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灸的实质在于疏通经络、平衡阴阳、防治疾病。而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 ,名为经络之气 ,简称经气。针刺过程中“得气”的“气” ,就指经气而言。《素问·离合真邪论》为之解释道 :“真气者 ,经气也” ,明确地指出真气即经气。真气的组成 ,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曰 :“真气者 ,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天”即指先天之元气 ;“谷气”即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此处所说的真气包含了中焦的谷气和下焦的元气。笔者根据《内经》旨意和读书体会 ,认为真气(经气 )还应包括上焦之宗气 ,用简式示之 :经气上焦之宗气—贯通心脉 ,…  相似文献   

2.
腰痛"经络辨证"的理论探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体现“经络辨证”是针灸治疗腰痛取效的关键,为腰痛临证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方法 通过对《内经·刺腰痛篇》一文的分析,结合腰痛的治疗现状及现代研究的结果,进一步分析腰痛、针灸、经络辨证三者的相互关系。结果 针灸治疗腰痛有其独特疗效,但在临床中需辨病与辨症相结合,其中,经络辨症是提高本文针灸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结论 经络辨证对腰痛的诊断与治疗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氧·经气·经络:关于经气和经络实质的新假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氧的近代研究与认识;氧的理论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等两方面论述了“经气”、“经络”的实质.首次提出氧是经气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经络实质即氧通道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整理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的典型代表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治病机理。方法:查阅历代前贤的针灸著作,摘录出与烧山火、透天凉机理相关的文献,整合和合理推论出烧山火和透天凉治病取效的理论依据。结果:烧山火机理概括为"引阳入阴";透天凉机理概括为"引阳(阳邪)出阴",经络中运行的经气,即营、卫、宗、元四气是烧山火、透天凉发挥治疗作用和取效的关键。结论:完整的理论指导是针刺补泻的使用依据,且能增加针刺手法的适应病症和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临泉县革命委员会最近系统地总结了该县近年来在临床上推行“胸穴指压疗法”的经验。“胸穴指压疗法”,是临泉县医务人员、赤脚医生同广大贫下中农紧密结合,根据祖国医学针灸经络学说和民间一些传统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反复研究探索、发展起来的。这种疗法是以手指按压胸部的压痛点,通过经络、神经而起治疗作用。祖国医学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通肢节,内脏、体表相关联。在胸、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由脏腑的经气输注与聚集。所以,脏腑与胸背的关系甚为密切。内脏的病变,往往通过经络反  相似文献   

6.
经气相应取穴法是根据《内经》中经络学说以及有关刺灸法的基本理论而提出的一类针灸取穴方法,有对称相应取穴法、交叉相应取穴法、水平相应取穴法三种,主要适应于治疗肢体疼痛性疾病,尤对体表有明显痛点的急性痛症疗效显著。现特介绍于下,以供参考。具体应用一,对称相应取穴法:选痛处对侧对称点施以针灸。痛在经穴部位,则取另一侧相对称的经穴;若痛不当经穴,则取对称阿是穴。  相似文献   

7.
经气初探     
“经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运用很广泛,如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是靠经气的推动,针刺得气的“气”,是指经气;“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也是指调和经气。但何谓“经气”?这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就个人学习体会,谈一点粗浅认识,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8.
经络感传现象是古代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历代医家都很重视经络感传,元、明时代的许多针灸著作都强调针灸时要循经取穴,要气至病所,把掌握经络感传作为提高针刺疗效的积极手段。祖国医学认为:“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活”。这些论述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得到证实。一致认为经络感传与针刺镇痛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感传好者镇痛效果良好。然而,经络感传与针麻效果的关系也是否如此呢?通过近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多数单位认  相似文献   

9.
自1976年来我们在针灸临床和经络感传研究实践中发现另一种经络感传现象——隐型经络感传现象。这种感传现象指的是在“不敏感”的患者中,通过对井穴电脉冲刺激激发经气后,再叩击皮肤,可以发现在该井穴的经络路线上,患者有一种区别于其它非经部位的特殊的麻胀等传导感觉。  相似文献   

