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42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BMI 18.5~25.0 kg/m2)、超重和肥胖组(BMI>25.0 k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重指数(BM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F)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IVF-ET周期的结局。按BMI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及肥胖组(BMI≥24 kg/m2)3组,比较3组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用药天数和剂量,HCG注射日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超重及肥胖组(BMI≥24 kg/m2)的Gn用量与其余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排除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后,超重及肥胖患者与正常体重及偏瘦患者相比,在进行IVF-ET促排卵过程中需要更大的Gn用量,而超重及肥胖对IVF-ET的结局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非多囊卵巢综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IVF/ICSI助孕的促排卵反应及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4月至2012年10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中心,排除影响结局的因素,首次行IVF/ICSI长方案助孕的年龄<38岁不育女性225例,按BMI分为:体重过低组(BMI<18.5kg·m-2),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4.0kg·m-2)和超重及肥胖组(BMI≥24.0kg·m-2)三组。比较不同BMI组IVF/ICSI促排卵结局。结果①三组间BMI、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成熟卵子率及受精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②体重过低组bFSH和基础黄体生成素(bLH)均高于体重正常组,而体重过低组的成熟卵子率低于体重正常组和超重及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及肥胖组的成熟卵子率与正常体重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受精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组间年龄、不育年限、不育类型、不育原因、助孕方式、基础雌二醇(bE2)、基础睾酮(bT)、基础泌乳素(bPRL)、基础窦卵泡数(bAF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血清E2、子宫内膜厚度(EM)、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天数、获卵数、胚胎着床率、优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冷冻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方BMI高低不影响年龄小于38岁非PCOS患者IVF/ICSI助孕促排卵卵巢的反应性;女方BMI过低或过高可影响IVF/ICSI助孕的年龄小于38岁的非PCOS女性卵子质量,但BMI过高、过低不影响其胚胎质量及IVF/ICSI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产妇妊娠结局中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响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150例足月单胎活产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计算出产妇的BMI,根据BMI高低分为孕前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18.5 kg/m2≤BMI<25.0 kg/m2)和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2),每组50例;按孕期体重增加(GWG)增幅分类分为孕期GWG过少40例、GWG适宜40例和GWG过多70例。对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孕前超重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低体质量组(P<0.05);孕前低体质量组发生早产、产出低出生体质量儿、胎儿窘迫及产妇贫血发生率均高于孕前超重肥胖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GWG过多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GDM、剖宫产术及产出巨大儿发生率高于GWG过少组和GWG适宜组(P<0.05);GWG过少组早产及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GWG过多组和GWG适宜组(P<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孕前BMI及孕期BMI增长(BMI△)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观察1530例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围产保健的孕产妇孕前BMI及孕期BMI△不同组别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结果 超重肥胖组及孕期BMI△≥6 kg/m2时妊娠并发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 kg/m2组(P<0.05),消瘦组及BMI△<4 kg/m2组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kg/m2组(P<0.05).结论 孕前BMI及孕期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直接关系,要重视孕期体重增加的情况,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常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不同BMI范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孕前正常BMI的GDM孕妇2 319例,按照孕前BMI分为A组(18.5 kg/m2≤BMI<20.0 kg/m2,581例)、B组(20.0 kg/m2≤BMI<22.0 kg/m2,922例)与C组(22.0 kg/m2≤BMI<24.0 kg/m2,816例)。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组GDM患者发生GDM A2级、子痫前期、巨大儿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增加;发生胎盘早剥、新生儿低血糖症的风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降低。在正常BMI人群中,GDM女性孕前较高或较低的BMI水平是发生GDM A2级、子痫前期...  相似文献   

7.
