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2015年5月南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根据南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采用专家会商法,根据《南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实施方案(试行)》组织各专业专家进行评估。结果根据近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既往流行特点分析,5月南阳市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疫情继续处于较低水平,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性较低,若有事件报告,报告事件数可能不会超过2004年以来同期平均水平。手足口病已进入高发期,5月份可能会继续上升,需密切关注手足口病疫情趋势变化和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布鲁氏菌病的病例会继续呈现上升趋势;随着夏季的来临,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高校等人群发生流行的可能性不大;丙肝疫情较平稳。结论 2015年5月南阳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相似,处于全年较低水平。需重点关注手足口病和布鲁氏菌病,一般关注丙肝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2021年3月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方法 收集浙江省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以及国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的突发事件信息等,组织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免疫规划所等专业技术人员采用专家会商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诺如病毒肠炎疫情、水痘暴发疫...  相似文献   

3.
肖新才  丁鹏  陈纯  刘远  王鸣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67-2470
目的科学评估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公共卫生服务脆弱性及卫生保障需求,确定亚运筹备阶段政府及相关部门风险管理工作重点,为实施风险管理和制定重大传染病疫情保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验判断、Delphi专家咨询、专家评议和风险矩阵分析等方法,结合管理学、社会学、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理论,对亚运会期间可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了食物中毒事件、空气污染导致的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事件、水污染导致的公共卫生事件、意外伤害事件和生化核恐怖袭击事件等6类19种可能对亚运会和亚残运会产生较大影响的公共卫生风险,列出风险矩阵,提出评估意见。结论亚运期间,霍乱、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暴发疫情、水源水污染事件和生物性、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是高风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加强监测预警,落实预防措施,做好应对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食物中毒属于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各种类型的食物中毒中,又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为多见.据中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1]报道,其对13个监测地区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共上报5 770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涉及的患者人数达162 995人.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江阴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2008-2010年江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市售食品进行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赵科伕  胡明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500-3502
目的了解合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依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的信息,对合肥市2006~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合肥市共报告突发公共事件51起,职业中毒是主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总体的45.10%,也是病例死亡的重要原因,且职业中毒事件的构成在逐年增加;其次为传染病类,占总起数的37.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3~7月,城市地区的事件主要是职业中毒,而农村地区主要为传染病疫情;发病人群以工人和学生为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性在逐年增加。结论针对高发季节和高危人群,尤其是职业中毒事件要做好突发疫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以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安徽省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1年全省共网络报告29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病21 291例,死亡120例,病死率5.64‰。传染病类事件177起,食物中毒65起,职业中毒49起,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7年事件报告最多,后逐年下降,目前趋于平稳。41.14%事件发生在学校,学校事件以农村中小学最多,传染病类事件为主。结论安徽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当前趋势平稳,农村地区学校传染病、江淮之间和沿淮淮北的食物中毒、江淮之间的职业中毒事件的预防控制是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5-2014年无锡市惠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4年无锡市惠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无锡市惠山区报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4起,发病或中毒人数843人,死亡1人;传染病暴发疫情31起,中毒事件3起,发生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8起,占82.35%,均为传染病暴发疫情。结论学校及托幼机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宣传教育,规范处置散发疫情,防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安徽省2004-2009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安徽省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9年安徽省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48起,发病人数为11 321例,死亡4例;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87.1%),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暴发;发病主要集中在乡村学校或中小学校;高峰出现在3-6月和9-12月。结论安徽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高发趋势,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好发场所。应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江西省2011—2020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订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1—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江西省2011—2020年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2起,涉及暴露人数19 858人,累计发病人数882人,住院297人,死亡1人;9月是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高峰期;吉安市、上饶市、南昌市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居前三;中、小学校是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场所。除原因不明事件外,致病微生物及毒素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素,主要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交叉污染是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引发环节。结论 江西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引起,提示夏秋季应继续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因食品交叉污染和存储不当而导致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1.
国内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形式,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从1992~2001年对北京、重庆、福建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人口6.43亿(占我国人口50.8%)的监测,10年间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770起,患者人数162995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的人数最多,分别占总体的38.5%和50.9%,患者数约为化学物引起的2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20年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探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6—2019年和2020年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安徽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情况,资料来源于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结果 安徽省2020年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57起,累计发病1 061人。较2016—2019年年均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减少了17.4%、31.2%。2020年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场所,其事件数占比(52.2%)和发病人数占比(23.2%)较前3年均有上升;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占比(39.5%)和发病人数占比(70.8%)较前3年有明显下降。在2020年已查明事件原因中,致病因素主要为毒蘑菇,占已查明原因事件数的46.9%,高发时间为6—9月,事件数和发病人数达到前3年的2倍。引发因素主要为误食误用,占已查明事件数的59.8%。结论 2020年安徽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有明显改变,其中事件发生主要场所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均与前3年不同。  相似文献   

