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成年大鼠脑内具有神经生发功能的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 (SVZ)细胞的组成及特征 ,本研究对该区组织切片进行了免疫特异性反应、镀银及铅铀染色 ,在光镜和电镜下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 ,SVZ含有能被溴脱氧尿核苷 (Brd U)标记且具有成神经细胞形态学特征的分裂后细胞 ,还有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突胶质样细胞等其他类型细胞。另外发现 ,室管膜(EL)细胞、EL深部细胞、少突胶质样细胞以及不同细胞突起所组成的网络样结构与上述 SVZ成神经样细胞紧密相邻。实验结果表明 ,SVZ成神经样细胞周围可以没有特定的胶质细胞鞘包裹 ,位于侧脑室外侧壁的不同类型细胞可能在 SVZ神经生发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德广  张凤真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1,17(3):265-267,T046
为探讨嗅茎切断对大鼠前脑侧脑室脑室下层细胞迁移的影响 ,本实验在嗅球后切断嗅茎 ,手术后 30 d、6 0 d后灌注固定处死 ,制作脑的连续石蜡切片 ,计量嗅球后份平面吻侧迁移流的细胞密度 ,计算机图象分析吻侧迁移流横截面积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吻侧迁移流内的细胞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发现 ,手术切断嗅茎导致手术侧吻侧迁移流细胞在切断平面的尾侧细胞密度增加 ,吻侧迁移流的横截面积增大 ,积聚的细胞为多唾液酸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阳性的神经元前体细胞。结果提示 ,手术切断嗅茎导致吻侧迁移流内神经元前体细胞在切断平面的尾侧积聚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嗅球对成年哺乳动物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神经生发活动的影响 ,本研究在机械性切除成年大鼠一侧嗅球后采用连续半薄切片、克紫染色和细胞核表面三维重建技术 ,观察了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的细胞核表面特征及其空间位置 ,并测量了细胞核的形态学指标。结果发现 ,在切除嗅球 3个月后 ,同侧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的区域变小 ,特有的中、小型、形状不规则的胶质细胞核的数量比例增大 ,而具有成神经细胞核特征的细胞核 (体积较大、呈规则的椭圆体形 )数量明显减少 ,且其同型细胞核聚集现象消失。说明同侧此区的神经生发活动减弱而胶质生发 (gliogenesis)相对增强。本研究结果提示 ,哺乳动物嗅球对成年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区的神经生发机能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切除嗅球对成年大鼠嘴侧迁移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以前的研究观察到嗅球切除后室管膜下层(SVZ)仍能产生新细胞,但新细胞迁移的通路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建立了成年SD雄性大鼠右侧嗅球切除模型,利用Nissl染色、PSA-NCAM和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了成年SD大鼠嗅球切除后存活不同时间两侧嘴侧迁移流(RMS)的形态学特征及RMS细胞的密度和单个细胞的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PSA-NCAM在RMS的表达。结果观察到:(1)嗅球切除后不同时间点,嗅球切除侧RMS的细胞数和面积增加,PSA-NCAM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而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在嗅球切除后2周和4周有明显增加;(2)嗅球切除后两侧RMS的细胞密度和单个细胞的面积没有明显改变;(3)从矢状切片可见嗅球切除后RMS的形态和路径没有明显改变,但在切除断端细胞堆积明显。这些结果提示嗅球切除后仍有年轻神经元沿RMS向嘴侧迁移,SVZ的神经生发活动与嗅球的存在与否可能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很多实验证明各种脑损伤和中枢神经疾病都能促进神经干细胞或祖细胞向非嗅球区域迁移,本研究将成年大鼠一侧大脑皮层血管去除,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前脑室下区正在分裂的细胞、神经元祖细胞和胶质细胞祖细胞。结果证明:损伤侧及对侧的背外侧脑室下区各类祖细胞明显增多并向胼胝体迁移,在胼胝体内它们分别形成迁移路至损伤部位;迁移路内的各种祖细胞具有典型的不成熟的迁移细胞特点,胞体细长,一般首尾各有一突起,其引导突皆朝向损伤区。本研究结果提示去皮层血管增殖的前脑室下区神经元祖细胞和胶质细胞祖细胞通过放射状迁移路至损伤部位可能参与修复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老年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VZ的5-溴脱氧尿核苷(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SVZ的BrdU阳性细胞在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成年大鼠明显多于老年大鼠。实验组成年和老年大鼠均在缺血后增加,28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但成年大鼠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老年大鼠。在新生细胞中部分细胞是Brdu/NeuN或BrdU/GFAP双标细胞,但老年大鼠Brdu/NeuN双标细胞明显少于成年大鼠。结论:大鼠脑缺血激活SVZ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成年大鼠明显强于老年大鼠,且新生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老年大鼠。  相似文献   

7.