舒铭铭  潘兴强  张婧  洪菱  庄文明 《浙江医学》2022,44(4):370-373,379
目的 探讨孕前BMI轻度偏低与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行首次产前检查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孕前BMI轻度偏低组(18.5 kg/m2≤BMI<19.8 kg/m2)和孕前BMI适宜组(19.8 kg/m2≤BMI<24 kg/m2),观察其在分娩时新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超体重人群体重指数(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定期产检的126名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成正常组(18.5 kg·m-2≤BMI<25.0 kg·m-2)、超重组(25.0 kg·m-2≤BMI<30.0 kg·m-2)、肥胖组(30.0 kg·m-2≤BMI≤40.0 kg·m-2)和病态肥胖组(BMI>40 kg·m-2)4组,分析各组间剖宫产率、相对头盆不称率、巨大儿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的差异性。结果随着BMI的增加,剖宫产率、相对头盆不称率、巨大儿发生率和产后出血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前超体重人群是引起妊娠不良结局的因素之一,应该针对孕前超体重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采用长方案超促排卵(COH)后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和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的妊娠结局,分析BMI与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将采用COH的患者分为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组(n=1 957)和FET周期组(n=2 328),根据BMI情况将2组患者分为偏瘦组(BMI <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和肥胖组(BMI≥28.0 kg·m-2)。收集并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COH情况、胚胎情况和临床妊娠结局。结果: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组共1 957例患者,1 957个周期,其中偏瘦组103个周期、正常组1 254个周期、超重组476个周期和肥胖组124个周期。与正常组比较,偏瘦组患者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基础雌二醇(bE2)和基础促黄体生成素(bLH)水平均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BMI对采用早卵泡期超长方案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收治的行IVF-ET的942例(976个周期)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本院收治的1 258例(1 298个周期)男方或输卵管因素导致不孕的非PCOS患者为对照。根据BMI将PCOS患者与非PCOS患者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组)、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4个亚组。分析比较PCOS患者4个亚组及相同BMI下PCOS患者与非PCOS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随着BMI上升,PCOS患者实验室结局出现明显恶化,临床结局中超重儿出生率上升。PCOS与非PCOS各亚组实验室结局比较,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女方体质指数(BMI)对不明原因原发不孕女性人工授精诱导排卵周期(OI-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行OI-IUI助孕的不明原因原发不孕夫妻共76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照女方患者BMI分为3组,低BMI组(消瘦,BMI<18.5 kg/m2)、正常BMI组(正常体质量,18.5 kg/m2≤BMI<23.0 kg/m2)、高BMI组(超重、肥胖,BMI≥23.0 kg/m2),比较各组间一般资料以及妊娠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矫正混杂因素,探讨BMI与OI-IUI活产率的相关性。【结果】三组HCG阳性率(7.08%、9.74%、13.19%)、宫内妊娠率(5.51%、7.91%、13.19%)和活产率(4.72%、6.90%、12.50%)由低BMI组到高BMI组依次递增,早期流产率(14.28%、10.26%、5.26%)则是由低BMI组至高BMI组依次递减,其中高BMI组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婴儿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对收集的491对母婴 资料,按母亲孕前BMI分为孕前低BMI组(BMI<18.5 kg/m2,n=93)、孕前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 n=326)和孕前高BMI组(BMI≥24.0 kg/m2,n=72)。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中位数百分比法对3组婴儿的体格发育 和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高BMI组的婴儿体质量均高于正常BMI组及低BMI组(F=3.958,P=0.020)。低BMI组婴 儿营养不良发生率随月龄呈下降趋势(χ2=5.611,P=0.018);高BMI组和正常BMI组婴儿超重肥胖率随月龄呈下降趋势 (χ2=18.773,53.248,均P<0.001)。低BMI组婴儿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高BMI组婴儿超重及肥胖发生率较高。结论: 孕前BMI与婴儿发育状况有关,BMI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婴儿体质量和营养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妇女 孕前知识的普及,使其孕前BMI处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不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孕妇在孕20周血清铁蛋白(ferritin,SF)、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调查及基于SF、Hb水平补铁治疗结果的分析,评价不同BMI孕妇常规补铁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鼓楼医院建围产保健卡的1 770例孕妇。孕20周诊断为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的孕妇273例分两组,A组:18.5 kg/m2 ≤ BMI ≤ 23.9 kg/m2、SF<30 μg/L、Hb<110 g/L;B组:BMI≥24 kg/m2、SF<30 μg/L、Hb<110 g/L。所有IDA孕妇均予补铁治疗,比较孕32周及38周Hb值、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值、IDA治愈率及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①A、B组比较:孕20周两组Hb、H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至孕38周,B组Hb、HCT水平均低于A组(P < 0.05),A组IDA的治愈率较B组高(P < 0.05)。②妊娠结局:B组孕妇分娩新生儿胎龄小(P < 0.05),早产及新生儿转重症病房发生率高(P < 0.05),未发现新生儿Apgar评分、体重、身长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 > 0.05)。