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5):1369-1374
[目的]探讨磨钻配合腰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方法]2008年11月2011年12月116例腰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A组58例单纯采用腰椎间盘镜下后路神经根管开窗减压术,B组58例采用磨钻配合腰椎间盘镜下后路神经根管开窗减压术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男66例,女50例;年龄612011年12月116例腰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A组58例单纯采用腰椎间盘镜下后路神经根管开窗减压术,B组58例采用磨钻配合腰椎间盘镜下后路神经根管开窗减压术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男66例,女50例;年龄6180岁,平均[(65.5±3.9)岁];病程680岁,平均[(65.5±3.9)岁];病程6179个月,平均[(70.9±5.2)个月]。手术前后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29分法对功能进行评分,评估术后1、3、6个月,1、2年的疗效,并摄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109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1个月,1、2年的平均JOA评分与术前平均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A组JOA评分的下腰背痛症状和日常活动受限度术后1、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JOA评分的下腰背痛症状和日常活动受限度术后6个月,1、2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影像学显示无1例发生腰椎失稳现象。B组和A组出血量、单节段手术时间、术后起床时间、出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磨钻配合腰椎间盘镜开窗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是有效的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性结构破坏更小,降低了损伤硬膜和神经根的风险,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和精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分析经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术治疗的158例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5神经根管狭窄97例,S1神经根管狭窄61例;男96,女62;年龄45~67岁,平均52岁;发病至手术时间1.5~4年,平均2.6年;体力劳动者137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术后随访1~5年,手术治疗效果:优147例,良11例。结论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术是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腰神经根管狭窄症手术治疗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腰神经根管狭窄的发病因素,诊断要点及手术指征、方法.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14例腰神经根管狭窄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均行后路椎板开窗根管减压术,随访6月-5年,优8例、良4例.结论 (1)CT和CTM是该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2)以临床症状,体征定位为主,影像学检查为辅确定狭窄平面;(3)椎板开窗根管减压是该病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4.
腰神经根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神经根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手术方法。方法 对83例腰神经根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进行椎间盘切除并神经根管扩大术。结果 经1-6年的随访观察,优良率为92.9%。结论根据类型选择手术方法,减压必须彻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内镜下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冶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合并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采用后路显微内镜(MED)下髓核摘除、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结果术后58例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损伤椎体前方大血管、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外漏和感染等近期并发症和复发、腰椎失稳等远期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后路髓核摘除术是外科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优良方法,对合并神经根管狭窄病例,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发挥微创技术的优越性,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有关发病因素。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 18例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L5根管狭窄 12例 ,S1根管狭窄 6例 ,体力劳动者 12例。病程一年以上 14例 ,单侧根痛性间歇性跛行 17例 ,向患侧的弯腰屈髋行走步态 14例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15例 ,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并加强试验阳性 15例 ,腰骶部叩击痛伸直位 (+)弯腰位 (- ) 14例 ,坐骨神经功能下降者 13例。CT提示椎间隙及椎体上缘平面侧隐窝狭窄 14例 ,椎弓根及其下缘平面根管狭窄 4例。 18例行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术。随访半年~ 5年 ,优 14例 ,良 4例。结论 ①单侧根痛性间歇性跛行 ;向患侧的弯腰屈髋行走步态 ;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并加强试验阳性 ;腰骶部叩击痛弯腰位 (- )伸直位 (+)是该病的五大临床特点。②椎间盘 ,椎弓根及下缘平面的CT或CTM是该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③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是该病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腰神经根管狭窄诊断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者报告16例退行性腰神经根管狭窄的CT、MRI三维图像重建检查及针对性充分减压和钛合金花篮状椎体融合固定器治疗。认为:腰椎间盘突出,中央椎管狭窄,神经根管狭窄各有不同的病因,病理解剖,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同的CT、MRI三维重建图像,其治疗方法也不同,所以诊断不宜混淆。治疗需要注意有针对性减压,增加并维持椎间盘高度,增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有关发病因素。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18例腰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L5根管狭窄12例,S1根管狭窄6例,体力劳动者12例。病程一年以上14例,单侧根痛性间歇性跛行17例,向患侧的弯腰屈髋行走步态14例,直腿抬高试验阴性15例,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并加强试验阳性15例,腰骶部叩击痛伸直位(+)变腰位(-)14例,坐骨神经功能下降者13例。CT提示椎间隙及椎体上缘平面侧隐窝狭窄14例,椎弓根及其下缘平面根管狭窄4例。18例行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术。随访半年-5年,优14例,良4例。结论:(1)单侧根痛性间歇性跛行;向患侧的弯腰屈髋行走步态;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并加强试验阳性;腰骶部叩击痛弯腰位(-)伸直位(+)是该病的五大临床特点。(2)椎间盘,椎弓根及下缘平面的CT或CTM是该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3)扩大开窗根管减压是该病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神经根管狭窄症:附5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小切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神经根管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 1995年 1月至 1999年 7月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神经根管狭窄 5 5例 ,41例获得 7个月至 4年的随访 ,疗效满意 ,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5 5例中男 31例 ,女 2 4例 ,年龄 35~6 2岁 ,平均 43岁 ,病程 2个月至 19年 ,平均 11 2个月。有明显外伤史者 11例。均累及一侧肢体 ,其中左侧 32例 ,右侧2 3例。 17例均做过推拿、理疗、牵引 2个月以上 ,所有病人均常规摄腰椎正侧位片及CT检查 ,其中 13例还做了脊髓造影检查 ,17例做了MRI检查。突出节段L4 ,537例 ,L5S118例 ,伴L5椎体Ⅰ度滑脱 3例 ,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头灯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优点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冷光源头灯(Heine3S LED headlight)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36~68岁,平均53.6岁;病程6~72个月,平均29.5个月。结果:28例患者术后次日原有腰腿痛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减轻。经6~14个月(平均8个月)的随访,依据JOA29分法进行疗效评分,由术前7~15分(平均11.6分)改善至术后26~29分(平均28.2分),平均改善率为93.1%。结论:冷光源头灯辅助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症具有损伤小、操作方便、直视视野清晰、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减压彻底、疗效确实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脊柱内窥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后路脊柱内窥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患者376例,其中60岁以上47例(12.5%),43例老年患者获得随访,男27例,女16例;年龄60-91岁,平均68-3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3.5年。