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是多病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眼部并发症,是导致工作年龄人群不可逆盲的代谢性眼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加,且因DR早期导致的眼底血管神经单元病变无明显体征而常常延误诊疗,故DR的早期诊断和防控面临着巨大挑战。现阶段DR的早期临床预测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和防控DR发生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刘爽 《国际眼科纵览》2022,46(4):327-33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诱导白细胞活化和迁移,导致毛细血管阻塞、视网膜缺氧及内皮细胞损伤,进而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视网膜出现水肿、出血、渗出和微动脉瘤形成。视网膜在持续的炎性反应和细胞因子刺激下,局部病理性新生血管增生,加重了DR进展。玻璃体和房水中的炎性因子与DR的进展有关。在免疫病理学上,炎症过程诱导了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信号传导,改变了患眼组织的生理反应,产生炎症表型。这些炎性生物标志物可评估炎症过程,可靠、易获得的炎性生物标志物将为开发新的DR生物标志物及其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失明的主要疾病之一。过去常认为DR的发生及进展与糖尿病的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及高血脂有关。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不伴有这些危险因素仍然发生DR,甚至一些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发生DR。事实上,DR的病理变化是涉及微血管病变、神经退化、免疫及继发性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标志物能客观地预示疾病的发生,监控疾病的进展,评估治疗的疗效。研究DR发病的分子机制能有助于找到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新的治疗靶点。蛋白质组学是通过高通量、快速鉴定与定量分析细胞、组织、体液中所有蛋白质的组成、功能及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该文就最新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以及近几年运用该技术发现的DR生物分子标志物进行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华眼科杂志》2022,(6):472-476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中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 探索DR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及其防治方法是眼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转录组学在探索疾病发病机制、鉴定特异性标志物、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后预测疾病进展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发育、疾病、肿瘤的生理病理机制及精准诊疗。本文针对转录组学在眼科疾病尤其DR的研究及诊疗中的应用进行概述和展望, 以期引起广大眼科工作者对转录组学更多关注, 推动其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微血管功能失调、炎症反应过度激活以及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发病机制。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主要由前体RNA经剪切加工后具有特殊环状结构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其广泛存在于视网膜中并参与各种眼底疾病的发生发展。已有研究表明,circRNA在DR视网膜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且其可作为miRNA的"海绵",通过参与视网膜微血管功能失调、炎症反应及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过程影响DR的发生发展。未来,对circRNA在DR中的探索将深入阐明DR的病理生理过程,使其有望成为DR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的分子靶点,从而实现DR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小分子非编码RNA,是转录后调节基因表达关键因子,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增殖和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过程中miRNAs表达差异改变明显,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miRNAs调控基因的表达与DR生理病理机制关系密切。部分特异性表达的miRNAs可以通过调控视网膜中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水平等影响DR发生发展,因此通过增强或抑制这部分miRNAs可以延缓DR病情进展。单个或多个miRNAs的组合可以作为DR新型的转录组学生物标志物,也是未来治疗DR的潜在有效靶点。目前针对血液或体液中特定miRNAs的检测有助于DR的早期干预治疗和病情随访追踪。因此,本文主要对miRNAs及其参与调控DR的分子机制、治疗前景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时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及视网膜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的动态变化。方法: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检眼镜检查进行筛选,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进行明确分期,对各期患者在3a内定期行HbA1c测定6次,行Op检查2次,最后1次检测配合FFA检查,统计分析结果。结果:HbA1c水平控制在4.99%±0.58%为预防DR发生发展的安全参考值;HbA1c水平持续在9.77%±1.57%时,DR进展明显加快;Op总波幅下降副度<10.6±4.9μV可作为预测视网膜病变未进展的参考值;Op总波幅下降幅度>31.6±9.7μV,则可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或DR发生进展的依据。结论:HbA1c,OP结合,能预测DR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渐进加剧且缠绵难愈,是全球青壮年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随着病程的发展,糖尿病(diabetes mellitius,DM)患者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DR。如果未能及早预防和干预,一旦视力明显下降,DR将难以逆转。DR发展形势渐进加重,治疗现状不容乐观,故DR在早期防治方面将不可或缺。因此本文综述了预警DR发生发展的一些生物学标志物和特征性指标,以期为DR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是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生物钟基因能产生昼夜节律并控制其运转, 若表达异常将导致多种疾病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生物钟基因在DR发病机制及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 昼夜紊乱相关行为干扰了生物钟基因的昼夜振荡, 其表达水平的改变易致糖代谢调控失衡, 最终增加2型糖尿病及DR发病风险。另一方面, DR患者表现出昼夜节律紊乱特点, 生物钟基因可能通过影响一系列视网膜病理生理过程, 调控DR发生发展。因此, 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可作为疾病预防策略, 研究生物钟基因在DR中的分子机制可为更加全面地阐述DR发病机制、寻找治疗新靶点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关系,研究P-VEP对早期DR的诊断作用。方法对30例(60只眼)正常人和80例(160只眼)糖尿病患者进行P-VEP检测。结果DR患者眼底尚未出现改变时,P-VEP的LP100、AP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DR进展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VEP的相关参数能够在眼底尚未出现明显病变之前预测DR的发生,但与DR的发展无显著相关性,在DR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pathy,DR)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糖代谢障碍而导致全身微血管循环障碍在眼部视网膜的表现,糖尿病损害视网膜主要是由于血糖增高、小血管管壁增厚、渗透性增大,使小血管更易变形和渗漏。同时可并发心脑肾等微血管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代谢障碍的程度,并与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长短、遗传因素和糖尿病控制情况有关。DR发展到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引起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发病5a后DR发生率为25%,10a后增至60%,15a后可高达75%~80%,其中危害最大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占25%。DR的高发病率、高致盲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本文就近年来DR的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中C-反应蛋白(CR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随即分组,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20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20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中血清中CRP和HbA1C含量,并分析各组变化。结果 T2DM患者CRP和HbA1C随着DR的病变程度逐步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者之间成正相关。