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聚乙烯醇与明胶混合水溶液进行静电纺丝,制备了聚乙烯醇与明胶混合超细纤维及其电纺膜,研究了混合纺丝液的组成对纺丝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和电导率的影响,观察了纤维的微观形貌,并对电纺膜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测定.结果表明:当混合液中明胶含量小于20 9/6时,静电纺丝可以稳定进行.随着明胶含量由5%逐渐增加至25%,混合超细纤维的平均直径先是由260nm逐渐下降至207 nm而后又逐渐增加至320 nm.明胶的含量低于15%时,不影响其混合电纺膜中PVA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的物理特性、体外血液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探求其作为人工心血管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然后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动态凝血实验、凝血时间测定、血小板粘附实验、细胞毒性实验、体外细胞粘附实验对其血液相容性和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并与涤纶(Dacron)作平行对照.结果 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的血液相容性较高,经统计学分析与Dacro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的体外细胞粘附实验中,经细胞计数Dacron为(5.34±0.94)×103,PCL-PEG静电纺丝膜为(7.82±0.85)×104,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为(8.04±0.84)×104,PCL-PEG/BSA-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则为(1.39±0.76)×105,经统计学分析PCL-PEG静电纺丝膜和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L-PEG静电纺丝膜和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与Dacron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L-PEG/BSA-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与PCL-PEG静电纺丝膜和PCL-PEG/BSA同轴静电纺丝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同轴静电纺丝膜血液相容性较高,且更易于与内皮细胞粘附,显示其成为人工心血管替代材料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静电纺丝技术(简称"电纺")是一种在高压电场作用下形成超细纤维的聚合物加工技术。通过控制电纺过程的各种参数可以制得性能不同的纳米纤维支架。本文主要介绍了电纺纳米纤维支架在皮肤、血管、骨、肌腱、神经等组织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用水热法合成的棒状纳米羟基磷灰石(nHA),引发ε-己内酯(ε-CL)开环聚合得到nHAPCL复合材料。用静电纺丝法分别制备了聚己内酯(PCL)、nHA/PCL共混材料和nHAPCL复合材料的3种电纺纤维膜。通过FT-IR、DSC、SEM、TGA和拉伸试验机表征了样品的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nHA-PCL电纺膜的结晶性能优于nHA/PCL材料,且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都优于其他两种膜,nHA-PCL电纺膜的完全分解温度为420 °C,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28.2 MPa和55.6%。3种膜的纤维直径均小于500 nm,nHA-PCL电纺膜的纤维表面比较粗糙。在人体仿生液中诱导矿化4 d后,nHAPCL电纺膜纤维表面出现磷灰石沉积,而纯PCL和共混nHA/PCL电纺膜的纤维表面沉积的磷灰石很少,nHA-PCL复合电纺膜具有较好的诱导成骨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锌卟啉为识别基团,制备一种锌卟啉化聚酰亚胺电纺纤维膜,用于微量氨气的检测。方法:通过化学共聚将锌卟啉引入聚酰亚胺大分子主链;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锌卟啉化聚酰亚胺电纺纤维膜,通过记录其作用前后膜的颜色及光谱变化实现对氨气的检测,并考察其灵敏度、选择性及检测限。结果:制备的锌卟啉化聚酰亚胺电纺纤维膜中卟啉单元分布均匀,保持了锌卟啉的基本光谱特性。与氨气作用时,电纺纤维膜发生明显颜色变化和紫外光谱红移。表面等离子共振及紫外光谱计算得到锌卟啉化聚酰亚胺电纺纤维膜与氨的结合常数Ka为3.33×103L/mol,检测限为3.13 mg/m3。结论:本研究制备的锌卟啉化聚酰亚胺电纺纤维膜对氨气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可重复使用,是一种检测微量氨气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鱼皮胶原共轭静电纺丝膜的物理性能。