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下肢骨折手术的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54例)和对照组(n=54例),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施以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均有P <0.05。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施以超导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4例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7例。实验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进行干预,对照组应用常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进行干预。对比两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维持时长、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维持时长,疼痛评分及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6.12±0.92)min,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441.56±35.36)min,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8.98±0.78)min,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81.56±42.25)min。对照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7.63±1.11)min,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89.78±28.63)min,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为(9.96±1.52)min,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为(341.45±45.58)min。实验组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长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长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180、3.933、7.802、4.424, P=0.000、0.000、0.000、0.000<0.05)。麻醉前,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为(7.45±1.45)分,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7.51±1.5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6, P=0.845>0.05)。麻醉后,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为(1.02±0.44)分,对照组的疼痛评分为(3.78±0.87)分,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08,P=0.000<0.05)。实验组麻醉优良率97.87%高于对照组的7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2,P=0.001<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干预,麻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78例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分组,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常规组给予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接受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维持及起效时间,术前和术后T细胞亚群水平(...  相似文献   

4.
郑方坤 《北方药学》2022,(4):99-101
目的:探讨分析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其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参照组以常规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实验组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结果:血流动力学水平在麻醉前(T0)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麻醉后5min(T1)、30min(T2)组间数据比较均显示P<0.05。实验组患者感觉神经的阻滞时间和维持时间以及运动神经的阻滞时间和维持时间,麻醉效果均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对其血流动力学水平基本不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在90岁以上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6例90岁以上单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手术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用0.37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行单侧腰丛神经阻滞。观察患者入室后10min、阻滞后5、10、15、20、25、30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患者局麻药使用量,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神经阻滞并发症及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各时间点血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7.2±2.16)min和(11.3±3.24)min,持续时间分别为(10.6±3.2)h和(7.4±2.6)h,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快于运动神经,且维持时间更长(P<0.05)。6例患者用药量为20~25mL。除一例患者术中诉有轻度疼痛,予加用少量咪达唑仑及舒芬太尼后安静入睡外,余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局麻药中毒、周围器官损伤、局部血肿或神经损伤、恶心、呕吐、尿潴留等情况。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拟行PFNA术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实效性.方法 选择80例老年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5.0%,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P>0.05);两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4、1.189,P>0.05);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持续时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9、8.948、5.275,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在麻醉各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SBP及DBP在T2及T3时刻均较T0和T1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T2及T3下,两组SBP及DBP比较,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01).结论 随着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推广应用,使得神经阻滞技术定位准确,麻醉完善,负影响小,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B超引导下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麻醉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被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参照组(60例)。两组均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参照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研究组在B超引导下采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免疫功能。结果 研究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神经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B超引导下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有更显著的麻醉效果,会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减少康复时间,有着更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患者,将其进行有效分组,分别作(40例)为对照组与观察组(40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硬膜外术前麻醉,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对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进行术前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为(255.7±89.7)min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的(196.3±69.3)min;对照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为(223.4±101.5)min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的(449.5±113.4)min;观察组患者的阻滞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0%,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到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患者的术前麻醉中,具有较好的临床麻醉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08例,按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麻醉前0 min、5 min、10 min、15 min、30 min、60 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神经阻滞麻醉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记录术后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相关不良反应等指标,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收缩压在给药10 min、15 min、30 min后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8.65±14.36)mm Hg与(120.75±17.23)mm Hg、(128.44±12.64) mm Hg与(117.65 +20.10)mm Hg、(126.58±10.76) mm Hg与(115.83±17.34)mm H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手术中麻醉效果更确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9,(20):98-101
目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12月期间120例PFNA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对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操作时间、舒芬太尼使用量及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前、麻醉后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DBP、SBP、P及SpO2水平稳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麻醉操作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方面,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优良率方面,对照组(88.33%)低于观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为2.78%,对照组为2.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FNA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优良率高,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对患者机体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尤其在伴有基础疾病较多的高龄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付健 《贵州医药》2020,(3):360-362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下肢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麻醉期(麻醉前、麻醉后15 min、麻醉后45 min)及手术结束即刻的氧分压(PaO2)、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评估患者麻醉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1)两组患者麻醉前PaO2、HR、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5 min、麻醉后45 min及手术结束即刻观察组患者PaO2、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HR、DBP、SBP均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Ⅰ级麻醉率明显高于对照组,Ⅲ级麻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麻醉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2.