结论:孕中、晚期IDA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人群孕晚期发生IDA的风险更大,且常规补铁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体质指数(BMI)及其增重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孕妇7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BMI分为3组:体重不足组(BMI<20 kg/m2),正常组(20 kg/m2≤BMI≤24.9 kg/m2),超重组(BMI≥25 kg/m2)。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增幅分为3组:轻增组(BMI增幅<4 kg/m2),中增组(4 kg/m2≤BMI增幅≤6 kg/m2),重增组(BMI增幅>6 kg/m2)。结果 (1)超重组孕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胎儿窘迫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2)中、重增幅组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及胎儿窘迫率均明显大于轻增幅组(P<0.05)。结论孕妇孕期体质指数是妊娠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与妊娠不良结局有关。孕前控制体重、孕期合理膳食能有效加强母儿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单胎孕妇适宜的孕前BMI分类和孕期增重范围。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住院的的16 977名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2/3的孕妇数据(11 323例)进行参考值范围的计算,另外1/3的孕妇(5 654例)用作参考值范围的评估。以具有良好妊娠结局孕妇的孕前BMI的第25和第75百分位数作为分类的临界点,将孕前BMI进行分类。对不同BMI分类的孕妇,使用百分位数法计算适宜的孕期增重范围,并比较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结果孕前BMI<19.2 kg/m2为孕前低体重,19.2≤BMI≤22.9 kg/m2为孕前正常体重,BMI>22.9 kg/m2为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以及超重或肥胖的妇女孕期适宜增重为12.0~17.0、11.5~17.0和10.6~16.0 kg。结论本研究推荐孕前BMI为19.2~22.9 kg/m2作为正常体重,对应的孕期增重范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更适合我国孕产妇情况,可为临床医生对孕妇的体重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在超促排卵周期中,体重指数(BMI)对因预防OHSS取消新鲜胚胎移植(简称周期取消)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2018年在本中心就诊的719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值(亚洲标准)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4组,同时以不同促排卵方案分为GnRH-a长方案亚组和GnRH-A拮抗剂方案亚组,探究各组女性BMI对周期取消的独立影响作用。结果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肥胖组和低体重组相比发现,肥胖组移植取消可能性显著降低(OR 3.61;95%CI:0.84~15.54);与低体重组相比,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移植取消可能性呈下降趋势(OR 2.33;95%CI:0.56~9.75)、(OR 1.76;95%CI:0.46~6.80)。进一步分层分析提示,在长方案组,与低体重组相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或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过程和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23例首次应用长方案促排卵行IVF-ET或ICSI的患者,依据BMI分为三组。A组(n=43):BMI〈18.5kg/m2;B组(n=253):18.5kg/m2≤BMI≤24.9kg/m2;C组(n=27):BMI〉24.9kg/m2。比较各组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及治疗结果。结果 C组平均超促排卵天数和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用量较A、B两组明显增多(P〈0.0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血清雌二醇(E2)峰值、大卵泡数量及获卵数较A、B两组明显减少(P〈0.05)。三组受精率、总体周期取消率和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过高导致IVF或ICSI助孕过程中超促排卵天数和rFSH用量增加,hCG注射日E2峰值、大卵泡数和获卵数降低,但对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体重指数BMI和BNP水平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患者中的相关性以及与此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根据其BMI将其分为3组,即正常体重组(BMI< 25kg/m2)、超重组(25kg,/m2≤BMI< 30kg/m2)、肥胖组(BMI≥30kg/m2),统计3组的BNP水平,进一步随访患者的全因病死率及再入院率.结果 肥胖组患者BNP水平最低[中位数260pg/ml(115 ~ 569pg/ml)],超重组BNP水平次之[中位数428pg/ml(249~ 875pg/ml)],正常体重组BNP水平最高[中位数697pg/ml (354 ~ 1286pg/ml)];而肥胖组与超重组全因病死率及再入院率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组,分别为45%、40%、64% (P =0.002).结论 在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中BMI与BNP水平呈负相关,而患者BNP水平越高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体重指数(BMI)对不孕女性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 年1 月—2020 年6 月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生殖中心施行IUI 治疗的3 707 例患者的周期资料,按照BMI 分为3 组,A 组(正常 体质量组18.5 kg/m2≤BMI<23.0 kg/m2)、B 组(超重组23.0 kg/m2≤BMI<25.0 kg/m2)、C 组(肥胖组BMI≥25.0 kg/m2),比较各组间 一般资料以及妊娠结局。结果:在方案中,3 组间自然周期方案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服药物联合肌注促排药物 方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MI 与活产率无关,B 组(OR=1.161,95% CI:0.861~1.565,P=0.328)以及C 组(OR=1.003, 95% CI=0.761~1.322,P=0.948)与A 组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注促排药物(OR=1.425,95% CI:1.026~1.980,P=0.035) 以及口服药物联合肌注促排药物(OR=1.366,95% CI:1.038~1.796,P=0.026)是影响活产率的独立因素。肥胖(OR=2.784,95% CI:1.471~5.267,P=0.002)以及继发性不孕(OR=3.048,95% CI=1.454~6.389,P=0.003)是早期流产的危险因素。结论:肥胖以及继 发性不孕为早期流产的危险因素,促排药物可提高不孕患者IUI 活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