群代谢。  相似文献   

19.
鼠李糖乳杆菌片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桂英 《药学进展》2009,33(5):218-222
目的:考察微生态制剂鼠李糖乳杆菌片对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高、中、低3个剂量的鼠李糖乳杆菌片实验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抗生素(氨苄青霉素)联合致病菌(鼠伤寒沙门菌)诱发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实验组分别灌胃不同剂量(1.0×10^8、1.0×10^7和1.0×10^6CFU·kg^-1)的鼠李糖乳杆菌片,阳性对照组灌胃使用丽珠肠乐胶囊0.3g,连续给药7天,通过对小鼠腹泻程度的观察和肠道菌群分析,考察该活菌制剂的干预作用。结果:用药7天后,鼠李糖乳杆菌片高、中剂量组小鼠的腹泻程度显著改善,量效关系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该制剂高、中剂量组小鼠盲肠内容物中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降低,且下降的乳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也恢复正常。结论:鼠李糖乳杆菌片可有效改善抗生素及致病菌诱发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及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