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筛选多胺代谢关键酶精胺氧化酶小分子抑制剂,并评价其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精胺氧化酶活性抑制效应、抗肿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以精胺和精胺氧化酶复合物结构为基础,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在化学数据库中虚拟筛选获得候选的小分子抑制剂。以A549细胞为肿瘤细胞模型,利用化学发光法、HPLC法分析小分子抑制剂对精胺氧化酶活性抑制及多胺含量的影响;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小分子抑制剂对细胞增值、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在倒置荧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小分子抑制剂诱导细胞自噬小体的形成;Western blot法分析小分子抑制剂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p21、Cyclin D)、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细胞色素C)和自噬相关蛋白(LC3、P62)表达的影响。结果 筛选出有效抑制精胺氧化酶活性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SI-1338,对精胺氧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为880μmol·L-1。SI-1338可有效抑制A549细胞中精胺氧化酶活性,干扰多胺代谢,减少总多胺的含量;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周期蛋白Cyclin B1、p21、Cyclin...  相似文献   

2.
多胺化合物包括腐胺、精脒和精胺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代谢调控物质,参与核酸、蛋白质代谢,并与生长发育紧密相关。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在细胞增殖周期中或组织快速增长时(如癌瘤),则多胺含量明显增高,切除肿瘤后多胺含量  相似文献   

3.
姜黄素是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应用于各种疾病领域。研究表明,姜黄素对多个系统相关癌症都具有保护效应。其分子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多个水平细胞的信号传导途径实现的。姜黄素通过与目标分子形成黏合物直接或间接地抑制其细胞的致癌性,这些目标分子包括转录因子、生长因子、酶、激酶、活性细胞激素、浆液、抗性蛋白。主要阐明了姜黄素对泌尿生殖系统癌症的抗癌疗效,以及其分子传导途径,为其在癌症治疗中更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网络药理学的基础上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2018年6月至 2018年12月,通过整合靶点预测网站及 GeneCards、CTD、Liverome数据库的方法预测和筛选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靶点。通过 DisGeNET数据库对作用靶点类型进行分类,并利用 String数据库和 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 DAVID数据库对沙利度胺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 Gene Ontology,GO)分析,通过 KEGG Mapper进行代谢通路分析。最后通过系统对接网站( SystemsDock Web Site)对沙利度胺分子与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通过预测和筛选得到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 11个潜在作用靶点,主要通过调控癌症通路、核因子 κB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及癌症蛋白聚糖通路发挥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结论沙利度胺治疗原发性肝癌体现了沙利度胺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为阐明其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合成木犀草素Mannich碱衍生物并考察其抗癌活性。方法:室温下木犀草素与甲醛、胺经Mannich反应得到8种Mannich碱衍生物。采用MTT法,以5氟-尿嘧啶(5-Fu)为阳性对照药,通过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胃癌细胞(SGC-7901)、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白血病细胞(K562)、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等6种肿瘤细胞进行体外抗癌活性评价,以正常人胚肾上皮细胞(HEK-293)为毒性对照;对化合物8h进行抗癌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合成的8种化合物结构经1H-NMR、13C-NMR和MS确证。体外抗癌活性试验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出比木犀草素更好的抗癌活性。结论:化合物8h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多胺(Polyamine)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主要是指腐胺(Putrescine,Put)、精脒(Spermidine,Spd)和精胺(Spermine,Spm)三种成份。多胺在细胞内的浓度可以达到毫克分子水平,然而它几乎并不结合到大分子物质中去,而是作为一种带电荷的有机阳离子,广泛参与细胞内代谢的调节过程,例如可与核酸或/和膜磷脂相互作用,以维持整个细胞的稳定性、维持细胞膜、细胞器和核酸的稳定性以及调节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等。由于上述环节均与细胞生长、增殖、分裂和分化等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细胞内多胺水平的变化便会影响到这个过程,于是人们也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由于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预防筛查的不重视,90%的患者发现时已进展为晚期,晚期以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但随着化疗及靶向药物的长期应用,肿瘤的抗药性显现,胃癌细胞重新获得增殖、转移及侵袭能力,从而最终导致患者的死亡。胃癌化疗耐药涉及多种复杂机制,代谢紊乱在肿瘤耐药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靶向代谢的化疗一直是有效的治疗癌症的方法。靶向治疗相对于化疗具有疗效佳及副作用小的特点,但其个体差异大,临床应用范围有限。因而寻找更丰富、更有效的靶点对于胃癌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谢重编程被认为是癌症的标志之一,代谢重编程为肿瘤细胞提供代谢需求,肿瘤代谢异常在肿瘤的发生、转移、耐药和肿瘤干细胞中都起到重要作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对细胞的代谢有重要影响,一些治疗肿瘤的方法已经集中在靶向癌细胞的代谢上,并取得一定疗效。胃癌相关代谢性的治疗靶点也在不断的丰富,针对胃癌代谢性靶点的探索有可能为胃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文章将系统阐述胃癌代谢性改变与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为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文文  向施  陈慧  杨潮 《医药导报》2024,(5):757-761
