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索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痛经、子宫肌瘤和盆腔炎的分子作用机制和潜在活性成分群。方法通过文献挖掘、多个数据库联用检索与痛经、盆腔炎以及子宫肌瘤疾病相关的130个靶蛋白基础上,利用分子计算结合网络特征分析获得桂枝茯苓胶囊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的靶点蛋白,并将其投射到KEGG数据库阐释桂枝茯苓胶囊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与蛋白相互作用较强的115个活性分子主要分布在桂枝和茯苓中,进一步的网络特征分析发现高网络度和介数的分子主要为五环三萜类和甾醇类化合物;与化合物作用的绝大部分靶蛋白(78.57%)分布在与痛经、盆腔炎及子宫肌瘤密切相关的15条生物通路中,而这些通路涉及到子宫平滑肌的增殖和收缩,子宫内的血管形成和血液循环,雌激素和黄体酮等多种激素的分泌,以及前列腺素等炎症因子合成或释放和相关钙通道的调控等。结论桂枝茯苓胶囊主要是由其所含的五环三萜类和甾醇类化合物与多个靶点蛋白作用,调控多条生物通路(如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Gn RH signaling pathway,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progesterone-mediated oocyte maturation)来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和增殖、改善微循环、降低激素分泌和炎症反应(如PGE_2,PGF_(2α),leukotriene B4),从而起到缓解痛经和盆腔炎引起的疼痛、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及继发性痛经的活性成分群和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散结镇痛胶囊的入血成分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及继发性痛经相关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选取对接得分较高的分子与靶蛋白构建药物-靶点网络图,分析网络特征。结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散结镇痛胶囊中的6个成分可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及继发性痛经的87个靶点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的分析阐明了散结镇痛胶囊的5个主要活性成分及23个潜在作用靶点。结论:散结镇痛胶囊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炎症反应、细胞侵袭、凝血系统、平滑肌收缩、神经激素调节等靶点,来抑制子宫内膜的血管形成和血液循环、子宫平滑肌收缩、免疫炎症反应以及雌激素分泌,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及继发性痛经等病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盆腔炎和子宫肌瘤的主要药效成分,该研究基于分子烙印技术将桂枝茯苓胶囊中主要成分梯度敲除(分别敲除10%,30%,50%,70%,90%,100%)后,分别在离体子宫收缩、LPS诱导RAW264.7释放TNF-α、小鼠脾淋巴细胞(SPL)增殖及子宫肌瘤细胞增殖模型上考察桂枝茯苓胶囊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梯度敲除芍药苷、丹皮酚和苦杏仁苷,桂枝茯苓胶囊抑制离体子宫收缩作用逐步减弱;②梯度敲除没食子酸、桂皮醛、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茯苓多糖,桂枝茯苓胶囊抑制TNF-α释放作用逐步减弱;③梯度敲除没食子酸、芍药苷、桂皮醛、槲皮素和茯苓多糖,桂枝茯苓胶囊促SPL细胞增殖作用逐渐减弱;④梯度敲除芍药苷、丹皮酚、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白芍苷,桂枝茯苓胶囊制剂体外抑制子宫肌瘤细胞的作用逐渐减弱.该研究提示,上述成分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发挥治疗原发性痛经、盆腔炎和子宫肌瘤作用的重要活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探索桂枝茯苓丸作用于卵巢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中获取桂枝茯苓丸的活性成分以及桂枝茯苓丸和卵巢癌的潜在靶点,然后构建蛋白-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疾病-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Tools软件对核心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选择不同浓度桂枝茯苓丸含药血清干预SKOV3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对PI3K/Akt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进行验证。结果 筛选得到桂枝茯苓丸476个与活性成分关联的靶点,117个与卵巢癌相关基因,其中有20个共同靶点,这些靶标与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和分化、蛋白质密切相关,并可能通过癌症中的蛋白聚糖、癌症中的碳代谢、粘着斑、PI3K/Akt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等25个相关途径发挥作用。体外细胞实验证实,桂枝茯苓丸能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SKOV3细胞增殖,可以抑制PI3K/Akt通路从而促进SKOV3细胞凋亡。结论 桂枝茯苓丸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卵巢癌,初步验证桂枝...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桂枝茯苓丸对任脉癥瘕类病“异病同治”分子机制研究。方法 基于TCMSP数据库获取桂枝茯苓丸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检索子宫腺肌病、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相关疾病基因;利用韦恩图获取有效成分-疾病共有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分析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其后,借助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获取通路关键靶标,并结合BioGPS、DisGeNET、GenCards网站获取关键靶标的组织定位、蛋白归属、亚细胞分布的相关信息,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获得桂枝茯苓丸有效成分共85个,其中(+)-儿茶素、豆甾醇分布范围较广,黄芩素、β-谷甾醇度值较高。获得有效成分-疾病共有靶点24个,由GO分析可知,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腺肌病、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主要集中在凋亡过程的正调控、炎症反应、细胞蛋白代谢过程的正调控、体液免疫反应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中。信号通路主要富集在TNF、雌激素等信号通路,主要与机体免疫炎症反应、雌激素变化等密切相关。通过KEGG分析进一步筛选其关键靶标,发现主要存在于平滑肌、淋巴细胞、甲状腺、子宫等组织器官中。