13.
依据西宁地区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数据和监测结果,制定适合该地区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体系.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7-2013年西宁地区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分析学校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同时通过风险评估方法划分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等级,依据风险等级提出防控建议.结果 2007-2013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47.37%)为主,其次为水痘(21.05%)、流行性腮腺炎(14.04%)、手足口病(10.53%)、风疹(7.02%).发生学校类型主要为城市中小学(75.44%),其他类型院校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低.德尔菲法确定了西宁地区学校常见传染病为流感样病例及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Iindex值分别为100,62.5,97.5,82.5,40.结论 西宁地区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城市中小学为易发场所,学校开学期间是疫情的高发期.  相似文献   

14.
傅永珍  范多智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26-1228
目的 了解天水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处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天水市2004-2011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1年天水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6起,发病4639人,发病率为1.80%;死亡18人,死亡率为6.99/10万,病死率为3.88‰.学校发生86起,占总事件的74.14%,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占98.84%,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较多,其中流行性感冒发病率最高;5月和10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高峰,传染病暴发事件报告时间与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631,P=0.01).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管理的重点单位,应落实学校疾病监测的各项工作,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8.3%和63.3%;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4.8%和15.5%;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5%和17.7%。结论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仍然需要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2006~200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流行特点,探讨防控重点,为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江苏省2006~200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报告数据和资料,用Excel和SPSS11.5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主成分分析对资料进行描述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江苏省2006-200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年增加,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及食物中毒为主;冬春季为季节高峰;61.68%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农村地区;76.28%的事件发生在各类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暴发事件中82.93%为呼吸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以生物性为主(57.14%),77.78%的职业中毒事件由有毒化学气体所致。综合评价提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风疹、霍乱是我省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论]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形势不容乐观,应采取以加强传染病监测与报告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群众健康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陈欣乐  汪霞 《职业与健康》2008,24(2):134-135
近年来,国内外食品污染事件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频频发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国家开展的流行病学监测分析显示,在过去10年间,全球食源性疾病总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不时发生因污染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局部暴发流行事态。食物中毒也是我国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06年11月我们对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采用现代流行病学、卫生学和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黔西南州2005~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黔西南州2005-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黔西南州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2起,发病6 060例,死亡1例,分别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报告起数、发病数的69.57%和82.16%.事件类型以传染病暴发疫情为主,占85.71%,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暴发.高发时间为4-6月和10-12月.学校类型方面看,传染病事件主要发生在乡村小学,占73.96%;食物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乡中学,占62.50%.结论 黔西南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且主要发生在乡村,有关政府部门需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和培训,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天津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天津市学校周边食品的风险状况,为有效防控天津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2014—2018年天津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全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于2018年对天津市学校周边食品开展食品风险监测,按照《2018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性为主,为9起占52.95%,9月份开学季为高峰期,发生在托幼机构的事件比例最多,为7起占41.18%。在流动摊点、小型餐馆等售卖的餐饮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风险较高,不同采样地点总检出率为24.44%。儿童食品存在铅超标问题,超标率为2.22%。结论天津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以微生物性事件为主,风险较高。应在夏秋季对学校食堂加强监管,在开学季前后重点开展督查,尤其是托幼机构的食堂,同时加强对流动摊点、小型餐馆等售卖的餐饮食品的风险监测与监管,继续对儿童食品中的膨化食品、薯片、自制零食等开展重金属、添加剂、微生物等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河南省"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河南省2011-201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河南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8起,其中传染病事件66起(67.35%),主要为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突发中毒事件29起(28.57%),主要为食物中毒事件。报告高峰集中在5月和10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报告72起(73.47%),主要以小学传染病事件为主。结论河南省"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为主,事件报告存在地区差异。应重点关注学校等集体单位呼吸道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加强监测和免疫接种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