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湿疹发病呈上升趋势。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肺藏气,气舍魄,肺魄伤,气机升降失调,魄失所藏,其病机在于“五神紊乱,五脏气机功能失调”,使得气血不能有效充养机体所致,湿疹病位早期主要在心、脾、肺,后期累积肝、肾。治疗多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本文旨在运用“肺藏魄”理论指导湿疹的外治,以达到五神调控有度,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运行通畅、滋养有方,肌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
小儿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不足,外易受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而发病,临床多以肺系和大肠系疾病为多.根据<灵枢·本输>[1]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即"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常采用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上病取下等方法治疗,往往可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在各个年龄段均有较高的发病率。便秘的病位虽在大肠,与大肠通降不利关系最为紧密,但肠道气滞仅为疾病的外在表征。故文章以“魄门亦为五脏使”为基础,分别论述了肝之气滞郁结、心之阳气不足、肾之精血不足、肺之气机郁闭、脾之运化失常时,导致肠道气滞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法则。并从中医临床研究及西医现代研究入手,同时例举了经典方剂及自拟经验方的应用方法及加减配伍原则,以期为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脏腑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黄帝内经》开始历经各代医家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中的不断阐发,内容变得十分繁杂,缺乏系统性。本文将其内涵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经脉络属是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基础、升降相因是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核心、病理相传是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表征、肺肠同治是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应用原则四个方面,指出气机升降失常是肺肠病的病机重点之一,调理气机升降是治疗肺与大肠疾病的关键。肺病及肠最常见的症状是便秘,另外还有泄泻、痢疾、脱肛、腹胀等。肠病及肺多表现为肠病致喘、肠病致咳。肺肠同治可以大大提高肺肠疾病的临床疗效。文章旨在为系统认识这一理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付琳 《光明中医》2023,(3):549-551
脏腑表里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通过医案举例,介绍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强调该理论在临床中的治疗作用,得出应用此理论在辨证论治肺系、肠系相关疾病时,脏腑同治较脏病治脏、腑病治腑收效更佳。总之,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临床疾病治疗肺系、肠系疾病扩宽了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康涛 《河北中医》2009,31(11):1649-1650
“魄门亦为五脏使”出自《素问·五藏别论篇》,魄门,即肛门。《难经·十四难》:“下极为魄门。”命名魄门的缘由有二:一者因于肺藏魄,肛门系于大肠,大肠又与肺相表里,“内通于肺,故曰魄门”(王冰注文);二者,古魄、粕通,故魄门即传送糟粕之门,即曰魄门。其启闭功能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  相似文献   

7.
<正>《素问·五脏别论》中记载"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即肛门,之所以称之为魄门,一者因于肺藏魄,大肠与肺相表里,肛门乃大肠末端,"内通于肺,故曰魄门";二者古魄、粕相通,魄门即传送糟粕之门,更是固守魂魄(真气)的门户[1]。张介宾注云"虽诸脏糟粕固有其泻,而脏腑升降亦赖以调,故为五脏使"。脏腑的活动影响到魄门的功能,反之,魄门的排泄功能也可反作用于脏腑,影响全身气机运行,这对临床辨证治疗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失宣降,肠腑气机郁滞,多伴有肠道功能障碍等症。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临床运用肺肠同治法治疗COPD取得显著疗效。大肠为“传导之官”,是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环节;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营养、代谢功能、免疫调节等过程。肠道菌群结构及丰度影响COPD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并通过胆汁酸、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作用于远端器官,这与肺肠同病等中医理论相吻合。本文从肠道菌群理论的角度揭示了COPD之肺肠同病的病变本质,凸显中医学脏腑相关的理论内涵,使得中医肺肠同治法具有更为前沿的科学内涵,也为COPD等肺系疾病的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儿便秘虽病位在大肠,但与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魄门亦为五脏使",即魄门的启闭依赖肺气的宣降、脾气的升提、肾气的固摄、肝气的条达、心神的主宰。本文基于气机角度,从五脏六腑功能对小儿便秘进行辨治阐述,以期能达到五脏六腑气机调畅,脏腑顺利进行藏泻,魄门开合启闭有度。  相似文献   

10.
1 "魄门为五脏使"析义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出自《素问·五脏别论篇》,历代医家对它都有注释.魄门指肛门而言,已无可争议,然肛门为何又称为魄门呢?多数医家都依王冰之说,认为肛门是大肠的下端,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魄,故称魄门.  相似文献   

