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眼球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29只眼球的疾患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结果:129只眼中白内障37眼,视网膜脱离20眼,脉络膜剥离5眼,玻璃体疾患40眼,球内异物10眼,视网膜母细胞瘤14眼,脉络膜黑色素瘤3眼,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超声诊断答合率86.8%。并就其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讨论。结论: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是检查眼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超声生物显微镜与传统B超诊断睫状体脱离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睫状体脱离时传统B超表现。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对25例27眼单纯睫状体脱离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UBM诊断为单纯睫状体脱离者10例12眼均表现为环周脱离,传统B超均发现鼻侧极周边球壁浅层膜状隆起及余处球壁均匀增厚,15例15眼UBM诊断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者,传统B超除上述表现外,尚见1-4个象限脉络膜脱离。结论;传统B超发现鼻侧极周边球壁浅层膜状隆起,应高度怀疑睫状体脱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在胎儿脐带绕颈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135例孕妇,孕28-42周,常规先B型超声检查胎儿、胎盘、脐带、羊水等一般情况,再重点观察有无脐带绕颈征象,然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做进一步检查,确定有无脐带绕颈。结果135例孕妇B型超声检查发现129例脐带绕颈,符合率95.56%;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检查发现135例,符合率1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在胎儿脐带绕颈中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眼球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29只眼球的疾患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结果129只眼中白内障37眼,视网膜脱离20眼,脉络膜剥离5眼,玻璃体疾患40眼,球内异物10眼,视网膜母细胞瘤14眼,脉络膜黑色素瘤3眼,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超声诊断符合率86.8%,并就其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以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讨论。结论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是检查眼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房角镜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相关性,探索提高房角镜临床应用价值的相关改进方法。方法比较2004年5月-2005年1月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22例(39只眼)房角镜及UBM检查结果。结果39只眼中32只眼房角镜检查结果与UBM检查结果一致,其余7只眼房角镜检查结果与UBM检查结果不一致。结论房角镜与UBM相比,约18%的病例存在差别,窄裂隙光下、动态观察法及使用缩瞳剂进行房角镜检查,可明显提高房角镜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眼外伤86例超声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眼外伤后超声图像及在临床诊断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高频探头直接眼部扫查,并与手术及其它眼科检查结果相印证。结果:共查眼外伤病例86人,病眼96只,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1.86%,漏、误诊率8.14%。各种损伤超声表现不同,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结论:超声检查直观、迅速,并可重复检查,是眼外伤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的超声诊断特征,并与睫状体黑色素瘤进行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9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收治的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患者22例(22只眼),同时选取同期就诊的睫状体黑色素瘤患者23例(23只眼)作为鉴别,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分析所有患者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UBM检查显示21例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中,呈高回声14例、中等回声4例、低回声3例,17例侵犯虹膜及房角,1例侵犯巩膜;15例睫状体黑色素瘤中,呈中等回声5例、低回声10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22例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中,形态呈梭形1例、半球形21例,15例病变内可见血流信号;23例睫状体黑色素瘤中,形态呈梭形1例、半球形15例、蕈状7例,22例病变内可见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显示,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峰值强度低于睫状体黑色素瘤,平均渡越时间长于睫状体黑色素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睫状体黑色素细胞瘤的超声检查有一定的特点,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玻璃体内条带状回声的鉴别诊断,提高玻璃体内病理膜的正确诊断率。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眼科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筛选玻璃体内存在条带状回声的患背100例,121只眼、把具有相同二维图像和多普勒特点的条带状回声进行分类总结。结果 玻璃体内条带状回声大致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病变,二维图像和多普勒显像不同,各具特点。视网膜脱离诊断率为94.7%;脉络膜脱离诊断率为71%;玻璃体后脱离诊断率为90%;玻璃体内积血机化条诊断率为10%;原始玻璃体增生诊断率为100%。总共诊断率为96.8%。结论 彩色多昔勒超声能提高玻璃体内病理膜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89例腮腺区肿块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腮腺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及二维超声诊断仪,对89例腮腺区肿块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查体、手术及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腮腺良性肿瘤诊断率94.12%,恶性肿瘤诊断率66.67%,腮腺炎症诊断率88.46%,腮腺囊肿诊断率100%。彩色多普勒能大大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结论:超声检查对腮腺良性胀瘤及囊肿诊断准确率较高;彩色多普勒对腮腺肿块性质判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联合 B型超声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联合检查的意义。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连续病例12例 12只眼全部进行 B型超声和 UBM检查 ,分析其结果。结果  UBM联合 B超检查发现脉络膜视网膜脱离多合并 36 0°睫状体脱离 ,患眼多有明显的葡萄膜炎和浅前房。 8只眼合并部分睫状体分离。结论  UBM联合 B超检查可以准确地诊断视网膜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严重程度 ,对全面了解患眼的病理生理 ,对指导治疗、手术方案 ,估计手术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入院及术前常规行UBM检查,诊断睫状体脱离,并对睫状体脱离的高度、范围及与眼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应用UBM检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1 556只眼,并发睫状体脱离者904只眼,脱离高度0.2~3.5 mm,脱离范围360度者868只眼,36只眼为象限性,与未脱离眼相比前房深度明显变浅.结论 UBM检查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超声表现与临床手术对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超声特点及鉴别诊断,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并测量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及玻璃体内增殖导致的异常强回声的位置、形态、起止点、张力、运动及血流情况,综合判断与临床手术对照。结果:二维超声诊断与临床手术符合率875%(21/24),不符合率12.5%(3/24),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其诊断符合率提高到958%(23/24),不符合率下降到4.2%(1/24)。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对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做出明确诊断,并能对玻璃体增殖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分别观察急、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26例3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25例3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于小梁切除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应用UBM进行眼前节结构的测量.