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临床上痞证可以分为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和虚痞证3种,其病机均与心相关。热痞证与寒热错杂痞证皆由心中有热所致,治疗采用泻心汤类方,清泻心中热邪以消痞。热痞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亢盛,附子泻心汤证则兼有肾阳虚衰;寒热错杂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上炎、脾胃虚弱,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热脾虚、水气内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心中有热。虚痞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不足,治以温补心脾为主,旋覆代赭汤证属于心阳不足、脾虚有痰,桂枝人参汤证属于心脾两虚兼有表证。  相似文献   

2.
李晓凤  张少强  杜武勋 《新中医》2021,53(15):188-191
通过历代文献研究,追溯胸痞病因病机,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情志失调、寒邪内袭、饮食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方面。病机为五脏气化不利或痰浊、瘀血等内扰,或胸中大气下陷、不能贯心脉而行呼吸,导致胸中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胸中气机不畅是病机关键。胸痞证型分虚实两端,常见实证主要有气滞心胸证、心脉瘀阻证、痰浊闭阻证、心肺燥热证等证型;虚证主要有大气下陷证。其治疗以宽胸理气为总原则,补虚泻实兼顾,创制胸痞方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枳实消痞散出自《兰室秘藏》,其作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临床症状表现为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临床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神经症等存在上述临床症状,中医病属胃痞证属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者。李玉贤主任医师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依原方之意辨证施治,临证化裁治疗胃痞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者,收到良好效果。本人跟师李老师多年,现对李玉贤主任医师有关运用枳实消痞散加减治疗胃痞的临床经验加以整理,有些许心得体会,以资各位同道临证参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柴术消痞汤治疗胃痞病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胃痞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胃痞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柴术消痞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每次10 mg,每日3次治疗,两组用药均为4周,在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统计主症、次症积分,研究"柴术消痞汤"临床疗效。结果柴术消痞汤治疗胃痞病的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2.88%)(P<0.01)。在中医证候疗效和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嗳气、反酸、嘈杂、恶心呕吐、便溏、便秘、食少纳呆、肢体困重、胸闷、喜太息、胁肋胀痛及小便短黄等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主证组中,肝胃不和证治疗组在缓解胃脘胀满、嗳气、反酸、嘈杂、食少纳呆及胁肋胀痛症状上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疗效(P<0.05~0.01);脾虚气滞证组在治疗胃脘疼痛及嗳气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效果显著(P<0.01);脾胃虚弱证组患者中,治疗组较对照组可显著缓解胃脘疼痛及便溏症状(P<0.05~0.01)。结论柴术消痞汤是治疗胃痞病的有效经验方,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改善胃脘胀满、嗳气、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陈勇毅认为胃痞病机总以脾胃虚弱、肝郁不达、气机升降失常为本,气滞、湿阻、热蕴、血瘀为标,其病位在胃,与脾、肝等脏腑有密切关系。据此他提出首辨虚实、次辨寒热、辨气血痰食、分辨缓急和分主证兼证的辨证经验,确立调肝运脾和胃的基本治法,创制主方柴术消痞汤,并随证加减,临床应用取得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6.
通过典型医案,从病因病机、证治规律方面入手探讨冉雪峰治疗胃脘痞痛的学术经验。冉雪峰认为胃脘痞痛的主要病机为寒热错杂、痰气交阻、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热互结、瘀血凝滞、胃阴虚、胃气虚等,但多以寒热错杂为基础相互兼夹,治疗总以辛开苦降为主,和胃降逆,开上痹,畅中气。  相似文献   

7.
胃痞之病机多责之于胃气不和,气机失于和降,但又有气滞、湿阻、寒凝、热郁、气虚、津亏等证候之别,临证需明辨寒热、气血、燥湿、虚实之差异,灵活立法处方。  相似文献   

8.
陈旭  李应存  王斑  程佳莉 《光明中医》2022,(16):2919-292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程迁延,症状复杂,由CAG导致的胃癌在中国特别是甘肃省范围内的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第二位,病死率居于第—位。王道坤教授长期致力于CAG的治疗研究,认为此病归为中医学“胃痞病”范畴,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痰瘀为标;治疗上强调健脾和胃,行气化瘀,方予自拟化瘀消痞汤。此文将总结王道坤教授从瘀阻胃络治疗CAG经验。  相似文献   

