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纯音测听、内耳钆造影MRI检查、cVEMP检查以探讨突聋患者的可能发病机制及在突聋患者中膜迷路积水与cVEMP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纯音测听结果对65例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分为低频组、高频组、平坦组、全聋组,进行内耳钆造影MRI及cVEMP检查,比较各个组间钆造影阳性率和cVEMP阳性率;按照钆造影结果分组,分别计算钆造影阳性组、阴性组的cVEMP阳性率。结果 65例患者中,低频组14人,钆造影阳性率35.7%(5/14),cVEMP阳性率50%(7/14);高频组11人,钆造影阳性率0(0/11),cVEMP阳性率9.1%(1/11);平坦组17人,钆造影阳性率17.6%(3/17),cVEMP阳性率35.3%(6/17);全聋组23人,钆造影阳性率13.0%(3/23),cVEMP阳性率43.5%(10/23);低频组、平坦组、全聋组两两之间的钆造影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性;各个频率两两之间cVEMP阳性率未存在完全性明显差异;钆造影阳性共11例,cVEMP阳性共24例。其中钆造影阳性组中cVEMP阳性率63.64%(7/11),钆造影阴性组中cVEMP阳性率31.48%(17/54),二者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耳钆造影MRI提示突发性耳聋目前仍是病因不明的疾病,膜迷路积水是低频型突发性聋的一种可能发病机制,而平坦型、全聋型突聋的膜迷路积水可能为内耳损伤后出现的一种病理结果;cVEMP可能在不同频率的突聋类型检出率无明显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可以提示突发性聋患者存在膜迷路积水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突发性耳聋患者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的引出率和各参数指标,并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到2015年3月诊断为单侧突发性耳聋的患者36例,进行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分析对比oVEMP的引出率和各参数指标。分别以突聋对侧耳和25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25例(50耳)为对照,分析前庭功能受损状况。结果突聋组患耳oVEMP引出率为44.4%(16/36),突聋组对侧健耳oVEMP引出率为52.7%(19/36);对照组oVEMP引出率为100%(50/50)。组间对比显示突聋组患耳和对侧耳与对照组oVEMP引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突聋组患耳和对侧耳oVEMP引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聋组患耳、对侧耳、对照组正常耳组间比较,oVEMP的N1潜伏期、P1潜伏期、波间期、振幅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突聋患者在耳蜗受损的同时可以伴有椭圆囊及前庭上神经传导功能障碍,这种功能障碍可以通过oVEMP检测进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免疫指标、抗凝蛋白及血液流变学参数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变化及与疗效预后关系。方法以2018年1月~2020年12月236例突发性耳聋住院患者为突聋组(包括双侧组48例、单侧组188例)、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突聋组与对照组免疫指标(补体C3、C4)水平、抗凝蛋白(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活性及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参数,并分析上述指标与平均听阈关系;患者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160例、无效组7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疗效预后因素。结果 突聋双侧组、单侧组补体C3、C4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且双侧组补体C3、C4均较单侧组下降(P<0.05);突聋双侧组、单侧组PC、PS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且双侧组PC、PS活性均较单侧组下降(P<0.05);突聋双侧组、单侧组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RCAI、FIB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但双侧组与单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突聋患者血浆粘度与平均听阈呈正相关(P<0.05),补体C3、C4、PC活性均与平均听阈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发病、平均听阈71~90 dB HL、全聋型、补体C3下降、PC活性下降、血浆粘度升高是患者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突发性耳聋患者存在免疫、抗凝及血液流变学异常,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预后有一定关系,其中补体C3下降、PC活性下降、血浆粘度升高是患者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 H-MRS)技术观察突发性聋患者急性期听皮层代谢变化。方法选取单侧突发性聋患者20例(右侧12例,左侧8例)和10例正常志愿者行1 H-MRS检测,测定双侧颞横回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谷氨酰胺和谷氨复合物(Glx)的峰下面积并计算NAA/Cr、Cho/Cr、Glx/Cr比值,分析突聋组和对照组之间听皮层代谢的差异。结果突聋组与对照组比较,两侧听皮层NAA/Cr、Cho/Cr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聋组耳聋侧听皮层Glx/Cr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聋耳对侧听皮层Glx/Cr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H-MRS可以在活体状态下检测听觉中枢组织代谢变化,突聋患者聋耳对侧听皮层存在谷氨酸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聋患者血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脂与突发性聋(突聋)发病的相关性,为血脂某些指标较高的人群提供预防措施,降低突聋发病率。 方法 检测68例突聋患者(突聋组)及同期住院的80例非突聋患者(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β(Apo-β)的水平,统计分析两组间各血脂指标的差异。 结果 突聋组与对照组间甘油三酯(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听力学曲线及不同听力下降程度的患者之间血脂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脂中TG升高与突发性聋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控制TG对预防突聋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或突聋伴眩晕综合征(非BP-PV)与突聋不伴眩晕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0例突聋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眩晕症状,分为突聋伴眩晕组(163例)和突聋不伴眩晕组(237例)两组.163例突聋伴眩晕组患者进一步分为突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在突发性耳聋中的治疗效果,了解鼠神经生长因子在突发性耳聋中疗效,探讨治疗突发性耳聋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我科住院救治的患者8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鼠神经生长因子+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及对照组(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2组,每组42例,每组按低中频下降、中高频下降及平坦与全聋各分为三小组,对照组行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受损频率听力体力提高幅度及并发耳鸣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1.