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眼底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3日于我院就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6例(12眼)作为研究对象;综合患者的眼底彩照、近红外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和OCTA检查结果,分析COVID-19相关AMN患者的眼底影像学特征。结果 6例患者感染COVID-19后均出现高热,发热后2~4(2.8±0.7)d出现单眼或双眼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或伴有视力下降。眼底彩照检查结果显示:眼底正常4眼,黄斑区色素紊乱呈楔形病灶1眼,黄斑区反光消失且局部变暗7眼。近红外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均表现为黄斑周边局灶性弱反射病灶,其中7眼弱反射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5眼位于黄斑中心凹偏鼻侧。FFA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视网膜未见异常荧光。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外核层及外丛状层出现点片状高反射病灶,局部椭圆体带缺损、连续性中断。OCTA检查结果显示:2眼出现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降低,enface OCT显示对应位置呈高反射。结论 COVID...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奥密克戎感染致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2-12/2023-01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AMN的患者9例18眼,均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眼底彩照、自发荧光(AF)、红外成像(IR)、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炫彩检查等。随访1~3mo,观察预后情况。结果:奥密克戎感染致AMN的首发症状为眼部突发黄斑中心、旁中心暗点,伴或不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且暗点症状可持续存在至少3mo。其影像特征性表现为SD-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外层结构中断、散在高反射病灶、视网膜外层萎缩,严重者内核层(INL)可见高反射病灶,或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下微囊腔; OCTA检查可见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降低; IR检查可见病灶区域表现为弱反射; 眼底彩照显示局限性棕褐色楔形病灶。结论:奥密克戎感染致AMN多见于青年女性,眼底病变主要为视网膜外层结构损伤,眼底病变程度可能与感染后全身炎症反应、眼部微循环障碍有关,多模式眼底影像学检查及奥密克戎感染病史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临床及OCT影像学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201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医院AMN患者5例5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眼底像、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检查的结果。主要指标 眼底表现,SD-OCT图像特征。结果 5例患者中4例为年轻女性,骤然出现视力下降或暗点。1例患者患病前1周有感冒发热史。3眼后极部圆形暗红色病变;1眼黄斑中心偏颞下方暗红色分叶状病变。SD-OCT显示4眼黄斑区局灶性椭圆体带和嵌合带缺失。2例外核层外侧一高反射病变。1例外核层变薄,内、外丛状层增厚。1例陈旧病变,外界膜缺失断端与色素上皮层相连,外核层变薄,内、外丛状层增厚。视野、ERG未见明显异常,FFA未见特异性改变。结论 AMN患者多为年轻女性,急性发病。眼底表现多为黄斑区暗红色病灶。SD-OCT表现多为黄斑区局灶性椭圆体带和嵌合带缺失,早期可伴有光感受器层高反射,晚期为椭圆体带和嵌合带的缺失、破坏。(眼科, 2016,  25: 391-395)  相似文献   

4.
王若宜  赵玥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11):1920-1924
目的:观察青少年高度近视圆顶样黄斑(简称Dome征)伴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SRF)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探讨其典型特征与鉴别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2-05于我院确诊为高度近视Dome征伴黄斑区SRF的青少年患者21例39眼,行彩色眼底照相(CFP)、眼底自发荧光(FAF)、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及眼电图(EOG)检查,其中18例36眼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随访12mo,记录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CMT)变化情况。结果:眼底检查可见患眼均呈高度近视豹纹状改变,中心凹可见颗粒样物质沉积; SD-OCT检查显示黄斑区全层呈圆顶样隆起,中心凹下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外界膜内表面可见中高反射附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反射不均匀; FAF检查显示黄斑区呈轻度“牛眼征”改变; FFA检查显示黄斑区拱环周围环绕颗粒状透见荧光; OCTA检查的En face 图中可见清晰的神经上皮脱离区边界,切线对应椭圆体带-RPE分层面,可见神经上皮脱离区内散在大小不一的颗粒状高反射,未见明显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OCTA检查随访可见黄斑区SRF可存在无规律的自行增多或吸收; EOG检查显示光峰与暗谷(LP/DT,或称Arden比)比值正常,均>1.55。基线、随访1、3、6、12mo,纳入患者CMT(246.95±11.46、247.10±13.03、246.62±12.23、248.05±14.00、247.92±11.66μm)无显著差异(F=0.144,P=0.965)。结论: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青少年高度近视Dome征伴黄斑区SRF的临床诊断,并且在与典型Best病病变前期的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

