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晓英  杨强 《当代医学》2011,17(31):144-145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均使用浮针治疗,连续治疗三天。结果经治疗有效率95.24%。结论浮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好,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易施行。  相似文献   

2.
王文秀 《中外医疗》2007,26(23):50-50
目的 胃复安针足三里穴位注射法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30例顽固性呃逆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试验组采用胃复安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而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注射,从而观察呃逆缓解的情况.结果 胃复安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平均起效时间为15min,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顽固性呃逆,持续时间长,治疗很棘手,采用胃复安针实施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呃逆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针法配合耳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顽固性呃逆患者5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将治疗组用运动针法配合耳针治疗与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64.00%),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显效10例(40.00%),总有效率76.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针法配合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文献支撑。方法:收集近23年来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主穴及配穴、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针灸治疗研究的文献共72篇,其中共使用主穴52个,主穴总频次为322次;共使用配穴34个,配穴总频次为175次。十四经脉中主要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结论:临床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选穴存在规律性,体现中医"理气和胃""降逆平呃"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灸治疗单纯性呃逆与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对比.方法38例患者中有单纯性呃逆24例为第一组,顽固性呃逆14例为第二组,第一组通过针刺鸠尾穴配中脘、内关、足三里,第二组在第一组针刺基础上加温针灸并观察治疗5次与10次疗效对比.结果第一组治愈率100%,第二组5次治疗治愈率50%,10次治疗治愈率达85%.结论单纯性呃逆预后良好,而适当延长顽固性呃逆的针灸治疗时间(次数)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一八三八部队卫生队用耳穴埋针治疗夜尿症100例,3次埋针治愈率为95%。一、穴位选择: 主穴:膀胱、肾、兴奋点,配穴:脑点、枕,根据病情有的用外生殖器,每次埋针选双耳两个主穴一个配穴即可。二、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用药店出售的耳针或用28~30号钢丝或废针灸针。自做耳针,图钉式为好,将针埋入穴位可起到持续刺激作用。对不能按时接受治疗的患者,最为适用。 1.操作方法: 耳廓按常规消毒。用镊子夹好消毒的耳针,刺入穴位,然后用胶布将遗留在皮肤外的针圈固定。埋针1次可保留7~10天(1  相似文献   

7.
针药并用治疗肿瘤顽固性呃逆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肿瘤患者经常出现呃逆 ,严重影响饮食与睡眠 ,是恶液质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治疗顽固性呃逆多用利他林肌肉注射或胃复安、东莨菪碱、维生素B6在合谷或足三里穴位注射。我科 1999年 6月~ 2 0 0 2年 11月予针刺天鼎、足三里穴配合口服加味旋复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 2 6例 ,效果颇佳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  2 6例患者中男性 2 0例、女性 6例 ;年龄 4 2~ 6 5岁 ,平均 5 3岁。均为本院恶性肿瘤并发呃逆的住院患者 ,不含精神、饮食及化疗引起的呃逆 ,均呈持续性发作 ,影响饮食与睡眠 ,病程 2~ 7d ,部分患者用其它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耳穴埋针治疗胃肠道术后呃逆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65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山莨菪碱常规治疗加用耳穴埋针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山莨菪碱常规治疗,均连续治疗3天,观察5天。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耳穴埋针治疗胃肠道术后呃逆临床疗效显著,且有穴位刺激量轻、能持续刺激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28-32+37
目的 探讨揿针联合坐位咳嗽疗法对治疗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气管切开顽固性呃逆住院患者5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观察组采取揿针联合坐位咳嗽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盐酸氯丙嗪注射液+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胃复安)联合治疗,疗程均为6 d。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呃逆症状积分、咳嗽反射分级量表评分等观察指标进行科学评价,观察其最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呃逆症状积分[(4.62±1.53)分vs.(3.12±1.03)分]、咳嗽反射分级量表评分[(2.35±0.63)分vs.(1.69±0.55)分]均降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10.15±1.38)分vs.(11.38±1.79)分]、总有效率(92.3%vs. 73.1%)均增高(P0.05)。结论 揿针联合坐位咳嗽诱发与常规的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顽固性呃逆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前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后者,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呃逆症状,前者对咳嗽反射重塑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可以进一步促进气道分泌物的排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针灸治疗的10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耳针加体针组50例(治疗组)、单独体针组50例(对照组)。治疗组先耳针坐骨神经敏感区,继而针刺委中、阳陵泉等穴;对照组只进行体针,每组各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结论临床治疗坐骨神经痛,耳针配合体针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体针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体针、电针配合足底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方法对856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采用体针、电针配合足底穴位注射治疗。体针主要取神门、太冲、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渊、少府、太溪等穴。电针主要取安眠1、安眠2、安眠3、翳风穴。穴位注射取足跟中点部位敏感点。结果 856例中治愈722例(84.3%),显效123例(14.4%),好转58例(6.8%),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体针、电针配合足底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失眠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选穴内在规律.方法 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针灸"等为主题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2005年1月-2015年12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文献共138篇,共使用48个穴位.采用系统聚类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使用频次排名前20位腧穴之间可能蕴含的内在关系及规律.结果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针灸治疗以阿是穴、夹脊穴等为主穴,十四经中以肝经、胆经及脾经为主,注重使用特定穴,尤重用五输穴之合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疗效。