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雷公藤水煎液对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明晰药效和毒副作用的剂量范围、毒副作用种类和程度,为雷公藤"效-毒"关联评价提供剂量范围依据。方法: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雷公藤水煎液,连续3天,建立巴豆油混合致炎液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和产生的毒副作用,末次给药后,取血检测血中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等药效学指标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称取并计算心、肝、脾、肾等脏器和体重的比值,根据抗炎程度计算半数有效量(ED50)和产生毒副作用的剂量范围。结果:雷公藤水煎液对小鼠耳肿胀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ED50及95%可信限为0.37(0.170.49)g/kg。小鼠血中PGE2、TNF-α、IL-2含量降低,呈良好的量效关系。雷公藤水煎液可引起小鼠血中ALT、AST、TBA、TBIL活性升高,PA含量降低;体重增长缓慢,脏体比值增加;大剂量可致肝细胞水肿、浸润。结论:雷公藤水煎液有效抑制巴豆油混合致炎液致小鼠急性炎症的剂量范围为0.290.49)g/kg。小鼠血中PGE2、TNF-α、IL-2含量降低,呈良好的量效关系。雷公藤水煎液可引起小鼠血中ALT、AST、TBA、TBIL活性升高,PA含量降低;体重增长缓慢,脏体比值增加;大剂量可致肝细胞水肿、浸润。结论:雷公藤水煎液有效抑制巴豆油混合致炎液致小鼠急性炎症的剂量范围为0.291.17 g/kg,其机制与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有关。在0.5851.17 g/kg,其机制与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有关。在0.5851.17 g/kg范围内雷公藤水煎液发挥抗炎作用同时,还产生一定的肝毒性,2.341.17 g/kg范围内雷公藤水煎液发挥抗炎作用同时,还产生一定的肝毒性,2.344.68 g/kg范围内引起肝脏实质性病变,因此,雷公藤"功效-毒性"依赖于剂量而密切相关,雷公藤毒性的认知和表征可为临床安全用药和毒副作用预防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雷公藤多苷片发挥抗炎作用剂量下伴随的肝毒性作用,为其“药效-毒性”相关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雷公藤多苷片高、中、低剂量组(54.6,27.3,13.7 mg·kg-1),美洛昔康片组(3.9 mg·kg-1),每组10只。以巴豆油混合致炎液建立小鼠耳肿胀模型,计算小鼠的耳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前白蛋白(P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含量和活性的变化,并计算心、肝、脾、肾等脏器指数,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雷公藤多苷片在13.7~54.6 mg·kg-1范围内,可明显抑制巴豆油混合致炎液致小鼠耳肿胀,小鼠血清中PGE2、TNF-α和IL-2含量降低,血清ALT、AST、TBA、TBIL活性升高,PA含量降低,肝指数变大。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雷公藤多苷片可引起肝细胞水肿和浸润。结论 雷公藤多苷片在13.7~54.6 mg·kg-1范围内既有明显的药效作用,又有一定的肝损伤作用,均呈现明显的“量—效—毒”关系,其抗炎机制与减少PGE2炎性介质和血TNF-α、IL-2的产生和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洪连对α-异硫氰酸萘酯(ANIT)所致黄疸型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灌胃ANIT(100 mg·kg-1)花生油溶液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1 h后取血、肝脏,检测血清中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检测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PCR检测肝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洪连(1.0,2.0,4.0 g·kg-1)可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TBIL和TNF-α的水平和肝匀浆中MDA含量,同时显著升高小鼠肝匀浆中GSH-Px的含量,洪连(2.0,4.0 g·kg-1)可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TBA的水平和显著升高肝匀浆中SOD含量(P0.01),洪连(1.0 g·kg-1)组TBA,SOD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洪连提取物各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肝组织中TNF-αmRNA相对表达量(P0.01)。病理切片显示洪连(2.0,4.0 g·kg-1)组能显著改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论:洪连对ANIT所致小鼠黄疸型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雷公藤片发挥抗炎作用剂量下伴随的肝毒性作用,为其"病-效-毒"相关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0只KM小鼠,全部雄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片剂量1~5组(51.48,36.55,25.74,18.28,12.87 μg·kg-1)和环磷酰胺组(73 m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以1% 2,4-二硝基氟苯(DNFB)溶液建立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雷公藤片,观察小鼠的耳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检测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前白蛋白(P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等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并计算脏器和体重的比值。