方法:制备PLGA电纺膜(A组)、纯鱼皮胶原膜(B组)及新型PLGA/鱼皮胶原共轭静电纺丝膜(C组)3种膜,分别检测接触角、失重率、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物理性能,初步评价新型PLGA/鱼皮胶原共轭静电纺丝膜的物理性能,为其应用于种植引导组织再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新型PLGA/鱼皮胶原共轭静电纺丝膜(C组)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接触角为68.52°;体外降解12周后失重率为(14.85±0.13)%,拉伸强度为(2.41±0.47) MPa,断裂伸长率为(77.98±25.72)%,失重率速率最小且仍保持一定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结论:PLGA/鱼皮胶原共轭静电纺丝膜的物理机械性能能够达到临床要求,为进一步的细胞实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不同含量丹参素钠的聚乙烯醇/壳聚糖载药电纺纤维膜。 方法:以聚乙烯醇(PVA)和壳聚糖(CS)为载体,丹参素钠(SAS)为模型药物,制备载药电纺纤维膜;借助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形貌,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其成分,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检测纤维膜含药量,绘制药物释放曲线。 结果:不同含量丹参素钠的聚乙烯醇/壳聚糖载药电纺纤维膜纤维直径均在280~390 nm 之间,纤维膜含药量高,并能较好地实现丹参素钠的缓控释放。 结论:研究制备成功的聚乙烯醇/壳聚糖载药电纺纤维膜制备工艺简单,载药均匀,有明显的缓释性,可为皮肤局部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将壳聚糖、海藻酸钠或透明质酸配制成水溶液,聚氧化乙烯(PEO)溶解在二甲基甲酰胺(DMF)/H2O 混合溶剂中,以上述两溶液分别作为内、外纺丝液进行同轴电纺制备成纤维膜,进而利用适当溶剂除去 PEO 外壳,得到纯多糖纳米纤维膜.纤维结构通过 TEM、SEM 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同轴电纺可一步制得外壳为 PEO、内核为刚性多糖的核壳纳米纤维,纤维外壳 PEO 组分可以用氯仿萃取除去;与单轴电纺法制得的刚性多糖纤维相比,同轴电纺可以保持最终纤维的结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的拓扑线索对于大鼠原代背根神经元(DRGn)培养及其与雪旺细胞(SCs)共培养的影响。 方法: 构建具有随机分布和轴向有序排列拓扑结构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分别为随机和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组,以PMMA薄膜作为对照组;分离纯化大鼠原代DRGn和SCs,与上述各组PMMA电纺纳米纤维共培养;利用慢病毒技术转染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显色方法,观察PMMA电纺纳米纤维的拓扑线索对于DRGn神经突生长的影响,在共培养实验通过荧光图像的快速傅立叶转换(FFT)及半高全宽值(FWHM)的计算,定量分析电纺纤维对DRGn神经突和SCs细胞突起的接触引导作用。 结果: 大鼠原代DRGn和SCs均能够顺利在PMMA材料上贴壁并生长;与PMMA薄膜组比较,随机和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组DRGn平均神经突数量及神经突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实验中,电纺纤维的拓扑线索对于 DRGn神经突和SCs细胞突起的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接触引导作用,与PMMA薄膜组和随机PMMA电纺纳米纤维组比较,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组DRGn和SCs的FWHM值均明显降低 (P<0.01),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能够在空间上促成DRGn神经突和SCs细胞突起建立共定位。 结论: 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具有作为脊髓损伤(SCI)后植入性支架材料的潜力,其拓扑线索有可能加速SCs的轴突髓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易蔚  魏旭峰 《医学争鸣》2004,25(20):1880-1882