成年哺乳动物脑室下区(SVZ)富有神经干细胞、神经细胞祖细胞和胶质细胞祖细胞,它们能生成新的神经细胞、星状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SVZ中的神经细胞祖细胞能形成切线形式的嘴侧迁移流(RMS)到嗅球,在嗅球分化成成熟的中间神经元。近年来证明成年动物实验性脑损伤和变性疾病都能引起SVZ细胞增生并能向非嗅球区迁移。本研究将成年大鼠一侧大脑皮层血管去除,15d和30d后取前脑作冠状及矢状连续切片,用BrdU和PCNA抗体显示前脑室下区正在分裂的细胞;用Tuj1抗体显示神经元祖细胞;用GFAP和vimentin抗体显示胶质细胞祖细胞。结果证明去除一侧皮层血管引起术侧及其对侧的背外侧脑室下区(dl-SVZ)的上述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并向胼胝体迁移,在胼胝体内形成放射形式迁移路至损伤部位。本研究表明背外侧脑室下区的范围应包括背外侧角、外侧伸展和侧脑室上壁的SVZ,它们是切线形式和放射形式两种不同方向的迁移路祖细胞的共同源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移植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下区(SVZ)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增殖细胞类型分析. 方法制作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MCAO)、PBS对照组(MCAO PBS)和治疗组(MCAO BMSCs),每组动物再分为脑缺血后7d和14d亚组.空白对照组不予处理,PBS对照组在脑缺血后1d移植PBS,治疗组在脑缺血后1d移植BMSCs.用Zausinger六分法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注射5-溴脱氧鸟嘧啶核苷(BrdU)标记SVZ的新增殖细胞,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检测新增殖细胞的类型. 结果在脑缺血后7d和14d,与两个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后14d,治疗组的大鼠患侧SVZ的BrdU阳性细胞较其余两组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显示,新增殖细胞表达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提示新增殖细胞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混合体. 结论 BMSCs可以改善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SVZ的神经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3日龄大鼠脑缺血模型,采用基因芯片分析新生大鼠未成熟脑缺血损伤后脑室下区(SVZ)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同窝3日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于不同时点取SVZ组织,采用Affymetrix Rat230 2.0基因表达谱芯片观察SVZ基因表达变化,芯片数据分别用3种不同方法分析,并用实时PCR方法验证芯片结果。结果①通过差异基因筛选,发现3日龄大鼠脑缺血损伤后SVZ有17个基因发生表达变化,其中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7个,这些基因参与多种功能的调节。②基于基因功能的表达趋势分析显示,在所有参与增殖、凋亡功能的基因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3日龄大鼠脑缺血损伤后SVZ微环境基因表达变化中起枢纽作用。实时PCR验证结果显示,TGF-β1及Smad2于缺血后1、4和7 d表达均上升,7 d达高峰。③在参与Wnt、TGF、BM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所有基因组成的基因功能相似性网络中,有13个基因在网络中起核心调控作用,构成信号通路串话节点。结论新生大鼠在脑缺血损伤后SVZ微环境中,参与神经新生的BMP、TGF、VEGF和Wnt通路间的串话...  相似文献   

10.
成年哺乳动物脑侧脑室外侧壁的脑室下区 (SVZ)具有持续存在神经生发现象 ,表明此区存在着神经干细胞。成年神经干细胞 (adult neural stem cells)主要是指存在于成年神经系统的多能干细胞 (m ultipotent stem cells) [1 ] ,它们具有自我更新潜能 (self- renewal potential)和多向分化潜能 (m ul-tipotentiality) ,它们的子代细胞中既有与自身完全相同的细胞还有可通过非对称性分裂分化为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的细胞。发现和分离培养以及鉴定出成年神经干细胞是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中的重大成果之一 ,它为探讨神经组织发育机制和神经组织损伤修…  相似文献   

11.
Pax-6在大鼠发育脑喙侧神经干细胞迁移流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大鼠脑发育过程中,喙侧神经干细胞迁移流中不同时期Pax-6表达水平的时空差异。方法 用BrdU对胚胎14d、出生后0、1和7d的Wistar大鼠行活体标记,取各时相点鼠脑,冰冻切片,行BrdU、Nestin、Pax-6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ax-6在脑内增殖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比较在上述4个时相点,Pax-6于室管膜前下区、迁移流主干部分和嗅球3个部分的表达差异。结果 1.在发育中大鼠脑内,Pax-6主要表达于神经干细胞内,在海马增殖细胞亦有较高表达。2.在喙侧神经干细胞迁移流内,Pax-6在迁移流主干部分的表达高于室管膜前下区和嗅球;在胚胎14d的表达与出生后0d和1d相似,表达水平较高,出生后7d迅速下降到很低水平。结论 在大鼠脑发育过程中,Pax-6主要表达于神经干细胞及海马增殖性细胞内,在大鼠出生后,随着大鼠脑的发育,Pax-6于喙侧神经干细胞迁移流的表达迅速减弱,但迁移流主干部分的表达始终高于室管膜前下区和嗅球。  相似文献   

12.