实验组治疗的有效率80.95%,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64.28%,χ2=6.323,P=0.028,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突聋患者听力提高幅值(23.87±15.50)d B高于对照组(15.48±13.84)d B,见表2;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在各型突发性耳聋中均有疗效;且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听力提高幅度高于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聋的有效性。2.实验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低中频听力下降听力提高值均优于中高频下降及平坦及全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高频下降与平坦及全聋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低中频下降听力提高效果优于中高频及平坦与全聋型。实验组听力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增加突聋治疗的有效性。见表3;3中高频听力下降伴耳鸣发生率最高94%,平坦及全聋伴耳鸣次之73%,低中频听力下降伴耳鸣发生率最低4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各型听力下降伴耳鸣实验组的有效率76%明显高于对照组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金纳多注射液、长春西汀及激素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疗效显著,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增加治疗突聋伴耳鸣的有效率。组间比较见表4。结论 1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在各型突发性耳聋中均有疗效;且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在突发性耳聋听力提高幅度上高于单纯银杏叶提取物、长春西汀及激素,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性。2通过组间比较说明低中频下降听力提高效果优于中高频及平坦与全聋型。实验组听力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增加突聋治疗的有效性。见表3;3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金纳多注射液、长春西汀及激素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疗效显著,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增加治疗突聋伴耳鸣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 检查,探讨前庭功能与突聋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8例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前庭自旋转试验检查,从听力曲线类型、伴随症状、疗效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按听力曲线类型分组,VAT结果组间无统计学差异(α=0.05, χ2=3.6475,P=0.3021);按突聋有无伴随症状分组,VAT结果组间无统计学差异(α=0.05,χ2=0.3119, P=0.5765);按突聋疗效分组,VAT结果组间有统计学差异(α=0.05,χ2=8.4207,P=0.0381).结论 突聋患者听力曲线类型及伴随症状的产生与前庭功能无关,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对判定突聋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患者血液中各项易栓症(thrombophlilia)的发生率,进一步明确突聋的发病原因及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11月~2010年7月期间诊断明确的突聋患者43例(43耳)为突聋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的遗传性易栓症指标包括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蛋白S(PS)活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获得性易栓症指标D-二聚体(D-D)的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 43例突聋患者遗传性易栓症的总发生率为46.5%,其中Hcy的阳性率为44.1%,PS阳性率为23.3%;获得性易栓症D-D的阳性率为6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P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聋患者易栓症发病率高,尤其是获得性易栓症,其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由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迷路内出血相关突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总计110份诊断为单耳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病例资料,17例经头部磁共振检查提示内耳出血,将其中病例资料完整的13例患者与55例病例资料完整、磁共振检查正常的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进行比较,观察其治疗结果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迷路内出血在MRI T2 FLAIR及T1WI序列中均表现为高信号,部位多位于半规管(13例),其次是前庭(7例)和耳蜗(5例)。阳性组治疗总有效率46.2%,阴性组为5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n=1,P=0.670);两组间受损频率提升绝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8,P=0.729)。结论迷路内出血相关突聋伴眩晕患者多为全频受累的中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可由头部MRI T1WI及T2 FLAIR序列检出,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附34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青少年突发性聋(突聋)的临床特点、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34例(42耳)18岁以下青少年突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男女患者构成比约为4:1。约1/3患者发病前有较明确的病毒感染史。发病时伴眩晕、耳鸣者分别占41.2%及70.6%。初诊时0.25 ̄4KHz平均听力损失中重度(≥56dB)占84.7% 间听力曲线全聋型占54.8%、下降型占21.4%。②总体疗效为痊愈率4.8%,  相似文献   

12.