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6-06/2020-12确诊为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患者100例10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均行验光、眼轴、彩色眼底照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O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性黄斑出血,所有患者OCTA检查随访3mo以上。

结果: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0例42眼,OCTA检查可见出血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反射被遮挡; 出血吸收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暴露出完整的漆样裂纹形态,呈线状或星状,联合B-scan图像可见色素上皮层(RPE)反射不连续、脉络膜变薄及后方声影。在所有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吸收后,OCTA随访模式发现原出血下方仅2眼(4.8%)未见漆样裂纹,漆样裂纹呈线状有28眼(66.7%),呈星状有12眼(28.6%)。随访过程中还发现有8例8眼(19.0%)再次复发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例4眼(9.5%)患者继发CNV性黄斑出血。CNV性黄斑出血60例66眼,OCTA检查可见出血处脉络膜毛细血管反射被遮挡,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可见出血周围CNV形态,联合B-scan图像可见CNV突破RPE层,内部血流信号丰富; 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CNV病灶面积减小。在所有CNV性黄斑出血灶周围,OCTA发现48眼(72.7%)周围可见漆样裂纹,其中漆样裂纹呈线状有28眼(42.4%),漆样裂纹呈星状有20眼(30.3%)。

结论:OCTA在病理性近视黄斑出血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快捷无创是其最大优势,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可清晰观察到出血灶、漆样裂纹及CNV的形态及位置,随访模式能够帮助直观了解病情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眼底血管造影直接判断分型,及时帮助临床选择正确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新冠肺炎(COVID-19)相关视网膜病变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探讨相关发病危险因素,并分析治疗和预后结果。

方法:选取2022-12-13/2023-01-13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的COVID-19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7例7眼。纳入患者均行眼底彩照、红外眼底照相(IR)、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眼底自发荧光(FAF)等眼科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结果:纳入患者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例2眼表现与既往CRVO不同,患者均为青年,视网膜出血呈中心白点状的类圆形、梭形出血斑,其中1例1眼半侧视网膜静脉阻塞(HRVO)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水平升高(161.8%),另1例1眼CRVO患者狼疮抗凝物试验(+);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2例2眼,FAF示后极部散在圆点样高自发荧光,给予激素治疗后预后良好;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3例3眼,IR示黄斑旁边界清楚的低反射病灶,SD-OCT示外核层(ONL)、外界膜(ELM)高信号,EZ/IZ信号断裂,预后良好。

结论:COVID-19可能引发炎症风暴,累及视网膜各层组织及血管,导致视网膜多种病变的发生,激素治疗可能有效,多预后良好,其中CRVO眼底出血可见Roth斑,狼疮抗凝物和vWF:Ag增高可能是COVID-19后易发CRVO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盘黑色素细胞瘤(MCOD)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MCOD患者21例(21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7例(17只眼),年龄28~82岁,平均年龄(53.1±14.6)岁。分别进行了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自发荧光(FAF)、近红外反射成像(NIR-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查,观察肿瘤的颜色、大小、位置、边界、是否继发视盘改变、与邻近视网膜或脉络膜的关系、肿瘤FAF特征、NIR-I特征、肿瘤荧光特征、视盘荧光特征、肿瘤的SD-OCT分型及OCTA血流特征。均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结果彩色眼底照相检查中,MCOD呈墨黑色、颜色均匀且边界清晰者17例(17只眼),占80%(17/21)。瘤体位于视盘颞侧者10例(10只眼),占47.6%(10/21)。出现视盘继发改变者14例(14只眼),占66.6%(14/21)。蓝光FAF检测MCOD均表现为完全的低自发荧光,占100%(21/21)。NIR-I检测MCOD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反射病灶且瘤体表面均呈平行纤维样或绒毛样外观,占100%(21/21)。FFA和ICGA检查MCOD均为低荧光,FFA早期可发现瘤体表面的细小血管者16例(16只眼),占76.2%(16/21)。接受SD-OCT检查MCOD患者10例(10只眼),呈典型表现者7例(7只眼),占70%(7/10);瘤体的不同部位分别呈典型和非典型表现者2例(2只眼),占20%(2/10),呈非典型表现者1例(1只眼),占10%(1/10)。接受OCTA检查者4例(4只眼),均可检测到表面瘤体浅层和深层血管网,占100%(4/4)。结论多模态影像检查可以为MCOD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MCOD在NIR-I和FAF检测中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晓红  赵玥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24,24(7):1147-1151

