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已论及热病神识障碍。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首用“神昏”一词,其涵义是“神识不清”、“识昏不知所以然”。后世所述“神昏”,包括昏迷、嗜睡、谵妄、昏狂等多种神识障碍。神昏是温病常见的危急证,笔者略论温病神昏的病机证治,以期指导临床。温病神昏的发病机理温病神昏的发生,主要由于热邪内陷,伤津劫液,且热邪往往与痰浊、瘀血相胶结,作用于心,使心主神明的功能障碍,而致神昏。肺、胃、肝、肾的病变,也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心,引致神昏。热邪内陷是温病神昏的主要原因。温邪多兼秽,  相似文献   

2.
关于开窍法的种类开窍法,是以辛香走窜的药物,在临床上用以治疗窍闭的一种方法。而所谓“窍闭”之症,就是指神识昏迷而言。就其临床上常见的神昏一症的类型来看,有如下几种:(一)热人心包:症见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尖边红,舌苔黄,或黄燥起刺,脉象洪大而数。治以清心开窍。方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二)热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神昏谵语,斑疹隐隐,口反不甚渴,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治以清营开窍。方用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  相似文献   

3.
张敏  黄琴 《河南中医》2006,26(9):7-8
温病神昏是指温病中出现嗜睡、神识模糊、时昏时睡及昏迷不省人事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丧失意识,发病急,变化快,证情凶险,最易恶化而致死亡,是温病中的一种危重证候[1]。古云神昏多责之于胃,然温病之神昏多责之于心包。因心主神明,心包为“心主之官,神明出焉”。温病中出现神  相似文献   

4.
王幼奇教授运用开窍法治疗中风神昏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神昏的发病机理是,人体心肝肾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闭阻脑络而致。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急,故中风神昏首当醒脑开窍。开窍法适用于邪实神昏的闭证,对神昏但属脱证者不宜使用。此法多含有芳香挥发药物,不宜久煎。  相似文献   

5.
<正> 神昏、谵妄是多种病证在神识方面的两种表现.就温病说,前者多为热邪直犯心、脑,或痰浊阻闭清窍,神明受蒙的危急征象;后者则多气分热、实,热毒进犯营血、心包,或热瘀蓄血等扰及神明的重证.由于导致昏、谵发生的因素不一,情机复杂,且多表示着病势重、急,辨治方法有别. 因素和机理一、因素温病是以“温热”或“湿热”等毒邪为主因.这些毒邪致病,除风、暑温邪所致的某些病可早期出现谵语,甚至神昏外,其它一些疾病见此,大多与治疗失当、正气偏虚、邪气内陷有关.因此,它的成因有:  相似文献   

6.
单验方     
一、牛皮癣方:老蒜(去皮)一个,白糖适量,共捣烂,敷患处包扎。二、狂狗咬伤方:柘桑树根,去粗皮,去心,切碎,炖二道淘米水吃,虽神昏、心慌均可治。  相似文献   

7.
“高热”是温病的主要症状,同时也是各种温病必有的表现。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神昏”与“高热”几乎是因果关系。无论温邪在卫在气,或入营入血,只要“邪入心包”、“热陷心营”,就会出现“热多昏狂”、“神昏谵语”、“痉厥神昏”或“神昏气竭”。“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因此,“高热”是温病中邪正相争的结果,而“神昏”又是温病中的一个危急“信息”。若临床辨“症”不清,治疗不当,轻则失误病机,重则危及生命。现对温病中“高热”和“神昏”的辫“症”施治,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先父张鹤一 ( 1 91 9~ 2 0 0 0 ) ,河南省名老中医 ,业医六十余载 ,学验俱丰 ,擅治疑难杂证 ,尤其对温病辨治 ,颇多独到处。兹选录其医案3则 ,析读如下。1 春温挟郁案张某 ,女 ,2 0岁。新嫁之女 ,年后省亲 ,归来即发高热 ,反复经中西医用青霉素、白虎汤等治疗 6日 ,未见好转。正月初十日延予往诊 ,视其神昏谵妄 ,舌绛目赤 ,高热微汗 ,口干而渴 ,小便短赤 ,大便干燥 ,诊其脉沉数。此乃伏邪挟春感而发。气分热甚 ,则壮热而渴 ;火扰心营 ,则神昏谵妄。法当气营两清 ,而前医用药皆类似 ,胡反少效 ?筹思良久 ,始援笔书方 :犀角 (先煎 ) 6g,生石…  相似文献   