嗅球切除对成年大鼠侧脑室外侧壁神经生发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嗅球切除后侧脑室外侧壁(SVZ)的形态学变化,探讨嗅球对成年大鼠SVZ神经生发活动的影响。方法建立成年SD雄性大鼠右侧嗅球切除模型,并分别存活2、4、8、12周;利用Nissl染色、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分别观察成年SD大鼠嗅球切除后存活不同时间两侧SVZ的组织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计数模型动物脑两侧SVZ细胞总数及PSA-NCAM、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嗅球切除4周后,嗅球切除侧SVZ的细胞总数增加,PSA—NCAM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但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没有明显变化;SVZ的细胞总数及PSA-NCAM免疫阳性细胞数的增加有从SVZ嘴侧向尾侧蔓延的趋势。结论嗅球切除后在SVZ仍有新生神经元不断产生,说明SVZ的神经生发活动可能并不依赖于嗅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脑红蛋白mRNA在大鼠脑内的定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了解脑红蛋白(NGB)mRNA在大鼠脑内的定位。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NGBmRNA在成年大鼠脑中 的正常分布。结果:NGBmRNA在成年大鼠脑中有非常广泛的表达,其分布区域包括大脑皮质、海马、丘脑、下丘脑、嗅球及小脑等。NGBmRNA阳性物质定位于神经元的细胞质。结论:NGBmRNA在大鼠脑中有非常广泛的表达,提示NGB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成年哺乳动物侧脑室外侧壁的脑室下带(SVZ)具有持续性的神经生发功能。但其受哪些物质调节还不清楚。本研究采 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I组的mGluR1和mGluR5在SVZ及其邻近室管膜细胞有明显表 达,mGluR5还在侧脑室内侧壁室管膜细胞表达。本研究结果提示,脑室下带细胞可能受谷氨酸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研究了Nogo(N-18)在大鼠脑干及小脑的分布并探讨其存在的意义。结果表明,Nogo(N-18)在正常大鼠脑干以及小脑的神经核团有广泛的表达,阳性物质很强地表达于神经元的胞核内,神经元胞体、突起内表达较弱。结论:Nogo(N-18)在脑干及小脑的神经核团广泛表达提示其作为一种髓鞘源性神经突生长抑制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存在,可能在正常的神经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细胞内记录和细胞内注射方法标记71个吻侧孤束核味觉神经元。它们分布于耳蜗背核尾极尾侧400μm至吻侧500μm两平面之间的孤束核内.标记神经元经三维重组后,根据细胞体积、胞体面积、树突节段平均长度、膨体密度、树突棘密度和初级树突数量等六种形态学特征,进行统计学(ANOVA)定量分析,将标记细胞分为A、B、C、D、E、F六类,每类细胞至少有一种形态学特征与其它五种有显著的不同(P<0.05)。A类(n=22)细胞胞体最小,占标记细胞总量的31%;B类(n=16)具有最密的树突膨体和较小的胞体,占23%;C类(n=9)细胞的树突最长而树突棘最少,也可称为寡树突棘神经元,占13%;D类(n=7)具有最多的初级树突分支,占9%;E类(n=9)具有最多的树突棘而膨体却最少;占13%;F类(n=8)细胞的胞体最大,而数量则最少,占11%。此结果提示除胞体的形态大小可作为细胞形态学分类的依据外,树突棘和膨体也是吻侧孤束核细胞分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Nogo-A在成年大鼠脑内神经元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Nogo-A阳性神经元在正常成年大鼠脑内的分布.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结果Nogo-A在正常大鼠脑内的神经元和纤维有广泛的表达,出现在许多核团,主要在1.前脑的大脑皮质、嗅觉系统、海马、隔区、基底神经节、丘脑、下丘脑和视前区等部位;2.脑干的视听觉、体躯感觉、内脏觉核团、运动核团以及网状结构等;3.小脑Purkinje细胞和深核.阳性反应物主要见于神经元的胞浆和突起内,在脑室系统的嗅球室管膜、侧脑室和第三脑室部分室管膜细胞及其突起内也有表达.结论Nogo-A在脑内神经元的广泛存在提示其在正常状态下的脑功能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Laminin在大白鼠胚脑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了大白鼠胚脑中Laminin的分布。结果发现12天胚鼠脑泡全层神经上皮细胞均呈Laminin阳性反应,以内、外界膜处较深染。在15天以后的胚鼠,仅室周区神经上皮细胞深染,其它部分可见细胞外基质中淡染的Laminin阳性物质;还可见血管从软膜面伸入神经细胞之间分支成网状,其基膜呈Laminin阳性反应。从室腔面向软膜面见有Laminin阳性反应的放射胶质纤维,在中脑尤以中线处为密集,并向腹外侧放射。19天以后的胚鼠脑则未见放射胶质纤维。正常羊血清孵育的对照片上未见上述结构。实验表明Laminin在胚脑中主要存在于神经上皮细胞以及放射胶质纤维中。本文还探讨了Laminin与发育中神经细胞迁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