目的:研究环氧氯丙烷(EC)处理对生物瓣膜及组织工程瓣膜去细胞支架材料表面性状的影响,探究EC处理生物瓣膜防钙化的机制. 方法: 通过血浆吸附试验和血小板吸附试验测定EC处理的猪主动脉瓣以及经去细胞处理的组织工程猪瓣支架材料对血浆中蛋白质和血小板的吸附程度,与戊二醛处理的生物材料进行对照研究,评价EC处理对生物材料的表面性状的影响. 结果: EC处理的生物瓣膜较戊二醛处理的生物瓣膜对血浆蛋白质吸附率减少[(0.120±0.008) g/kg vs (0.183±0.017) g/kg, P<0.05],血小板黏附率减少[(1.158±0.120) ×1012/kg vs (1.737±0.093)×1012/kg, P<0.05],对猪主动脉瓣去细胞处理过程能够减少血浆蛋白质吸附率[(0.116±0.013) g/kg vs (0.134±0.011) g/kg, P<0.05]和血小板黏附率[(0.769±0.136) ×1012/kg vs (1.052±0.185)×1012/kg, P<0.05],EC处理能够进一步减少血浆蛋白质吸附率[(0.102±0.004) g/kg vs (0.116±0.013) g/kg, P<0.05]和血小板黏附率[(0.744±0.097) ×1012/kg vs (0.769±0.136)×1012/kg, P<0.05]. 结论: EC处理能够进一步改善生物瓣膜和组织工程瓣膜去细胞支架材料的表面性能,有利于提高植入循环系统后的血液相容性和减缓瓣膜钙化.  相似文献   

11.
贾骏  段嫄嫄  周建学  张少锋 《医学争鸣》2007,28(13):1153-1155
目的:观察聚己内酯(PCL)电纺纤维支架材料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增殖及分化特点的影响,评价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的应用前景.方法:将兔BMSCs与PCL电纺纤维支架材料在培养板内共培养.采用形态学观察、MTT法及ALP检测等方法检测BMSCs在PCL电纺纤维表面的粘附、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体外培养的BMSCs能在PCL电纺纤维表面正常粘附和增殖,并且表达较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论:PCL电纺纤维适合作为支架材料应用于BMSCs为种子细胞的组织构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兔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作为种子细胞复合新型聚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壳聚糖(chitosan,CS)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腹股沟脂肪组织,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出ADSCs进行培养,贴壁细胞至3~5代,评价其多向分化能力。将干细胞收集重悬后,以l×107/mL的密度接种于多孔PLGA/CS支架,形成细胞 支架材料复合物。培养7天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生长和基质分泌情况,评价细胞与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Dil荧光标记检测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分布;Hochest 33258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接种1和7天后,分别对细胞 材料复合物行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用成脂诱导条件培养基诱导分化ADSCs及ADSCs支架材料复合物,7天后,尼罗红荧光染色液检测ADSCs在不同环境下的成脂分化能力。结果  原代培养的ADSCs呈成纤维细胞样外观,在相应诱导条件下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和骨细胞。细胞接种于PLGA/CS支架材料上第8天分裂增殖达到高峰,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提示ADSCs在支架表面贴附生长良好,并向孔隙内壁充分延伸,细胞周围形成丰富的基质成分。活死双染结合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材料对细胞活性无影响,尼罗红染色可见成脂诱导后的ADSCs细胞质内有红色脂滴颗粒形成。结论  多孔PLGA/CS支架与兔AD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组织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电纺纳米纤维作为雪旺细胞负载支架的潜力。方法:构建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以随机PMMA电纺纤维作为对照,纯化大鼠原代雪旺细胞并在纤维结构上进行培养,利用慢病毒技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显色手段,观察有序PMMA电纺纤维的拓扑线索在定向引导SCs生长上的作用,分析细胞对纤维结构的依从性;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动态观察雪旺细胞对有序电纺纤维的依从性,从而评价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作为神经损伤后植入性雪旺细胞负载支架的潜力。结果:雪旺细胞在随机及有序PMMA电纺纤维上均能顺利贴壁并生长;较之随机电纺纤维,雪旺细胞对有序纤维具有更好的依从性,能够受其接触引导形成和纤维走行方向一致的定向生长,并能够生成更长的细胞突起(P=0.0079);动态的观察则进而显示SCs对有序电纺纳米纤维的拓扑线索能维持稳定的依从性。