目的:观察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VMD,别称Best病)的多模式影像特征。

方法:收集2016-06/2022-10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为Best病Ⅰ-Ⅳ期的患者30例6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双眼发病。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眼底镜、眼压、眼底彩色照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眼底自发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电图(EOG)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结果:共纳入患者30例60眼,其中Ⅰ期8眼,Ⅱ期24眼,Ⅲ期22眼,Ⅳ期6眼,眼底彩色照相、FAF、FFA、SD-OCT的影像特征与既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EOG显示Arden比均<1.55,OCTA能够发现早期病灶,观察到卵黄样物质、光感受器外节、液体的位置分布及有无CNV形成。

结论:多模式影像有助于Best病的诊断,减少临床上漏诊、误诊,其中OCTA较其他检查有明显优势,快捷无创是其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视网膜突起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眼底病中心检查确诊的视网膜突起患者2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9例9只眼, 女性13例13只眼。均行超广角眼底成像、SD-OCT检查。采用配有55°广角镜头的SD-OCT仪观察病灶形态、颜色、大小、位置。结果 22只眼共计视网膜突起病灶26个, 均呈孤立、灰白色、类囊性、突起样表现。SD-OCT检查发现, 所有病灶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 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其中, 22个病灶(84.62%, 22/26)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4个病灶(15.38%, 4/26)内未见明显弱反射囊腔。23个病灶(88.46%, 23/26)顶部存在玻璃体皮质浓缩条索状中强反射改变牵拉视网膜;8个病灶(30.77%, 8/26)存在局部视网膜裂孔;6个病灶(23.08%, 6/26)存在视网膜浅脱离。结论视网膜突起病灶在SD-OCT中均呈中强反射的局部突起, 高出周围视网膜平面;大部分病灶内存在多个或单个不规则弱反射囊腔, 病灶顶部存在玻...  相似文献   

10.
杨婷婷  赵玥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9):1573-1577

目的:观察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2/2022-02于我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11例11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

结果:眼底检查显示11眼中,6眼为单侧、孤立病灶且直径≥150μm,5眼为多个病灶(2~4个)且病灶直径<150μm; 7眼伴视网膜水肿和/或硬性渗出。所有病灶FFA检查均显示为中心凹旁独立的类圆形高荧光病灶,晚期荧光增强无渗漏,伴水肿时晚期可见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漏。OCTA检查示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可见中心凹旁小团状高反射呈动脉瘤样扩张,病灶周围毛细血管稀疏,对应B扫描断层图(B-scan)可见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4眼伴黄斑水肿者行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治疗,随访病灶无明显变化。