9.
李耀辉  姜良铎  张东梅 《吉林中医药》2009,29(11):928-930,951
神昏的常见类型主要有热闭心包、痰蒙神窍、亡阴亡阳等,神昏常见兼症如发热、便秘、小便不通、烦躁、痰涎、头痛、抽搐等。治疗可以从六经辨治,从三焦和卫气营血辨治。要正确使用三宝,注意三焦气机的通畅等。从失神的程度,胃气的有无,脉象以及呼吸的散乱程度等方面分析神昏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遗精梦泄,证有心肾之分,然属心者以治心为旨,不可拘泥治肾。精虽藏于肾,实则主于心。因心藏神,神安则气定,气为水母,气定则水澄,则精自藏于命门。心主血,心血空虚,水火不济,心肾不交,邪火上壅,淆其灵含,乃致神昏志荡,天精摇摇,淫梦交作,而精以泄。此即心动神驰,神驰气走而作。且心生血,精血同源,心血不  相似文献   

11.
神昏证治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昏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病证之一,常危及患者生命。凡时行热病、中风、厥证、痫证及疫毒痢、瘴疟、消渴癃闭、臌胀等在其发病的不同阶段均可出现神昏。兹就神昏的证治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署温治验     
曾××,男,17岁。1988年9月15日诊。高热、头痛3天,抽搐2天,伴神昏18小时。经某医院抢救治疗3天。确诊为乙脑。转中医就治。刻诊:神昏(?)语,颈项强直,呼吸气  相似文献   

13.
介绍白长川教授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经验。从毒热辨析,因毒生热,毒热炽盛则粪毒、痰毒、瘀毒等诸毒内生,内外之毒相合,相兼为因,发为休克。因毒热壅盛,故病势急重多变,易生痉、厥、神昏之证,引发休克重症或危重症。分二期辨治感染性休克,即休克前期和休克期。休克前期毒热内扰、胃肠腑实、热耗营血、脉道涩滞、络脉瘀滞并存,毒热、粪毒、痰毒、瘀毒、药毒等诸毒混杂,清法、透法、泄法、扭转截断法等多法并治,减缓毒热之病势,防止休克的发生,促使疾病向愈;休克期急则治其标,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复脉为主。  相似文献   

14.
<正> 清代名医王孟英堪称温病学大家,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王氏医案》中可见一斑,特别是该书中有关温病神昏、谵语病案的证治颇多经验之谈,在当前大力开展中医治疗急症的实践中,值得研究和借鉴。神昏、谵语是温病较常见的危重症状,其发生虽然与心包神明失常有关,但病变的原因及  相似文献   

15.
中风辨治,论病因病机多从风、阳、痰、火、气血立论;论病位多主肝肾。笔者从事急诊工作多年,救治中风病较多,从中体会到,中风辨治仍离不开脾胃。兹将临床资料略加整理,以飨同道。1 胃主降,浊气不降,神昏呕吐便秘陈××,男,42岁,工人。病起劳力努挣后,神昏不语,右半身不遂。于1992年3月11日急诊入院。症见昏迷,呕吐,腹胀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入院查体:T37℃,P70次/分,R20次/分,BP24/14.5Kpa;口角左斜,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O  相似文献   

16.
中风证治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证治十法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225500)缪钟丽关键词中风;辩证论治;治疗方法1清心开窍法本病适用于风中脏脆窍闭神昏的证焕。风中脏腑,起病骤然,多由情志不遂、忧郁恼怒所致。症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牙闭,两手握固,身热面赤,痰壅气粗,舌苔腻,...  相似文献   

17.
散发性脑炎系指临床上一组多病因类似脑炎的脑部疾病,其涉及病毒性脑炎和急性脱髓鞘性脑病两大类。本病属中医“温病”、“癫狂”、“痫证”、“痿证”等范畴。神昏系散发性脑炎之危急证,其包括嗜睡、昏迷、谵妄、昏狂等多种神识障碍。本病急性期病死率约10%左右,而伴神昏者死亡率更高,故宜积极采用中西两法进行抢救,现仅就中医对该病神昏的病机证治,作如下浅述,以冀提高对该证的疗效。1 病因病机 散发性脑炎神昏发生,主要由于邪热内陷,炽伤津液,且与痰浊、瘀血相互胶结,上扰于心,神明失司而致神昏,此外,肺、胃、肝、肾的病变,通过不同的途征上扰于心,亦能导致神昏。温病为外感温热之邪所致,本病  相似文献   

18.
毒邪致病损伤肺络贯穿肺胀的始终而最终成为肺胀神昏发病的重要病机,肺胀神昏发病的毒邪主要有痰毒、瘀毒和热毒,常形成痰、瘀、热毒相互交结上蒙神窍,为临床从毒论治奠定基础。治瘀痰之毒之法可为肺胀神昏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腑脏辨证一、脏病辨证(一)心病辨证6.痰火扰心证〔临床表现〕主症: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易惊;精神失常,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乖戾,狂躁妄动,毁物伤人,神昏谵语。次症:发热,面赤,口  相似文献   

20.
升陷汤是张锡纯治大气下陷主方,"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症,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