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才堂  陈剑 《中国医药》2011,6(9):1113-1114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行上肢手术成人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均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0.33%罗哌卡因30ml,研究组用0.33%罗哌卡因30ml+布托啡诺1 mg.2组均记录术中15、30、60min和术后4、8、12、24 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研究组[(2.1±1.3)、(8.0±2.2)min]比对照组[(5.3±2.1)、(15.0±3.3)min]明显加快,镇痛持续时间研究组[(714.4±95.4)min]比对照组[(510.7±99.8)min]明显延长(P<0.05;术中15、30、60min,术后4、8、12、24h各时间点VAS评分研究组[(1.1±0.6)、(1.3±0.6)、(1.3±0.5)、(2.4±1.1)、(3.0±1.0)、(4.1±1.1)、(4.2±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1.6±0.5)、(3.1±0.3)、(6.1±1.5)、(6.8±1.7)、(7.0±2.1)、(6.0±1.1)分](P<0.05).结论 0.33%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镇痛效果明显增强,但不延长运动阻滞时间.  相似文献   

13.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44例ASA Ⅰ-Ⅱ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NER组,n=22)和硬膜外阻滞组(EPI组,n=22).NER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EPI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手术15min、30min、60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12h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尿潴留不良反应并发症,记录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NER组手术期各时点的MAP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EPI组手术期MAP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术后NER组尿潴留、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EPI组(P<0.01),NER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EPI组(P<0.01).结论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单侧下肢手术,患者术中循环功能的稳定,术后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2组,各55例.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腰硬联合阻滞,比较2组麻醉效果、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苏醒情况及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超声组、神经刺激仪组分别于超声、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完成,缓慢推注0.5%盐酸罗哌卡因25 mL.记录两组血流运动力学指标变化、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记录两组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神经刺激仪组比较,超声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降低,且术后镇痛维持时间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刺激仪组比较,超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效果较佳,可缩短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且血流动力学平稳,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和脊麻对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20~55岁,下肢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硬膜外阻滞组(B组)和脊麻组(C组),每组20例,观察和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患者满意度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起效时间A组[(15±4)min]与C组[(6±4)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B组[(16±4)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疼痛程度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镇痛时间A组[(9±4)h]较C组[(4±3)h]长,与B组[(10±3)h]接近,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术中及术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和脊麻一样,可以满足下肢手术的需要,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梅金香  秦敏  万军 《安徽医药》2020,24(8):1651-165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途径用于超声引导下腰丛 ?坐骨神经阻滞在踝关节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英山县人民医院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3月踝关节手术病人 90例,采用随机组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 30例:罗哌卡因组(R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VDR组),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组(PDR组)。三组均使用超声引导下腰丛 ?坐骨神经阻滞;腰丛阻滞时, R组注射 0.5%罗哌卡因 20 mL,VDR组注射 0.5%罗哌卡因 20 mL后立即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 0.5 μg/kg,泵注 30 min,PDR组注射含右美托咪定 0.5 μg/kg的 0.5%罗哌卡因 20 mL;坐骨神经阻滞时,各组分别注射相应药物 10 mL。记录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 Ramsay评分评估镇静程度,麻醉效果,镇静过度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 R组[坐骨神经(390.5±114.9)min,腰丛(458.2±196.7)min]相比, VDR组[坐骨神经(762.8±264.2)min,腰丛(863.3±304.0)min]和 PDR组[坐骨神经(788.2±291.5)min,腰丛(889.0±312.2)min]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延长(F=26.596、22.988,P<0.001)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 PDR组与VD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 R组 70.0%比较, VDR组 96.7%和 PDR组 96.7%,镇静满意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镇静满意率 PDR组与 VD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发生镇静过度,心血管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腰丛 ?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踝关节手术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并可明显延长镇痛时间且不增加不良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拟行上肢手术老年患者40例,采取产生随机种子数的方法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穿刺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AstraZeneca AB,100 mg/1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评估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并记录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尺神经阻滞时间较B组短[(10.58±9.79) minvs.(19.45±7.8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A组桡神经阻滞时间快于B组[(5.98±6.84)min vs.(8.46±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快[(2.55±2.31)min vs.(7.74±4.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在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上,A组患者起效时间较B组快[(1.71±1.43) min vs.(4.30±2.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麻醉效果优率明显高于B组(95% vs.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A组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B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破血管形成血肿,1例患者阻滞失败改全身麻醉.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盲探操作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在湖州市菱湖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PFNA治疗)和对照组(LPFP治疗), 每组65例。观察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 于术后1、3、6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价患者的髋关节恢复情况, 并比较两组髋内翻、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89.26±48.15)mL比(96.47±40.21)mL], 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4.03±1.48)cm比(12.16±1.55)cm、(72.13±28.75)min比(120.34±29.01)min、(9.89±1.52)周比(13.63±1.74)周],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3、-30.59、-9.52、-13.05, 均P < 0.001)。两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 P > 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行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120例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用0.125%罗哌卡因和0.43%碳酸利多卡因以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及镇痛时间,评价麻醉优良率。结果麻醉起效时间(4.8±0.7)min,完善时间(14.6±1.5)min,镇痛时间(6.62±2.03)h。麻醉效果优良率达98.3%。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碳酸利多卡因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