结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开放距离 (AOD)、房角开放度数 (AA)、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虹膜晶体夹角(θ2)、虹膜悬韧带距离(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3眼发现睫状体脱离.慢性闭角型青光眼ILCD、θ2、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B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能进行精确测量,对探讨青光眼发病机制、防止并发症发生、判断手术预后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放射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眼球的声像图特征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放射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对27只确诊为放射性视神经病变的眼球进行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其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并与40只正常健康眼球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7只眼玻璃体无明显浑浊,11只眼玻璃体浑浊,4只眼玻璃体积血,4只眼玻璃体增生膜形成,1只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放射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PSV、EDV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放射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充盈度降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放射性视神经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视网膜母细胞瘤超声图像及血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价值。方法:应用二维超声观察22例(23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图像,其中9例曾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CT证实。结果:二维超声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形态以不规则形、类圆形和半圆形最多见,占95.7%(22/23),有17例出现钙斑回声(77.9%),12例并发视网膜脱离。彩色多普勒表现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红色血流信号进入肿瘤内呈分支状。脉冲多普勒显示CR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较建侧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钙斑回声和CRA血流特征是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改良缝合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睫状体缝合手术方式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12只眼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确诊睫状体脱离,12只眼均采用改良式睫状体离断间断缝合。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12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3~0.5;12只眼在术后3月内眼压恢复正常或短期波动后恢复正常,术后第1周眼压升高在6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11眼。前房均有所加深,眼底网膜水肿有所消退,黄斑褶皱减轻。结论改良式睫状体脱离间断缝合复位术是治疗眼顿击伤后睫状体脱离的有效方法,尽早手术可早期恢复眼压,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验性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nterior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aPVR)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表现,从影像学揭示其引起低眼压的发病机理。方法:用培养的同种兔皮肤皮纤维细胞制作aPVR的动物模型,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别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并做大体标本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UBM显示术后2周、4周和8周实验组睫状体水肿,术后4周实验组虹膜后睫状体内侧条形回声;术后4周及8周实验组周边视网膜牵引性脱离。大体标本改变与UBM相似,光镜检查发现实验组术后2周、4周、8周睫状体水肿,术后4周及8周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萎缩、缺失。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能动态观察aPVR形态改变,与大体及组织病理改变相似,是认识aPVR病变状况及研究其引起低眼压发病机理的一种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后脱离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彩超检测384只患眼的玻璃体后脱离情况,并分析其声像图特点。 结果玻璃体后脱离可分为完全性及不完全性2类。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又可细分为:(1)玻璃体内绸缎样漂动的膜状物,其声像图表现为:1)较薄的膜状物伴后极部强光斑;2)玻璃体内稍厚或厚薄不均的膜状物,其上伴有不规则的强回声光斑、团块样回声及絮状物。(2)类似球形的囊状回声,囊内充满细小光点。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可分为玻璃体后部局限性片状回声及“V”形脱离。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后脱离的玻璃体上均无血流信号。 结论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地诊断玻璃体后脱离并对其正确分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葡萄膜转移癌的超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我院收治的25例葡萄膜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23只眼为脉络膜转移癌,4例5只眼为虹膜转移癌。25例患者均常规检查视力、散瞳、眼压、眼底,行腹部B超和胸部CT;另外行B型超声或(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1例23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17例19只眼,UBM检查4例5只眼,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25例28只眼中,B超检查脉络膜转移癌21例23只眼,可见视盘周围、眼球后极部或颞上方实质性占位病变,呈现扁平、半球形或不规则波浪形隆起的回声光团;FFA检查脉络膜转移癌17例19只眼,早期表现为无脉络膜背景萤光的暗部,动静脉期呈斑点状荧光或斑片状强荧光,静脉期呈高荧光斑点。晚期呈高斑驳状荧光;UBM检查虹膜转移癌4例5只眼,可见虹膜内瞳孔缘存在实性隆起、回声较均匀的肿物,虹膜根部厚度增加。结论:葡萄膜转移癌多以脉络膜转移癌最为多见,多发生于单个眼单个病灶,B超或彩超检查颞上方或极部不规则实质性占位,基底血流丰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萤光较低,中期呈现点状或斑片状高荧光,晚期呈斑驳状持续高萤光。  相似文献   

20.
Tissue exposure to diagnostic pulsed Doppler ultrasound (US) can cause significant temperature rises. Temperature rise induced by US biomicroscopy (UBM) system (VS40, VisualSonics, Toronto, ON, Canada) was measured in ex vivo human and rabbit eyes with a 26-gauge K-type needle thermocouple. The operating frequency was 40 MHz with a free field I(SPTA) of 2.6 mW/cm(2) (B-mode) and 11.9 W/cm(2) (Doppler). Peak negative pressures were 5.22 MPa (B-mode) and 7.32 MPa (Doppler), resulting in MIs of 0.83 (B-mode) and 1.05 (Doppler mode). In Doppler mode, mean temperature rises of 2.27 degrees C and 1.93 degrees C were measured for the human lens and ciliary body after a 3-min insonation, vs. 2.66 degrees C for the rabbit le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US-induced temperature rise decreases with decreasing number of cycles, decreasing pulse-repetition frequency (PRF) or increased transmit attenuation, and is consistent with simple models of heating. To limit risk of temperature rises of 1 degrees C in human ciliary body, use of the maximum settings of 16 cycles (0.400 micros pulse duration), 20-kHz PRF should include 3-dB transmit attenuation, and exposure time should be limited. For insonation of the lens, exposure settings no higher than nine cycles (0.225-micros pulse duration) and 10-kHz PRF should be employed and exposure time limited to minimize risk of temperature increases of 1 degree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