β-谷甾醇是一种天然的甾体类化合物,因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和理化特性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食品行业。β-谷甾醇作为真核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作用,还具有化学预防高血脂、动脉硬化和炎症等疾病的作用。近年来,β-谷甾醇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和乳腺癌等癌症均表现出极佳的抑制作用,在癌症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β-谷甾醇的抗癌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深入了解β-谷甾醇的抗癌作用以及未来在临床癌症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们基于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不同,运用新的途径进行药物设计,目的在于生产更有选择的抗癌活性的化合物。多数现有药物的设计是杀死癌细胞,据信同时对健康细胞也有杀灭作用,这不是最好的途径。一种代替的办法是试图将恶性肿瘤的细胞转变为正常细胞。将癌症作为一种可逆的疾病,是基于种种原因,癌细胞是一些被固定在未成熟状态的正常细胞,继续增生,而不是分化为成熟的特殊细胞。  相似文献   

10.
多胺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小分子,在正常的生理过程和各种病理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与合成带有多胺结构的药物,即多胺类似物或多胺缀合物,既可以利用细胞上的多胺转运系统,提高药物分子的选择性,也可利用多胺特有的正电荷分散分布的结构,作用于体内多个靶点,提高药物分子的亲和性和作用效力。本文着重综述了多胺结构在设计抗肿瘤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型精胺氧化酶(spermine oxidase, SMO)小分子抑制剂SI-4650对人胶质瘤U87MG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化学发光法检测SMO和乙酰多胺氧化酶(N~1-acetylpolyamine oxidase, APAO)的酶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细胞内多胺含量;Transwell法分析U87MG细胞的迁移能力;PI单染后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PI/FITC-Annexin V双染后结合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凋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Western blot分析细胞自噬。结果 SI-4650可明显抑制U87MG细胞内SMO和APAO的酶活性,干扰多胺代谢,并降低U87MG细胞内总多胺含量。用SI-4650处理能抑制U87MG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使细胞发生G_0/G_1周期阻滞,并诱导U87MG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性死亡。结论 SI-4650具有杀伤神经胶质瘤U87MG细胞的药理活性,其机制可能与干扰多胺代谢和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扶正固本颗粒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ID、OMIM、DigSee等数据库获取扶正固本颗粒中的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以及胃癌相关人类靶点。取两者交集靶点导入STRING中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得到的数据导入Cytoscape 3.8.0用MCODE插件进行模块分析,并筛选出代表性的靶点通过R studio等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用Cytoscape 3.8.0构建"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中药-化合物-核心靶点-通路"等网络。最后选取核心靶点与对应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扶正固本颗粒共174个活性化合物和1 032个作用靶点,胃癌共5 276个作用靶点,两者交集靶点共607个。核心靶点涉及蛋白激酶B(AKT1)、肿瘤蛋白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SR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扶正固本颗粒治疗胃癌主要与化学反应、对有机物的反应、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过程有关,作用靶点主要集中在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多糖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对应化合物的最低结合能均小于-5.0 kcal·mol-1。结论:扶正固本颗粒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AKT1、TP53、MAPK1、PIK3CA、STAT3、PIK3R1、SRC、VEGF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作为“第一杀手”,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为攻克癌症,世界各国科学家各展神通,试图从自然界分离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以合成抗癌药物。我国科学家不久前在世界上率先合成出一种抗癌作用异乎寻常的分子。这将使实验室大量合成这种抗癌物质成为可能.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也使我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抗癌物质领域昂首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相似文献   

14.