方法:选取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37例,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44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地机、三阴交、次髎穴,留针30 min,比较针刺前和进针5 min、10 min、20 min、3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值的变化。结果:针刺镇痛效应从针刺5 min开始显现,并随着留针时间的持续,针刺镇痛效应逐渐增强至起针后120 min。结论:针刺十七椎等多穴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具有明显的即刻止痛效应,与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失眠患者血浆Orexi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的变化,讨论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刺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 50例失眠患者为针灸组,54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针灸组予以壮医药线点灸足三里联合针刺百会、神门治疗,健康对照组予以指压按摩百会、神门、足三里。记录疗效,ELISA法检测血浆Orexin、CRH、ACTH的含量。结果①治疗前针灸组和对照组比较,针灸组Orexin(112.02±8.95)pg/ml升高(P<0.05),CRH(0.88±0.13)ng/L、ACTH(15.32±4.56)ng/L均显著升高(P<0.01)。②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针灸组治疗后血浆Orexin含量(62.01±6.22)pg/ml降低(P<0.05),CRH(0.41±0.09)ng/L、ACTH(8.01±4.02)ng/L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壮医药线点灸联合针刺治疗失眠的起效环节在于抑制Orexin、CRH、ACTH合成和分泌,恢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以^18FDG为显影剂,观察针刺百会、水沟、神门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10例VD病人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治以针对偏瘫的常规穴位(手足三阳经为主),治疗组加用百会、水沟、神门。治疗前后,所有病人均接受PET检测,框取感兴趣脑区(ROI),将各脑区所得葡萄糖代谢放射性计数采用半定量方式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加刺百会、神门、水沟三穴,能显著升高双侧额叶、双侧丘脑、健脑颞叶、健脑豆状核的葡萄糖代谢。结 论初步发现百会、水沟、神门治疗VD的机制与其提高脑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情绪因素存在密切关系,负性情绪常诱发或加重哮喘,而哮喘的反复发作也可引起心理障碍,最常发生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针灸是近年来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最广泛的、较有效的手段.因此在传统的以背部肺俞、大椎、定喘为主,并根据证型、病期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再加用百会、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等穴调神解郁,对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伴发焦虑、抑郁情绪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地缓解哮喘症状,这可能是提高针灸治疗哮喘临床疗效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焦虑障碍的针刺治疗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刺治疗焦虑障碍有较可靠的疗效,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焦虑症、强迫症的治疗;在手段上,以电针为主;常用穴位有百会、印堂、神门、大椎、太阳等.但目前在许多方面有待改进,如在治疗定位方面,治疗重心应由传统的"心"转移到"脑",头部、督脉及其附近的腧穴应引起重视;在针刺方法上,头针与穴位注射疗法应予重视;在治疗策略方面,应强调辨西医之病与辨中医之证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循证医学的要求,对焦虑障碍的针刺治疗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艾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纳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艾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运用excel2010及SPSS Clemetine12.0对文献中的选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64篇文献,治疗方法频次统计依次为:单用艾灸或合并药物(34.38%)、针灸并用或合并药物(51.56%)、综合疗法(14.06%);施灸方法频次依次为:艾条灸(81.25%)、艾柱灸(14.06%)、温灸器灸(4.69%)。使用频次居前10的穴位分别为肾俞、足三里、脾俞、关元、绝骨、命门、太溪、大杼、三阴交、气海。穴位在经脉的分布依次为:膀胱经、督脉、任脉、胃经、胆经、肾经、脾经、肝经。关联规则显示主要的配伍有肾俞、太溪,肾俞、三阴交,肾俞、大杼,足三里、脾俞;聚类分析将主要腧穴分为3类:第1类:肾俞、脾俞、足三里;第2类:三阴交、太溪、关元、气海;第3类:命门、大杼、绝骨。结论:艾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腧穴注重特定穴的选用及配伍,遵循辨证选穴、循经选穴的原则,基础选方可为肾俞、脾俞、足三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针和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依照本研究纳入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病例分成腹针组30例、体针组31例、腹针和体针结合组31例,根据腹针理论的取穴原则,选取腹针的腧穴并使用一定的针刺手法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神志、语言、上肢瘫、下肢瘫等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0次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结果 3组治疗前后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腹针组与体针组之间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1)。腹针和体针结合组疗效以及ADL评分均优于其他2组(P<0.01)。结论认为腹针是一种治疗中风病的有效针刺方法,疗效与体针相当,但腹针与体针结合能更好地改善中风急性期和恢复期气虚阴虚患者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状态,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ADL评分。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ules of acupuncture point selection in the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by applying data mining and modern Statistical software.Methods: We retrieved literature from China hownet(CNKI), VIP database(VIP), Wanfang,PubMed, MEDLINE, Embase database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database to February 1,2020. The main information of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were entered into Excel, SPSS22.0 was used to extract data and do clustering analysis. Results: Quchi, Zusanli, Hegu, Yanglingquan, Xiyan were often chosen for electropunctur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ost of the acupoints are located in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 Shaoyang gallbladder channel of foot, stomachmeridian of foot Yangming, the energizer meridian and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five Shu points, crossing point, source point, lowerconfluent and eight meeting points acupoints is higher. Cluster analysis can divide the included acupoints into 5 clusters. Conclusion: Quchi, Zusanli, Hegu, Yanglingquan, Xiyan are often chosen for electropunctur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ost of the selected acupoints aremostly distributed in the acupoint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 Shaoyang gallbladder channel of foot,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 Yangming, and the energizer meridi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