结论: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具有作为神经损伤后植入性雪旺细胞负载支架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乳液静电纺丝法制备具有稳定芯壳结构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葡聚糖(dextran,DEX)电纺纤维并优化相关的工艺参数,为利用乳液静电纺丝法制备载药纤维膜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将PLGA溶液作为油相,DEX溶液作为水相,通过改变油相溶剂的成分、水相溶液的浓度以及水油两相体积比来观察并比较6组电纺液的乳液体系是否稳定;通过乳液静电纺丝法制备PLGA/DEX电纺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6组纳米纤维是否具有稳定的芯壳结构。结果在PLGA的溶剂中引入一定比例的三氟乙醇能够适当减小水油两相的界面张力,提高两相的相容性。但当水相浓度过大时,仅调整溶剂的成分不足以得到性质稳定的电纺液;适度减小水相浓度,纺丝液黏度也随之降低,两相的相容性提高,乳液越趋于稳定。水油两相的体积比是影响纤维芯壳结构以及形貌尺寸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水油体积比形成的乳液,其性质更稳定,可纺性更好。结论 将浓度为0.15 g·mL-1的PLGA(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和三氯甲烷,体积比为1∶3)作为油相溶...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不同含量的偏氟乙烯和三氟乙烯的共聚物(P(VDF-TrFE))纳米纤维薄膜。通过P(VDF-TrFE)纳米纤维薄膜和柔性电极的结合,设计制作了一种针对医疗和服饰等领域应用的新型柔性压力传感器。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的方法分别对 P(VDF-TrFE) 纳米纤维的形貌和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自制的测试系统获得了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结果表明:静电纺丝得到的纳米纤维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β相结晶含量,其中P(VDF-TrFE)(n(VDF)/n(TrFE)=77/23)纳米纤维的β相结晶含量达到了51.3%,同时这种纳米纤维薄膜具有柔软、透气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基于电纺纳米纤维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响应性能P(VDFTrFE)(n(VDF)/n(TrFE)=77/23)压力传感器具有最高为60.5 mV/N 的灵敏度,接近于其塑性薄膜传感器,但塑性薄膜传感器的柔软性和透气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比例聚乳酸-聚己内酯/泊洛沙姆[poly (ε-caprolactone-co-lactide) /Poloxamer,PLCL/Poloxamer]静电纺材料作为皮肤组织支架的可能性。方法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纯PLCL及PLCL/Poloxamer比例75/25、85/15、90/10、95/5的纳米纤维材料,测定支架表面形态、机械以及亲水性能。将脂肪干细胞接种至支架表面,第1、3、7、10天行水溶性四唑盐(CCK 8)分析,并于第3天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90/10、95/5比例支架的断裂强度高于纯PLCL及75/25、85/15比例支架(分别为9.31±0.29,9.27±0.50,7.08±0.21,7.46±0.27和7.47±0.21,MPa),90/10、85/15、75/25比例的水接触角低于纯PLCL及95/5比例(分别为0° ,0°,0°,131.5°±8.9°和7.8°±2.7°)。在第1、3、7、10天时,PLCL/Poloxamer材料脂肪干细胞黏附及增殖能力明显高于纯PLCL。扫描电镜显示90/10比例PLCL/Poloxamer支架上有大量脂肪干细胞生长,细胞形态完整、表面光滑。结论 90/10比例PLCL/Poloxamer支架的机械性能及亲水性能高于其他组,该材料与大鼠脂肪干细胞的相容性良好,是更适合脂肪干细胞黏附及增殖的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具备有序或无序拓扑结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电纺纳米纤维材料作为原代大鼠背根神经元(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DRGn)负载支架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具有随机或有序拓扑结构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利用PMMA薄膜组作为对照,分离纯化大鼠原代DRGn,利用慢病毒技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显色手段,分析在随机及有序纤维支架上DRGn神经突的生长能力以及神经突和电纺纤维的依存关系。结果大鼠原代DRGn能够顺利在PMMA材料上贴壁并生长,在培养第2天,较之平面环境,DRGn未见平均神经突数量及神经突长度的明显区别,电纺纤维的拓扑结构对于DRGn神经突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接触引导作用,在有序电纺纤维上DRGn能够生成和基质纤维延伸方向一致的神经突;通过GFP表达与背景纤维的合成图,发现在随机或有序电纺纤维上,DRGn神经突均能循纤维向前生长,但相比随机纤维,神经突似乎更倾向于接受有序电纺纤维的引导。