结论 CRP和HbA1C是DR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并能预测DR的风险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40岁以上2型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住院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DR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0岁以上的2型DM患者240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相关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眼部检查等,调查DR、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病率,分析并探讨影响DR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DR、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患病率分别为35.00%、9.17%、7.92%。DM病程、收缩压、胆固醇、肌酐、尿素氮、24h尿白蛋白量、24h尿白蛋白浓度、尿微量蛋白浓度、胰岛素使用、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肾脏病变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程、24h尿白蛋白量、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是DR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24h尿白蛋白量、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是DR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除了既往研究的各种因子之外,新近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等几种细胞因子也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在DR早期,EPO可抑制视网膜缺血时视神经元的凋亡,具有视神经保护的作用;随着病变进展,EPO表达不断增加,可能会导致新生血管形成.CTGF在增生型DR(PDR)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促纤维化、促血管形成的双重作用,并且很可能是最终直接参与增生膜形成的生长用子.SDF-1可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PDR和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机制也可能与降低患者玻璃体中SDF-1的水平存在一定联系.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因子与DR的相互关系,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DR发病机制,为DR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琦  熊鑫  吕红彬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8):1304-130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晚期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DR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方面均有特异性的表现特征。随着高通量组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病机制。本文就DR在不同组学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多组学联合分析与DR研究新方向予以综述,最后探讨了当前所存问题以及未来展望。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生发展,这为阐明DR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炎症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等外周血炎性指标与糖尿病及DR相关。上述指标均来源于血常规, 经济实用、方便快捷,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因受全身情况、药物使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加强对上述指标的监测有助于临床上预测DR的发生风险及预后。(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345-349)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图像进行病变程度的自动分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至2020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并接受UWFA检查的DR患者297例399只眼的798张图像作为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中, 无视网膜病变、非增生型DR (NPDR)、增生型DR (PDR)分别为119、171、109只眼。通过联合优化CycleGAN和卷积神经网络(CNN)分类器一种图像级监督深度学习模型, 定位和评估DR患眼UWFA早期和晚期正位图像中的荧光素渗漏区和无灌注区。使用改进后的CycleGAN将带有病变的异常图像转换为去除病变的正常图像, 得到含有病变区域的差分图像;使用CNN分类器对差分图像进行分类以获得预测结果。采用五折交叉检验评估模型的分类准确率。对差分图像显示的标志物面积进行量化分析, 观察缺血指数和渗漏指数与DR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生成图像基本去除了所有病变区域, 同时保留了正常血管结构;差分图像直观揭示了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热力图标示出渗漏区域, 定位基本与原图中病变区域一致。五折交叉检验结果显示, 模型的平...  相似文献   

18.
李倩  何飞  张然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5):770-775
目的:通过分析C57BL/KsJ-db/db小鼠的基因表达数据库确定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编码基因、转录因子和生物通路。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选择并获得db/db小鼠GSE55389芯片数据集,鉴定视网膜中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基因本体(GO)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和转录因子(TFs)预测等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阐明所鉴定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db/db小鼠模型病变视网膜中发现38个上调、28个下调DEGs。GO分析表明,下调基因在眼发育功能中较丰富,差异基因没有发现明显的KEGG通路。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显示DR中有7个hub基因,GSEA分析在P<0.1下发现12条上调和6条下调通路。预测了5种上调和8种下调的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结论:鉴定DR相关基因及通路有助于了解DR的发展机制,预测部分转录因子如Runx2、Ppara、MafA、Gata2、Hoxa13可能是治疗DR的有效靶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血糖控制达标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及影响患者发生DR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2/2020-02我院收治的142例血糖控制达标的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眼底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眼底正常组(N组,74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36例)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3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液检查指标;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DR的因素; 构建预测患者发生DR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

结果:PDR组患者的DM病程、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UA)、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NLR、PLR明显高于N组和NPDR组,C肽(C-P)、2h C-P明显低于N组和NPDR组(P<0.05); DM病程>12a、IGF-Ⅰ>145μg/L、C-P<0.75ng/mL、UA>245ng/mL、RBP4>54mg/L、NLR>1.8、PLR>110均是导致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预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较高,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结论:除DM病程、IGF-Ⅰ、C-P、UA等常见的危险因素外,RBP4、NLR、PLR增加也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了DR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龚轶  邵彦  李筱荣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9):1482-1485
糖尿病患者体内持续的高血糖及相应的病理状态不仅会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也会影响玻璃体代谢,导致糖尿病玻璃体病变。由于玻璃体与视网膜在解剖位置上毗邻,因此糖尿病玻璃体病变与DR在发生发展方面相互促进,特别是玻璃体后脱离(PVD)和玻璃体劈裂等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改变,为纤维血管增殖膜的生长提供了支架,并与玻璃体切割术(PPV)术中操作密切相关。本文整理了糖尿病患者玻璃体结构及胶原交联产物改变、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及其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关系的相关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糖尿病玻璃体病变,为DR的研究和治疗、PPV手术方案的制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