其后,将筛选的10个有效成分,12个靶点蛋白进一步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儿茶素、豆甾醇在分子对接中分别与CXCL8、MMP9结合最紧密。结论 本文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发掘桂枝茯苓丸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于子宫腺肌病、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的关键作用靶点和相关分子生物学途径,其共病的机制主要涉及雌激素、肿瘤、炎症、免疫反应等信号通路,并与多个生物过程密切相关,可为深入研究桂枝茯苓丸“异病同治”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究桂枝茯苓丸治疗足厥阴肝经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及子宫肌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桂枝茯苓丸组方药物的化学成分并获取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查询疾病相关靶点,获得二者交集靶点基因。采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R语言对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筛选出桂枝茯苓丸活性成分116个,对应有效靶点1109个,与3种疾病的交集靶点79个。对交集靶点富集分析发现,桂枝茯苓丸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及子宫肌瘤的共同关键通路为AGE-RAGE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根据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确定7个核心靶点(TP53、CCND1、EGFR、SRC、ESR1、VEGFA、GAPDH)。结论桂枝茯苓丸可能通过调控AGE-RAGE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及PI3K-Akt信号通路,作用于TP53、CCND1、EGFR、SRC、ESR1、VEGFA、GAPDH等靶点,发挥活血、化瘀、消癥功效,可为桂枝茯苓丸“异病同治”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比较生产质控过程优化及质量标准提高后,桂枝茯苓胶囊在抗痛经、盆腔炎和子宫肌瘤3个方面的主要药效作用以及均一性的差异。选取2011年12个批次桂枝茯苓胶囊(质量标准提升前制剂)、2012—2014年每年12个批次桂枝茯苓胶囊(质量标准提升后制剂),利用缩宫素致大鼠痛经模型、混合菌液致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雌孕激素负荷致大鼠子宫肌瘤模型,研究质量标准提升前后多批次的桂枝茯苓胶囊抗痛经、盆腔炎和子宫肌瘤的药效作用。2011—2014各批次桂枝茯苓胶囊,在痛经的主要药效模型上的研究表明各批次均可不同程度减少痛经大鼠的扭体次数,延长扭体潜伏期,降低子宫组织中ET-1及PGF2α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慢性盆腔炎模型主要药效显示,各批次均可不同程度降低盆腔炎大鼠子宫TNF-α、促进IL-2分泌;子宫肌瘤模型主要药效显示,各批次均可不同程度降低子宫肌瘤大鼠的子宫质量,抑制子宫平滑肌过度增殖,降低血清中E2和P水平。2012—2014年各批次桂枝茯苓胶囊在治疗痛经、盆腔炎、子宫肌瘤方面的药效学指标(减少痛经模型大鼠的扭体次数,延长扭体潜伏期,降低子宫组织中ET-1及PGF2α的含量;降低盆腔炎大鼠子宫TNF-α、促进IL-2分泌;降低子宫肌瘤大鼠血清中E2和P水平)优于2011年桂枝茯苓胶囊,且具有显著性差异。2011年个批次桂枝茯苓胶囊的药效学指标存在显著性的组间差异,2012—2014年桂枝茯苓胶囊的药效学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生产质控过程优化及提高质量标准后,桂枝茯苓胶囊抗痛经、抗盆腔炎、抗子宫肌瘤的药效显著性增强,且产品均一性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桂枝茯苓丸抗卵巢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获取桂枝茯苓丸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TCMSP、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平台筛选桂枝茯苓丸靶基因集合,并通过STITCH数据库构建桂枝茯苓丸活性成分-靶点关联网络;利用GeneCards、DisGeNET、OpenTargets、STRING数据库构建"桂枝茯苓丸靶基因-卵巢癌基因"互作网络,预测和筛选桂枝茯苓丸抗卵巢癌靶基因;利用ClueGO软件对靶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分析,通过DAVID v6.8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KEGG通路分析。结果选择了桂枝茯苓丸中的肉桂酸、桂皮醛、苦杏仁苷、丹皮酚、芍药苷、茯苓酸等9种活性成分作为研究对象;共筛选出TP53、CASP3、BAX、BCL2、PTEN、HSP90AB1、TNF等21个桂枝茯苓丸抗卵巢癌靶基因;桂枝茯苓丸可能通过调控TN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VEGFR信号通路及雌性激素通路等发挥作用。结论桂枝茯苓丸可能通过调控多种抗卵巢癌基因及与肿瘤增殖、凋亡、肿瘤血管相关的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卵巢癌作用,具有"弱抑制-多靶点"抗卵巢癌药理学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潜在通路与物质基础。方法:通过数据库联用与文献挖掘检索桂枝茯苓丸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子宫腺肌病相关靶蛋白,使用Cytoscape 3.2.1软件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结合网络特征分析网络关键靶点,并将其投射到KEGG与GO数据库中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得到90个活性成分、165个成分作用靶点、78个疾病靶蛋白。经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MAPK与PI_3K/AKT两条潜在通路,丹皮酚、芍药苷等16个潜在物质基础。结论:桂枝茯苓丸中的丹皮酚、芍药苷等有效成分可能通过MAPK通路与PI_3K/AKT通路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生长、侵袭与黏附,达到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桂枝茯苓胶囊主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枝茯苓胶囊是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5味药材采用现代化技术制成的复方中药制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调节平滑肌、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子宫肌瘤、盆腔炎、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文针对近10年来桂枝茯苓胶囊在治疗子宫肌瘤、盆腔炎、痛经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主要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衡晴晴  曹亮  李娜  丁岗  王振中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1):2206-2209
