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从多角度客观评价"通督调神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期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常规药物、康复治疗的疗效优劣,提出针灸优化方案。方法:脑中风痉挛瘫期患者91例分为药物组30例、康复组30例及通督调神针刺组31例。每周6次,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ADL-Barthel指数积分分级、SIAS脑卒中功能障碍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8d记录各临床评定量表。评测3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康复等的疗效。结果:91例脑卒中痉挛瘫期患者经过28d的治疗,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能直接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通督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较好,优于药物和康复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对脑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腹针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通督调神”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腹针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休息1 d,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ADL)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清HCY、Cys C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后NIHSS、ADL、Fugl-Meyer评分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均可降低血清HCY、Cys C水平,2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腹针联合“通督调神”针刺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症状,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多角度客观评价“通督调神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疗效优劣,提出针灸优化方案。方法:脑中风恢复后期患者61例分为针刺组20例、康复组20例及康复加针刺组(简称针康组)21例。采用患肢运动功能功能积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Barthel指数计分法)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记录各临床评定量表。评测3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61例脑中风后期患者经过21d的治疗,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能直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针刺组和针康组的临床疗效更好,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对脑中风后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疗效,对神经功能恢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针刺与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优化方案。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9组,分别采用针刺时机(A)、选穴(B)、疗程(C)、康复(D)4个因素及相应的3水平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的变化。结果:对r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的改善方面,选穴及康复因素为显著因素(P〈0.05)。A1B3C2D3(即患病14天以内,采用头穴丛刺结合抗痉挛针法,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治疗60天为治疗的最佳方案。结论:患病14天以内,采用头穴丛刺结合抗痉挛针法,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治疗60天,可以有效的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通督调神针刺治疗组(36例)和奥拉西坦对照组(36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5 d后对中医核心症状、MoCA、NPI、MMSE、Hachinski、ADL等量表进行评价,测定治疗前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通督调神针刺组的中医核心症状量表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5 d后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改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IGF-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针刺组显著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能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及患者伴随的临床症状,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IGF-1水平,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B组):针刺治疗,每组各5O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A、B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不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疗效。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体重200g~250g,应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用血栓栓塞法制备脑梗死溶栓模型,随机分为2h溶栓组(A组),3h溶栓组(B组),4h溶栓组(C组)及对照组(D组),前3组分别在脑梗死后2h,3h,4h应用rt—PA溶栓,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计算脑梗死相对体积,HE染色确定其出血性转化(HT)情况。结果A组与B组溶栓后24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差别,但较C组及D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C组与D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差别;A组与B组溶栓后24h脑梗死相对体积无差别,但较C组及D组面积小,C组与D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差别。A组与B组溶栓后HT无差别,但较C组溶栓HT低,D组无出血性转化。结论rt—PA对糖尿痛合并脑梗死大鼠有一定的疗效,但应注意把握时间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神启闭针刺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用醒神启闭针刺法加基础治疗,B组用常规针刺法加基础治疗,治疗10 d后,采用CSS、FMA和MBI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1)2组治疗后CS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A组较B组优(P0.05);2)2组治疗后FM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A组降幅更大(P0.05);3)2组治疗后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A组优于B组(P0.05)。结论:醒神启闭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常规针刺法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神止痉综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Bobath+调神止痉针刺组(A组)、Bobath+体感音波组(B组)、Bobath+调神止痉针刺+体感音波组(C组),每组30例。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ADL量表进行评定,判断三组的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前后ADL评分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组与A组、B组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综合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止痉法针刺联合体感音波疗法、Bobath的综合疗法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灸结合主动功能锻炼分期治疗肩周炎的优化方案,并观察其远期疗效。方法:将192例肩周炎患者按分层的原则按L827的正交设计表随机分组,分别采用A (针刺时机)、B (选穴配方)、C(灸法)、D(主动锻炼)4个因素及相应的2水平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对影响肩周炎针刺疗效的 A(针刺时机)、B (选穴配方)、C(温针灸)、D(主动锻炼)4因素2水平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A(针刺时机)、B(选穴配方)、C(温针灸)、D(主动锻炼)均为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并优选出最佳治疗方案。结论:肩周炎急性期采用局部取穴结合温针灸与主动功能锻炼,慢性期采用远端取穴结合温针灸与主动功能锻炼为最佳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有着较好的远期疗效,在临床治疗中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肩关节功能状态与疗程对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通督调神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语言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新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督调神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语言能力、Fugl-Meyer评分及血小板参数。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语言能力、Fugl-Meyer评分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均下降(均P<0.05),且观察者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结合rTMS对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帕罗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帕罗西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各评定1次,以评定疗效;治疗6周后,通过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情况。最后用HAMA减分率评定总体疗效,得出结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HAMA量表评分和SA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组间TESS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与帕罗西汀疗效相似,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在不良反应方面优于帕罗西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缺血性中风的最优化针刺治疗方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采用体针治疗,B组采用头体针治疗,C组采用头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B组(头体针)临床疗效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体针组合是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的最佳针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海娟 《光明中医》2020,(3):392-394
目的探讨分期整体针灸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灸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分期整体针灸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照组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整体针灸法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利于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左升右降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35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左升右降组35例,采用左升右降针法施以针刺。治疗30 d后,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左升右降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降低率和患者病残的程度均与传统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升右降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左升右降针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与传统针刺治疗比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法针刺联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单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A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内科常规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法针刺治疗,穴取百会、风府、哑门、颈夹脊、大椎等,每日1次,治疗6 d后休息1 d,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的中医症状积分,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记录1年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IMT、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27/28),高于对照组的88.9%(24/27,P<0.05)。1年内随访,观察组发生脑卒中1例;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通督益脑针药并用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针药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针药组采用督脉十三针+口服通督益颈汤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茴拉西坦分散片(0.2 g/次,3次/d),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4、8周后对两组患者整体认知功能、核心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价;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针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33%(54/60),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1.67%(4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中hs-CRP、Hcy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且针药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针药组和对照组患者MMSE、MoCA、视空间/执行评分、记忆力功能评分、语言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明显(P <0.05,P <0.01)...  相似文献   

18.
龚乃鹃  李青 《四川中医》2012,(5):111-113
目的:应用颈动脉超声指标评价"调神通络"针法对颈动脉结构的干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缺血性脑梗死(前循环梗死)急性期合并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患者,分为"调神通络"针法组和常规针法组,分别治疗28天,对治疗前后硬化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调神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促进神经功能缺损及病残程度恢复(P<0.05)。(2)"调神通络"针法对颈动脉硬化超声指标短期没有改善(P>0.05)。  相似文献   

19.
针药结合排毒通腑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型便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排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型便秘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针药结合排毒通腑法,对照组采用开塞露,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比较治疗后7 d和21 d的便秘疗效、神经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7 d及21 d治疗组便秘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7 d2、1 d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21 d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药结合排毒通腑法对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型便秘疗效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针 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饶萍  周莉  茅敏  白杨  温天明  唐宇红  郭文莉 《中国针灸》2006,26(10):694-696
目的观察针刺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的残障/死亡率的作用。方法将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非针刺组各2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每周5次,共3~4周)加常规治疗;非针刺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期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针刺组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个月、6个月随访时针刺组残障/死亡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