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耳肿胀血清中PGE2,TNF-α,IL-2,PA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片可明显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致小鼠耳肿胀血中PGE2,TNF-α和IL-2含量的降低,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小鼠血中ALT,AST,TBA,TBIL活性升高,PA含量降低,肝体比值变大(P<0.01)。结论:雷公藤片在14.58 μg·kg-1 (7.01~19.06 μg·kg-1)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与减少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有关。剂量14.58 μg·kg-1 (7.01~19.06 μg·kg-1)的雷公藤片还可对小鼠肝脏产生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确定甘草制雷公藤的"量-毒-效"关系,探索甘草制雷公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窗",为甘草制雷公藤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建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小鼠模型,进行雷公藤及甘草制雷公藤的多种剂量灌胃给药,比较肝脏生化指标(ALT,AST)、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2)的差异,以及肝脏、肾脏、脾脏、胸腺指数和耳肿胀度的差异,关联毒性指标和药效指标,综合评价在疾病模型上甘草制雷公藤的"量-毒-效"关系。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NF-α,IL-2含量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 01),证明疾病模型成功,根据肝生化指标、血清炎症因子及胸腺、脾脏、肝脏、肾脏指数以及耳肿胀度综合判断该实验甘草制雷公藤剂量在3. 12~12. 48 g·kg-1效果较好。研究结果显示,甘草炮制后雷公藤"治疗窗"增宽,达到了"减毒存效"效果,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豆根水煎液致大鼠亚急性肝脏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给予质量可控的山豆根(RRST)水煎液致大鼠肝脏毒性,并探讨其毒性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代表性好、来源固定的药材,取山豆根饮片加6倍量水,浸泡30 min,武火煮沸,换文火煎煮60 min,共煎煮2次,合并2次的滤液浓缩至生药2 g·mL-1,得山豆根水煎液储备液,并对其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进行测定,对其质量进行控制.动物实验:选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10% CCl4)、低剂量组(灌胃给予1 g·kg-1山豆根水煎液)、中剂量组(灌胃给予4 g·kg-1山豆根水煎液)和高剂量组(灌胃给予16 g·kg-1山豆根水煎液),每组6只.连续给药14d,第15天ip 25%乌拉坦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摘取肝脏,称重,计算脏器指数,病理制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取部分肝组织加冷生理盐水制成10%肝匀浆,离心,取上清波,测定肝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大鼠连续给予不同剂量山豆根水煎液7d后,高剂量组出现活动减少,四肢无力;14 d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ALT,ALP,TBA值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高剂量组的肝细胞肿大,并伴有炎症浸润.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IL-6,TNF-α含量升高(P<0.05及P<0.01),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SOD/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山豆根具有肝脏毒性,给予大鼠16 g·kg-1山豆根水煎液可导致明显的肝损伤,且其损伤机制与炎症因子的作用和脂质过氧化有关,与四氯化碳的肝毒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孙蓉  冯群  谢元璋  杨倩  李素君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4):2760-2764
建立小鼠咽喉实热证模型,给予山豆根水提组分,检测血中热证指标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通过考察并比较山豆根水提组分对小鼠发挥抗炎作用剂量下的伴随毒副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阐释有毒中药山豆根"功效-毒性-证候"相关性。结果山豆根水提组分对混合致炎液所致咽喉实热证模型小鼠的耳肿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连续多次给药可引起小鼠血中ALT,AST活性明显升高,肝脏系数增大,血中PGE2,SOD,MDA,NO,NOS,GSH,GSH-Px等指标有明显改变。表明,山豆根水提组分对混合致炎液所致咽喉实热证模型小鼠耳肿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比对正常动物强,药效剂量下的山豆根还可产生一定的肝脏毒副作用。山豆根对咽喉实热证小鼠的抗炎作用及肝毒性机制均与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时效、 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方法:将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吴茱萸组,吴茱萸组分为5个不同时间组和3个不同剂量组。