microRNA是一类长约19~25nt,能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节mRNA表达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RNA。它们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参与调节各种细胞过程.包括细胞凋亡、造血细胞分化、新陈代谢、皮肤生发及神经系统发育。miRNA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分子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阐明miRNA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miRNA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功能预示其将成为人类癌症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星。文章综述jmiRNA在胃癌、结肠癌、肝癌和胰腺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癌症, 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肿瘤学最新领域的研究揭示了软骨素聚合因子(CHPF)在乳腺癌各种生物学行为方面的潜在作用。CHPF是一种Ⅱ型跨膜蛋白, 是一种参与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 CS)延伸的酶, 是许多癌症预后不良的新关键分子。目前, CHPF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未来, 深入探究CHPF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可为乳腺癌的防治及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将概述CHPF及其在各种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着重介绍CHPF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功能, 有望为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植物红豆杉的抗癌药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抗癌成分紫杉醇对各种癌症的治疗效果。方法从化学成分紫杉醇的提取及抗癌机理的研究来阐述红豆杉的抗癌作用。结果红豆杉成分紫杉醇经研究证实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是难得的天然抗癌药物。结论由于生长缓慢,人为破坏严重,资源严重短缺,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治疗肿瘤是人类关注的抗癌药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东京枫杨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阐明中国民间用于癌症治疗的中草药东京枫杨的抗癌活性成分.方法以细胞凋亡诱导、坏死性细胞毒活性为抗癌指标,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和流式细胞术,跟踪分离活性成分,利用理化手段鉴定化学结构;用SRB法及流式细胞术评价化合物的抗癌活性.结果从东京枫杨中分离鉴定了3个具有抗癌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齐墩果酸(1)、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酸(2)和乌苏酸(3),并对化合物1~3和白桦酯酸(4)的抗癌活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化合物1~4在10 mg/L浓度下对K562细胞增殖的的抑制率分别为42.4%、45.2%、33.7%和34.3%.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化合物3对tsFT210细胞有细胞周期抑制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结论化合物1~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侯坤  王振飞 《肿瘤药学》2022,12(2):173-182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广藿香治疗胃癌的活性成分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经TCMSP平台筛选和文献挖掘收集广藿香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出胃癌的靶点,利用R语言编程将化合物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映射,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图。应用String数据库、R语言编程结合Cytoscape 软件构建胃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分析。应用Metascape网站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DS软件对广藿香活性成分与胃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广藿香中含有7个主要活性成分,对应胃癌的143个靶点,主要通过AKT1、IL-6、EGFR、MMP9、VEGFA、CASP3、MARK1等关键靶点发挥疗效,主要作用途径为癌症途径、IL-17信号通路、铂耐药、NF-κB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转录失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等。至少有5个活性成分可与核心靶点AKT1相互作用,其中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与AKT1的结合最为稳定。结论 广藿香治疗胃癌具有多靶点和多通路的潜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胡金萌  王健 《天津医药》2018,46(6):657-660
基质相互作用蛋白分子1(STIM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参与多种癌症细胞凋亡、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调节过程。阻断或敲除STIM1可以显著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阐明STIM1在癌症细胞中的调节机制,将有助于新的治疗靶点的确定。本文对STIM1分子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川芎嗪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川芎嗪在抗击肺癌、肝癌、胃癌及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作用,分析了川芎嗪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与增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和癌症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VEGF的表达及抑制由VE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等抗癌机制,并提出了川芎嗪应研发既能安全直接杀癌又能间接抗癌双重作用的制剂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