儿童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发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儿童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 (突发性聋 )的发病特点 ,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2 1例 14岁以下突发性聋患儿 (儿童组 )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等 ,并与 6 7例成年突发性聋 (对照组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儿童组中 11例 (5 2 .4 % )查到可能的病因 ,其中腮腺炎 4例 (19% )、上呼吸道感染 3例 (14 .3% )、耳毒性药物中毒 2例 (9.5 % )、声损伤和代谢性脑病各 1例 ;对照组 19.4 %找到可疑的病因。入院时儿童组听力受损平均88.6dB ,对照组 80 .2dB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治疗后儿童组听力平均提高 14 .3dB ,对照组提高37.8dB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儿童突发性聋的特点多有明确病因 ,其中以病毒感染多见 ,其耳聋程度重 ,预后较成人差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突发性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探讨老年人突发性聋的发病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将45例60岁以上老年突聋和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等,与57例中青年突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45例中,24例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明显高于对照组。老年组听力曲线以下降型多见,对照组以上升型曲线多见。入院时两组平均听力分别为87.3dB和84.6dB治疗后老年组听力平均提高20.5dB,对照组提高38.9dB。研究说明,老年突聋常合并较高的心血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褥期妇女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案,积累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例产褥期突发性耳聋患者,分析其耳聋分型及听力损失级别,充分考虑患者所处的特殊时期,2例患者均采用2~3周短期断乳+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治疗方案。采用改善内耳微循环、抗凝、营养神经、口服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病例1停药后7 d复诊,眩晕消失,患耳各频率听力提高50 dB左右。病例2停药后7 d复诊,眩晕基本缓解,耳鸣减轻,患耳各频率听力提高30 dB左右。两例患者均在停药后1周恢复哺乳,1个月后复查,新生儿发育正常,患者听力稳定,无再次下降。结论妊娠合并突发性耳聋药物治疗主要以营养神经为基础,配合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改善情绪,调整睡眠等治疗,且强调早期治疗,用药期间建议短期断母乳,牛乳喂养,停药后1周恢复哺乳,不会造成新生儿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We have studied certain epidemiological problems not often encountered in the literature, involving patients with sudden hearing los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183 pati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Padova and found that: (a) age at the onset of the hearing loss incurre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concomitant diseases; (b) partial or total recovery of hearing is strongly predicated by the variables of age at onset and the interval between onset of hearing loss and the beginning of treatment given. We have also used polar-coordinate diagrams to show that cases of sudden hearing loss tend to be cyclic and are more prevalent in the central months of each season.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尿激酶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对56例(59耳)采用尿激酶治疗(尿激酶组),每次20万u静脉滴注,每日1次,辅以盐酸罂粟碱、ATP、辅酶A治疗,10次为1疗程;并与单纯使用盐酸罂粟碱治疗的48例49耳(对照组)作比较。结果表明,尿激酶组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86.44%:63.32%),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尿激酶治疗突发性聋安全、可靠,副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突发性耳聋罹患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搪塞突发性耳聋(突聋)的罹患因素,方法:对突聋患者的年龄,血压,免疫球蛋白G、A、M,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听阈值,及凝血 谱系列和听阈值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方法中前一个回归分析的KPTT值及后一个回归分析中的PT值与听阈均呈线性正相关性。结论:突聋患者血循环并非均呈高凝状态,治疗上常规抗凝、扩溶疗法应谨慎施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活性与突发性聋的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无高血压病史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并与正常听力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无效组的突发性聋患者在治疗前其PRA、AngⅡ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有效组的突发性聋患者在治疗前其PRA、AngⅡ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中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升高者用血管扩张剂治疗效果欠佳。而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正常者用血管扩张剂治疗有效。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的RAS的活性与其予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方案很多,为认真总结临床经验,探索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92例突聋患者随机抽样,4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2例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加声信息治疗,即采用现代电子技术,有针对性利用声信息。直接通过人体听觉系统,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为70%,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声信息治疗组有效率为88.5%。结论中西医结合加声信息治疗组取得良好的疗效,与单纯  相似文献   

20.
突发性聋合并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合并眩晕的治疗方案。方法:对确诊的26例伴有眩晕突发性聋患者,应用扩血管、溶栓、神经营养药物、中医中药及高压氧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纯音测听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6例病人眩晕症状全部消失,根据突发性聋疗效分级标准,痊愈6例(23.1%),显效12例(46.2%),有效4例(15.4%),总有效率84.6%。结论:突发性聋合并眩晕患者,其病因可能以内耳微循环障碍为主,采用以扩管、扩容、溶栓及中医中药、高压氧等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是目前较为可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