9.
黄恒青教授认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素体脾虚可致胃痞,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外加邪实侵袭阻遏气机,致脾胃升降失职。治疗上以整体观念为核心,辨证加减,分别予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保和丸、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汤、半夏泻心汤或枳实消痞丸化裁,使脾胃功能得复。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痞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代医家对痞证的认识、痞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用药规律及常用方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痞证发生机制主要为脾虚气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用药主要以调理气机为主,从脏腑论治,需注意升降;从虚实论治,需注意"灵通";从寒热论治,要注意反佐;从湿论治,需注重风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痞的含义有二:其一,“痛也”;其二,“通否,闭塞不通”。简言之,痞即痛与不通,是对痞病主证和病机的高度概括。由于病因病位不同,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痞即痞病,指凡是引起以痛为主证,以不通为病机的一切疾病,由痰、食、水、瘀血或无形之邪阻塞形成,可产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内经》把痞称为痞饮、痞逆、否肿、否痛、否隔、否塞,仲景称之为痞满、痞硬满、痞硬,均是以同以复词的形式多方面解释了痞病,朱丹溪直接把痞块称为疟母,孙思邈把痞称为症瘕,说明了痞病之广泛;狭义痞专指仲景痞证,为无形之邪壅塞心下。  相似文献   

12.
苏彩平主任认为胃痞病势缠绵,病情易反复,主要病机为脾胃失运,气机升降失常,病位在胃,与脾及肝关系密切.本病病性本虚标实,治则注重健脾助运,和胃消痞,调气舒络.胃痞可分为实痞和虚痞,两者间可相互转化.实痞多因内伤饮食,痰湿阻滞,情志不畅等所致,治疗当重祛邪;虚痞多因脾胃虚弱、阴液不足等所致,治疗当重扶正补虚.在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脾胃功能运转障碍,而出现气机瘀阻,是痞症形成的主要病机.对痞症辨证分型,针对性选方遗药.实痞主在祛邪,虚痞重在调养脾胃,目的都是为了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使气机调畅,痞症自然消除.  相似文献   

14.
李新华教授在诊疗胃痞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病机以阴阳失和为本,中焦枢机不利为标,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李教授主张以和调阴阳、达木消痞为基本治则,临床常以自拟方泻心越鞠汤治疗该证。  相似文献   

15.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痞证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覆代赭汤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篇,原文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本方具有调补胃虚、和降胃气、化痰消痞之功,主治胃虚气逆痰阻之胃痞证。胃痞证是以胃脘部痞满不舒、闷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常因饮食、情  相似文献   

16.
田耀洲  张伟 《中医杂志》2012,53(24):2127-2130,2141
目的 探寻孟河马派临证痞证证治规律. 方法 搜索整理马派主要医家相关著作及文献中有关“痞证”的医案,对医案中所记录的症状、病位证素、病性证素、药物组成参照相关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并对医案中痞证医案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频数进行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R型聚类分析.结果 频数统计显示,痞证病位主要为胃、脾、肝、胸膈;病性主要为气滞、气虚、湿、痰;用药以理气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关联规则显示,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三者之间均存在强关联规则;R型聚类分析得到5个用药聚类组合.结论 痞证病位在胃,涉及肝、脾;病性以气滞、气虚、湿、痰为主;主要证型为中虚气滞证、中虚湿困证和肝胃不和证;用药以理气药、补虚药、祛湿药为主;治以益气健脾、理气化湿为主,方用归芍六君汤等化裁.  相似文献   

17.
齐荣霞  牛红月 《北京中医药》2017,36(12):1134-1135
基于胃痞病的病因病机,从气虚、气陷、气郁、气滞、气逆等方面分析芒针疗法治疗胃痞病的理论依据、作用机制及临床指导意义,认为芒针疗法是通过调节气机升降及三焦气化,使人体阴阳达到平衡而取效的。  相似文献   

18.
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原方出自《兰室秘藏》,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证,以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为证治要点。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慢性并发症,国内外资料显示50%~76%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胃轻瘫。临床上主要表现有早饱、餐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症状,属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分析自拟消痞汤加减治疗老年性胃痞病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收治的自拟消痞汤加减治疗的老年性胃痞病脾虚气滞型患者124例,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设计,治疗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57例,好转5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9.5%。结论自拟消痞汤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老年性胃痞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胃痞病是指心下、胸膈堵塞满闷,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一种疾病。田元祥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胃痞病的病因为外邪入里、饮食劳倦、情志不节,病机为三焦气机不畅,病性属虚实夹杂,日久可痰瘀并见。田师认为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根据三焦之特性,治疗上主张降上、平中、和下,以理气为主,兼化痰瘀,顺势消痞。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