11.
莫芳芳  高思华 《中医杂志》2012,53(20):1711-1713
基于对中医古籍的研究和前人治疗经验的总结认为,肺病多导致便秘、泄泻、痢疾、脱肛、腹痛腹胀、痔疮便血、肠痹等肠病发生;肠病多导致喘证、咳嗽等肺病发生.通腑是肺病治肠的主要手段;理肺、润肺、豁痰是肠病治肺的重要手段.分析发现,在病因特点上,热、燥、寒邪影响肺或大肠,多易发生肺病传肠,或肠病传肺,说明肺与大肠二者有着共同的病因易感性,可反证肺与大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病机传变特点上,导致肺病及肠与肠病及肺的内在病理机制是一致的,表明气机升降与水液代谢是实现肺与大肠之间内在联系的基本途径,反证了肺与大肠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与大肠主传化糟粕、主津二者相互对应,息息相关.在治疗特点上,通腑、理肺的肺肠互治可反证肺与大肠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同时也证明了“肺与大肠相表里”对临床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致病性流感病毒、2019新型冠状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疾病相继暴发,临床上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治疗效果不理想,病程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并且发病趋势也在近年来其发病呈逐年上升的状态。中医传统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培土生金法”用新的角度揭示了呼吸道疾病新的治疗切入点。与此同时肺与大肠在胚胎发育的同源性的发现,确定了人体内黏膜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奠定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物学基础。从黏膜免疫角度出发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基础,从肺-肠共同黏膜免疫系统作为切入点,希望能给中医药治疗呼吸道相关疾病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党中勤教授治疗便秘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分析病例,进行总结。结果:党师指出魄门亦为五脏使,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失常,但与脾、肺、肝、肾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便秘之病不可一概用大黄、芒硝之属,应究其源而辨证论治。结论:党师提出的培中土补益气血、开肺金通腑行便、解肝郁复木疏泄、温肾水开窍后阴等治疗便秘的思路及经验方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认为主导知觉、行为及感觉功能的魂魄失常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病机,即肝魂左升太过、肺魄右降不及,其中又以肺魄不宁、肺失敛降为核心。从圆运动及五神藏理论角度分别对基于“心-肺-肾-肝四维不运”之注意缺陷、基于“肝-心-肺将相失和”之多动、冲动进行病机分析,认为肺魄在本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归纳为“五脏相关、以肺为枢”的发病特点以及“肺魄不宁、肺失敛降”的核心病机。提出虚证以自拟静宁方加减治疗,可补肺宁魄、以滋阴源;因虚致实者在静宁方的基础上加用清肺、平肝、化痰之品,以清金定魄、抑木安魂、化痰祛瘀,旨在建立“五脏证治、突出调肺”的辨治体系,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楚楚  蒋廷  华鑫  钱素婷  曹泽鹏  刘庆生 《新中医》2023,55(15):180-18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肠澼等范畴。中医认为肺与大肠 在经络、生理以及病理方面关系密切,提出从肺论治肠道疾病。本文从肺与大肠经络相关、气机宣降、津液代 谢及现代肺肠轴理论等方面,论述从肺论治的可行性,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出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病人的身心产生一定影响,其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异常,临床上大多数从肺、大肠及脾肾来论治。《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云:"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为主",《素问.五脏别论篇》云:"魄门亦为五脏使”,说明便秘的发生不仅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亦与肝极为相关。肝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笔者试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探讨与便秘的关系,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素问·五脏别论》有"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的观点,笔者通过学习对其义理及运用加以探讨。1释义魄门,即是肛门。古代医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王冰注:"内通于肺,故曰魄门。"张介宾《类经·脏象论》言:"大肠与肺为表里,肺藏魄而主气,肛门失守  相似文献   

18.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的智能损害综合征,其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增长。痴呆主要与肾相关,但与肺同样关系密切,现代医家对此少有论述,且多从肺的生理功能、肺与心肝脾肾的关系入手论治痴呆。国际上认为痴呆的防与治同等重要。本文结合现代医家观点及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从肺立论,从肺藏魄、肺在窍为鼻、肺在志为忧、肺合大肠的角度入手,探讨魄之功能外现、抑郁、嗅觉减退、便秘与痴呆的相关性,并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为临床防治痴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为指导,肺肠表里相关疾病的证候特征。方法:检索近30年公开发表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系肠系疾病临床文献,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其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肺系疾病和肠系疾病,在症状上,往往是肺系与肠系症状并见。肺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肺气亏虚,病位因素涉及最多的脏腑都是肺和肠。在病性因素中,肺系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因素是痰和热,肠系疾病最常见的因素是气虚。结论: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之处。肺与大肠的关系实质就是表和里、脏和腑的关系,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是其在治疗上相互为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综述“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有关该理论的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认为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涉及经脉络属、阴阳学说及藏象理论;临床研究方面,该理论主要用于指导药物治疗,包括肺病治肠及肠病治肺,针灸治疗应用较少;实验研究,主要从实体结构、粘膜免疫、肠道菌群等方面探讨,近年来有“肠-肺轴”的提法,研究方法及角度更多样。明确这些理论研究,将对“肺与大肠相表里”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及方向。本文建议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要采用多种方法、融合多个领域,尤其是多种组学和系统生物学方法的应用,肺、大肠微生物研究与免疫学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