结论: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PEVA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PEVAC对抗VEGF治疗应答不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VO-ME)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特点.方法 横断面研究.筛选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患者39例(39只眼),采用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估患者视功能(P1波振幅密度、P1波峰时、环反应比值),采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及OCTA检测视网膜结构(视网膜厚度、椭圆体带的连续性、有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HRRPE)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3年3月至2019年7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CHRRPE的患者16例16眼, 收集患者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成像OCT(OCTA)、眼底炫彩成像、眼底自发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影像检查结果。观察眼底多模式影像检查特征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生长于后极部视盘处, 可见边界不清且轻微隆起的半透明胶质病灶, 病灶表面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增生膜附着, 附近血管扭曲扩张;多波长炫彩成像均呈现出后极部视网膜表面扁平隆起绿色反射的肿瘤像;OCT检查可见视盘及视盘附近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 表面呈高反射, 增生膜下方视网膜内层为弱反射影。OCTA检查结果均提示肿瘤内血管呈现出不规则的血流信号, 视网膜本身血管呈扭曲扩张高血流信号。FAF检查显示瘤体内部自发荧光强度均不同程度减弱。FFA检查显示早期病变区为不同程度的遮蔽荧光, 所有患者均可见变形和迂曲的血管, 部分牵拉严重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呈针尖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眼底彩色照相、FFA、FAF及OCT等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诊断为AFVD的12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4例6只眼;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8.7±8.9)岁。双眼发病10例,单眼发病2例。视力0.08~0.6.22只眼中,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8只眼,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14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0只眼。所有患者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000次A扫描/s,获得3 mm×3 mm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采用Eye-Tracking动眼追踪技术,选择图像质量与位置较佳的像进行标记保存。总结分析卵黄样物质、眼底血管变化及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8只眼,B-scan影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致密卵黄样物质,位于RPE层与椭圆体带之间,密度较均匀;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处血流信号,为卵黄样物质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卵黄样物质内出现不同程度破裂的14只眼,B-scan影像中视网膜椭圆体带与RPE层之间的卵黄样物质信号不均匀,可见部分弱反射信号的腔隙;en-face影像可见卵黄样物质较为完整的区域仍呈现反射上方血管的伪迹,而卵黄样物质破裂处无血流信号。22只眼中,视网膜浅层、深层毛细血管拱环区视网膜小血管形态发生异常10只眼,可见部分小血管分支走形改变,未能吻合呈完整的拱环结构;未见视网膜毛细血管造成明显结构改变12只眼。继发CNV的10只眼中,8只眼表现为粗大如"枯枝状"的非活动性CNV,2只眼表现为密集、细小血管支构成的活动性CNV。结论AFVD在OCTA中可表现为由于卵黄样物质推挤所致的视网膜血管走形异常、卵黄样物质本身反射的血管伪迹以及卵黄样物质下方CNV的存在等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患者4例8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女性, 双眼患病;年龄(59.5±4.6)岁。乳腺癌切除手术后连续口服他莫昔芬20 mg/d, 其中口服时间5、7、≥10年分别为1、1、2例。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自身荧光(AF)检查。观察患眼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结果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区视网膜黄白色点状结晶样物质沉积。眼底AF检查, 黄斑区均可见斑片样强AF。FFA检查, 晚期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OCT检查, 黄斑区神经上皮层间均可见点状强反射, 其中神经上皮层间空腔形成、椭圆体带(EZ)中断、外板层裂孔形成分别为4、5、3只眼;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厚度降低7只眼。OCTA检查, 拱环周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减低, 其中视网膜小静脉扩张2只眼;深层毛细血管丛(DCP)毛细血管扩张。结论他莫昔芬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可见黄白色点状结晶样物质沉积;神经上皮层间...  相似文献   

