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病例】患者男性,48a。既往体健,无心血管疾病史,曾在2004年某日因反酸、嗳气,自服多潘立酮片10mg,po,bid,d2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立即停用此药物(共服用2d)。查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率,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0.5a后,因胃部不适再次服用多潘立酮10mg,po,bid,服用2次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立即住院治疗,停用多潘立酮(也未用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2.
1例75岁男性患者既往没有使用过多潘立酮,既往无心律不齐病史,患者于2015年9月17开始使用多潘立酮片10 mg tid以促进胃肠动力,避免反流。9月21日,尿培养结果提示克柔念珠菌,考虑不除外真菌感染,加用伏立康唑,当日患者出现心律加快,律不齐,25日停用伏立康唑,未停用多潘立酮。直至患者出院(9月30日),患者心律不齐未缓解。判断该患者出现心律不齐是多潘立酮导致的不良反应的关联性评价为可能。多潘立酮主要通过CYP3A4酶代谢,而伏立康唑为CYP3A4酶的强抑制剂,两者合用会降低多潘立酮的代谢,从而增加多潘立酮的浓度。该例患者合用伏立康唑以后,出现心律失常,考虑为伏立康唑导致多潘立酮血药浓度增高或两种药物的心脏不良反应叠加所致。  相似文献   

3.
4.
1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因“发作性头昏2周”于2015年8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多次出现头昏伴有胸闷、大汗。患者一年前有类似头晕发作,平素间断服用倍他司汀。入院查体:体温(T):36.5℃,脉搏(P):65次/分,呼吸频率(R):20次/分,血压(BP):119/60 mmHg,心音有力,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诊断:后循环缺血。予倍他司汀、氟桂利嗪治疗头晕。入院第3天,头晕症状缓解明显。第6天患者诉反酸、嗳气,考虑与既往胃炎、胃酸反流有关,加用雷贝拉唑抑酸,多潘立酮10 mg促进胃动力。第8、9天,患者间断出现短暂心慌,每次持续5s左右,时有胸闷。查24 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1次房性早搏。第14天夜间患者睡眠中突然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伴有冷汗。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仍未见明显异常。第19天夜间患者睡眠中突发心慌、胸闷、出冷汗,急查心电图未见异常。第22天夜间、第23天上午,患者均出现心慌、胸闷、出冷汗。每次出现心慌胸闷后患者自服麝香保心丸,10~30 min症状可缓解。病发时,加用比索洛尔、地尔硫艹卓,并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症状并未缓解。根据诺氏评估量表[1],最终评分为6分,故可以判定该不良反应很可能为多潘立酮所致,因此停用该药。第29天,患者未再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不久出院。  相似文献   

5.
女性,36岁。胃部不适,上腹部胀痛,嗳气反酸多年。曾做过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由于饮食不当,上述症状复发件恶心、呕吐,来我院门诊治疗,给予多潘立酮(吗丁林)口服,每次30毫克,每日3次,10天后上述症状缓解。该患者又连续服用了4天后,出现双侧乳房泌乳,未加以重视;再连服20天后出现了停经(约50天)。妇科检查无妊娠,妇科无异常。既往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32岁,一个月前“重感”发热,感心悸、胸闷,后出现反复发作性四肢抽搐、意识障碍,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经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及激素、阿托品等治疗,好转出院,门诊给予泼尼松(强的松)、维生素治疗。三天前感腹胀不适,加服多潘立酮(吗丁啉),每日3次,每次10 mg,次日出现发音含糊、流涎、张口困难、伸舌不能、颈部僵硬。检查:T36.8℃,P 88次/分,R 18次/分,BP 18/11kPa(1kPa  相似文献   

7.
李吉燮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108-109
多潘立酮(吗丁啉)是一种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临床用于治疗由胃排空延缓所致消化不良症,但因拮抗多巴胺受体,引起催乳素的释放,催乳素作用于乳腺促进乳汁分泌,故服用多潘立酮后,可引起乳房胀痛、增加泌乳、月经失调、男性乳房发育症等不良反应,偶见锥体外系反应,而引起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很少见。  相似文献   

8.
例1, 女, 55岁. 2005年1月诊断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b型, 后曾行多次化学药物治疗(化疗), 最后一次是在2006年8月中旬, 化疗期间无明显恶心、呕吐. 2006年9月1日,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恶心, 未做治疗, 9月4日晚因恶心再发患者自行服用多潘立酮10 mg, 服用之后约1 h患者出现呕吐, 越发加剧, 开始呕吐为胃内容物, 后又呕出黄色胆汁样胃内容物, 患者家属将其送来我院重症监护室(ICU). 入院时见患者呕吐剧烈, 呕出黄色胆汁样胃内容物, 未见呕血. 体检:体温36.5 ℃, 心率74次•min-1, 呼吸率15次•min-1, 血压116/57mmHg(1 mmHg=0.133 kPa).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9×109•L-1, N 0.44, 血红蛋白62 g•L-1, 血小板18×109•L-1. 经格拉司琼止吐, 泮托拉唑抑酸等对症支持治疗4 d后, 患者可以少量进食, 治疗至2006年9月11日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伊哲弘 《海峡药学》2007,19(5):110-110
患者女性,28岁,已婚,育一子,5岁.患者月经周期正常.因上腹部胀满不适伴嗳气,进食后症状明显.来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10.
头孢哌酮致严重心律失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忠文  胡识香  赵克勤 《医药导报》2007,26(10):1248-1248
患者,女,41岁。2 d前因着凉出现咽痛、咳嗽、发热,自服感冒灵颗粒,每次10 g,tid,未见效。于2006年9月23日来我院门诊内科就诊。体检:精神差,体温39℃,脉搏98次·min-1,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率21次·min-1;急性发热病容;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大,可见少量脓性  相似文献   