为了研究桂枝茯苓胶囊及其活性成分组合物对大鼠子宫肌瘤模型的治疗作用,该研究以雌激素负荷法建立大鼠子宫肌瘤模型,灌胃给药后,观察大鼠子宫病理增生、子宫质量、血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75,150,300 mg·kg-1)均显著降低子宫肌瘤大鼠的子宫质量、子宫系数,抑制子宫平滑肌过度增殖,降低血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该研究提示,活性成分组合物与桂枝茯苓胶囊一样具有明显的抗实验性大鼠子宫肌瘤作用,且具有量效关系,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肌瘤子宫的病理学组织、降低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的含量,更进一步揭示了活性成分组合物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抗子宫肌瘤的效应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20,(1):78-82
通过查阅近10年相关文献,对桂枝茯苓方制剂治疗痛经、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的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模式研究进行整理,总结与桂枝茯苓方制剂功效主治相关的成分研究,以及多层次的质量控制模式研究,如指纹图谱、超高效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多成分质量控制新技术。研究显示桂枝茯苓方制剂的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不同制剂间的水平不一,研究的深度尚有待于加强。参考文献45篇。  相似文献   

13.
不同剂量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评价不同剂量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将240例年龄18~30岁的原发性痛经患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80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并随访3个月经周期,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AS)对痛经疼痛程度进行比较.治疗期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安慰剂组治疗期有效率分别为68.42%,67.57%,47.89%,试验组均优于安慰剂组(P<0.001);随访期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安慰剂组有效率分别为73.68%,72.97%,53.52%,试验组均优于安慰剂组(P<0.005);治疗期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安慰剂组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下降57.88%,46.17%,30.40%;随访期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下降67.93%,53.56%,47.46%,试验组疼痛持续时间下降率均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0 1),试验高剂量组疼痛持续时间下降率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疗效呈现出一定的量效趋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桂枝茯苓胶囊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均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症状,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具有较好的总体治疗效果和远期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系统评价桂枝茯苓胶囊/丸,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计算机检索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桂枝茯苓胶囊/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2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风险评估参照Cochran Handbook5.3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本研究共纳入30个RCT,涉及3 586例患者,30个研究均报告了临床有效率,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RR=1.20,95%CI(1.16,1.23)];3个研究报告了复发率,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的复发率低于单纯西药[RR=0.33,95%CI(0.18,0.62)];3个研究采用了hs-CRP、血浆粘度比,2个研究采用了肿瘤坏死因子、纤维蛋白为次要指标,提示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在抗炎、改善血循环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17个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的刺激症状,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西药组,加用桂枝茯苓(胶囊、丸)未增加不良反应。现有证据表明,桂枝茯苓(胶囊、丸)联合西药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抗炎、降低血浆粘度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该结论仍需开展高质量RCT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究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检索子宫肌瘤相关芯片,利用R语言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借助疾病数据库对子宫肌瘤已知靶基因进行检索。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桂枝茯苓丸的主要有效成分及作用靶基因,3组靶基因映射出关键靶点,通过基因功能注释数据库(DAVID)对关键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到桂枝茯苓丸有效成分11个,对应靶点121个;GEO数据库获得差异表达基因187个,检索到子宫肌瘤相关靶标271个;3组靶标最终获得映射靶基因20个,关键靶基因9个。桂枝茯苓丸主要通过ESR1、EGFR、SRC等核心靶基因调控类固醇结合、锌离子结合等生物过程及雌激素通路、催乳素通路、GnRH通路等多个信号通路干预子宫肌瘤发生发展过程。结论:应用生物信息学具有较高的置信度和参考价值,提供了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方向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桂枝茯苓丸方药半仿生提取液(简称SBE液)与水提取液(简称WE液)对药物诱发痛经模型的影响。方法:以小鼠为对象,比较了桂枝茯苓丸方药SBE液和WE液对缩宫素和对前列腺素E1所致实验性痛经模型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提取液对两种实验性痛经模型具有很好的改善症状作用,抑制率:SBE﹥WE。结论:桂枝茯苓丸方药SBE液的抗实验性痛经作用优于WE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