不同时间组动物在连续ig吴茱萸水煎液50 g.kg-1后于8,15,20,25,30 d处理,不同剂量组以100,50,25 g.kg-1连续ig 8 d后处理,各组动物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计算肝脏指数,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吴茱萸50 g.kg-1能够升高小鼠ALT,AST水平、肝脏指数(P<0.01),且ALT,AST水平在给药后第20 d达高峰,ALT从(31.7±9.1)U.L-1升高至(621.4±244.9)U.L-1,AST从(120.0±31.8)U.L-1升高至(407.6±132.8)U.L-1,肝脏指数和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也具有时间依赖性;给予不同剂量的吴茱萸后,小鼠血清ALT,AST水平、肝脏指数均有上升,中高剂量组ALT分别为(127.2±42.0),(320.0±131.3)U.L-1,AST分别为(282.1±69.8),(471.4±143.7)U.L-1,与正常组相比ALT,AST水平和肝脏指数差异非常显著,病理形态学改变随剂量增大而损伤严重,毒性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小鼠连续ig给予吴茱萸水煎液可以造成肝脏的损伤,毒性与时间、剂量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栀子苷和西红花苷Ⅰ对0.4%ANIT橄榄油溶液致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先给予小鼠栀子苷和西红花苷Ⅰ不同剂量,然后对小鼠分别灌胃给予0.4%ANIT造成肝损伤,48小时后测其空腹血清AST、ALT、ALP、GGT、TBIL、DBIL,并剖取肝、脾,称湿重,计算其脏器指数。结果西红花苷Ⅰ30 mg·kg-1显著降低AST、ALT、ALP、TBIL、DBIL值,西红花苷Ⅰ90 mg·kg-1显著降低AST、ALT、TBIL、DBIL值,而西红花苷Ⅰ300 mg·kg-1剂量却无保肝作用;栀子苷各剂量组也无保肝作用。结论西红花苷Ⅰ在30、90 mg·kg-1剂量对ANIT致肝损伤小鼠有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茵陈蒿水煎液对ANIT所致肝内胆汁淤积小鼠肝损伤的影响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雌性C57BL/6小鼠分组灌胃茵陈蒿水煎液10 d,第7天给药后1 h采用ANIT造模。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采用LC-MS/MS测定血、肝和胆囊胆汁酸。RT-PCR法检测CAR、PXR、MRP2、MRP3、MRP4、BSEP、CYP3A11和UGT1A1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茵陈蒿水煎液低剂量组(0.945 g·kg~(-1)·d~(-1))血清TBIL、ALP、AST、ALT明显下降(P0.05),肝损伤好转,血浆、肝脏胆汁酸总量明显减少(P0.05),胆囊中胆汁酸明显增加;茵陈蒿水煎液中剂量组(1.8 g·kg~(-1)·d~(-1))AST和ALT明显下降(P0.05),血浆胆汁酸总量减少(P0.05);茵陈蒿水煎液高剂量组(3.78 g·kg~(-1)·d~(-1))血清酶活性无明显改变,血浆、肝脏和胆囊胆汁酸总量无明显增减。各剂量组的CAR、MRP2、MRP3、BSEP、CYP3A11和UGT1A1表达增加。结论茵陈蒿水煎液低剂量组(0.945 g·kg~(-1)·d~(-1))对ANIT诱导的小鼠肝内胆汁淤积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茵陈蒿诱导CAR和相关靶基因增加胆汁代谢和胆汁排泌有关。  相似文献   

11.
“调腹通络”技术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临床五迟、五软病康复实践的总结,分为“调腹”与“通络”两部分。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经典整理、溯本求源,从发育迟缓病症、痿软无力病症等,以及对冲脉理论、神阙理论、从阴引阳及从阳引阴理论、解结理论的整理,深入认识五迟、五软与肾、肝、脾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调腹通络”思路与技术的奠定基础,进而科学、合理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陕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秦皮、秦艽、"十大秦药"[子州黄芪、宝鸡柴胡、洋县元胡、商洛丹参、汉中附子、略阳杜仲、宁陕天麻、宁陕猪苓、澄城黄芩、佛坪山茱萸和略阳黄精(并列第10名)]及"太白七药"等大宗品种和特色草药均是"秦药"的代表性品种。"秦药"为陕西及其周边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是陕西具有潜在发展价值与优势的产业之一,也是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秦药"的种质资源、人工栽培、基地建设、品种选育、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整理与论述,并对"秦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挖掘中药复方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用药规律。方法 从中国知网、维普中文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万方知识平台和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的临床研究,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和SPSS Modeler软件对复方进行药物剂型、频数、药性、药味、归经、剂量、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等分析,深入挖掘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有241首复方,175味中药纳入数据库中。黄芪、生地黄和山药是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使用频率最高的单药。黄芪、山药和丹参在所有复方中的整体应用剂量偏大,而五味子、黄连和甘草的应用剂量偏小。丹参是夹瘀兼证中最常应用的活血化瘀药,黄连和知母是夹热兼证最常应用的清热药,黄连和苍术是夹痰/夹湿兼证应用最高频的除湿药。复方中药的药性以寒性和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和苦味为主,药物归经以肺经、脾经和肾经居多。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中潜在支持度最高的对药及角药分别是“黄芪-生地黄”和“黄芪-生地黄-山药”。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显示存在5个潜在的核心处方。结论 数据挖掘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气阴两虚型T2DM治疗复方的用药规律,为气阴两虚型T2DM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4.