10.
针灸美容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从而调和阴阳,使头面部位气血通畅,皮质腺分泌功能协调,皮肤光洁柔润,毛发乌密亮泽,达到美容的目的。针灸作为一种无副作用、回归自然的美容手段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美容领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针灸美容,取效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传统中医思维方式出发,认为五腧穴是十二经脉中的五行模型,是脏腑经气生始出入之所,是经络经气的根本所在,是脏腑经气的动力,是针道中"守机"之所,是针灸临证运用的重要经穴系统.  相似文献   

12.
“标本根结”理论在论述了经络的分布、卫气营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分析了经气在四肢与头身脏腑之间的纵向联系,突出了四肢部穴位的重要性.在针灸临床上,根结和标本部穴位既可单独应用,也能结合应用,且每获良效,对于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汪机提出“灸治疮疡”“治病无定穴”理论;吴崑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按照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且补注《金针赋》;郑梅涧提出“开风路针”“破皮针”“气针”之三针说,编写针灸歌赋;徐春甫倡导针药并用,尤其推崇灸法;王国瑞提出“穴法相应三十七穴”,首创“透穴针刺”法。新安医家针灸学术思想对丰富针灸学术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针灸治病的原理作了初步探讨。文中着重就有关经络穴位与神经节段性支配的关系及经络实质与“经络链”等问题作了分析。指出针灸治病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经络的实质是一种超节段性的联系。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约有140多亿的神经元,其中有许多与经络机能有关的神经元组成“经络链”,其主要部分是脊髓胶状质,就是 Rolardo 氏胶状质,它是唯一纵贯脊髓全长和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结构。作者认为针灸冲动的传入传出都是借“经络链”来完成,因此,针灸治病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经络链”反射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初始向心型经脉模式和后期脏腑-经络环型模式下的经络辨证的基本内容。初始的向心型经脉模式相较于脏腑-经络环型模式更加侧重于经气在四肢的变化规律,该模式下的经络辨证意在说明机体远隔部位之间的联系,体现了针灸诊疗的核心与特色;而脏腑-经络环型模式将经脉络属脏腑,使得在该模式指导下的经络辨证,更侧重于对机体整体功能的探索与总结,意在说明所生病症与脏腑、经络之间的病理、生理联系,用以明确病因病机。认为明辨此两种经脉模式的特点与区别,才能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6.
颜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喁斜”,系外感风寒之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饮血失调,经脉失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病变。针灸治疗本病有较理想的疗效,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气”是经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祖国医学认为,“经气”是运行于经脉中的气,它循着经脉运行于全身。 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被引进祖国医学理论研究以后,许多学者认为祖国医学理论中的“气”与信息的概念极为相似。但是,祖国医学关于“气”的命题是多含义的,它实质上包含了机体内的各种生物信息,各种精微物质及能量在内;中医分类上包括“宗气”、“营气”、“卫气”、“真气”、“经气”、“脏腑之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提出经络的间隙连结细胞直接通讯系统学说。认为经络是由一系列间隙连结细胞组成的,经气的实质就是动作电位沿经络线土间隙连结细胞的传导。穴位是经线上易受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的敏感的间隙连结细胞。并用此学说对常见的经络现象及针灸治病原理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自1978年以来。我们在针灸门诊治疗中,通过循经取穴,采取不同的手法激发经气,出现经络感传现象,发现经络感传比较敏感者共20例,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腧穴亦称“气穴”、“孔穴”,或称“穴道”,或名“穴位”,《史记》称为“砭灸处”。它是人体脏府、经络之气输注、转输聚集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病的主要刺灸位置。人身腧穴众多,包括“十四经腧穴”“奇穴”(别穴)和“阿是穴”(天应穴)三大类。不同的腧穴,除阿是穴外,各有不同的位置、名称和主治病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在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病,要求取穴恰当,定位准确,《灵枢·四时气》载:“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针灸聚英·百症赋》也说:“先究其病源,后功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由此可见对腧穴定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