按Nakai评定标准从症状和体征方面评定临床疗效。结果:43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6年。术后切口无感染,均I期愈合。按Nakai评分标准,优26例,良12例,可5例。结论:采用后路脊柱内窥镜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且神经根减压彻底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57例诊断为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的患者采用改良TESSYS技术行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分别进行术前、出院时、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VAS和ODI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逐渐降低,术后各时段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各时段之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ODI评分改善率分级,末次随访优良率为87.7%,有效率为94.7%。结论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减压充分、彻底,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根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例确诊为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行神经根减压术治疗,分别进行术前及术后3、12、24个月VAS和JOA评分,同时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 术后VAS逐渐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VAS降低明显;术后各时段间差异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明显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为84%(22/25).结论神经根管减压术是建立在熟练掌握神经根解剖特点基础上行椎板有限开窗、对狭窄的神经根管充分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植骨内固定治疗神经根管狭窄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MED下切除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彻底解除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随访324例,按中华骨科学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297例,良14例,差13例,疗效优良率达96.0%,结论MED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0例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72~83岁,平均(66.7±2.5)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和椎间孔镜组,每组30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切口VAS评分(术后12、24、48、72 h),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24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和住院时间的比较上,椎间孔镜组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椎间孔镜组切口疼痛程度较传统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60例患者均获得至少24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于术后1、24个月时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椎间孔镜组患者ODI评分改善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患者(P<0.05).结论:腰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具有微创优越性,对脊柱稳定结构破坏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新的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沈一真  黄永辉  曹兴兵 《骨科》2020,11(1):6-12
目的探讨神经根沉降征(nerve root sedimentation sign, NRS)对于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 LS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因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于我院就诊行MRI检查的病人162例,收集MRI影像资料,测量并计算以下影像学指标:NRS分型、椎管正中矢状径(posteroanterior diameter, PAD)、硬膜囊横截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 area, DCSA)、椎管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anal, CAC)、侧隐窝矢状径、DCSA变化率,按照DCSA/CAC的比值将所有入选节段分为椎管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比较上述影像学指标的组间差异,对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SS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16个节段,其中椎管狭窄节段229个,非狭窄节段87个。椎管狭窄与不狭窄节段间的NRS分型、PAD、DCSA、侧隐窝矢状径、DCSA变化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LS的发生与NRS分型为阳性b型[与分型为阴性的病人相比,OR=16.291,95%CI(1.982,133.913),P=0.009]、DCSA≤130 mm^2[DCSA值为100~130 mm^2的病人与DCSA值>130 mm^2的病人相比,OR=3.814,95%CI(1.758,8.274),P=0.001;DCSA值<100 mm^2的病人与DCSA值>130 mm^2的病人相比,OR=10.189,95%CI(2.286,45.421),P=0.002]相关,NRS其余各型及其他影像学指标与LLS的发生无相关性(P均>0.05)。将形态上存在近似的NRS阳性b、c型合并为b+c型后再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LS的发生与NRS分型为阳性b+c型、DCSA≤130 mm^2相关,结果相近。结论 NRS在诊断没有发生明显形态学改变的LSS时,与DCSA相比无优越性,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L_5-S_1神经根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08-2013-12对25例L_5-S_1神经根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以治疗前及末次JOA分值计算改善率。结果 25例均完成手术,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5例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4.3个月,患者在治疗前后VAS与JOA评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本组末次随访,优9例,良11例,可5例,差0例,整体优良率8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治疗L_5-S_1神经根管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术后恢复快、患者依从性好的优点,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和疗效保证。  相似文献   

19.
Spinal nerve roots have a peculiar structure, different from the arrangements in the peripheral nerve. The nerve roots are devoid of lymphatic vessels but are immersed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within the subarachnoid space. The blood supply of nerve roots depends on the blood flow from both peripheral direction (ascending) and the spinal cord direction (descending). There is no hypovascular region in the nerve root, although there exists a so-called water-shed of the bloodstream in the radicular artery itself. Increased mechanical compression promotes the disturbance of CSF flow, circulatory disturbance starting from the venous congestion and intraradicular edema form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breakdown of the blood-nerve barrier. Although this edema may diffuse into CSF when the subarachnoid space is preserved, the endoneurial fluid pressure may increase when the area is closed by increased compress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rve root tissue has already degenerated under the compression and the numerous macrophages releasing various chemical mediators, aggravating radicular symptoms that appear in the area of Wallerian degeneration. Prostaglandin E1 (PGE1) is a potent vasodilator as well as an inhibitor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has therefore attracted interest as a therapeutic drug for lumbar canal stenosis. However, investigations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have shown that PGE1 is effective in some patients but not in others, although the reason for this is uncl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