曹馨慈  徐金娣  孔铭  周桂荣  何毅  毛茜  李松林 《中草药》2020,51(7):1909-1913
目的建立蝉蜕Cicadae Periostracum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A和B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蝉蜕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HPLC-UV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对4个基原40批市售药材的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优化的Alltima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水流动相,2种成分能与其他色谱峰分开,并达到基线分离,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53%~102.75%,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小于5%,样品在24 h内稳定;依据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能作为蝉蜕药材常规定量评价方法;40批蝉蜕药材可聚为3类,但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没有基原特征性。黑蚱蝉基原的蝉蜕商品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差异较大,可能与不同来源的商品污染泥沙的量不同有关。结论山蝉、华南蚱蝉和蟪蛄基原的蝉蜕含有较高的乙酰多巴胺二聚体,且整体色谱特征与黑蚱蝉基原蝉蜕相似,是蝉蜕药材的潜在资源,严控泥沙应该是保证蝉蜕药材质量稳定一致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陈黎明  陈洁  张晓丹 《中草药》2023,54(8):2596-2606
目的 建立运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快速筛查460份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43份)中常用的50种农药残留。方法 通过对比《中国药典》2020版中药中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优选中药中50种农药残留的适配性前处理方法。中药样品经乙腈溶剂提取,以Qu ECh ERS法处理,采用GC-MS/MS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 在460份检测样品中共检出农药残留66份,总检出率为14.3%,检出禁用农药6份,检出率为1.3%,43份中药饮片中农药残留检出率为11.6%,未检出禁用农药。农残的检出是季节性分布集中出现在第3、4季度,农贸市场和种植地的农残检出率明显高于医院和药店,并且存在农残超标情况。中药中根类和叶类受污染最重,中药材全草类中农药残留最多,检出率为20.4%,其次为叶类18.3%和根茎类16.3%,中药饮片中农残最高为叶类,检出率为15.4%,全草类检出率为11.1%、根茎类检出率为6.2%,全草类、根茎类和叶类存在样品中检出多种农药残留的现象。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快速筛查中药中农药残留,为保障中药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雯  贡磊  周玲玲  单进军  陈乐天  许惠琴  狄留庆 《中草药》2014,45(10):1418-1426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甘草配伍祖师麻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的治疗作用,筛选两者配伍比例,探讨其配伍意义。方法 采用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将14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14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祖师麻低、中、高剂量组,甘草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1)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2)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组大鼠造模前2 d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31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计算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祖师麻组、祖师麻甘草配伍组能够明显抑制AA大鼠体质量减轻的趋势,对抗AA大鼠足肿胀度及AI的增加,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改善关节病理组织变化,减少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其中以祖师麻-甘草(3:2)配伍组效果最优。结论 祖师麻甘草配伍后,对AA大鼠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显著,作用优于单用祖师麻,其最佳配伍比例为祖师麻-甘草(3:2)。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可能是祖师麻甘草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千金子制霜减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ig高、中、低剂量的千金子生品和霜品提取物,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大鼠粪便中4类代表性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结果表明,ig千金子生品与霜品提取物后大鼠出现菌群失调现象,且千金子霜品较生品引起的菌群紊乱程度低,在低剂量给药时可使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结论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且千金子制霜后对4类肠道菌群的作用减弱,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减小,这与千金子霜品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可揭示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雷蕾  万果果  耿小玉  陈建都  潘正 《中草药》2024,55(6):2113-2122
由于生长因子类生物制剂药物在治疗伤口愈合中的局限性,从传统中药中挖掘缓解炎症反应、促血管生成、重塑上皮组织、加速伤口愈合的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治疗慢性伤口有积极意义。除传统的活血止血类药物如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三七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姜黄Curcumae Longae Rhizoma、乳香Oliban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外,清热药如积雪草Centellae Herba、黄连Coptidis Rhizoma,补益药中黄芪Astragali Radix、淫羊藿Epimedii Folium等及其活性成分,复方托里消毒散、生肌化瘀汤等在伤口愈合各阶段都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通过对活血止血类、清热类、补益类药物及其活性成分和复方治疗伤口愈合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了解中药药效物质在治疗慢性伤口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各样本的黄色素含量,为揭示半夏曲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半夏曲中筛选出的4株优势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ectab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它们的最适宜生长温度、pH值,利用糖类的产酸能力以及产淀粉酶、蛋白酶、黄色素的能力,同时测定半夏曲炮制过程中5个不同时间点样本的黄色素含量。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9℃、29~31℃、39℃,最适pH值分别为7.0、7.0、7.5、7.0。4种菌均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具有产黄色素能力。5个不同时间点样品的黄色素质量分数分别为69.875、69.875、71.750、119.500、137.875μg/g。结论 4种优势微生物在半夏曲炮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谢臻  周媛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2013,44(24):3476-3481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