15.
16岁女性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生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伴眼前黑影5 d。进行眼部检查评估, 相干光层析成像术的结构平面成像显示指向黄斑中心凹的低反射楔形病灶, B扫描图像可见视网膜外核层及光感受器层的局限性高反射条带, 椭圆体带不连续。根据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 诊断为双眼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眼的临床和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17日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29例5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短波长自身荧光(SW-AF)、近红外自身荧光(NIR-AF)、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所有患者均予以改善微循环口服药物治疗;其中, 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12例。首诊后随访1~3个月, 完成1个月随访共19例38只眼。结果 29例患者中, 男性9例18只眼, 女性20例40只眼;均为双眼发病。患者年龄(29.9±9.5)(12~47)岁。发热至出现眼部症状的时间为(2.52±2.01)d。58只眼中, 合并视网膜棉绒斑、视盘水肿、黄斑旁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分别为5、2、1只眼。所有患眼可见深红棕色黄斑暗区。IR检查, 中心凹和旁中心凹楔形、类楔形或"花瓣样"斑片状暗区。SW-AF检查, 未见明显异常39只眼;与IR一致的弱自身荧光暗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ng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特征,分析OCTA与FFA对PDR患眼眼底病变检出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PDR患者25例(36眼),每例患者均行OCTA和FFA检查,并且两项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h.对比观察记录PDR患眼在OCTA和FFA图像中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5种眼底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上述眼底改变检出的一致性.结果 PDR患眼的OCTA特征主要为黄斑拱环结构改变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迂曲、深层中心凹无血管区扩大,黄斑水肿区视网膜浅层血管迂曲扩张、视网膜深层片囊状弱信号,视网膜微血管瘤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局部囊样扩张膨大或梭形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区浅层、深层不规则异常血管网状结构,视网膜无灌注区片状弱信号;PDR患眼的FFA图像特征主要为黄斑拱环结构改变区周围血管扩张弯曲,黄斑水肿区、视网膜微血管瘤区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区造影期强荧光,视网膜无灌注区表现和OCTA相似.OCTA检查发现PDR患眼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分别为26眼、26眼、25眼、13眼、30眼;FFA检查发现5种眼底病变依次为20眼、28眼、28眼、12眼、30眼;OCTA与FFA检查对PDR患眼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检出的一致性一般(Kappa=0.416、0.705、0.646,均为P<0.01),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检出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16、0.800,均为P<0.01).结论 OCTA与FFA能较好地观察到PDR患眼5种眼底病变,并对PDR患眼的部分眼底病变的检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 黄斑囊样水肿(CME)可由多种眼底疾病导致,目前主要的无创临床诊断方法为彩色眼底照相和频域OCT(SD-OCT),OCT对于CME的断层形态和定量分析较好,但是对水肿的范围评价欠佳.基于激光扫描共焦检眼镜(cSLO)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对组织穿透性好,分辨率高,采集的眼底像清晰,对比度好,但是对于CME的检测价值尚不清楚. 目的 评价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CME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于2015年8-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CME患者24例24眼,采用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黄斑区进行放射状扫描和线扫(45°×45°,49个水平扫描),分别获得伪彩成像、绿光(532 nm)反射成像和红外光(785 nm)反射成像,应用EasyScan软件(1.2.2版)进行图像分析,并用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技术和SD-OCT对患眼眼底进行成像,由专业的眼底病医师对每个图像的清晰度进行分级,并依CME图像和边界的清晰度进行评分. 结果 本组患者CME的原发病包括黄斑前膜(ERM) 10例10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6例6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4例4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3例3眼和CRVO合并BRVO1例1眼.传统彩色眼底照相可显示CME像,但边界不清;cSLO视网膜成像可见明显的CME范围,边界清晰.CME区cSLO视网膜成像的伪彩成像、IR反射像和绿光反射像清晰度平均评分分别为3.21±0.78、2.67±0.96和2.54±0.83,均明显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的1.33±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cSLO视网膜成像技术对CME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结合SD-OCT断层扫描图像可以为CME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背景 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多个层面的新生血管形态,其临床价值有待评估. 目的 评估OCTA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纳入2015年1-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经FFA确诊的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患者40例42眼,患眼屈光度为(-10.5±3.74)D.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照相、FFA、SD-OCT及OCTA,OCTA的扫描区域分别为黄斑区3 mm×3 mm、6 mm×6 mm范围.经患者的知情同意,35例患者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d、1周及每个月复查OCT及OCTA,注射后1个月复查FFA,共随访1~6个月,评估OCTA在监测病情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40例42眼FFA均显示造影晚期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OCT均可见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异常脉络膜血管网的高反射信号,OCTA显示所有患眼均呈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清晰的团状异常血管信号,其中31例31眼可在视网膜外层观察到异常的团状血管形态,清晰度均优于FFA.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的35例35眼注射后1周OCTA显示视网膜外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NV面积缩小,于注射后1个月时病情稳定.7例7眼复发再次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CNV高信号影面积较前缩小. 结论 OCTA能够在视网膜外层和脉络膜血管层面清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的CNV形态.OCTA在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即可观察到CNV的明显变化,在CNV的病情监测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玥  刘剑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2):398-400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脉络膜裂伤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其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脉络膜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5例25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OCT和OCTA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眼底检查可见病灶多位于黄斑区或视盘颞侧,呈弧形黄白色条纹,周围可伴有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和视网膜下出血。FFA早期可见裂伤呈弧形透见荧光,晚期荧光着染;当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时,活动性CNV呈高荧光渗漏。频域OCT可见RPE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射断裂,临近处的组织反射增强,视网膜下可见小团状高反射隆起。OCTA可见脉络膜裂伤的肉芽组织在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中表现为具有"条纹形态"的弧形高反射;在断层B扫描(B-scan)中表现为"团状"的向内隆起或向外凹陷,内部具有血流信号。当继发CNV时,在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图中可见明确的血管形态,多呈团状,从形态上与脉络膜裂伤的肉芽组织不相同。结论:脉络膜裂伤的修复性肉芽组织与继发性CNV病灶在OCTA中虽然同样呈"团状隆起"并具有血流信号,但两者的形态和组织成分均有明显差异。通过OCTA分层显示以及对病灶细节形态上的观察,可以提高脉络膜裂伤继发CNV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