结论有序PMMA电纺纳米纤维具有作为神经损伤后大鼠DRGn负载支架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微观下不同形态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电纺纳米纤维膜并比较其亲水性、降解速度和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 调整电纺参数制备出不同形态的电纺纤维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并通过可视接触角测试系统测试不同膜的表面接触角比较其亲水性,测量失重率评估其降解速度,细胞增殖实验、ALP活性实验和qRT-PCR实验评估其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15%、10%、8%组PCL所制得的电纺纤维膜在电子扫描显微镜500倍和倒置相差显微镜100倍下分别呈现出纯丝状、含有少量串珠的丝状、大量串珠状.3组电纺纤维膜的亲水性和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无明显差异;降解速度:纯丝组<少量串珠组<大量串珠组;成骨细胞分化的程度:纯丝组>少量串珠组>大量串珠组.结论 调节电纺参数可制备不同形态的电纺纤维膜,纯丝状的电纺纤维膜较串珠状电纺纤维膜降解慢且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能有效测定柚皮苷纳米纤维膜中柚皮苷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含有柚皮苷的纳米纤维膜样品,采用安捷伦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水(pH 2.8)(23∶77),检测波长为283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 ℃,进样体积为20 μl。结果:空白纳米纤维膜对柚皮苷的检测无干扰,专属性良好。柚皮苷最低检测限S/N=3为3.4 ng/ml;定量限 S/N=10为10.2 ng/ml;在51 ng/ml~1 836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 99);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以及重现性均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51%,相对标准偏差=0.66%;检测溶液在24 h内稳定。结论:柚皮苷纳米纤维膜是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含有柚皮苷的纳米级纤维膜,是一种新型的载药引导性骨再生膜。本法简便、准确、快速,可用于柚皮苷纳米纤维膜中柚皮苷的含量测定,为研究其最佳载药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正五聚体蛋白-3(pentraxin-3,PTX-3)在评估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病情活动性方面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科的TA患者45名、健康体检者25名及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1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s)检测血浆PTX-3水平,采用Kerr指标作为疾病活动性评定的金标准。结果   TA患者血浆PTX-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18.5±13.9) ng/mL vs. (0.52±0.26) ng/mL,P<0.01]和RA患者[(18.5±13.9) ng/mL vs. (0.73±0.47) ng/mL,P<0.01];且活动期患者PTX-3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26.7±16.8) ng/mL vs. (6.2±4.7) ng/mL,P< 0.01],并与疾病活动性评分呈正相关(Rho=0.78,P<0.01);而健康人与RA患者血浆PTX-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分析后发现,TA患者血浆PTX 3水平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 9水平(Rho=0.65,P<0.01)、全身血管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受累血管管腔狭窄程度(Rho=0.67,P=0.04)及管壁增厚程度(Rho=0.54,P=0.05)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表明,PTX-3(≥10.71 ng/mL)在评估TA活动性方面的敏感性为88.89%,特异性为77.78%,准确性为84.44% ( ROC 曲线下面积=0.95,95% CI:0.89~1.00)。结论   PTX-3有望成为一种评估TA病情活动性的有效的血清学指标,且其血浆水平可能反映了患者血管损伤情况,用于监测疾病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