11.
衣淑珍  王凯 《中国药房》2011,(48):4590-4591
目的:提示临床重视左旋门冬酰胺酶致脑梗死的不良反应。方法:报道分析1例7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强化治疗后,同期CT和MRI提示脑血管梗死的病例。检索国内文献未见这方面的报道。结果与结论:国内患者亦可发生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导的血栓栓塞,栓塞引起的临床症状经及时对症治疗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2.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良反应149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目的:分析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国内外公开报道的rHuEPO的ADR文献资料,按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整理并分析。结果:经检索,rHuEPO的ADR共计149例,累及器官主要有心血管系统损害(43.4%)、血液系统损害(20.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7%)。临床表现前3位分别是高血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钾血症。发生时间多集中在用药后5~12周内(43.0%)。结论:rHuEPO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关注其ADR、发生时间,注意患者用药教育及随访,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黄静  李宝忠  严可 《中国药房》2010,(24):2289-2290
目的:分析美罗培南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80岁男性患者使用美罗培南后皮肤出现水疱、大疱样改变,并检索1994年1月~2009年12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美罗培南致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美罗培南不良反应少,常见为腹泻、皮疹、肝功异常等。结论:尽管美罗培南不良反应少,致过敏性皮炎亦较少见,但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邹晓波 《中国药房》2006,17(23):1809-1810
目的:探讨临床一线降脂药他汀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年~2005年国内报道的使用他汀类药物致不良反应19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肌肉毒性反应常见,其次为肝脏毒性反应以及其它不良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关节肿痛、过敏等)。结论: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规范用药剂量及联合用药,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监测结果,确保其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王琼  芦柏震 《中国药房》2012,(20):1907-1909
目的:探讨华蟾素致不良反应(ADR)的类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8年1月-2010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报道的华蟾素所致ADR共计114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华蟾素致ADR主要分为局部静脉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影响ADR的因素:男性多于女性,联合用药多于单用,静脉注射多于肌肉注射,有60例ADR发生在用药1h以内,主要表现为静脉损害。经治疗后均能治愈或好转。临床应重视华蟾素的ADR,以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布比卡因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布比卡因”、“不良反应”等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万方数据库文献,截至2013年12月共检索到涉及布比卡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病例56例,对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布比卡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多在用药10 min内发生。其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全身性损害等。结论 布比卡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多在短时间内发生,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测,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国内说明书存在不良反应信息提示不足的情况,建议相关部门对说明书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王青  张涛  孙静波  曹守冬  李维 《中国药房》2011,(16):1490-1491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注射剂致家族性过敏反应的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2005年9月-2010年9月急诊发生的14例头孢菌素类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对其中2例家族性过敏反应进行分析,并检索分析1994-2010期刊全文数据库(CHKD)相关文献。结果:头孢菌素类致ADR主要为过敏反应,严重程度不一。2例家族性过敏反应可能与药物剂量、剂型、年龄、肾功能状态、免疫反应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医师在用药前应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临床应坚持合理用药,做好预防突发药物过敏抢救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杨月琴  韩志云 《中国药房》2012,(28):2672-2674
目的:探讨环丙沙星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有关环丙沙星ADR的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环丙沙星可引起多种类型ADR,以全身性损害为主(27例,占58.70%),亦可引起心脏骤停等罕见ADR;其ADR发生率男性较女性稍高;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均可能发生ADR,静脉滴注给药多在用药1~20min内发生,而口服给药多在用药1~6h内发生;ADR预后均较好。结论:环丙沙星可引起多种ADR,临床应用须高度重视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刘爽  关尚为  吴东媛  董梅 《中国药房》2014,(38):3613-3616
目的:了解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并分析其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3年1-6月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致ADR病例报道,并按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级、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771例ADR报告中,新的ADR、严重的ADR分别有20、25例。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170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占37.03%)。12种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中索拉非尼引起ADR的例数居于首位,占26.84%。结论:医务人员应对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引起的ADR给予重视,做到早期预防、密切监测、及时处理,减少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对患者的药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莫西沙星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文献报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2月,筛选确定的文献后提取文献的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经过和转归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9例患者,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57.7±13.1)岁。6例ADR在用药后10 d内发生,8例患者使用莫西沙星后血小板计数最低值下降至30×109·L 1以下,5例患者血小板计数降至10×109·L 1以下。9例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均与莫西沙星相关,其中8例患者为严重的ADR,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尽管莫西沙星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罕见,但多为严重的ADR,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